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们都有心理伤痕-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中国人爱面子,特别害怕自己提的请求被别人拒绝。我过去也有这个毛病。记得刚到美国的时候,我跟着一位德国老教授艾施学习行为学。有一次,我做微观手术的显微镜出问题了,不得不去请教他。只见他忙着在计算机上做事,不耐烦地冲我挥了挥他那胖大的手,我被赶回来,很沮丧,坐在实验室里胡思乱想自己做错了什么事,让他如此不高兴?没头绪。大约过了一个小时,他匆匆赶到实验室,问:“怎么啦?哪里搞不好?”我才松了一口气。后来知道他的计算机恰好也出了问题,丢失了我们上周实验的所有数据,他正在恼火。
  慢慢地我学会提请求的时候,有个宽松的态度,准备人家说“不”,就不会不开心了。也不会因为害怕被拒绝,而不敢提请求,因而错失机会。别人拒绝你提出来的请求,不等于拒绝你整个的人。因为所有人都有他/她自己的情况,在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原因,不能答应你,犯不着跟自己过不去,你说对吗?
  ……


老父亲要结婚



  【1、没有人能够在林蕙心里替代母亲的位置,她需要时间哀悼母亲,慢慢地接受母亲已
  【2、经离她而去的现实;老父亲要结婚,并不是强迫她接受另一位母亲,而是为了解决他自己的问题。
  2、有的子女,一直住在父母家里,自己没有勇气开始独立生活,因此反对父母的再婚。这样的情况,不仅对于老年父母不公平,更加糟糕的是耽误了他们自己的前程。】
  分清各自的需求
  林蕙最亲爱的母亲刚刚病逝4个月,她还没有从巨大的悲恸中缓过劲来,家里又出现了新情况:老父亲谈恋爱了!
  林蕙怎么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和老爸相依为命40年的妈妈尸骨未寒,他竟然另有新欢了!那个“阿姨”才比自己大10岁,明摆着是看上他们家那套装修精制的三室一庭了。虽然林蕙和哥哥都买了自己的房子,从来也没惦记过父母亲家的房产,可是也不能让那个狐狸精来瞎搅合啊。林蕙是一位文雅、大方、文化修养很好的女性,像她的母亲。平时大家都愿意和她交往,享受她带来的阳光。可是到了关键时刻,林蕙也有父亲遗传给她的倔脾气,她认为不对的事情,是坚决不肯让步的。
  当林蕙两眼红红地坐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知道她此刻像一杆装满火药的枪,一触即发。
  我让林蕙先把愤怒和委屈倒倒出来。她告诉我,昨天当着父亲的面,她警告那个女人休想进林家的门,父亲气得差点和她打起来。为了防止那个女人在她和哥哥从小长大的家里兴风作浪,现在林蕙干脆搬回父亲的家去住。
  我和林蕙是朋友,所以我不能为她做心理治疗,只能友情交谈。我们谈到,不可能有任何人在林蕙心里替代母亲的位置,她需要时间哀悼母亲,慢慢地接受母亲已经离她而去的现实。又谈到,她应该明白,父亲要结婚,并不是强迫她接受另一位母亲,而是为了解决他自己的问题。
  我见过林蕙的父亲,60多岁,身体很好。过去家里的大小事物,都是林蕙的母亲带领哥哥在料理,父亲倒像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儿子,是那种做甩手掌柜的人。现在母亲走了,父亲一下子失去了生活重心,他需要给自己找个老伴,安度晚年。想明白了这些事,林蕙情绪好多了,她是个思想开放的现代女性,不会不顾及老父亲的需求。只是,兄妹二人不能眼看着老父亲饥不择食,找个图谋他财产的人进家来。要是那样,不仅父亲过得悲惨,他们兄妹二人以后也别想清净了。我的另一位朋友家里,就遭了这种劫难。看着林蕙情绪已经平定下来,我劝她不如索性帮着父亲找找看,有没有合适他的人选?她也觉得是个好主意。
  几个月以后,我听说林蕙的父亲和林蕙的表姨结婚了,日子过得挺惬意。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林蕙最初激烈的情绪,源于她把自己和父亲的不同的感情需求混淆了。林蕙需要时间哀悼失去母亲的痛苦,这是她在母亲逝世后的情感需求。而她的父亲是一个精神不够强大的人,对于丧妻的反应,是立即找一个人填上这个“空缺”,以缓解他的痛苦,并无强迫儿女接受另外一位母亲的心思。当林蕙意识到了这一点,气也就平了,做出了对双方都有益的选择。
  在中国,老年人再婚还是近些年来的新事物。由于没有经验,婚姻美满的比例不是很高。因为,有的人是希望借此机会改善自身的经济条件,也有的人希望找个人服侍自己。这种缺少感情基础的婚姻,最终都没有好下场。
  我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居住的时候,认了一对犹太老父母,他们现在已经90多岁了。在他们居住的老年社区之中,有800多户老年家庭。我惊讶地发现,大多数都是二婚、三婚,甚至四婚。他们多数人过得平和、愉快。真心地希望中国的老年人,在社会步入现代生活的今天,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儿女的支持,过上那样的日子。
  分离是成长的重要过程
  对于老年父母的再婚,有些成年子女持反对态度,原因各不相同。有的人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觉得父母再婚是个耻辱,是对死者的不忠;有的人则是怕自己的老人上当吃亏,害怕外人来分隔父母家的财产。但是还有的子女,一直住在父母家里,自己没有勇气开始独立生活,因此反对父母的再婚。这样的情况,不仅对于老年父母不公平,更加糟糕的是耽误了他们自己的前程。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袁美。
