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咭越讨の濉!钩浣讨ざ}教外,别无拢獭=陶ㄕ撸绞菦Q择受持道理修行正轨。证正法者,谓是如其前決择时所決择已,而起修行。故彼二种,成为因果。如跑马时,先示其马所应跑地,既示定已,应向彼跑。若所示地是此跑处而向余跑者,定成笑事。岂可闻思決择此事,若修行时修行所余。如是亦如《修次第后编》云:「复次闻及思慧之所通达,即是修慧之所应修,非应修余,如示跑地,而应随跑。」


①菩提宝:阿底峡弟子。
②悟入教授:相当於大开圆解。
③大依怙:阿底峡尊者。
④阿底峡之教授:指《道炬论》。
⑤於一座上:指时间。
⑥身语意三,碎为微尘:以大精力,勇猛磨炼,精进修持。
⑦以教证为体:《略论》:“教者,正为抉择修行之法轨。证者,如所抉择而起修。”


①如是由②此教授,能摄一切经论道之枢要,於从亲近善知识法③乃至止观。此一切中诸应④捨修者即作捨修,诸应举修者即以择慧而正思择,⑤编为行持次第引导,故一切拢越韵治淌凇H舨欢撸斗窃猜捞逡环郑牍鄄旎鬯渚∈傩蓿畲缶鄯堑幌治娼淌冢异侗说龋ǹV博大外解,而谤捨之。现见诸大经论之中所诠诸义,多分皆须以观察慧而正观择。此复修时若棄捨者,则於彼等⑥何能发生定解,见为最胜教授。此等若非最胜教授,谁能獲得,较造此等尤为殊胜教授论师。如是若能将其深广契经及释现为教授,则其甚深续部及论,诸大教典,亦无少劳现为教授,则能发起执持彼等为胜教授所有定解,能尽遮遣妄执彼等非实教授,背棄正法诸邪分别罄无所余。


①如是:《略论释》(五二页):“总上二段。一为遮显密之相非,一为遮讲修之划分为二。”
《掌中解脱》(一OO页):“我们必须领会拢约霸'释之义,是如何摄入从依止知识法开始,直至止观之间的‘道次第’中的。以及不论科判的广略,我们必须对一切支分在心中獲得決定。然后知道如何用於实修,亦即对应作‘观察修’者,便作‘观察修’,对应作‘止住修’者,便作‘止住修’。一旦达到这样的认识,那么我们所见到的任何拢裕隳芎苋菀椎胤直鹩胱约核薜母髦炙道嘁灰幌嗯浜希饫u是将拢允游淌诘谋曜肌!
②此:本论。
③乃至止观:止观中包容二次第。
④舍修、举修:“舍修”藏本即“止修”,“举修”藏本即“观察修”。
《掌中解脱》(二八四页):“所谓‘观察修’,是指广泛地应用教、理、喻、因等进行思惟而修。……奢摩他之前的一切修法是‘观察修’。奢摩他成就之後的心一境性等是‘止住修’。”
⑤编为行持次第引导:组织成修行次第。
⑥何能:岂能。
*帕繃喀:“‘通达一切拢晕尬ァ搿磺新}言视为教授’之间的差别在於:前者不能包括后者,后者卻能包括前者。”(《掌中解脱》一O一页)


  易於獲得①胜者密意者。至言及论诸大教典,虽是第一最胜教授,然初发业未曾②惯修补特伽罗,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难獲密意。设能獲得,亦必观待长久时期,极大勤劳。若能依止③尊长教授,则易通达,以此教授,能速授与決定解了经论扼要。其中道理於各时中兹当广说。


①胜者密意:帕繃喀:“总‘三士道’,别‘三主要道’为佛陀密意。……《三主要道》中说:‘现相缘起不虚妄,离执空性二了解,何时见为相违者,尚未通达佛密意。’如果理解正见的话,便能獲得佛陀的密意。此外,‘一切佛经心要义’是指出离心,‘是诸菩萨所讚道’是指发心,‘有缘求解脱津梁’是指正见,由此可以推导出出离心、菩提心也是佛陀的密意。”(《掌中解脱》一O二页)
②惯修:串修。
③尊长教授:《道炬》及与《道炬》相类之著述。


