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验般若,这些都要学的,越是明白的人越谦虚!
八十二、全力注意对方,称性而谈,妙义自然而至,绝无预备,甚至自己有佩服自己之时。
全力注意对方,称性而谈,妙义自然而至,绝无预备,甚至自己有佩服自己之时。这个主要是自己要真正悟明心地,真正悟到心地的话,对于一些大的道理,大的纲要上的道理,自会融汇贯通、圆融无碍。对于一些细节上的事情,若当时没有悟到,境界一来,啪一下,就明白了,好像就是佛力地加持。所以我说,上台讲法,有时好似佛祖附体,其实这是说的笑话,哪有佛附体的,佛附体干什么?其实这是佛性的自然启用,好多问题事先没有预想过,对方一提问,啪一下,由“问”而启发自性,显露出真理。师父对此深有体会,好多道理是在我讲经说法中,在与不同的人接触中开发出来的。所以,我非常感恩大家,我也很感恩周围的人,很多的理念其实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悟到的。比如这次我讲的,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事先没有预知想过,我是当场在讲法的时候,才想到这个问题而讲出来的,大家听到师父讲的,其实就是空不空如来藏的三个问题,空不空如来藏我看《楞严经》悟得很清楚。一是藏心俱即,叫作不空如来藏,藏心就是如来藏,一切都俱即,俱即就是都具有;二是藏心俱离,藏心都离一切,叫空如来藏;三是藏心不即不离,就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空有不二。《楞严经》上就这样讲,但是没有说整个藏心里面一切都是变化的、无常的、生灭的,它是有,含藏一切:一切都无常的、变化的、生灭的,一切都是空;一切无常、变化、生灭的,它是即空即有。这是我在讲法的过程中体悟到后才讲出来。有人或许会讲,这经文上没有,那是当场想出来的,经文上找不到,它的来意就是经文上的空不空如来藏,由此理念引申,绝对不会离开自性的道理。
故说全力注意对方,自心思想清静,集中在理念上,自性自会显现作用,在与大众接触中,也可以这样锻炼自己,怎么这个问题,啪一下想清楚了,有时也会偶尔佩服一下自己,我在07年灵岩寺打七开示中讲过一句话,“我都很称赞乘一法师。”有人可能会想,“师父怎么自赞了呢?”其实借此激励大家用功修行,借环境的加持力,度过难关。如师父闭关,之前未预知到这么艰难,闭关过程中的难题能一一克服,最后安然度过。闭关成功,既凭借周围的环境与上师的加持力、诸佛菩萨的加持力,还要通过自己的佛性起作用,缺一不可!
八十三、对人不可太迁就,不可太严拒,下手当学吸引法,无他妙法也,只在一诚字,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既明且诚,恳恳切切,使其满意,即勿失矣。
对人不可太迁就,也不可太严拒,下手当学吸引法,无他妙法,只在一诚字,诚则明,明则诚,既明且诚,恳恳切切,使其满意,即勿失机。这句话其实就是《金刚经》上讲,与人接触也好,做事情也罢,要记住四个字,“不即不离。”不即不离就是非空非有,非空非有就是毕竟空,毕竟空就是佛性的启用。所以要牢记,接引他人学佛,不能太迁就,过于迁就,容易操之过急。也不能严词拒绝,他人不敢亲近,如此这般,属于太过偏离,要不即不离,概括整部《金刚经》就讲了四个字,“不即不离。”不即不离则不偏于空,也不着于有。于一切人事的处理上,若是深谙此道,则会恰到好处。偏两边都不对,太靠近了,会产生诸多问题,我历来主张,出家人与在家居士勿太接近,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刚出家的师父,身上难免有些缺点,与在家居士长时间接触,相互间印象由好转坏,最后是非不断,矛盾日益尖锐,无法调和,有的出家人住在居士家修行,时间一长,出现上述情况,反映到我这里。我说,“这就是太近了,时间长了,没有距离了,然后意识上有矛盾了,是非就出来了。”太远也不行,若是住在高高的山顶上,别人很难爬上山,接引人那就困难了。我原先想,住在山上,后来真找到这么个地方,那座山顶上有座小庙,风景很美,云雾环绕,上山很是费劲,车只能开到半山腰,再往上走还要一个半小时,若是从山脚往上走,要四个小时,我那天去看的时候,那些居士很高兴,说昨晚梦见有位大师父要来,他们认为印证了做得梦,就认准我了,现在还在等,师父考虑,虽说我住在山上很清安,而求法者很不方便,故未答应。做事做人关键在于一个“诚”字,不即不离,还要有个“诚”字在里面,要诚恳、要心明。诚恳心明,那么就是恳恳切切,让一切人都满意,让到你身边的人都能得到利益,都能满意而回。