  袁美今年32岁了,没有结婚。尽管她已经工作十多年了,可还是住在父亲的家里。六年以前,母亲病逝,此后一直是退休的老父亲照料她的生活。袁美的父亲60多岁,身体好,脾气也好。前年,他在公园打太极拳的时候,结识了一位60岁的丧偶女士。他们性情相投,对方也是个退休的教师,琴棋书画,很谈得来。因为老太太的儿子和女儿都出国了,她一个人挺寂寞。今年,两位老人商量着结婚,却遭到了袁美的强烈反对。父亲只好和对方商量,等女儿结婚了,他们再办理自己的婚事。可是,袁美什么时候能结婚呢?她挑来挑去已经十几年了,没有一个成功的。因为她希望未来的丈夫能够提供一个比她父亲家更好,至少近似的生活条件。可是,年轻人开始奋斗,不都是从最简单的生活开始的吗?当年,父母不也是在筒子楼里成的家吗?
  袁美迈不出家门,老父亲对此无可奈何,与我们传统的家庭观念有很大关系。十几年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是开始现代化了,但是,我们的很多观念还停留在农耕时代。在农耕社会里,生产单位是家庭,一家人一起种一块地,使得家庭成员的生活也紧紧地联在一起。然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生产单位是个体,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寻找自己的工作,因此要求每一个人都具有独立性。
  在美国,普遍的概念是,十八岁,高中毕业的青年人应该离开父母亲的家,开始自己的生活。如果孩子上大学,一般都考到另外一个城市去上学;不升学的年青人,开始工作,租房子,自立门户。在十七、八岁的年龄走出家门的孩子,成长迅速,独立起来相对容易,事业、个人生活都发展得比较正常。我在北京大学教书的时候,明显地感到外地来京念书的学生,比北京的学生成熟、能干。后来与IT公司配合工作,看到外地来京奋斗的青年员工,还是比家住北京的青年人成长得快,个人生活处理得好。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这里面牵涉了一个对我们中国人比较陌生的概念——分离。
  儿女成人的过程也是与父母不断分离的过程。当你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和母亲是一体。出生下来,是你完成的第一次分离,变成了一个脱离母亲身体的完整生命个体。你的第一声哭叫,向世界宣告了,从此你可以用自己的肺脏呼吸。在你长大的岁月里,你逐步地与父母分离:脱离他们的怀抱,自己可以奔跑,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朋友……在你13…19岁的年龄段,出现了对父母逆反的心态,这是大自然在提醒我们:你应该做第二次分离了。也是在提醒你的父母:对孩子放手吧!这是你开始成为一个能够独立生存的人的关键时期(CriticalPeriod)。
  如果此时父母亲敢于放手,鼓励你去外地上大学,鼓励你去工作、在经济上依靠自己生活,你对他们的逆反能量,便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奋斗自我生存的力量,迅速成长起来。父母鼓励你走出家门,开始自己的生活,是他们对你的真爱行为,因为这种行为支持了你这个阶段心理成长的需求,扶助你完成与父母的第二次分离。对于中国的父母和孩子,第二次分离需要非常的决心和努力。
  五年前,作为母亲,我面临着一生中最为艰难、痛苦的抉择:选择去美国的医药公司工作、养儿子,过美国人的正常生活?还是选择回中国工作,把年仅17岁的儿子,一个人留在美国上大学、独立生活?咬着牙,我选择了后者。这使得我们母子二人,在过去的几年里,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分离的痛苦。至今写到这里,我止不住泪水直流,大滴大滴地洒在计算机的键盘上。当时儿子还小啊,拿全额奖学金的全日制大学生,学习压力已经够大了,还要打工养活自己,他还在纠缠和南韩女孩的关系……我真的不放心。但是儿子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了。我衷心地感激好儿子能够在困苦中成长起来,为自身的幸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又一次让我体会到,真爱行为是要付出代价的,也是爱和被爱的人共同挣扎、共同成长的历程。
  “你不怕孩子和你感情疏远吗?你不怕他日后怨恨你吗?”有些做父母的朋友这样问。说实话,我也担心过,因为儿子在最初的三年里,也抱怨过。但是,我从来没有间断过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使用Email询问他的学习与生活,经常是我写了3、4封信,也不见回音。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他一些必要的经济帮助,分担他的痛苦,分享他的快乐。今天,我们之间的情感更深了,彼此再也没有了要失去对方的不安全感。上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儿子从美国打电话来,我们聊了很久。我关心他的前途去向,正如他关心我在中国的心理健康事业。我多么享受这种从思想到情感的亲密关系呀!这是一种只有在两个完全独立、成熟的灵魂之间,才具有的信任与爱恋。如此的真爱不具有彼此依赖的性质,而是两个自由人的选择。

