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宗喀巴大师 造论
法 尊 译论
智 敏 集注


多宝讲寺





内容目录
出版說明 1
代序一 3
代序二 5
凡 例 11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裕Ь硪弧12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裕Ь矶44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裕Ь砣74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裕Ь硭摹97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裕Ь砦濉119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裕Ь砹143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裕Ь砥摺167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裕Ь戆恕185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裕Ь砭拧204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裕Ь硎218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裕Ь硎弧235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裕Ь硎256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裕Ь硎271
附 錄 284
後 記 285




出版說明


  藏傳佛教至元末産生了忽視戒律乃至爭權奪利等流弊,漸趨式微。明初,宗喀巴大師(法名善慧稱吉祥,一三五七~一四一九年)主習阿底崳鹫叩茏又俣匕退鶄麇犬斉桑婕{諸派之長;學通顯密,而尤重中觀正見。他爲了糾正時弊,率写鼽S帽以示振興戒律,形成新迦當派,即格魯派,世稱“黃教”,由達賴、班禪、章嘉數系弘傳,成爲藏傳佛教盛傳至今的主流。
  宗喀巴在四十六歲時,經多人勸請,總依彌勒《現觀莊嚴論》、別依阿底崳镀刑岬罒粽摗罚瑓⒄斟犬斉芍T師語錄,造《菩提道次第廣論》,後又鈎玄提要而爲《略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凡二十四卷,爲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根本典籍。“菩提道”即達到彻底覺悟或曰清淨智慧的方法、途径;“次第”指由溔肷睢⒀驖u進的修持過程。《廣論》演述從凡夫至拢摹叭康馈钡男蕹执蔚凇?倲z佛法,注重實修,精深嚴密,爲《廣論》的主要特色。出離心、菩提心和正見被視爲“道”的“三要”,“三士道”則爲顯教和密法的“共同道”。親近善知識,思惟人身難得,由此築好“道前基礎”,便可修習屬於“世間善法”的“下士道”。“下士道”雖“深信業果”、“皈依三寶”,但仍處於生死流轉中,故需修戒定慧,生出離心,斷生死苦,是爲“中士道”。爲度一切猩l廣大“菩提心”,修“六度四攝”、“中觀正見”和“止觀”法,即“上士道”。又中下士道諸法品類,悉爲上士道前之加行者,故又立“共中下士道”名,以區別於祇樂現法之下士道及單求自己解脫之中士道。上述爲《廣論》全書的基本框架。
  《廣論》的漢譯本出自法尊法師(一九零一~一九八一年)。一九二五年始,法尊從大勇法師學藏密,後參加赴藏學法團,師從昌都 
安枺裎鲗W《廣論》。一九二七年,大勇講《略論》於四川 甘孜,胡智湛筆錄爲漢文(“止觀”部分後由法尊補譯)。一九三一年始譯《廣論》,一九三四年秋於重慶 漢 
藏教理院邊譯邊講,並出油印本。次年冬,於武漢出《廣論》排印本二千部。
  《廣論》漢譯本既出,深受漢地佛教界尤其是藏密信械闹匾暋懥撕霌P和普及這一部文繁義豐的格魯派的要典,便於信袑W習領會,三門 多寶講寺 
智敏法師自二零零一年冬至次年秋,講授《廣論》,聽雄x躍,並請求作一完整之裕п尅D藢⒅v課時《廣論》上之眉批、隨講隨錄之筆記進行整理,又補充了一些新的裕п專儆傻茏印W僧十餘人打印排版。曆時五個月,校對五六稿,最後定稿,交付出版。
  智敏法師持戒精嚴,深入經藏,尤擅藏密,力求以格魯派的正統觀點爲《廣論》作裕А1緯鴴裼谩凹'”的形式,廣征博引,釋義解惑,主要引書達二十餘種。其間,法師還就有關問睿髟兝防闼隆
洛桑嘉措、洛桑札巴等老格西。本書附有“科判表”三十二幅,條分浚觯沆蹲x者全面掌握《廣論》的茫j結構。在藏文有關講義、裕枳g出前,智敏法師的《集裕А氛爲學習藏密、研究《廣論》的上乘讀本。
  本書集裕А稄V論》的前十三卷,即“三士道”和“道前基礎”,爲顯密共通、相對完整的修持次第。卷十四以後的十一卷別述奢摩他、毘钵舍那,即所謂“止觀章”,層次更高,故暫付闕如,俟諸他日。


                        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代序一
 菩提道灯论            阿底峡尊者造


