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太虚大师的唯识思想-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虚大师的唯识思想

济 群
 


  一、前言
  太虚大师在近代佛教史上是以唯识大家著称于世,出家不久就从道阶老法师学《相宗八要》,随后专研《楞伽》、《深密》、《瑜伽》,《摄论》、《成唯识论》等,其中尤以《成唯识论述记》、《法苑义林唯识章》用力最多,达二年时间。曾经读《述记》至释“假智不得自相,,一段,  “朗然玄悟,冥会诸法离言自相,真觉无量情器,一二尘相识法,皆别别彻见始终条理,精微严密,森然秩然,有万非昔悟的空灵幻化堪及者。大师一生开过三次悟,依《大般若经》悟入空智,;现在阅《述记》又悟入假智。从此真俗交彻,妙义涌泉,讲经释论,如数家珍。

  大师在《相宗新旧两译不同书后》说:  “整僧之在律,而摄化学者世间需以法相,奉以为能令正法久住,饶益有情之圭臬。”因此,大师一生的宏法生涯中,经常演说法相唯识教理,现见《太虚大师全书》中,关于唯识方面的典籍有《深密纲要》、《瑜伽真实义品讲要》、《辨法法性论讲记》、《辨中边论颂释》、《摄大乘论初分讲义》、《新的唯识论》、《唯识三十论讲要》、《唯识二十颂讲要》、《八识规矩颂讲录》、《大乘法苑义林唯识章》、《因明概论》、《法相唯识学概论》等近五十种,为我们今天学习唯识提供了宝贵资料。现根据这些内容,试述大师的唯识思想如下:

  二、成立诸法唯识

  诸法唯识是唯识宗的核心理论。要想让唯识宗立足于社会,得到学术界的承认,首先必须成立诸法唯识。本着这一观点,大师像唯识宗古德先贤一样,应时代的学术思潮,著述了《法相唯识学概论》、《新的唯识论》,将古老的唯识学说,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大师在《法相唯识学概论》中,先考察了容易与唯识学说相混淆的种种西洋唯心论。分主观唯心论:如贝克莱的存在就被感知;客观唯心论: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共同意识,意志唯心论:如叔本华的所说的生存意志;经验唯心论:如詹姆士的心理经验,直觉唯心论:如柏格森的生之冲动等,一一给平分析批判。

  并结合这些思想,将唯识理论体系进行重新组织,共分十四个问题说明:

  1、独头意识与同时意识——虚实问题:唯识家分意识为二:一、独头意识,二。同时意识。独头意识乃离开前五识后单独活动的意识。此有三种:一、梦位意识,二、散位意识,三、定位意识。散位意识是我们通常的心理活动。主观唯心论只能讲到独头意识的一部分,而定位独头则非彼所能望见,以此一部分为立足点,解释宇宙万有,自难成立,较唯识学所言八识,领域大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同时意识现量取境,相当柏格森的直觉,所取性境与新实在论的客观实在略同。但同时六识所缘境界,非单依主观可以转变,要靠六识外存在的境界刺激,正如实验主义的纯粹经验,须由境相刺激,才能产生。从唯识学上说,这就需要进一步推究同时六识与第八识变。

  2、同时六识与第八识变一一象质问题:第八识曰阿赖耶识。梵语阿赖耶识,汉译为藏,具有保存经验,变现根身器界的功能。此所变现的根身器界,为同时六,识境象所缘的本质。康氏的物如,亦即第八识所缘的器世间。此境虽然在同时六识以外,却在第八识中,不离第八识,所以还是唯识所现。

  3、自识所变与他识所变一一自共问题:宇宙人生即是诸识所变,为是自变?抑是共变?有共不共二义:由有情共业变现宇宙山河大地,由不共业变现人生种种差别。其他宗教不明此理,以为上帝或神所创造,是错误的。

  4、第八识见与第七识见一一自他问题:是研究有情自他区别核心所在。八识各有相见二分,第八识相分为宇宙器界根身,见分是有情生命主体,此见分被末那识恒审思量执以为我,遂形成有情的自我观念,自我意识,自他区别,分辨彼此。

  5、八心王法与诸心所法一一总别问题:八识心王,统率五十一种心所。在缘境时,八心王法取总相,诸心所法取境别相。现在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已稍涉及七八二识,然缺乏定慧的修证,不能全面明了的观察。

