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子仪家族贵盛,宅居长安亲仁里,占其四分之一。八子七婿,皆为朝廷显官。诸孙数十,甚至不能识别。每年俸禄收入二十四万缗,尚不计其他私财在内,“前后赐良田、美器、名园、甲馆不胜纪”。
郭子仪历经玄、肃、代、德四朝,身居要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二十年”。他为人宽厚大度,对国家赤胆忠心,不计较个人恩怨,虽屡遭幸臣诋毁、失去兵柄而毫不介意。唐代史臣裴垍称赞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君子不之罪。”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四,代宗大历三年。
②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三年。
③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四年。
第二十九章李光弼高仙芝第一节李光弼进军河北,初战告捷李光弼(708—764),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父李楷洛,原为契丹族酋长,武则天时归附唐朝,先后任左羽林大将军、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善战闻名,在一次反击吐蕃的战斗后,死于归途中,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李光弼从小为人严肃,深沉而刚毅,喜欢读班固的《汉书》。开始入军旅任左卫郎,以后累迁左清率兼安北都护。天宝五载(746),得到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青睐,补为兵马使,充任赤水军使。王忠嗣特别器重他,常说:“光弼必居我位。”天宝十三载(754),李光弼进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
翌年,“渔阳鼙鼓动地来”,震惊中外的安史之乱,李光弼在艰难的平叛战争中得以发挥其军事才干,因而使他成为“中兴名将”。
唐玄宗晚年荒怠朝政,政治日趋腐败,对安禄山叛乱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军事防御,因此,安禄山自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于范阳起兵南下,所过州县,多望风瓦解,势如破竹,只用了三十多天的时间,即迅速攻占了河北、河南大部,东都洛阳也陷于叛军之手。玄宗一面命哥舒翰率十几万大军驻守潼关,阻止叛军西进,另一方面下令朔方、河西、陇右各节度使率兵赶赴京师。经郭子仪推荐,李光弼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又加任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访使等职。至德元载(756)二月,率蕃、汉步骑万余人及太原弓弩手三千人东出井陉,以收复常山郡。
常山郡(治今河北正定)是河北的军事要地,其“地控燕、蓟,路通河、洛”,西有井陉之险,是叛军南北的咽喉之地。李光弼率军进至常山,郡内团练兵(地方部队)立即响应,捆绑叛将安思义出降。李光弼由大西北刚到河北,人地两生,便亲自为他解绑,好言劝降了他,并询问他一些军事情况。安思义很受感动,遂向李光弼出谋划策说:“大夫士马远来疲敝,猝遇大敌,恐未易当;不如移军入城,早为备御,先料胜负,然后出兵。胡骑虽锐,不能持重,苟不获利,气沮心离,于时乃可图矣。思明今在饶阳,去此不二百里,昨暮羽书已去,计其先锋来晨必至,而大军继之,不可不留意也。”李光弼觉得他言之有理,遂将军队开进城中待敌。①史思明闻报常山失守,立刻停止围攻饶阳,迅速率大军赶来。第二天黎明,先头骑兵即奔至常山城下,史思明也随之而到,共有二万多骑兵,直压城下。李光弼命五千名步兵从东城门出战,叛军却堵住城门不肯后退,唐军不得出。李光弼遂命五百名弓弩手于城上齐射,叛军只得后退;李光弼又把弓弩手一千人分为四队,轮番射敌,叛军招架不住,史思明收军于道北。李光弼又出兵五千人,于道南组成枪城,夹滹沱水布阵;思明屡次以骑兵搏战,唐军弓弩手乱箭齐射,叛军纷纷落马,人马中箭者过半。史思明见只用骑兵难以取胜,暂时退下阵去,等步兵赶到再行决战。
