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他必须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犹非满足,即於自利亦见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⑤又此亦非棄舍利他,亦须为求利益他故,《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说双求菩提与利他故。


①初中有三,初从四缘发心道理者:《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當知菩薩最初發心,由四種緣、四因、四力。”
《披尋記》卷三十五(一九八八页):“四緣四因四力者:建立義是緣義,順益義是因義。如《有尋有伺地》說。(陵本五卷十二頁)即於如是諸因緣中,若令發心堅固不動,有勝堪能不可屈伏,即此因緣,轉名爲力。”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云何四緣?謂善男子或善女人,若見諸佛及諸菩薩,有不思議甚奇希有神變威力。”
《披尋記》卷三十五(一九八九页):“有不思議甚奇希有神變威力者:神變有三種:謂神境神變,記說神變,教眨褡儭H纭锻ζ贰丰尅#瓯救呔硎彭摚┤缡巧褡儯沙伤鳎凰甲h。《決擇分》說:謂如是如是如來,同界同智,勢力勇猛,住無漏界,依此轉依,能作一切有情義利,如是不可思議。(陵本七十四卷十頁)依定自在,隨其所欲,一切事成,勝於其餘,勝諸世間同意所許,故名甚奇希有。”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或從可信聞如是事。既見聞已便作是念:無上菩提具大威德,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是所見所聞不可思議神變威力。”
《披尋記》卷三十五(一九八九页):“令安住者及修行者者:此說諸佛得定自在。心眨峁剩沧≌摺I菩扌墓剩扌姓摺!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由此見聞增上力故,於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心。是名第一初發心緣。”
  “或有一類,雖不見聞如前所說神變威力,而聞宣說依於無上正等菩提微妙正法菩薩藏教,聞已深信。”
《披尋記》卷三十五(一九九O页):“微妙正法菩薩藏教者:謂於十二分教中方廣一分,唯菩薩藏。即於是中宣說一切諸菩薩道,爲令修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力、無畏、無障智等一切功德,是名無上菩提微妙正法。聞已深信者:謂諸菩薩具多勝解,於真實義勝解依處,具足成就淨信爲先決定喜樂。如《力種性品》說。(陵本三十八卷七頁)”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由聞正法及與深信增上力故,於如來智深生信解,爲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是名第二初發心緣。”
  “或有一類,雖不聽聞如上正法,而見一切菩薩藏法將欲滅洠В娛鞘乱眩阕魇悄睿浩兴_藏法久住於世,能滅無量猩罂啵覒〕制兴_藏法,發菩提心;爲滅無量猩罂唷!
《披尋記》卷三十五(一九九O页):“見一切菩薩藏法將欲滅洠д撸褐^十二分教方廣一分,及所餘分菩薩藏攝者,是名一切菩薩藏法。若諸有情世間由見濁故,有情多分造立卸嘞袼普ǎ撏魄笮胺ㄐ傲x,故說正法將欲滅洠АD軠鐭o量猩罂嗾撸褐^如《能斷金剛般若經》說:‘若胎生、若卵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如是一切,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此說菩薩要依菩薩藏法,得微妙智,方能成辦如是不思議事,是故說言能滅無量猩罂唷!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由爲護持菩薩藏法增上力故,於如來智深生信解,爲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是名第三初發心緣。”
  “或有一類,雖不觀見正法欲滅,而於末劫末世末時,見諸濁惡猩硇模S煩惱之所惱亂。謂多愚癡、多無慚愧、多諸慳嫉、多諸憂苦、多諸粗重、多諸煩惱、多諸惡行、多諸放逸、多諸懈怠、多諸不信。”