  ①极大恶行自行消灭者。如②《白莲华》及③《谛者品》宣说,一切佛语,或实或权,皆是开示成佛方便。有未解是义者,妄执一类为成佛方便及执他类为成佛障碍,遂判好恶,应理非理,及大小乘,谓其菩萨须於是学,此不须学,执为应捨,遂成谤法。《徧摄一切研磨经》云:「曼殊室利,毁谤正法,业障细微。曼殊室利,若於如来所说拢铮镀湟焕嗥鹕泼钕耄镀湟焕嗥鸲窳酉耄俏āH舭ㄕ撸砂ü剩前缋矗前ぁH糇魇窃疲嗽蛴恚朔怯恚俏āH糇魇茄裕耸俏钇腥担耸俏钌判担俏āH糇魇茄裕耸俏疃谰跣担俏āH糇魇茄裕苏叻侵钇腥В俏ā!谷艋侔ǎ渥锛亍!度Φ赝酢吩疲骸溉艋俅松牟恐拗幸磺兴艋侔蹙俗锛戎兀蝗暨本勝ど呈⒙藓海艋侔蹙俗锛戎亍!顾淦鸢ㄗ苡卸嗝牛芮八荡嗣偶卮螅视Χ铣4艘嗳裟堍莴@得如前定解即能遮除,故其恶行自趣息灭。此定解者,应由多阅《谛者品》,及《妙法白莲华经》,而寻求之。诸余谤法之门,如《摄研经》中,应当了知。


①极大恶行自行消灭:《掌中解脱》(一O五页):“如果我们能对前三种殊胜獲得決定,那么就会感到佛语中无一字可舍,而将其全部视为实修教授,对它们生起同样的恭敬。这样的话,我们也就不会去分判法的优劣,从而自然而然地堵塞最严重的谤法之门。”
《掌中解脱》(一O六页):这四种殊胜有两个名字:一、能诠文四殊胜,二、所诠义四殊胜。而所诠义四殊胜,必须由行者自己来领会,而这是最重要的。(择义)
②《白莲华》:《法华经》。
③《谛者品》:《宝积经·谛者品》。
④前说此门极为重大:《掌中解脱》(一O四页):“如果未能对前三种殊胜生起決定的话,我们就会经常不断地对佛的各种教言生起大小不等的恭敬心。例如,分判乘的优劣,或将法分成用於讲说的与用於实修的等等,从而造集严重的谤法业障。这种谤法业障是极重的。”
《略论》作“无知妄说,最为易犯”。
《略论释》(五六页):“云无知者,即指不知上三节之义。如谓佛讲说与修相违,及小乘与大乘相违等是。如知前说,一切经互不相违,一切经皆为教授,乃佛密意,即可关闭此谤法之门矣。”
⑤獲得如前定解:《略论释》(五七页)云:“即決定一切佛法,皆为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依帕繃喀大师,指对前三种殊胜獲得決定。
*《略论释》(五七页):“或问:於见上生爭论,是否谤法。须知凡佛许大小中观唯识,如谓非佛之道者为谤法,如著撰言说破斥邪见,非为谤法。”


 如何讲听二种殊胜相应法中分三:一听闻轨理,二讲说轨理,三於完结时共作轨理。初中分三:一思惟闻法所有胜利,二於法法师发起承事,三正听轨理。  今初
  ①《听闻集》云:「由闻②知诸法,由闻③遮诸恶,由闻④断无义,由闻⑤得涅槃。」又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内,纵然有众色,具眼亦莫见。如是於此中,⑥生人虽具慧,然未听闻时,不知善恶法。如具眼有灯,则能见诸色,如是由听闻,能知善恶法。」


①《听闻集》:阿罗汉纂辑佛语、分类而成。(《略论释》五八页)
②知诸法:知取舍,得正见。迷悟之关键:知取舍。
③遮诸恶:戒,烦恼中透脱出。持戒遮恶。
④断无义:定,降伏惑现行。得定学离无义之欲。
⑤得涅槃:慧,断诸烦恼,证涅槃。
⑥生人:生人趣。


《本生论》亦云:「①若由闻法发信意,②成妙欢喜獲坚住,启发③智慧④无愚癡,用自肉买亦应理。闻除癡暗为明灯,盜等难⑤攜⑥最胜财,⑦是摧愚怨器⑧开示,方便教授最胜友。虽贫不变是⑨爱亲,⑩无所损害愁病药,摧大罪军最胜军,亦是誉德最胜藏,遇诸善士为胜礼,於大众中智者爱。」又云:「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於其所说诸闻胜利,应当決心发起胜解。


