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93-时方歌括-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无口渴之症。以此丸清下焦之热。则小便如涌矣。此证若口渴。宜济生肾气丸。金匮瞿麦 
丸主之。然又有巧法焉譬之滴水之器。闭其上窍。则下窍不通。去其上窍之闭。则水自流矣。 
用补中益气汤或吐法。甚妙。又于利水药中。入麻黄之猛。能通阳气于至阴之地。配杏仁之 
降。俾肺气下达州都。此从高原以导之。其应如响。虚人以人参麻黄各一两水煎服。亦妙。 
夏月以苏叶防风杏仁各三钱水煎温服。覆取微似汗亦妙。 

卷上补可扶弱
六一散
属性:一名天水散。治夏时中暑。热伤元气。内外俱热。无气以动。烦渴欲饮。肠胃枯涸者。 
又能催生。下乳积聚水蓄。里急后重。暴注下迫者宜之。加朱砂三钱。名益元散。 
六一散中滑石甘。热邪表里可兼探。(滑石六两甘草一两为末。灯心汤下。亦有用新汲 
水下者。)益元(散。)再入朱砂研。(加朱砂三钱。名益元散。)泻北元机在补南。 
柯韵伯曰。元气虚而不支者死。邪气盛而无制者亦死。今热伤元气。无气以动。斯时用 
参以补气。则邪愈甚。用苓连以清热。则气更伤。惟善攻热者。不使丧人元气。善补虚者。 
不使助人邪气。必得气味纯粹之品以主之。滑石禀土冲和之气。能上清水源。下通水道。荡 
涤六腑之邪热。从小便而泄矣甘草禀草中冲和之性。调和内外。止渴生津。用以为佐保元气。 
而泻虚火。则五脏自和矣。然心为五脏主。暑热扰中。神明不安。必得朱砂以镇之。则神气 
可以遽复。凉水以滋之。则邪热可以急除。此补心之阳。寒亦通行也。至于热利初起。里急 
后重者宜之。以滑可去着也。催生下乳积聚蓄水等症。同乎此义。故兼治之。是方也。益气 
而不助邪。逐邪而不伤气。不负益元之名矣。宜与白虎生脉三方。鼎足可也。 
○泄可去闭(邪盛则闭塞不通。必以泄剂。从大便逐之。) 

卷上补可扶弱
备急丸
属性:治寒气冷食稽留胃中。心腹满痛。大便不通者。 
姜豆大黄备急丸。(干姜大黄各二两。巴豆一两。去皮研如脂。和蜜丸如豆大。密藏勿 
泄气候用。每服三四丸。滚水或酒下。)专攻闭痛及停寒。兼疗中恶人昏倒。阴结垂危得此 
安。 
柯韵伯曰。大便不通。当分阳结阴结。阳结有承气更衣之剂。阴结又制备急。白散之方。 
金匮用此治中恶。当知寒邪卒中者宜之。若用于温暑热邪。速其死矣。是方允为阴结者立。 
干姜散中焦寒邪。巴豆逐肠胃冷积。大黄通地道。又能解巴豆毒。是有制之师也。然白散治 
寒结在胸。故用桔梗佐巴豆。用吐下两解法。此则治寒结肠胃。故用大黄佐干姜巴豆。以直 
攻其寒。世徒知有温补之法。而不知有温下之法。所以但讲虚寒。而不议及寒实也。 

卷上补可扶弱
三一承气汤
属性:即大承气汤(方见真方歌括上卷阳明编。)加甘草二钱。 
陈修园曰。仲景三承气汤。尽美尽善。无可加减。刘河间于此方加甘草一味。便逾仲景 
矩。然意在调胃。于外科杂症等颇亦相宜。视陶节庵六一顺气汤。更高一格。 
又按张宪公云。承者。以卑承尊而无专成之义。天尊地卑。一形气也。形统于气。故地 
统于天。形以承气。故地以承天。胃。土也。坤之类也。气。阳也。干之属也。胃为十二经 
之长。化糟粕。运精微。转味出入。而成传化之府。岂专以块然之形。亦惟承此干行不息之 
气耳。汤名承气。确有取义。非取顺气之义也。宪公此解。超出前人。故余既录于真方歌括 
后。而又重录之。愈读愈觉其有味也。惜其所着伤寒类疏。未刊行世。宪公讳孝培。古吴人 
也。 

卷上补可扶弱
温脾汤
属性:主治锢冷在肠胃间泄泻腹痛。宜先取去。然后调治。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温脾桂附与干姜。朴草同行佐大黄。泄泻流连知痼冷。温通并用效非常。(附子干姜甘 
草桂心浓朴各二钱。大黄四分。水二杯。煎六分服。) 
喻嘉言曰。许叔微制此方。深合仲景以温药下之之法。方中大黄一味不用。则温药必不 
能下。而久留之邪。非攻不去。多用恐温药不能制。而洞泄或至转剧。裁酌用之。真足法矣。 

