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与玄奘同行-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玄奘    

  为了探求佛法真理,玄奘只能以卑微姿态来藐视大唐的出国禁令。公元629年,他不太风光地偷渡出境后,开始了“乘危远迈,策杖孤征”的求法历程。历时4年抵达印度那烂陀寺,刻苦研修5年,在曲女城法会上获得了佛教的最高称号“大乘天”和“解脱天”,然后于公元645年携带657部“真经”十分风光地返抵长安。一部《大唐西域记》不仅记述了玄奘亲历的110国和得自传闻的28城邦,也是玄奘孤独心灵俯瞰尘世的记录。这部文化游记多次激发起我考察玄奘之路的冲动,没想到机会真的来了。1991年初,我接到了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拍摄草原丝绸之路的任务。虽说是用镜头记录中亚不同时代的文化历史层面,这里面毕竟夹杂着一串从唐朝走出来的脚印。在以后的采访拍摄中,经常与玄奘处于同一空间,虽然相隔了1300多年,却经常涌起一种莫名的激动,让我分不清历史与现实。天色苍茫,我必须赶路了。


第一章 踏上草原丝路古道踏上草原丝路古道(1)

丝绸之路上的骆驼    

  古代丝绸之路分为陆上和海上两部分。陆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过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条商业动脉不仅沟通了人类文化核心区的汉帝国、贵霜帝国、安息帝国和罗马帝国,也把罗马的景教、印度的佛教、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波斯的摩尼教和拜火教做了一次最彻底的文化联结。当时交通工具以骆驼和马匹为主,往返一次需要两年以上。陆上丝绸之路从西安(长安)出发,经渭河入陇,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然后由阳关、玉门关、哈密分为南、中、北三道。当时输出货物最多的是中原丝绸,这些商道后来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最初含义为汉代中国至中亚两河流域(阿姆河与锡尔河),以及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交通路线。由于“丝绸之路”形象生动地概括出中西交通本质,此后泛指古代连接东西方两个世界的文化交流和贸易之路。  历史学家根据地理特征,把帕米尔高原以东的线路称为沙漠丝绸之路,以西的称为草原丝绸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此次要考察的就是后者。1991年4月19日,我们在莫斯科与各国考古学者聚齐,一起飞往土库曼斯坦首府阿什哈巴德,然后以文化遗址和历史名城为考察重点,将在中亚走出三个“之”字型的考察线路,这也涵盖了玄奘行走的路线。  尽管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中亚的地貌特征还是以绿洲为主。远处高山上是白雪,白雪下面是绿树,从绿色深出涌出来的是黄沙,被绿洲磕绊住,蹦跳趔趄出几个黄色块,最后被拖成黄绿相间的条带。坐落在这黄绿夹缝中的阿什哈巴德曾是安息帝国的一部分。这里出土了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三世纪的大量器物。塔状的庙宇遗址中有阿芙罗狄蒂像等希腊文化雕塑,以及拜火教日历和石刻。靠近里海的三个商队客栈遗址表明这里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点。当初的繁荣岁月已经化为断垣残壁,但仍旧以千年遗迹的姿态继续参与人类历史。  出了阿什哈巴德,行驶在了丝路古道上。每当遇到玄奘描述过的风土地貌后,心里都有一种亲切。公元300年,丝绸之路已经开始衰落,到了公元7世纪初,已经气若游丝,玄奘这时候出现在了惨淡的丝路上。以沙漠的眼光看待这位行色匆匆的身影,真是渺小如草芥。远处的蒸腾热气在光线作用下如同一块皱巴巴的塑料,悬垂在荒日里,人影成了沾在上面的小泥点。玄奘一边行走,一边考察沿途城邦、寺庙以及地理环境。他的记录一次次校正着后人的行走路线。当看到裸露在沙土中的破碎尸骨时,我禁不住想,不知道有多少前辈在这条路上孤独跋涉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走到了目的地,多少人在半路上饥饿病死。“途路弥漫,疆境难测,望大山,寻遗骨,以知所指,以记经途。”这正是玄奘艰难行走和观察记录的真实写照。玄奘走过的路有些已淹没在草丛沙漠中,有些拓宽为我们正在行进的大道。时间隔得愈久,玄奘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就愈宝贵。在行进中想着玄奘,会让自己不知不觉地进入历史,并对脚下的丝路古道充满着敬意。


第一章 踏上草原丝路古道踏上草原丝路古道(2)