敬礼曼殊室利童子菩萨
  敬礼三世一切佛 及彼正法与众僧
  应贤弟子菩提光 劝请善显觉道灯
 由下中及上 应知有三士 当书彼等相 各各之差别
 若以何方便 唯於生死乐 但求自利益 知为下士夫
 背棄三有乐 遮止诸恶业 但求自寂灭 彼名为中士
 若以自身苦 比他一切苦 欲求永尽者 彼是上士夫
 为诸胜有情 求大菩提者 当说诸师长 所示正方便
 对佛画像等 及诸灵塔前 以花香等物 尽所有供养
 亦以普贤行 所说七支供 以至菩提藏 不退转之心
 信仰三宝尊 双膝著於地 恭敬合掌已 先三遍皈依
 次一切有情 以慈心为先 观恶趣生等 及死殁等苦
 无余诸众生 为苦所苦恼 从苦及苦因 欲度脱众生
 立誓永不退 当发菩提心 如是发愿心 所生诸功德
 如《华严经》中 弥勒应宣说
 或读彼经或师闻 了知正等菩提心
 功德无边为因缘 如是数数发其心
《勇施请问经》 亦广说此福 彼略摄三颂 今此当摘录
 菩提心福德 假使有色者 充满虚空界 其福犹有余
 若人以珍宝 徧满恒沙数 一切佛世界 供献於诸佛
 若有人合掌 心敬大菩提 此供最殊胜 其福无边际
 既发菩提愿心已 应多励力徧增长
 此为余生常忆念 如说学处当徧护
 除行心体诸律仪 非能增长正愿心
 由欲增长菩提愿 故当励力受此律
 若常具余七 别解脱律仪 乃有菩萨律 善根余非有
 七众别解脱 如来所宣说 梵行为最胜 是苾刍律仪
 当以《菩萨地 戒品》所说轨 从具德相师 受持彼律仪
 善巧律仪轨 自安住律仪 堪传律具悲 当知是良师
 若努力寻求 不得如是师 当宣说其余 受律仪轨则
 如昔妙吉祥 为虚空王时 所发菩提心 如《妙祥庄严》
《佛土经》所说 如是此当书 於诸依怙前 发大菩提心
 请一切众生 度彼出生死 损害心忿心 悭吝与嫉妒
 从今至证道 此等终不起 当修行梵行 当断罪及欲
 爱乐戒律仪 当随诸佛学 不乐为自己 速得大菩提
 为一有情因 住到最后际 当严淨无量 不思议佛土
 受持於名号 及住十方界 我之身语业 一切使清淨
 意业亦清淨 不作不善业
 自身语心清淨因 谓住行心体律仪
 由善学习三戒学 於三戒学起敬重
 如是勤清淨 菩萨诸律仪 便当能圆满 大菩提资粮
 福智为自性 资粮圆满因 一切佛共许 为引发神通
 如鸟未生翼 不能腾虚空 若离神通力 不能利有情
 具通者日夜 所修诸福德 诸离神通者 百生不能集
 若欲速圆满 大菩提资粮 要勤修神通 方成非懈怠
 若未成就止 不能起神通 为修成止故 应数数策励
 止支若失坏 即使勤修习 纵然经千载 亦不能得定
 故当善安住 《定资粮品》中 所说诸支分 於随一所缘
 意安住於善 瑜伽若成止 神通亦当成 离慧度瑜伽
 不能尽诸障 为无余断除 烦恼所知障 故应具方便
 修慧度瑜伽 般若离方便 方便离般若 俱说为繫缚
 故二不应离 何慧何方便 为除诸疑故 当明诸方便
 与般若差别 除般若度外 施波罗蜜等 一切善资粮
 佛说为方便 由修方便力 自善修般若 彼速证菩提
 非单修无我 遍达蕴处界 皆悉无有生 了知自性空
 说名为般若 有则生非理 无亦如空花 俱则犯俱过
 故俱亦不生 诸法不自生 亦非他及共 亦非无因生
 故无体自性 又一切诸法 用一異观察 自性不可得
 定知无自性 《七十空性理》 及本《中论》等 亦成立诸法
 自性之空性 由恐文太繁 故此不广说 仅就已成宗
 为修故而说 故无余诸法 自性不可得 所有修无我
 即是修般若 以慧观诸法 都不见自性 亦了彼慧性
 无分别修彼 三有分别生 分别为体性 故断诸分别
 是最胜涅槃 如世尊说云 分别大无明 能堕生死海
 住无分别定 无分别如空
《入无分别陀罗尼》亦云
 佛子於此法 若思无分别 越分别险阻 渐得无分别
 由圣教正理 定解一切法 无生无自性 当修无分别
 如是修真性 渐得暖等已 当得极喜等 佛菩提非遥
 由咒力成就 静增等事业 及修宝瓶等 八大悉地力
 欲安乐圆满 大菩提资粮 若有欲修习 事行等续部
 所说诸密咒
 为求师长灌顶故 当以承事宝等施
 依教行等一切事 使良师长心欢喜
 由於师长心喜故 圆满传授师灌顶
 清淨诸罪为体性 是修悉地善根者
《初佛大续》中 极力遮止故 密与慧灌顶 梵行者勿受
 倘持彼灌顶 安住梵行者 违犯所遮故 失坏彼律仪
 其持禁行者 则犯他胜罪 定当堕恶趣 亦无所成就
 若听讲诸续 护摩祠祀等 得师灌顶者 知真实无过
 燃灯智上座 见经法等说 由菩提光请 略说菩提道