八十四、此法以大日经住心品为根本,阅大日经疏,可以证知。疏云“菩萨初发明道,即生获除盖障三昧,即能与佛菩萨同住,发五神通,获知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能知一切众生心行,作诸佛事而广度之,不断如来种”云云。明道者,见性成佛也。除盖障者,除习气也。习气何时净,五神通何时开发,非可先求也。得神通后,以他心通而方便度脱众生。经中所言,即此法之过程也,亦即诸法之过程,不依此道而入者,是为外道。
此法是指一切佛心中心法,心中心法是以大日经住心品为根本,阅大日经疏,可以证知。疏云“菩萨初发明道,就是初见道即生获除盖障三昧,即能与佛菩萨同住,发五神通,获知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能知一切众生心行,作诸佛事而广度之,不断如来种云云?。”?作为一个修行人,要发心行菩萨道,也就是说大乘菩萨,基础是一定要明道,明道为初发明道,这个最重要。如果真正初发明道了,见惑就消除了,知见就不会错,怎么讲都不会讲错了,此种情形,知见与佛同住,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与佛无有差距,见道明心者,理上完全明白,他的理悟与佛所悟到的真理相同,这样的人就能够获得除掉一切盖障(盖障是指知见上的障碍)三昧,理上能达到与佛同住!只是习气尚在,要慢慢除掉,达到发五神通,心越细,心越清净,就越能够知道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一切众生不用讲话,就能知道他的心行。心中心法第六印就是语言陀罗尼,也就是如来语印,修第六印能够获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就能知一切众生的心行,做诸佛事而广度众生,那就不断如来种,如来道种已经播上,就不会断了。
明道者,就是见性成佛。明道和见道是有区别的,见道是指证见了本来面目,明道是指在见道基础上,悟明无生道理,明道是明心见性。见性明心,见这个性就是佛,见性成佛。所以一定要明道,以明道的道理为标准去除盖障(习气),不符合这个道理的、不符合明心见性真理的,把那些习气除掉,习气除净,五神通显,习气完全除尽了,神通就自然开发。神通是本具,佛性本具六神通,先是道通,后面是五神通,道通是根本,五神通是启用,不可先求。如果习气还很多,习气时时盖着,五神通是没办法开发的,也就是神用不能完全显露,只有习气消除殆尽,神用才能完全显露,此乃亦不可硬求?,该做的工作就是除习气?,观照保任。
得神通后,以他心通而方便度脱众生。他心通就是获知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能知一切众生心行。经中所言,即此法修证之过程,亦即诸法修证之过程,不依此道而入者,是为外道。不以见道为根本而入者,不从心地上入者,不从明心见性上入手的话是谓外道,所求的那些神通都是外道。印度的婆罗门教教徒,中国的道教道士,修道到一定程度也得神通,甚至阳神出窍,但是不明白心地,还是外道。从自修来讲,能深入四禅八定的话,那些习气伏在那里不动,神通就显现了。如果不明白心地,根本不明白,就属于外道,还会走错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原来是修道教的,后来在黄龙祖师坐下开悟成道了,所以才有这么一说,“自从一见黄龙后,方知从前错用功。”吕洞宾修炼道教能得阳神出窍,有一天云游到黄龙山,看到山顶紫云结盖,知道山顶上有高人修行,上去一看,刚好黄龙祖师准备上堂说法,想听听到底讲些什么法,就混在大众中进去了,黄龙祖师一上台,挥尺一拍说,“今天不说法,有人盗法。”吕洞宾说,“你说有人盗法,我是道士从外面来的,那就是指我啦!”这个公案大家耳熟能详,吕洞宾经黄龙祖师指点开悟了,开悟之后,他说,“方知以前错用功。”这就是说从用功的角度能得到五神通,但是没有道通,没有根本通。