帕米尔高原    

  文化交融很多是在无意识当中完成的。纤细的蚕丝拉近了不同文明。当初谁也不曾想到蚕丝蕴涵着如此巨大的能量。无人晓得哪一支商队最先把丝绸带到了西域,也就无人说清楚丝绸之路出现的时间。当一支古老商队出现在沙丘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人类分离和孤立的终结。我们可以简单勾画出这条丝绸之路的图谱。西域的沙漠中有无数绿洲,如同从天外抛下的绿色包裹,里面生活着不少寄居者,并且繁衍着后代。到了公元前138年张骞“凿空”西域时,这些绿洲已经很成气候。人口增长导致了绿洲内水源和耕地的失衡。为了自身的生活,绿洲人不得不走出这些绿色包裹。他们在沙漠中寻寻觅觅,终于走进了农业文明圈,并从那里的贸易活动中发现了商机,于是也加入其中。他们用蚂蚁啃骨头的劲头,把这种贸易一直延续到了地中海一带。随着贸易往来,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由古印度传向中国。中国曹魏时期的朱士行,东晋时期的法显等也先后西行求佛。这些探求者们经历了沙漠的飞沙走石和冰雪风暴,还要忍耐着无尽的孤独与寂寞。他们的宗教旅行也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些僧人详细记载了沿途所见所闻,尤其是古印度的各方面情况,为今天的人们研究西域及古印度提供了宝贵资料。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亚洲人文地理进行了精确划分,象主之国为印度、人主之国为中国、马主之国为北方的游牧民族,宝主之国为西域的绿洲国家,主要从事运输贸易。当时的中国主要从事产品制造和出口。商业运输任务主要由绿洲国家承担。西域出产的良马和骆驼也保证了商队的运输能力。从中国长安到达安息国(今伊朗一带)需要200多天的行程,一般商队并不是从头走到尾,而是往返于两个贸易站或城市之间,这也使不少绿洲变成了贸易中心,甚至发展成了商业国。从众多的运输线路来看,当时的商旅驼队也分为不同的帮派。  我们随便进入了一个绿洲,想看一看古代商队后代们的生活。长者用面包和盐来欢迎我们的到来,这是丝绸之路的遗风。他们在这里过着安静、淳朴的生活。屋子是用土坯垒起来的,梁椽也是就地取材。渠中流淌着清澈甘冽的泉水,远比电视广告中的画面更诱人。周围沙漠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人基本上还保持着一百年前的生活习惯。他们拿出了最好的食品招待我们,每个人可以得到两片黄瓜、三片西红柿,和一碗羊肉汤泡馕。馕可以随便吃,把馕泡在水里,再撒些盐,也可以吃饱。这里的一位长者告诉我,他的先祖主要从事长途贩运。从中国哈密走到这里时,传说另一个绿洲里出现了瘟疫,他们没敢往前走,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在行走途中,我们经常看到黄皮肤、单眼皮的人,应该属于蒙古利亚人种。我们互相打量一番,但又难以交流。玄奘在江布尔城(哈萨克斯坦境内)以南10余里的小孤城里,见到了中国人。他们被突厥人俘获后,换上了当地的服装,但是言辞仪规仍然保留着中国人的特征。眼前这些人就是当年中国人的后裔吗?除了人种特征外,他们已经与当地人无异。我匆匆走过去了,留下很多遗憾,眼见德国人、日本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在中亚进行考古发掘,但愿我们的考古学者也能加入其中,那里毕竟有我们汉代和唐代的痕迹。


第一章 踏上草原丝路古道寺庙和商旅客栈是一回事(1)