  6、能缘二分与所缘三分一一心境问题:识有三分:一,自体分,二、见分,三、相分。自体分为浑然不分的自体,由此自体起见相二分:见分是识体分别觉知的作用,相分是见分所缘的现象。此三分中:自体分,见分能知为心,三分皆所知为境。惟所知境非离识有,与新实在论执有所知境为客观存在不同。

  7、第八识种与第七识现一一因果问题:前讲第八识变,其实是指第八识含藏的各种种子待缘现行,以种子为因,前七现行识为果,构成了种子生现行一重因果;又以现行为因,熏成种子为果,形成现行熏种子一重因果。由此,宇宙万有的差别现象,是由无量无边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结果,非是上帝或客观心等,由一因生万物。

  8、第八识现与一切法种一一存灭问题:从现象上看,个人几十年,或人类几万年的历史,形式上终要消灭,但并非断灭。因为现行熏在赖耶中的种子,遇缘仍可现行。而保存种子的现行识,刹那生灭,相似相续,直到穷生死际,转识成智,转染成净。

  9、一切法种与一切法现一一同异问题:世间万物之所以有同有异,因为能生的种子具有千差万别,不同其他唯心论以一心生万有,一多相违,故难成立。

  10、前六识业与八六识报一一生死问题:前论现象差别,此究生命差别。有情生命差别种种,是由有情过去所造引满二业,引业招感总报,满业招感别极,由于业力无穷,所以有情生死无尽,所谓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11、诸法无性与诸法自性一一空有问题:前面所讲的唯识诸法,为有自性?抑无自性?可分三重观之:一、遍计所执自性:是意识于依他起法上周遍计度。不能如实观察,错误的执有实我实法。此所执自性,绝无实体。二、依他起自性:是依因待缘所生的现象,虽无绝对实体,而有相对事用。三,圆成实自性:在依他起性上扫除主观妄执,如实通达诸法真实性相。

  由此可知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为有,遍计执性为空。大乘空宗,是对遍计执而说,只有空去妄执,才能亲证实相。

  12、唯识法相与唯识法性一一真幻问题:唯识法相即依他起,唯识法性即圆成实性。依他起相众缘所成,如幻如化,圆成实性是诸法实相,真实不虚。

  13、染唯识界与净唯识界一一凡圣问题:染唯识界与净唯识界是由染净种子的不同而形成的两个世界。凡夫充满杂染种子,形成杂染界;圣人转舍杂染种子,转得清净种子,导致净唯识界。

  14、净唯识行与净唯识果一一修证问题:此为唯识理论的实践与结果。由修四寻思四如实智和五重唯识观,可证得大般涅槃和四种菩提的无上佛果。

  唯识宗的整个理论体系,不外乎境,行、果。在谈到境时,古来唯识论典多数先讲第八识,再讲七识、六识,如《唯识三十颂》等。这种次第是由深至浅,由难至易,非上根者往往被拒之门外。大师讲唯识是根据人们认识规律,由浅至深,由易至难,从六识到八识,从共不共变到自他形成,从现行果到种子因,从现象差别到生命差别,从染唯识界到净唯识界。层次分明,引人入胜,这种安排为研习唯识学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三、捍卫唯识思想

  唯识注疏自杨仁山从日本取回,在近代学术界兴起一股研究唯识的思潮。杨老门下有欧阳竟无,创内学院,专研法相唯识,当时海内名流学者梁启超、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等均从其受学,然他们多数都站在世间学者的立场,从哲学的眼光,作学术的研究。以至对传统的唯识不能正确认识,甚至持有轻视贬低的态度。虚大师对这些说法,毫不客气的给予反驳,譬如法相唯识分宗的问题,就是典型的一例。

  唯识与法相分宗,最早是欧阳竞无提出来的。欧氏在研究无著、世亲的论典上发现了它的差别,即是虽都谈一切法,却有两种形式:一是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来统摄一切法;一则以心、心所、色、不相应行,无为来统摄一切法。因方法的差异,他们觉得《集论》、 《五蕴论》等阐明法相,  《百法论》和《摄大乘论》等是阐明唯识,这二类不同思想的典藉,应将它分开来研究,别立法相与唯识二宗。

