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谈了整夜,而且竟订下了很好的交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窗上
发白,街上已经有人在走动着了,水筒的声音,辘轳的声音,仿佛是很远,
很远,已经又到了赶路的时候了。

呼唤声、呵欠声、马蹄声。。这时候忙乱的又是店主人。他又要向每个
客人打招呼,问每个客人:盘费可还足吗?不曾丢掉了什么东西吗?如不是
急于赶路,真应当用了早餐再走呢,等等。于是一伙路人,又各自拾起了各
人的路,各向不同的方向跋涉去了。“几时再见呢?”“谁知道?一切都没
准呢!”有人这样说。也许还有人多谈几句,也许还听到几声叹息,也许说:
“我们这些浪荡货,一夕相聚又散了。散了,永不再见了,话谈得真投心,
真投心呢!”

真是的,在这些场合中,纵然一个老江湖,也不能不有些惘然之情吧。
更有趣的是在这样野店的土墙上,偶尔你也会读到用小刀或瓦砾写下来的句
子,如某县某村某人在此一宿之类。有时,也会读到些诗样的韵语,虽然都
鄙俚不堪,而这些陌路人在一个偶然的机遇里,陌路的相遇又相知,他们一
时高兴了,忘情一切了,或是想起一切了,便会毫不计较地把真情流露了出
来,于是你就会感到一种特别的人间味。就如古人所歌咏的:

君乘车,我戴笠,

他日相逢下车揖;

君担簦,我跨马,

他日相逢为君下。
——这样的歌子,大概也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的吧。

纯朴自然人情暖

——《野店》导读

《野店》开篇,就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充满人情味的图画:太阳下山了,
农人在狗或牛羊的伴随下归家,村妇在招呼家人来吃饭,疲惫的旅人则来到


门上挂着对联的小客店。这背景已预示了这篇作品的格调是平和的。然后作
者重点描绘这个乡野小店里特殊的“人间味”:古朴、温良的店主夫妇殷勤
招待、熟练周详;陌路人偶然相遇,却豪爽义气,亲切温厚。作者特别写到
这些住店的异地人在“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招呼中相识,然后就相互照应、
拉家常、说新闻、甚至有深夜密谈,相互诉说自己的隐衷。这里流露着感人
的人和人之间坦诚相待的情谊,流露着北方汉子所特有的热情和豪爽。作者
观察细致,描绘入微,使作品充满粗犷浑厚的生活气息。

作品主要写人,但又不着重写哪个人,而是写人的群体。这个群体中的
人就像在舞台上一样,时不时地出来一下,马上又隐在众人中了。如有人出
来喊一声:“你是从山北的下洼来的吗?”然后老学究先生亮一下相,然后
店主人来煨火,接着是大家“争先恐后”地倾吐见闻。。这样就像电影中的
境头一样,一个一个画面交替出现,组成一道特有的“野店风景”。作者的
生活积淀在这里表现了出来,他用疏朗的文笔、坦率又细腻的语言,表达出
了他对诚挚朴实的人们的热爱,对温暖热情的乡村风情的由衷赞美。

作品还恰到好处地引用对联、古诗,如“荒村雨露眠宜早,野店风霜起
要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以及文末的歌谣等,这不仅使语言
多变化,具有错落之美,而且便于渲染气氛,画龙点睛,为作品增添魅力。

李广田在《文艺书简·谈散文》中说:“好的散文,它的本质是散的,
但也须具有诗的圆满,完整如珍珠,也须具有小说的严密,紧凑如建筑。”
《野店》无疑就达到了作者自己的这个高标准要求。

(王卫华)


梦后

何其芳

知是夜,又景物清晰如昼,由于园子里一角白色的花所照耀吗,还是—
—我留心的倒是面前的女伴凝睇不语,在她远嫁的前夕。是远远的如古代异
域的远嫁啊!长长的赤栏桥高跨白水;去处有丛林茂草,蜜蜂闪耀的翅,圆
坟丰碑,历历酋长之墓;水从青青的浅草根暗流着寒冷。。

谁又在三月的夜晚,曾梦过穿灰翅色衣衫的女子来入梦,知是燕子所化?

这两个梦萦绕我的想象很久,交缠成一个梦了。后来我见到一幅画,《年
轻的殉道女》。轻衫与柔波一色,交叠在胸间的两手被带子缠了又缠,丝发
像已化作海藻流了。一圈金环照着她垂闭的眼皮,又滑射到蓝波上。这倒似
替我画了昔日的辽远的想象,而我自己的文章反而不能写了。

现在我梦里是一片荒林,木叶尽脱。或是在巫峡旅途间,暗色的天,暗
色的水,不知往何处去。醒来,一城暮色恰像我梦里的天地。

把钥匙放进锁穴里,旋起一声轻响,我像打开了自己的狱门,迟疑着,
无力去摸索一室之黑暗。我甘愿是一个流浪者,不休止地奔波,在半途倒毙。
那倒是轻轻一掷,无从有温柔的回顾了。

开了灯看啊,四壁徒立如墓圹。墓中人不是有时还享有一个精致的石室
吗?