①若由闻法发信意:《略论》作“若人由闻起正信”。信意:信三宝、业果。
②成妙欢喜獲坚住:《略论》作“当成坚固妙欢喜”。妙欢喜:淨化烦恼。坚住:於法坚稳。
③智慧:针对烦恼。
④无愚癡:灭无明。
⑤攜:劫。
⑥最胜财:七拢啤拧⒔洹⒉选⒗ⅰ⑽拧⑸帷⒒邸
⑦是摧愚怨器:是摧灭愚癡怨敌之剑,愚怨:不信业果,不解二无我。
⑧开示方便教授最胜友:开示无误教诲之最胜友。开示:教示。方便:谓正道。
⑨爱亲:最亲之亲友。
⑩无所损害愁病药:世药有损,此药无损。愁病药:治烦恼病之药,法药也。
大罪军:业、烦恼所生罪。
誉德最胜藏:《掌中解脱》(一一六页):“名誉、道德与最胜宝藏。”誉、德:胜名称、道德。
遇:觐见。
胜礼:谓贤士夫往还馈赠之最胜礼品。
於大众中(得)智者(敬)爱:爱乐其多闻故。
听闻随转修心要:随法而转,关键在思。


  复次应如①《菩萨地》说,须以②五想听闻正法。谓佛出世极罕难遇,其法亦然,由稀贵故,作一珍宝想。时时增长③俱生慧故,作二眼目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④能见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作三光明想。於究竟时能与⑤涅槃⑥菩提果故,作四大胜利想。⑦现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观乐故,作⑧五无罪想。作是思惟,即是思惟听闻胜利。


①《菩萨地》:《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
②五想:珍宝想、眼目想、光明想、大胜利想、无罪想。
③俱生慧:《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宿智资粮所集成故。”
④能见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能正见如所有性者曰正知,及徧见尽所有性者曰徧知。
《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七:“尽所有性者,谓诸杂染清淨法中,所有一切品别边际。如所有性者,谓即一切染淨法中所有真如。”
⑤涅槃:断德。
⑥菩提:智德。
⑦现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观乐故:前说究竟时,能得涅槃菩提果故,此说现在亦能得彼二果之因、止观之乐故。《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於法如实拣择,止观无罪大乐,因性义故。”
⑧无罪想:尸罗清涼灭罪,況论定慧。


  ①於法法师发起承事者。如《地藏经》云:「②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於彼起毁谤。於说法师供养者,谓於师起如佛想。」应视如佛,以狮座等恭敬利养而为供事,断不尊敬。③应如《菩萨地》中所说,而正听闻,谓应无杂染,不应作意法师五处。离高举者,应时听闻,发起恭敬,发起承事,不应忿恚,随顺正行,不求过失,由此六事而听闻之。离轻蔑杂染者,谓极敬重法及法师及於彼二不生轻蔑。不应作意五处所者,谓一戒穿缺,二种性下劣,三形貌丑陋,四文辞鄙恶,五所发语句④粗不悦耳。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棄捨之。如《本生》中亦云:「⑤处极低劣座,发起⑥调伏德,⑦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起敬专至诚,⑧善淨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①於法法师发起承事:《菩萨地》:“当离高举与轻懱,於法与说法人二者应当敬重。”(《略论释》六二页)
②专信恭敬:专一、纯信、具恭敬。
③应如《菩萨地》中所说,而正听闻,谓应无杂染,不应作意法师五处:以上二句总说。“离高举者……而棄舍之”别释远离贡高杂染,远离轻慢杂染,及不作意法师五过:一、戒穿缺,二、种性下劣,三、形貌丑陋,四、文辞鄙恶,五、所发语句粗不悦耳。此中省略怯弱杂染一项,盖下兼说及也。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往法师所,无难诘心,有敬重心,无高慢心,专为求善,非显己德,为欲安立自他善根,不为利养恭敬因缘。菩萨具足如是功德,往法师所,无杂染心,无散乱心,听闻正法。”
  “云何菩萨无杂染心听闻正法。谓听法时,其心远离贡高杂染,其心远离轻慢杂染,其心远离怯弱杂染。由六种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由四种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由一种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谓听法时,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不为损害,不为随顺,不求过失。由此六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披寻记》卷三十八(二二一三页):“坐卑座等,是名为时。以谦下心坐於卑座,具足威仪,随其所能,听闻正法,起恭敬相,是名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他说法时,应正了知,不障礙彼,多有所作,是名不为损害。为欲启悟先未解义而兴请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