现在好多人无心自修,一心求神通,然后就是鬼魅附体,感得那个灵知附到你的身上来,这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时间长了人的身心紊乱了,身体给别人占用去了,自身无法作主,所以不要求,神通是枝末事。五种力量相比,只有大智慧才是真正的大力量,才是真正的大神通,其他的都是枝末事而已。
八十五、参透本来,圆净无余,为八地无学位。但必仍转入有学,学习世法,练习世故人情,用以化除习气。如上条所云,获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知其心行也。但不必定在五神通全发之后,以明道后,证得根本,所有除盖障发神通,均同时开发,只力微耳。
参透本来,圆净无余,为八地无学位。这个前面已经讲过,若能真正大彻大悟,圆净无余,为八地无学位,就是八地菩萨。证到无学位,还要转入有学,学习世间法,练习世故人情,用以化除习气。所以,化除习气必须借助有为法,住在无为上,习气没办法化除,要在有为法当中,发心为众生做事情,在此过程中,练习人情世故,化除无量劫以来的贪嗔痴,方可获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知其心行,不必定在五神通全发之后,只要心清净,真正能够大彻大悟宇宙人生的道理,就能够知道一切人的心行,可以弘法利生。明道后证得根本,除障盖发神通,均同时开发。起初力量比较微弱,通过不断地磨练,不断地训练,练习你这个心,让你的心圆融无碍、圆净无余,神通就自然显现。
八十六、凡诸恶习,不可不明,但必参究其本来与其因地,则知其根本所在,而入手有办法矣。
凡诸恶习,不可不明,但必参究其本来与其因地,则知其根本所在,而入手有办法。对于比较重的恶习,你要明白根本在哪里,要参究其本来的因地,因地怎么产生的,直指根本所在,然后再入手除掉。每个人的习气不同,不管好习还是恶习,一概除之!好的习气如爱好琴棋书画,此类习气不空,如不化解,那也是生死根本,临命终会着于此而不超轮回。若是证得道通,明道之后,知道这一切了不可得,放下习气即为妙用。何为妙用,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道理皆能明白,并能化空,用明白的道理起妙用,这样的话,习气就是妙用;若是空不了,那就是盖障,盖着智慧。习气比较重的人要靠念咒来化解,念楞严咒,抽时间再组织大家念楞严咒。
八十七、悟了还同未悟时。此境界,惟自己觉知,所谓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然而不同也,其间有灵活与呆板,执紧与自在,气闷与轻安,糊涂与明白之别。
悟了还同未悟时。此境界,惟自己觉知。所谓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然而明心不同,其间有灵活与呆板,执着与自在,气闷与轻安,糊涂与明白之别。悟道的过程,凡夫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看山把它当作是山、看水把它当作是水,真实存在、真实有;证得本来后,知道这一切都是虚妄的、不可得、空的,这是空如来藏,知道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房子不是房子,见你家不是你家,见你生活的城市不认识回家的路,这就是功夫用到一定程度了,到了那种境界,心停在那里,空了,不起念,另外从理论上说悟到空如来藏,一切都空的、不可得,见一切都不真实,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证悟过来,空不空如来藏,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区别在于无无明尽了,全部清净了然,虽见相分,众生相还是众生相,寿者相还是寿者相,没有无明盖住,就不一样了,很自在、很清净、很轻安、很明白,看似与凡夫相同,实则不同,凡夫看山是山,彻悟者看山也是山,凡夫看山即粘着,以为是真,彻悟者看山不粘着,不即不离;凡夫执着于娑婆世界,不愿去西方极乐世界,彻悟之人,十方世界皆为极乐世界,娑婆世界当下就是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