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书五经合集-第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的病根。
  壮年时戒的是斗的问题。这里的斗不是指打架斗殴,而是指 精神方面的争强斗胜。时时处处都打跨人家,而让自己出人头 地,高人一等。这是典型的中年人的毛病,多半也会种下冠心病 之类的病根。
  老年人戒的是得的问题。这里的得是指贪得无厌,许多人 有一种看法,就是人越老越吝啬,越老越贪婪。不知这是不是一 种偏颇的看法,但这方面的故事也的确有很多就是了。 好在圣人一共也只提出了人生三戒(而不像猪悟能那样“ 八 戒”),而且三戒还处于人生三个不同的阶段。所以,对每个人来 说,随时需要做到的实际上也就只有一戒罢了。
  问题在于,怎么戒?
  朱熹《论语集注》引范氏的话说:“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 的是血气;戒于色,戒于斗,戒于得的是志气。君子养其志气,故 不为血气所动。”这实际上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持其志,无暴其气。” (《孟子·公孙丑上》用志气去控制血气。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用理性的缰绳去约束那情感和 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
  别乱跑啊,你那奔突的马!
  

  该不该有所畏?
  【原文】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①,畏圣人之言。小人 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2)大人,侮圣人之言。”
  【注释】
  ①大人:指地位高的人或德行高的入,这里两方面的意思部有。(2) 狎(xia):态度不庄重的亲呢。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 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而下敬畏,轻佻地对待地 位高、德行高的人,轻侮圣人的。”
  【读解】   
  一个人该不该有所畏 ?
  有一句话说:“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这句话作 狭义的理解是有道理的。但如果作广义的理解,像有些人所认为 的那样,指一个人应该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什么可畏惧的,那 就不一定妥当了。 试想,没有什么可畏惧的,岂不是连走私贩毒,杀人越货,铤 而走险都不怕了吗?
  那我们拿这个人可真是难办了!
  所以,一个人总不是要有所畏才好。
  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这是孔子所要求我们 的。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三大方面的问题:天命关于信仰,大人关 于社会规范,圣人之言关于思想权威。一个人有了这些敬畏、信 仰就会有所皈依,生活就会有所规范,思想就会有一个中心。在 此基础上活着,生活才会觉得有目的,人生才会感到有意义,一 切的事业感、成就感,才会油然而生。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这 些敬畏,这些信仰、规范和中心,那就会恣意妄行,无视社会思 想和行为规范,无所不为,无恶不作,因而是非常危险的。
  这大概就是有所畏的哲学,有所畏的辩证法吧。
  

  天才、勤奋者与懒汉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 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 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 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读解】   
  这是根据天赋和学习态度来划分的四个等级。 生而知之者是智力最上等钓人,具有非凡的天赋,也就是我 们今天所说的天才人物。 因而知之者是一般勤奋好学的人,天赋虽然没有什么特出的 地方,但通过刻苦学习仍然可以读大学,做研究生等成为有用的 人才。这是第二等级的人。 困而知之者是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才知道努力学习的 人,“书到用时方恨少。”这种人,作个不恰当的比拟,有点像我 们今天读电大,成人自修大学或职工夜大一类学校的人。按照孔 子的看法,属于第三等级的人。 最后还有一种困而不学的人。明明已经在生活与工作中感到 非常困难了,却仍然不愿意花,久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而是以滥 为滥,打牌喝酒“混”日子。这种人,按照孔子的看法,是属于 最下等的不可救药的人。 既然有这样四个等级的划分,那么,孔子自己属于哪个等级 的人呢?以我们的看法,他当然应该属于天才的级别,是生而知 之的了。可他自己却并不这样认为,在《述而》篇里,他曾说过: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见,他自己排队是 在第二个等级里,也就是学而知之的人。 圣人如此,我们自己对号入座,又该属于哪一等呢?
  

  君子的九种思虑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 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1),见得思义。”
  【注释】
  (1)难:指患难,引申为后果、后患。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虑:看的时候要想想看清楚了没有; 听的时候要想想听明白了没有;侍人的脸色要想想是否温和;对 人的态度要想想是否恭敬;说话要想想是否忠诚;做事要想想是 否认真;有了疑问要想想怎样向人请教;遇事发恕时要想想后果; 有利可得时要想想是否正当。”
  【读解】   
  这九种思虑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一样,都是规范一个人言行的顶上功夫,在一定 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儒教的清规戒律。 “
  试想,一个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视一听都要自我 省察一番,想想对不对,那不是活得太累了吗?
  因此,从理论上说,这九种思虑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是很 有必要的,但当你真正面对现实,尤其是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 现代生活时,就会感到要真正履行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实行起来很困难就完全否定它们或者置 诸脑后不予理睬,九种不能实行,就是实行其中一二种也是有好 处的啊。比如说“忿思难”,当你发怒时想想后果;又比如说“见 得思义”,当你有得可得时想想是不是不义之财。起码在我们这个 时代不是非常适用的告诫吧。君不见,街头巷尾,打架斗殴而酿 成严重后果,往往不就是起因于一件非常小的事端吗?结果 就造成孔子在《颜渊》篇里指出的那种情况:“一朝之忿,忘其身, 以及其亲,”不仅害了自己,而且也连累到家人。这岂不是很糊涂 吗?再说“见得思义”的问题。那众多断送前程或晚节不保的贪 污受贿者,不就正因为在有利可得时没有想一想是不是不义之财, 是不是不应该得,不应该拿吗?当然,也许想过,也许当时就知 道是不义之财,不应该得而仍然得了,那就是蓄意犯罪,早已不 是君子而是小人了,超出了我们讨论的范围。
  总而言之,凡事还是多想一想,思虑思虑为好。
  