《披尋記》卷三十五(一九九一页):“末劫末世末時者:謂於爾時正法欲耄В敲⿻r。於是時中,爲顯諸行生滅,三世差別,是名末世。若復爲顯彼時久遠,假設譬喻計算數量差別,是名末劫。當知此中時是總稱,世是其位,劫是其數,如是差別。諸濁惡者:略有五種:一者壽濁,二者有情濁,三者煩惱濁,四者見濁,五者劫濁。如《菩提分品》釋。(陵本四十四卷十八頁)於爾所時,一切有情多造惡業,多受惡果,故名爲惡。十隨煩惱之所惱亂者:謂諸猩硇臓戨S煩惱之所惱亂有其十相,非謂十種隨煩惱也。又復隨煩惱名,通說一切本隨煩惱。《集論》中說:謂所有諸煩惱,皆是隨煩惱。(《集論》四卷十二頁)又煩惱差別有其多種,倒染心故,名隨煩惱。如《有尋有伺地》釋。(陵本八卷六頁)謂多愚癡等者:癡不善根,愚所知事,故名愚癡。於所作罪,望己不羞,望他不恥,名無慚愧。於資生具,深懷鄙吝,故名爲慳。心懷染汙,不喜他榮,故名爲嫉。由可愛事若變壞時,內懷冤結,故名爲憂。因此拊膺,故名爲苦。身心剛彊,不安穩性,無堪能性,故名麤重。此有十八品類差別,如《決擇分》說。(陵本五十九卷二頁)能令身心不寂靜轉,故名煩惱。由非法行不平等行現在前故,故名惡行。不修諸善,不護諸惡,故名放逸。躭著睡眠偃臥爲樂,晝夜唐捐捨猩破罚拭傅 l斗鸱ㄉ牟磺鍦Q,於四拢B生不順解,故名不信。”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大濁惡世,於今正起諸隨煩惱所惱亂時,能發下劣聲聞獨覺菩提心者,尚難可得,況於無上正等菩提能發心者。我當應發大菩提心,令此惡世無量有情,隨學於我起菩提願。由見末劫難得發心增上力故,於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心。是名第四初發心緣。”
②所住:所安住。所修:所修行。
③前所说初二发心……名曰发心:此为第一,自利欲成佛。
④誓愿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发心:此为第二,利他令成佛。
⑤又此亦非棄捨利他……此說雙求菩提與利他故:《略論釋》(六二一页):“以發心必須具足自他二利,單緣自利發心固不圓滿,單緣利他發心亦不圓滿,須緣自他二利,且不自滿足,乃爲真實圓滿發心,此即發心之定量。又對治自利滿足之過,當觀佛功德,對治緣他滿足之過,當觀慈與悲。求無邊自利,當證佛法身;求無邊利他,當證報化二身;如是合自他二利無邊而發心,即爲具足性相。”


  二①从四因发心者。谓一②种姓圆满,二善友摄受,三悲愍有情,而四不厌患生死难行,依此四因而发其心。


①从四因发心者:《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云何四因?謂諸菩薩種性具足,是名第一初發心因。又諸菩薩賴佛菩薩善友攝受,是名第二初發心因。又諸菩薩於諸猩嗥鸨模敲谌醢l心因。又諸菩薩於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無有怯畏,是名第四初發心因。若諸菩薩六處殊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當知是名種性具足。由四種相,當知菩薩善友具足。謂諸菩薩所遇善友,性不愚鈍,聰明黠慧,不墮惡見。是名第一善友具足。”
《披尋記》卷三十五(一九六六頁):“六處殊勝等者:《聲聞地》說: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處所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又說:如是種子,非於六處有別異相,即於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乃至廣說。”
《披尋記》卷三十五(一九九四頁):“性不愚鈍等者:不愚諸法性是利根,名不愚鈍。由與俱生引發二慧相應,名爲聰明。了知諸法自相及分別體,是名黠慧。於實無事不如一類起增益執,於實有事不如一類起損減執,是名不墮惡見。”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又諸菩薩所遇善友,終不教人行於放逸,亦不授與諸放逸具。是名第二善友具足。”
《披尋記》卷三十五(一九九四頁):“終不教人行於放逸等者:謂如諸受欲者,樂受諸欲而無喜足,名行放逸。精妙飲食及餘資身芯撸乓菥摺!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又諸菩薩所遇善友,終不教人行於惡行,亦不授與諸惡行具。是名第三善友具足。”
《披尋記》卷三十五(一九九四頁):“終不教人行於惡行等者:墮惡趣行,名爲惡行。毒火刀酒等物,名惡行具。”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又諸菩薩所遇善友,終不勸捨增上信欲受學精進方便功德,而復勸修下劣信欲受學精進方便功德。所謂終不勸捨大乘,勸修二乘。勸捨修慧,勸修思慧。勸捨思慧,勸修聞慧。勸捨聞慧,勸修福業。勸捨尸羅,勸修惠施。終不勸捨如是等類增上功德,而復勸修如是等類下劣功德。是名第四善友具足。”
《披尋記》卷三十五(一九九五頁):“終不勸捨增上信欲受學精進方便功德等者:此中信欲精進方便,即四瑜伽。如《聲聞地》釋。(陵本二十八卷九頁)受學,謂於一切所應學處。望義差別,或說增上,或說下劣,隨應當知。”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由四因緣,當知菩薩於諸猩嗥鸨摹V^諸菩薩,雖有十方無量無邊無苦世界,而生有苦諸世界中。”
《披尋記》卷三十五(一九九五頁):“於諸猩嗥鸨恼撸捍苏f菩薩於諸有苦猩喾帜芷鸢慰嘣錾弦鈽饭省!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於中恆有锌嗫傻茫菬o锌唷!