《菩提道灯》 大阿遮利耶吉祥燃灯智造论圆满


               法尊译於广济寺 一九七八年八月八日




代序二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摘錄)   法尊法师


  《菩提道次第论》是宗喀巴大师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要义,循著龙树、无著二大论师的轨道,按「三士道」由浅入深的进程而编成的。「三士道」,是任何一种根机的人,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中间修学佛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本论内容,就是对这些过程的次第、体性和思惟修学的方法,加以如理阐述。「菩提」,指所求的佛果。「道」,指趣证佛果所必须经历的修学过程,「次第」,就是说明修学的过程必须经历这些阶段,自下而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缺略、紊乱或蜡等,故名「菩提道次第」。
  本论教授的渊源,远可以推到释迦如来的一代言教,近的如本论自说:「总《道炬论》。」这是全书总的根据。本论内容的每一细支,又各有它所依据的经论或语录。例如「亲近善知识」一科的细支:
  「九种意乐」依:《华严经》;
  修「信心」依:《宝炬陀罗经》、《十法经》、《金刚手灌顶经》、《宝云经》、《猛利长者问经》;
  修「念恩心」依:《十法经》、《华严经》等;
  修「亲近的加行」依:马鸣菩萨《事师五十颂论》、《本生论》和弥勒菩萨《大乘庄严论》;
  其余还有迦当派的语录很多,不能一一列举。所以本论乃是总源於一切佛经和瑜伽、中观诸论,别依《现观庄严论》,《菩提道炬论》和迦当派诸语录而组成。
  本论教授,在西藏,由阿底峡尊者传种敦巴、大瑜伽师、阿兰若师;种敦巴传朴穹瓦、仅哦瓦、博朵瓦、康垅巴等;阿兰若师也传仅哦瓦和内邬苏巴;博朵瓦传霞惹瓦和铎巴等;由他们辗转传到虚空幢和法依贤大师。又阿底峡尊者传授俄善慧译师,俄善慧传其姪俄大译师罗敦协饶,再传到卓垅巴而著《圣教次第论》,也渐次传到法依贤大师。宗喀巴大师即是从虚空幢和法依贤二位大师学得各家教授,並以《圣教次第论》为依据,写成这部《菩提道次第论》。
  本论作者,为中兴西藏佛教的宗喀巴大师(一三五七…一四一九)。一三五七年,他诞生於青海 
宗喀地区,即今塔尔寺。七岁出家,法名善慧名称祥。十六岁(一三七二年)起,到西藏学法,亲近各处著名的大德。十九岁就在前 
后藏各大寺院,立「现观庄严论」宗。二十四岁(一三八0年)受比丘戒,已成到处闻名的论师。此后在刹公塘阅藏数年,又徧从一些大德学习各种高深密法。三十六岁(一三九二年)将西藏所译显密一切教授学习圆满。三十九岁,在罗札从虚空幢大师受得内邬苏巴和仅哦瓦所传的「教授派」的菩提道次第教授,又在扎廓寺从法依贤大师受得由博朵瓦传铎巴和霞惹瓦的「教典派」的教授,又从法依贤学《圣教次第论》,是为《菩提道次第论》的依据。四十三岁(一三九九年)应拉萨各寺院邀请,广讲教法,尤其注重大小乘戒的弘扬。四十六岁由胜依法王等众多大善知识劝请,在惹真寺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后又著《密宗道次第论》,详释四大密部修行次第。五十三岁(一四0九年)建格登寺,是为黄教根本道场。五十九岁(一四一五年),命妙音法王建哲蚌寺又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