卷上补可扶弱
防风通圣散
属性: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发表攻里并用法。 
防风通圣(散。河间。)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大黄酒蒸芒硝防风荆芥麻黄栀子白芍连翘川芎当归薄荷白术各五分。桔梗黄芩石膏各一 
钱。 
甘草二钱。滑石三钱。加姜葱煎。) 
吴鹤皋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 
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 
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鬲。肺胃受邪。石膏桔梗。 
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 
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亦治失下发斑。 
三焦火实。全方除硝黄名曰双解散。解表有防风麻黄薄荷荆芥川芎。解里。有石膏滑石黄芩 
栀子连翘。复有当归芍药以和血。桔梗白术甘草以调气。营卫皆和。表里俱畅。故曰双解。 
本方名曰通圣。极言其用功之妙耳。 
河间制此解利四时。冬寒春温。夏热秋燥。正令伤寒。凡邪在三阳表里不解者。以两许 
为剂。加葱姜淡豉煎服之。候汗下兼行。表里即解。形气强者。两半为剂。形气弱者。五钱 
为剂。若初服因汗少不解。则为表实。倍加麻黄以汗之。因便硬不解。则为里实。倍加硝黄 
以下之。连进二服。必令汗出下利而解也。今人不知其妙。以河间过用寒凉。仲景伤寒初无 
下法。弃而不用。真可惜也不知其法神捷。莫不应手取效。从无寒中痞结之变。即有一二不 
鲜者。非法之未善。则必已传阳明故也。 

卷上补可扶弱
凉膈散
属性:泻三焦六经诸火。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叶生竹上。故治上焦。)膈上如 
焚一服消。(连翘一钱五分。大黄酒浸芒硝甘草各一钱。栀子黄芩薄荷各五分。水一杯半。 
加竹叶七片。主蜜一匙。煎五分服。) 
汪 庵曰。连翘薄荷竹叶。以升散于上。栀芩硝黄。以荡涤于下。使上升下行。而膈自 
清矣。加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张洁古减硝黄加桔梗。使诸药缓缓而下。留连 
膈上。颇妙。 

卷上补可扶弱
失笑散
属性:治产后心腹绞痛欲死。或血迷心窍。不省人事。或胞衣不下。○并治心痛血滞作痛。 

卷上补可扶弱
独圣散
属性:失笑(散)。蒲黄及五灵。(蒲黄五灵脂等分。生研。每服三钱。酒煎服。名失笑散。) 
晕 
平痛止积无停。山楂二两便糖入。独圣功同更守经。(山楂二两。水煎。用童便砂糖调服。 
名独圣散。) 
吴于宣曰。五灵脂甘温走肝。生用则生血。蒲黄辛平入肝。生用则破血。佐酒煎以行其 
力。庶可直抉厥阴之滞。而有推陈致新之功甘不伤脾。辛能散瘀。则瘀痛恶寒发热昏晕胸膈 
满闷等症悉除。直可一笑置之矣。至于独圣散独用山楂一味。不惟消食健脾。功能破瘀止儿 
枕痛。更益以砂糖之甘。温中而兼逐恶。童便之咸。入胞而不凉下。相得而相须。功力甚伟。 

卷下
滑可去着
属性:滑者。润泽之谓也。从大便降之。视泄剂较轻些。 

卷下滑可去着
芍药汤
属性:治滞下赤白便脓血。后重。 
初痢多宗芍药汤。芩连槟草桂归香。(芍药三钱。黄芩黄连当归各八分。肉桂三分。甘 
草槟榔木香各五分。水煎服。痢不减。加大黄。)须知。(调气。兼。行血。后重便脓自尔康。 
痢不 
陈修园曰。此方原无深义。不过以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立法。方中当归白 
芍以调血。木香槟榔以调气。芩连燥湿而清热。甘草调中而和药又用肉桂之温。是反佐法。 
芩连必有所制之而不偏也。或加大黄之勇。是通滞法。实痛必大下之而后已也。余又有加减 
之法。肉桂色赤入血分。赤痢取之为反佐。而地榆、川芎、槐花之类。亦可加入也。干姜辛 
热入气分。白痢取之为反佐。而苍术砂仁茯苓之类。亦可加入也。方无深义。罗东逸方论。 
求深而反浅。 