从前我爱搬家,每当郁郁时遂欲有新的迁移。我渴想有一个帐幕,逐水
草而居,黑夜来时在树林里燃起火光。不知何时起世上的事都使我厌倦,遂
欲苟简了之了。

‘Man delights not me; no, nor woman neither”①,哈孟雷特王
子,你笑吗?我在学习着爱自己。对自己我们常感到厌恶。对人,爱更是一
种学习,一种极艰难极易失败的学习。

也许寂寞使我变坏了。但它教会我如何思索。

我尝窥觑、揣测许多热爱世界的人,他们心里也有时感到寒冷吗?历史
伸向无穷像根线,其间我们占有的是很小的一点。这看法是悲观的,但也许
从之出发然后世上有可为的事吧。因为,以我的解释,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

唉,“你不曾带着祝福的心想念我吗?”是谁曾向我吐露过这怨语呢,
还是我向谁?是的,当我们只想念自己时,世界遂狭小了。

我常半夜失眠,熟悉了许多夜里的声音,近来更增多一种鸟啼。当它的
同类都已在巢里梦稳,它却在黑天上飞鸣,有什么不平呢?

我又常恨人一点不会歌啸,像大江之岸的芦苇,空对东去的怒涛。因之
遂羡慕天籁。从前有人隔壁听姑妇二人围棋,精绝,次晨叩之,乃口谈而已。
这故事引起我一个寂寞的黑夜的感觉。又有一位古代的隐遁者,常独自围棋,
两手分运黑白子相攻伐。有时,唉,有时我真欲向自己作一次滔滔的雄辩了,
而出语又欲低泣。

春夏之交多风沙日,冥坐室内,想四壁以外都是荒漠。在万念灰灭时偏
又远远地有所神往,仿佛天涯地角尚有一个牵系。古人云,“思君令人老,
岁月忽已晚。”使我老的倒是这北方岁月,偶有所思,遂愈觉迟暮了。


一九三四年六月二十一日

①《哈孟雷特》第二幕第二场原句,意思是:“人不能使我喜欢;不,
女人也不能。”
困惑中的梦幻

——《梦后》导读

何其芳的早期作品大多是写个人感受的。生活于30 年代的中国,敏锐的
感觉使他不能安于现实;明确的生活道路还没有找到,就像那个时代的许多
青年知识分子一样,他的思想常常陷于困惑和迷惘。《梦后》就是这时期他
的思想状况的写照。

作品有三个部分,每一部分各写一类梦或一种感想,但其格调和主题却
相似:困惑、寂寞、若有所失。

第一部分先是两个梦:远嫁异域的女伴,和穿着灰翅色衣衫的女子。在
孤寂的气氛中,作者见到画中“双手被带子缠了又缠”的年轻的殉道女,正
与梦中的形象相合,然后梦里就只剩了木叶落尽的荒林。这看似怪诞的描绘,
体现的是作者寂寞、困惑的心绪,他渴望自由、明快的空气,但醒来后,“一
城暮色恰似我梦里的天地”。多么令人失望!这是一种难以排解的情怀。

第二部分,作者回到屋里,见到的却只有“一室之黑暗”,与此相对照,
作者竟宁愿作个倒毙半途的流浪者。这是多么深的悲哀。由此而来的,是厌
倦,厌倦一切,包括自己。在无可排遣的寂寞中,作者开始思索,这是他不
甘心消沉的表现。

第三部分是半夜失眠后的暇思。在这里作者写到半夜飞鸣的鸟,写到以
口谈来下棋的姑妇,写到独自下围棋的隐遁者,都是寂寞孤独的形象。作者
与这些形象相感应,更添愁绪。然而在“万念灰灭”时却又仿佛有所牵系,
使作者有所寄托。这个“牵系”是什么呢?他没有说,我们也不得而知,但
“牵系”的存在至少使作品中多了一点希望。

作者在《画梦录》代序《扇上的烟云》中,曾说出他当时的心境和创作
意图:“我倒是喜欢想象着一些辽远的东西,一些不存在的人物,和许多在
人类的地图上找不出名字的国土。我说不清有多少日夜,像故事里所说的一
样,对着壁上的画出神遂走入画里去了。”“我很珍惜着我的梦。并且想把
它们细细的描画出来。”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梦后》的内涵。

(王卫华)

雨前

何其芳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
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
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


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
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
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
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
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
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的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
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
寻找沟底的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
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抚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
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
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睛,仿佛
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色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
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
地发出啁啾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田野又一个山坡!夜来
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呵!在这
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
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覆荫我自己。

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
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
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
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

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
找伴侣的叫唤。

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一九三三年春,北京

等待

——《雨前》导读

本文作者一边描绘动物、植物、大地、河流对雨的盼望和等待,一边抒
写自己心灵对雨的渴求、企盼。把眼前实在的自然景物和自己怀想、回忆的
心中景物编织、融汇在一起,表现一颗“失落的心”对美好未来的强烈的向
往之情。

文章开头写“最后的鸽群”已预感到风雨将至,而干旱的大地和树根早
已期待着雨。但雨却迟疑着。然后写我对故乡雷雨声的回忆怀想,表现乡愁
和心灵的忧郁。接下来写鸭子的烦躁、焦急,但终又像绅士样上岸散步及至
合上小黑睛,准备做梦了。然后又写想象,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想起溪
流、浅水、青草。那是多么清凉美妙欢欣的情景,然而太辽远了,回到现实
尘土中只希望听见树叶上有雨声,幽凉地滴到我憔悴的梦中,幻想长成一树


绿阴来覆荫我。然后又回到现实,写天空如灰幕,写鹰隼的愤怒斜插和腾飞、
鸣叫呼号。“然而雨还是没有来”结尾留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