丝绸古道上的突厥骑兵    

  玄奘离开长安后,在凉州(甘肃武威)逃脱了边防军的盘查,沿着瓜州(今安西)到伊吾(今哈密)的线路行走。玄奘行走在戈壁深处,热风卷地,沙土漫天,常有人马遗骨。玄奘喝水时不慎把皮囊里的水全部洒掉了,他依然坚持行走,四五天内滴水未进,最后昏倒在沙漠上。到了夜晚,一阵凉风把他吹醒,他在附近找到了水草,然后艰难地来到了新疆吐鲁番的高昌古城。高昌王是个佛教信徒,早就景仰玄奘法师的学识,便盛情邀请他留下来。玄奘谢绝了高昌王的挽留,继续前行。他的《大唐西域记》叙述了道途难艰:“从此东行,入大流沙,沙则流漫,聚散随 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是以往来聚遗骸以记之。乏水草,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昏迷,因此成病。时闻啸歌,或闻号哭,视闻之间,恍然不知所至……”  高昌王向玄奘赠送了财宝马匹和25名随行人员,还写信请求沿途各国王保护玄奘西行。玄奘一行自葱岭北部翻越终年积雪的凌山,在山中行走了7日,随从人员冻死者达三分之一,然后前往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玄奘选取了这条路线,主要是寻求突厥人的保护。突厥人在6世纪中叶统治了从蒙古到阿姆河的广大绿洲地带,他们当时尚未皈依伊斯兰教。突厥王叶护可汗看到了高昌王的信,又给中亚各国王写信,并委派通解汉语和诸国语言者护送玄奘。  从碎叶城向南走来,玄奘所遇到的不再只是东方脸孔。一些深目鹰鼻的波斯商人、浓眉虬髯的胡人、蓝眼睛的传教士,不时与他擦肩而过。玄奘如何与“深目高鼻”的异邦人交往呢?由此至远,丝绸古道上的商人如何进行贸易呢?古代缺乏商业贸易的基础设施,在人地生疏的情况下取得对方信任并不容易。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古代寺庙也具有商队客栈的功能。商队客栈都与寺庙为伴。人在旅途中需要精神寄托,有了精神寄托才能在寂寞中走得更远。  5月6日,我们在距离布哈拉50公里处考察了帕肯特(Paikent)商队客栈遗址。这个遗址的面积为长方形,四角有泥砖塔,正门朝北。房间大小不等,供不同身份的人居住。大房间中还有通铺,全部房间可以容纳一百人。靠近大门的房间有一泥炉,东墙上有一佛龛,过往的信佛商人或者游僧走到这里时都要在佛像前跪拜。三天后,我们在铁尔梅兹古代遗址旁边看到了一个更大的商队客栈,考古人员从法雅兹——泰珀( Faiyaz…tepe )遗址还发掘出了一座庙宇,里面有泥塑佛像,院落四周是僧房,墙角有净身池,庙宇右侧延伸出一个餐厅。这座佛教遗址傍边就是面积为550万平方米的铁尔梅兹(Tirmiz)古城。基本的架势还在,可以想象当年的喧闹。  这些寺庙和沿路的佛窟不仅是心灵的寄托场所,人生旅途的驿站,也是各国商队休息和交易的地方。通过丝绸之路,古代商人先后把摩尼教、拜火教、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带到了中亚。寺庙也就成了信息的汇总地,一如中国明清时期遍布大江南北的会馆。人们来到这个地方,走进熟悉的庙宇就会有安全感。在共同的信仰面前,才能解读对方脸上的表情,语言不通也能产生信任感,并且容易达成某种默契。商业贸易也就具备了可操作性。


第一章 踏上草原丝路古道寺庙和商旅客栈是一回事(2)

丝绸之路上的商队    

  这一切使得庙宇有了世俗的一面。当商人成群结队出入寺庙时,商人的价值观也会掺合进宗教氛围中。小乘佛教时期,佛典基本是个人的精神独木舟,个人勤勉修行才能到达彼岸。到了大乘佛教时期,人们都可以“购买船票”,让和尚摇橹划桨,自己便可轻松到达彼岸。大乘教的佛典中也就出现了 “七宝”概念,“七宝”是指金、银、琉璃、水晶、珊瑚、珍珠、玛瑙或琥珀。这些正是丝绸之路贸易上的热门货。商人们把这些贵重东西献给寺庙来表示虔诚,寺庙等于得到了一笔财富,后来和尚们真的不再像佛陀那样化缘传教了。我怀疑古代商人和寺庙和尚有过类似私下商业协定的串通,寺庙宣扬用“七宝”供奉佛祖可以让自己一帆风顺,这其实是在为珠宝商变相做广告。寺庙里甚至做起了佛像和佛珠的生意,和尚不好意思公开做买卖,就起了个“佛物流通处”的名字,其实还是在做买卖。佛陀当年放弃了优越的物质享受,苦心修炼来,追求生命真相,到头来他的理论竟然支撑起了一个庞大产业,我不知道两者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唐代的玄奘已经感受到了佛教界的颓风,他希望能够到印度寻找源头活水,搞清楚佛的本性,也就有了翻越万水千山的艰难长征。这使得玄奘的行走有了几分悲壮,他的渺小身影在透明尘霭中时隐时现,由于热气的蒸腾,远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