这时,忽然有人来报告说:叛军步兵五千人从饶阳来,昼夜行军一百七① 本节材料依据新旧唐书本传者,不再一一注出。
① 《资治通鉴》卷二一七,肃宗至德元载。
十里,如今正在九门南逢壁(今正定县东)休息。李光弼闻报,立刻派出数千轻骑,偃旗息鼓,悄悄奔至逢壁,此时,叛军正在吃饭,唐骑兵一阵冲杀,犹如秋风扫落叶一样,几乎斩尽杀绝。史思明失去步兵,势孤力单,只好退守九门县。李光弼初战告捷,河北军民受到鼓舞,常山郡所属九县,唯九门、蒿城尚为叛军据守,其余七县重又归唐。
河北大部分郡县仍为叛军占据,李光弼虽收复常山郡大部,但由于孤军深入叛军腹地,史思明又常用骑兵断绝粮道,因此其处境一时仍十分困难。这年四月,郭子仪亦率大军至常山,与李光弼会师,蕃、汉步骑计十余万,官军力量大为增强。李光弼与郭子仪进击史思明,于九门城南大败叛军。叛将史思明逃奔赵郡(今河北赵县),蔡希德逃往洛阳向安禄山求援。李光弼又乘胜进攻赵郡,一战破城,史思明又逃往博陵(今河北定县)。李光弼军纪严明,当攻破赵郡后,他坐在城门上,每逢见到抢劫了财物的士兵,立命归还原主,城中百姓大悦。于是“景城、河间、信都、清河、平原、博平六郡皆结营自守,以附光弼”。
五月,李光弼与郭子仪回师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数万尾随其后。郭子仪与李光弼先选骁骑轮番挑战,持续了三天,弄得叛军人困马乏,迫使史思明退军,官军又乘机追杀,于沙河大败叛军。这时,安禄山使蔡希德率步骑二万北上,加入史思明军;又使牛廷珍从范阳等郡发兵万余人增援。这样史思明军又猛增至五万余人,其中同罗、曳落河(即壮士)占五分之一。因此,叛军一时声势大振,遂鼓噪而来。李光弼与郭子仪一面“深沟高垒”,一面又采取了“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的灵活机动的战术①,叛军日夜不得休息。数日之后,叛军锐气尽挫,李光弼则与郭子仪抓住战机,与叛军在嘉山决战,大破叛军,斩首四万级,俘虏千余人。在混战中,史思明跌下战马,丢失了头盔与靴子,露出发髻,光着脚,拿着折断的半截枪,至日暮才狼狈逃回军营。他感到军营难以坚守,遂弃营逃往博陵,李光弼随即包围了博陵。
李光弼、郭子仪的嘉山之战,是平定安史之乱中的首次大捷,它沉重地打击了叛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河北军民的抗敌斗争,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相继归唐,叛军从范阳至洛阳的南北通路再次受阻,叛军“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②。
固守太原,痛歼叛军李光弼与郭子仪在常山站稳脚跟后,便上言玄宗,请求率兵北击范阳,以捣毁叛军巢穴。这时,叛军西部受阻于潼关,南部受阻于睢阳,北路又几乎断绝。在安禄山一筹莫展的时候,唐玄宗却错误地决定让镇守潼关的哥舒翰出关作战,致使哥舒翰十几万大军一战而溃,潼关失守。接着玄宗逃往成都,西京长安也沦陷了。整个形势急转直下,李光弼与郭子仪不得不撤兵西守井陉,以阻止叛军西进河东。
不久,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肃宗组成了新朝廷,又调集诸路军马,重新部署兵力,以收复失地。李光弼奉命率军会师灵武。接着,肃宗任命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唐称太原为北京)留守、同① ② 《资治通鉴》卷二一八,肃宗至德元载。
中书门下平章事,率景城、河间郡兵五千人开赴太原。