  虚大师以为法相、唯识都是无著、世亲一系,法相纷繁,必归到唯识以统摄之,否则如群龙无首,于是撰写了《竟无层土学说质疑》,《法相必宗唯识》、《再论法相必宗唯识》,对法相与唯识分宗的理由,逐一驳斥。

  1,判分一本十支为二宗:欧氏在《百法五蕴论叙》里:将《摄论》、《分别瑜伽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百法明门论》列为唯识宗,《集论》、《辨中边论》,《杂集论》、《五蕴论》列为法相宗。大师觉得这种分法是错误的,如十支中的《摄论》。《世亲摄论叙》说;“《摄论》宗唯识,则以一切法唯识以立言,所有一切显现,虚妄分别,唯识为性故,摄三性以归一识。”

  根据这段话,可以判《摄论》明法相,唯识为宗,却不能说《摄论》是唯识而非法相。因为十支诸论,或先立宗后显法,或先显法后立宗,但都无不以唯识为宗。假如依立显先后的不同,强判为唯识与法相二宗,那么不仅十支可判为二宗,即一支、一品也应该分为二宗,如是乃至识之与唯,也可以分为二宗,以能唯为唯,所唯为法故,这样,唯识典藉岂不成了支离破碎了吧!

  2、判法相唯识分宗的理论依据:《百法五蕴论序》说:相宗六经十一论,分为二宗。在理论方面:约缘起理建立唯识宗,以根本智摄后得智,唯有识为观心,四寻思为入道,约缘生理建立法相宗,以后得摄根本,如幻有诠法相,六善巧为入道。大师对此分法,分四点进行驳斥;

  甲、缘起理对缘生理:缘起是因、是种,缘生是果、是现。种现因果不即不离,由唯识理显的缘起,生起一切法的法相,正显法相必宗唯识,不应离唯识另立法相。

  乙、根本摄后得对后得摄根本;根本智属唯识,后得智属法相,由根本摄后得,则法相宗乎唯识;依后得显根本,即法相而彰唯识,据此也只能见其宗一,不可别立为二。

  丙、四寻思入道对六善巧入道;四寻思引四如实智,四如实智可分三类:一。加行智,二,根本智,三、后得智。六善巧的蕴、处、界、食、谛、缘起诸法,都是后得智所分别的幻有法相。但是依教入理的道理,不依唯识的四寻思观,就不能从行证果入真见道,所以法相必宗唯识。

  丁、唯有识观心对如幻有诠教:唯识为唯有识以观心,是观即行,行必证果,法相以如幻有而诠教,由法相教理以诠教,起唯识行果,所以法相依唯识为宗。否则,法相如童竖戏,不能趋行证果。

  3、判引《摄论、所知相分》论文:欧阳氏在《摄论大意》里;引《摄论》欲造大乘法释,略有三相的论文,以为第一相(由缘起说)是唯识宗,第二相(从缘所生法)是法相宗。大师以为这种论据是不能成立的。缘起与缘生只能一宗,缘起为有法之宗,是所宗,缘生为有宗之法,是能宗,离开缘起则缘所生法无法起缘,离开缘生则能起缘无所生法,所以法相与唯识不能分宗。

  4,判画龙点睛喻:《摄论大意》进一步喻法相如龙的全身,唯识如龙的睛,而分法相与唯识不同。大师的看法恰恰相反,以为点睛,义即宗义,法相画龙,必须唯识点睛,说明了法相必宗唯识。

  虚大师还撰有《读梁漱溟君唯识学与佛学》,《略评新唯识论》等,本着大乘各宗平等无二,但建言与制行门径不同的观点。反击梁氏以为唯识学高小乘一等而逊于般若的说法,同时也破斥了熊十力对唯识的错误看法,申张唯识正义,恢复唯识在佛教中应有的地位,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四、以三性抉择一切佛法

  欧阳竟无撰《唯识抉择谈》,站在唯识宗的立场,斥贤首,非《起信》。大师认为这是对一味平等的佛法,未能融会贯通的结果,遂依唯识宗的三性思想,撰《佛法总抉择谈》,批判竟无层士的错误观点。

  三性,不但是唯识宗的基本理论,也是佛法的全体。大师以三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