  独善真身与用行舍藏
  【原文】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①,见不善如探汤②;吾见其人矣,吾闻 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 也。”
  【注释】
  ①如不及:好象赶不上似的,形容急切追求。②探汤:探,用手试; 汤,滚烫的热水。
  【译文】
  孔子说:“见到善就如同赶不上似的急切追求,见到不善就如 同用手试开水一样急忙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 的话。隐居以保持自己的志向,行仁义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听 到过这样的话,但没有看到这样的人。”
  【读解】   
  这里展示的是两种人生态度,两种处世哲学:前一种是独善 其身的人;后一种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尽心上》的人,或者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叫做“用之则行,舍 之则藏。”(《述而》)
  发  两种人都不错。但孔子认为前一种还比较容易做到,所以说 他不仅听到过这种说法,也确实见到过这种人。后一种则不容易 做到,所以说他只听到过这种说法,但却没有真的见到过这种人。 其实,孔子也不是完全没有见到过这种人。在《公治长》篇里,他 曾评论南容时:“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并把自己 的侄女儿嫁给了他。在《卫灵公》篇里,他又评论卫国大夫蘧伯 玉,说他“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些人都是他见 过的。甚至在与颜渊谈到“用之则行,舍 之则藏。”的处世态度时, 他还说“惟我与尔有是夫!”(《述而》)认为只有他和得意弟子颜 渊能做到这样。当然,所有这些人,包括他自己和颜渊,都有做 的程度不同,尤其是,往往是有这种处世态度,但不一定真正实 现了,特别是关于“达则兼善天下”,也就是“行义以达其道”的 方面,无论是颜渊还是他自己都没能够做到,南容和蘧伯玉也成 就不大,所以,朱嘉认为只有伊尹、姜大公一流的人才真正州 了“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伊尹、姜大公都只是孔子 听到过而没有见到过的人。
  为什么独善其身还比较容易做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 其道”就非常难做到呢?这是因为,独善其身的主观能动性可以 起很大的作用,不外呼是自己管住自己罢了。而“隐居以求志, 行义以达其道”,尤其是“行义以达其道,,不只是靠主观努力就可 以做到的,还必须有客观的条件,也就是时势和机遇才行。
  所以,没有时势和机遇,你也就不必苦苦追求,‘行义以达其 道”了,能够做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独善其身、洁 身自好也就算不错了罢。
  

  富贵如浮云,美名传千世
  【原文】
  齐景公有马千驷①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 首阳②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③”?
  【注释】
  ①千驷: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叫驷,千驷就是四千匹马,是一笔很大的 财富。或者把“有马千驷”理解为“千乘之国”,指齐景公拥有一个大国,自 然然是很有财富的了。②首阳:山名,即传说中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具 体地点现已难以确证。③其斯之谓与:这句话前面没有承受语,一般认 为掉了文字。宋儒认为就是《颜渊》篇的“诚不以富,亦祗以异”两句,但 也没有确证。
  【译文】
  齐景公拥有四千匹马,但他死的时候,老百姓并不认为他有 什么德行可以称赞。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老百姓却直到 现在还对他们称赞不已。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读解】   
  什么意思?
  即使这里掉了文字,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这意思,那就 是:富贵如浮云,美名传千世。
  官贵如齐景公,拥有四千匹好马”(还不说其它了),该是够富 的了吧?贵为大国领袖,该是够责的了吧?可是当他死了以后,还 有什么呢?什么也没有,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钱财都是身外 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或者还是如那《红楼梦》中的《好了 歌》所唱,“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 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有什么意思呢?
  相反,伯夷、叔齐义不食周栗,饿死于首阳山下,可以说是 穷到极点了,但老百姓却到现在还称赞他们,传扬他们的美名,这 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的气节感人,精神动人。
  所以说富贵如浮云,美名传千世。
  既然如此,我们今天又急急如律令似的汲汲于富贵干什么呢?
  

  诗礼传家
  【原文】
  陈亢①问于伯鱼②曰:“子亦有异闻③乎?”对曰:“未也。尝独 立,鲤趋(4)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 《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 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5) 其子也。”
  【注释】
  ①陈亢:字子禽,他一向对孔子心存怀疑。②伯鱼,孔子的儿子孔 鲤的字。③异闻:特别的听闻。陈亢怀疑孔子对自已的儿子有不同于其 他学生的特别的教育。(4)趋:快走。按照礼的规定,臣经过君的面前,儿子 经过父亲的面前,都应快走以示尊敬,⑤远其于:与自己的儿子保持距 离,以免偏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