卷下滑可去着
脾约丸
属性:治脏腑不和。津液偏渗于膀胱。以致小便多。大便秘结者。 
燥热便难脾约丸。芍麻枳朴杏黄餐。(白芍、火麻仁、杏仁、去皮尖、枳实、浓朴、姜 
炒各五两五钱蒸大黄十两。炼蜜丸如桐子大。白汤送下二十丸大便利即止。)润而甘缓存津 
液。溺数肠干 
陈修园曰物之多脂者。可以润燥。故以麻仁为君。杏仁为臣。破结者必以苦故以大黄之 
苦寒。芍药之苦平为佐。行滞者必顺气故以枳实顺气而除痞。浓朴顺气以泄满为佐。以蜜为 
丸者。取其缓行而不骤也。 

卷下滑可去着
更衣丸
属性:更衣丸用荟砂研。滴酒为丸服二钱。(朱砂五钱。研如飞面芦荟七钱研细。滴酒和丸。 
每服一钱。好酒送下。)阴病津枯肠秘结。交通水火妙通玄。 
柯韵伯曰。胃为后天之本。不及固病。太过亦病。然太过复有阳盛阴虚之别焉。两阳合 
明而胃家实。仲景制三承气下之。水火不交而津液亡。前贤又制更衣丸以润之古人入厕必更 
衣。故为此丸立名用药之义。以重坠下达而奏功。朱砂色赤为火。体重象金。味甘归土。性 
寒类水。为丹祖永母。能输坎以填离。生水以济火。是肾家之心药也。配以芦荟黑色通肾。 
苦味入心。滋润之质。可转濡胃燥。大寒之性。能下开胃关。此阴中之阴。询为肾家主剂矣。 
合以为丸。有水火既济之理。水土合和之义。两者相须。得效甚宏。奏功甚捷。真匪夷所思 
矣。 

卷下滑可去着
礞石滚痰丸
属性:治实热老痰之峻剂。虚寒者不宜用。 
隐君遗下滚痰方。礞石黄连及大黄。少佐沉香为引导。顽痰怪症力能匡。(青礞石三两。 
用焰硝一两。同入瓦KT 。盐泥固济。 至石色如金为度。水飞过。大黄酒蒸。黄芩酒洗。 
各八两。沉香一两。为末水丸。姜汤下。量虚实服。服过咽即便仰卧。令药徐徐而下。半日 
不可饮食行动。待药气自胃口渐下二肠然后动作饮食。服后喉间稠粘壅塞。乃药病相拒故也。 
少顷药力到自愈) 
柯韵伯曰脾为生痰之原。肺为贮痰之器此无稽之谈也。夫脾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 
而水津又上输于肺。焉能凝结而为痰。惟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水聚而泛为痰也。则当曰 
肾为生痰之原。经云。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阳走五脏。浊阴归六腑。肺为手太阴。独受 
诸气之清。而不受有形之浊。则何可贮瘦。惟胃为水谷之海。万物所归。稍失转输之职。则 
湿热凝结为痰。根据附胃中而不降。当日胃为贮痰之器。斯义也。惟王隐公知之。故治老痰之 
方。不涉脾肺。而。责。之。胃。肾。二黄礞石。禀中央之黄色。入通中宫者也。黄芩能清 
理胃中无形之气。大黄能荡涤胃中有形之质。然痰之为质。虽滑而粘。善栖泊于肠胃曲折之 
处而为巢穴。不肯顺流而下。仍得绿涯而升。故称老痰。二黄以滋润之品。只能直行而泄。 
欲使委曲而导之。非其所长也。故选金石以佐之。礞石之燥。可以除其湿之本。而其性之悍。 
可以迅扫其曲折根据伏之处。使浊秽不得脏滞而少留。此滚痰之所由名乎。又虑夫关门不开。 
仍得为老痰之巢臼。沉香为扎 
方之色。能纳气归肾。又能疏通肠胃之滞。肾气流通。则水垢不留。而痰不再作。且使礞石 
不粘着于肠。二黄不伤及于胃。一举而三善备。所以功效若神也。 

卷下滑可去着
指迷茯苓丸
属性:治中脘留伏痰饮。臂痛难举。手足不得转移。 
指迷最切茯苓丸。风化芒硝分外看。枳半合成四味药。停痰伏饮胜灵丹。(半夏制二两。 
茯 
)柯韵伯曰。痰饮之本。皆水也。水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此自阳入阴也。脾气散 
精。上归于肺。此地气上升也。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是天气下降也。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是水入于经。而血乃成也。若阴阳不和。清浊相干。胃气乱于中。脾气难于升。肺气滞于降 
。而痰饮随作矣。痰与饮同源。而有阴阳之别。阳盛阴虚。则水气凝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