《披尋記》卷三十五(一九九六页):“於中恆有锌嗫傻谜撸褐^有八苦,名爲锌啵杭瓷唷⒗峡唷⒉】唷⑺揽唷⒃乖鲿唷蹌e離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如《決擇分》釋。(陵本六十一卷十四頁)”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或時見他,隨遭一苦樱鼘Ρ魄校驎r見自,隨遭一苦樱鼘Ρ魄校蛞娮运S遭一苦樱鼘Ρ魄校蛞姸N,俱遭長時種種猛利無間大苦樱鼘Ρ魄小!
《披尋記》卷三十五(一九九六頁):“隨遭一苦者:謂於八苦中除生死苦五取蘊苦,所餘隨一故。或見二種俱遭大苦者:見自及他,名見二種。於八苦中生死二苦,名爲大苦;五取蘊苦,亦名大苦。諸苦器故,行苦性故。如是大苦,無始流轉,故名長時。徧五趣有,故名種種。馳趣無礙,故名猛利。流轉相續,故名無間。”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然此菩薩依自種性,性自仁賢。”
《披尋記》卷三十五(一九九六頁):“性自仁賢者:不以刀杖手塊等事惱害有情,於諸猩猿4葠郏敲麪懭省_h離顰蹙等,是名爲賢。”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依四境處,雖不串習,而能發起下中上悲,無有斷絕。”
《披尋記》卷三十五(一九九六頁):“依四境處者:謂如前說,見他見自或見自他或見二種所遭苦事,能爲所緣生起悲心,故名境處。”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由四因緣,當知菩薩於諸猩绕鸨模稑O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尚無怯畏,何況小苦。”
《披尋記》卷三十五(一九九七頁):“於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闕生死大苦者:此中無闕,謂諸菩薩依受生願往生,隨順饒益有情諸善趣中,下從欲界人中,上至色究竟天徧受生故。難行苦行者:謂諸菩薩波羅蜜多及四攝事,各有三種難行之相,是名難行。如下廣釋。又諸菩薩爲求菩提,心能忍受一切事苦,此有八別:一、依止處苦,二、世法處苦,三、威儀處苦,四、攝法處苦,五、乞行處苦,六、勤劬處苦,七、利他處苦,八、所作處苦。如《忍品》釋。(陵本四十二卷八頁)”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謂諸菩薩性自勇健,堪忍有力,當知是名第一因緣。”
《披尋記》卷三十五(一九九七頁):“性自勇健堪忍有力者:於難行事勇決樂爲,不生懈怠,是名勇健。锌喱F前,思擇忍受,是名堪忍。心無怯弱,亦無畏憚,故名有力。”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又諸菩薩性自聰敏,能正思惟,具思擇力,當知是名第二因緣。”
《披尋記》卷三十五(一九九八頁):“性自聰敏等者:成俱生慧,名性聰敏。能入一切明處境界,是名能正思惟。徧於彼彼離放逸處有力思擇,是名具思擇力。”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又諸菩薩能於無上正等菩提,成就上品清淨信解,當知是名第三因緣。”
《披尋記》卷三十五(一九九八頁):“能於無上正等菩提成就上品清淨信解者:謂於無上正等菩提所應得義,成就淨信,具多勝解,謂我堪任,定當能得故。如《力種性品》說。(陵本三十八卷七頁)”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又諸菩薩於諸猩删蜕掀飞钚谋斨敲谒囊蚓墶!
《披尋記》卷三十五(一九九八頁):“於諸猩删蜕掀飞钚谋撸褐^若見聞有苦猩瑺懛N種苦之所逼惱,起大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