***************
*职业人生
***************

  1981年,当大多数中国人还在“铁饭碗”的庇护下,过着像家畜一样的安详、平稳日子,我决定去美国读研究生,把自己投入了一个野兽生存的竞技场里,开始了自身的改造过程。最初的几年,真的是压力很大。除了言语不通,文化差异,知识接轨等等,压力的主要来源,是不适应在学习和研究工作中的激烈竞争。


成功的误区



  【1、总的来看,关注“成功”的人们,满足现状也好、不满足也好、嫉妒别人也好、绝望自杀也好,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注重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活在一种不断与周围人作比较的相对生存状态之中。
  2、成功,是人类发明的一个抽象观念,用来描述个体的能力和成就。然而,每个特定的社会,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赋予成功很不相同的涵义。
  3、即便是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对于“成功”、“失败”的感受,也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改变呢。】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功这个字眼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顶级时尚,如今在中国人群里也颇为流行,给不少人平添了不小的压力。
  谁在乎成功?
  “你看人家小萍的丈夫混得多火,下海自己当老板才几年呀,家里装修得象五星级宾馆一样,车也买了,儿子还进了贵族学校……那才叫成功呢。”听着妻子不厌其烦地唠叨着邻居的“业绩”,陈光心里很窝火。尽管他觉得邻居家的装璜俗不可耐,也不希望自己的女儿上什么贵族学校,但是妻子的话还是给了他很大压力,让他感到自己并不成功。
  陈光从小就是学校里的拔尖学生。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和班里最漂亮的女生结了婚,分配到大机关工作。那可是80年代最令人们羡慕的职位,陈光雄心勃勃地要做一番大事业。十几年过去了,勤勤恳恳的他,好不容易升成了副处长,分到了一套单元房,孩子也上小学了。前几年,陈光周围有些人下海,妻子也眼热热地鼓动他“寻求自我发展”。可是陈光了解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