在李光弼开赴太原前,原节度使王承业军政荒乱,玄宗命侍御史崔众代其职务。崔众为人骄横,轻侮兵将,李光弼就任时又不肯即时交出兵权,光弼将崔众拘禁待斩。这时恰好使者奉敕来拜崔众为御史中丞,李光弼执法如山,不理会敕令,并斩钉截铁地对使者说:“今只斩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斩中丞;若拜宰相,亦斩宰相。”使者畏惧不敢宣制。翌日,将崔众斩首示众,“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757)正月,叛军已攻占了绕阳、赵郡、常山数郡,河北全境落入叛军之手,这时叛将史思明从博陵,蔡希德从太行,高秀岩自大同,牛廷玠自范阳,四路军马计十几万人,同时向太原进发,来势凶猛。史思明对诸将说:“光弼之兵寡弱,可屈指而取太原,鼓行而西,图河陇、朔方,无后顾矣!”企图在攻克太原后,长驱直入,以攻占唐西北重地。光弼先经河北苦战,后赴灵武时精兵皆已留下,如今手下只有团练兵等乌合之众尚不满万人,众寡悬殊。一听说叛军十几万鼓行而来,部将们莫不大惊失色,纷纷建议军民一起动手加固城防。李光弼则不以为然,他说:“太原城周四十里,贼垂至而兴役,是未见敌先自困也。”于是亲自率士兵与百姓在外城掘壕以自固,并做土坯数十万块,将士们都不知有何用。当叛军兵临太原城下后,猛烈攻城于外,光弼则令士卒用土坯增垒于内,坏辄补之。李光弼又制作抛石车,从城上飞射巨石,一发则击毙叛军二十多人。叛军一时伤亡很大,被迫退后距城几十步远。①史思明率十几万大军围攻太原,满以为能马到成功,不料一个多月也未能攻克。他开始改变战术,选骁骑组成游兵,并约定说,我攻其城北,你们则奔城南,我攻城东你们则奔城西,利用一切空隙攻城。但史思明这一声东击西的战术未能奏效,因为李光弼军令严整,虽不见叛军来攻城,警戒巡逻未曾松懈。叛军在城下大声辱骂,以激官军出城作战,李光弼则选用善挖地道者从城内向外挖地道。叛军只顾仰着脸辱骂,忽然被唐军拖入地道,然后押到城上斩首示众。从此,叛军行走时,提心吊胆,往往低头看地,唯恐被拖入地道中去。叛军又用云梯攻城,还修筑土山,光弼则挖地道,一靠近城,云梯与土山则陷入地道中,梯毁人亡。
恼羞成怒的史思明命叛军拼死攻城,李光弼诈降,派人与史思明约定某日出降,却暗中把地道挖到叛军营内,营房底下几乎挖空,先用木头支撑着。至约定投降这一天,先派裨将数千人出城,装作投降的样子,叛军将士拭目相看,不设防备。忽然轰隆一声,营中地陷,死伤千余人,叛军惊乱喊叫,乱成一团。李光弼乘机鼓噪而出,斩首与俘虏万余人。
当史思明围攻太原处于进退维谷之际,叛军发生了内讧,安庆绪杀死了安禄山,自立为皇帝,下令史思明归守范阳,留下蔡希德仍围攻太原。这时,叛军上下离心,李光弼及时抓住这一战机,率敢死士出击,大破叛军,斩首七万余级,蔡希德夺路逃命,军资器械,全都抛弃不管了。自此,遂解除了叛军对太原的包围。
李光弼的唐军不满万人,却以一当十,同十余万叛军巧妙周旋了五十多天,歼灭了七万多人。在此期间,他在城东南隅设一幕帐,早晚即在帐里处理军务,从未回府,与将士同甘共苦。他有时路过府门,也不回顾。解围三① 《资治通鉴》卷二一九,肃宗至德二载。
天后,军务处理完毕,才回府第。李光弼以少胜多,转弱为强,成功地坚守太原,不仅守住了河东的这座军事、政治要地,而且打破了叛军进犯西北的军事计划,有效地保护了唐肃宗在西北的大本营,并从容组织力量平定安史之乱。
激战河阳,力挫敌锋乾元元年(758)十月,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率军收复了东、西两都,并与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军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困于邺城(今河南安阳),史思明率十三万大军从范阳南下,以救安庆绪。第二年三月,双方大战于安阳河之北。由于唐军缺乏统一指挥,步调不一。加上一交战,忽然狂风骤起,飞沙走石,霎时天昏地暗,虽近在咫尺却不相辨。两军大惊,官军一溃遂不可收拾,其他诸军损失惨重,唯李光弼与王思礼“整勒队伍,全军以归”①。这年七月,郭子仪遭宦官鱼朝恩谗毁而解职,李光弼代其朔方节度使、兵马副元帅之职,并知诸节度行营。李光弼奉命离开太原,走马赴东都上任。不久,史思明分四路南下,兵临汴州(治今河南开封)。汴滑节度使许叔冀未能遵照李光弼坚守的指示行事,一战失利,投降了叛军,致使东都无险可守。李光弼认为叛军乘胜而来,利在坚守,不利速战。洛阳之北的河阳(今河南孟县)北连泽、潞两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叛军不得西进。于是他整军退守河阳。史思明进入洛阳时,已人走城空,一无所获,他又怕李光弼从背后袭击,不敢居洛阳宫,退驻白马寺南,并于河阳南筑造月城,与李光弼军南北对峙。
史思明有良马千余匹,每日于河南岸洗马,以示其多。李光弼于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