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同的是,老板居然还涨了价,要卖“六万五千块”了,理由是物价飞涨,
昨天和今天的钱就是不一样。
同样,他们又是空手而归。接连几天,他们一趟又一趟地往旧货摊上跑,
生怕心爱的显微镜被别人抢走。老板很不耐烦,后来干脆不理他们了。
夫妇俩下定决心,为了搞科研,这台显微镜非买不可。家里实在是没有
钱,他们就开始到处向亲友借钱,还变卖了不少衣服。“可是,我们说不定
多少年都还不清这笔债呀!”夫人担心地说。“为了事业,宁可一辈子受苦!”
童第周回答。
他们终于凑齐了65000 元,买回了这台显微镜。
有了显微镜,就可以做实验了。可是,新的困难又来了。用显微镜时,
必须要有灯光照明或者要有很明亮的阳光照明。童第周住的屋子又小又暗,
因为是抗战时期,常常停电,怎么办呢?童第周想尽了办法,他和同事们把
显微镜放在窗台上,阳光好的时候利用阳光照明,阳光不好又停电时,就用
干电池作电源照明或用煤油灯照明。
显微镜的问题解决了,对于其他设备,他们就因陋就简,比如说,用茶
杯、废弃的玻璃瓶、碗等来代替玻璃器皿。他们在外人看来没有什么用的瓶
瓶罐罐中,做着科学实验,探索着生命的奥秘。
“童鱼”
春天,大地复苏,是金鱼繁殖的季节,为了探索生物遗传性状的奥秘,
年过古稀的童第周,开始了新的探索。他选择了金鱼和鲫鱼作为他的实验材
料。实验室里,童第周坐在实验台前,助手们在实验室里紧张地忙碌着,做
着实验前的准备。这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就要打响的时刻,一切都在有条不紊
地进行着。童第周想通过这个叫做核酸诱导的试验来验证他自己在科学研究
上的设想。金鱼排卵了,排出的受精卵比芝麻还小!
一场紧张的战斗开始了,助手们把他们已经提纯过的鲫鱼卵的核酸(一
种化学物质),迅速送到童第周的手边,童第周用他那灵巧的双手将这些核
酸注入了金鱼受精卵的细胞质内。他想看看鲫鱼卵的核酸对金鱼的受精卵是
否有影响,看看由这种金鱼受精卵长大而成的金鱼的性状是否会发生变化。
从清晨到下午两点,8 个小时过去了,实验在一批接一批地进行,坐在
实验台前的童第周,已经是腰酸背疼、饥肠辘辘了。但是,他还是顽强地坚
持着,一丝不苟地操作着。助手们都看不过去了,要知道,童第周已是七十
高龄的人了啊!
“童老,您休息一会儿吧!”一位助手忍不住说道。童第周摇摇头说:
“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而且,你们不是和我一样
忙吗?”童第周就是这样,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助手们每人一个实验
记录,他都要亲自过目。他常以“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
来勉励他的助手。后来,助手们都成了他的亲密的朋友。
不久,这些由动过手术的受精卵产生的金鱼慢慢长大了,奇迹也出现了。
童第周和他的助手们惊喜地发现,一些金鱼出现了奇妙的变化:在发育成长
的320 条幼鱼中,有106 条由双尾变成了单尾,金鱼表现出鲫鱼的尾鳍性状!
这些鱼既有金鱼的性状,又有鲫鱼性状。这说明,从鲫鱼卵中提取的核酸对
改变金鱼的遗传性状起着显著的作用。这也说明并不只是细胞核控制生物的
遗传性状,细胞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验的成功,证实了童第周的设想。童第周的脸上露出了成功后的喜悦
之情。这种单尾的金鱼就是诗人赵朴初所称誉的“童鱼”。“童鱼”,它是
童第周汗水、意志和心血的结晶。它的身上凝聚着童第周的智慧和求实精神,
是童第周在探索真理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后来,童第周还采用了亲缘关系更远一些的种类,来作类似的实验,也
获得了成功,从而更有力地证实了他的设想。
“童第周生病了”
清早,阳光洒满了大地,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大门口,人们陆陆
续续上班来了。跟往常一样,熟悉的人之间相互打着招呼,然后各自走进实
验室,准备开始新的一天的工作。
在一个实验室里,一位细心的工作人员感到这天的实验室似乎有些异
样。她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屋子的四周,与每天没有什么不同啊!再看一眼地
上,她马上就明白了,说:“哟,今天童第周生病了。”另一位先到达实验
室的人听到这话后,也看了一眼地上,回答说:“可不是嘛,童第周又生病
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童第周生病跟地上什么东西有关系?
再让我们来看看实验室的地面。原来,虽然地已经扫过了,但是扫得不
干净,地面墙角等地方还有一些杂纸之类的脏东西留在那儿。
地扫得不干净,怎么会跟童第周生病有关系呢?
原来,那时候童第周“靠边站”了,“罚”他每天扫地,打扫实验室。
而童第周干什么事情都是以科学的态度去干的,就连扫地也不例外,总是认
认真真、仔仔细细,把地扫得一干二净。一旦童第周病倒了,换另外一个人
扫地,就没有童第周扫得干净了。所以,人们发觉,哪一天地没扫干净,准
是童第周那天生病了!
就是这样,童第周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任何一件事,表现出了一个杰出科
学家的风范。
(游慧红)
裴文中
——中国猿人头盖骨的发现者
(公元1904~1982)
裴文中是我国著名的古脊椎动物学家和古人类学家。他一生为我国的古
生物学、古人类学及考古学方面的研究,作出了震惊世界的卓越贡献。
划时代的发现
一、“北京人”
裴文中的第一个杰出贡献,是1929 年12 月2 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挖
掘出一个完整的“北京中国猿人”(俗称“北京人”)头盖骨。这一成就,
被专家们称为“划时代的发现”。
由于人类头骨化石最能体现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古人类形态特征、体质发
展水平,所以,世界上所有人类学工作者,都为能找到一个完整的人类头骨
化石,而不断地探索着。
1928 年底,周口店龙骨山的挖掘工作碰上了坚硬的石层。同时,又由于
当时的政府对科学不重视,采掘经费十分紧张。一些人对挖掘工作失去了信
心,认为石层下不会有什么化石。但裴文中凭着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带领工
人用钢钎、铁锤、炸药,继续挖着。
1929 年,有威望的国内外学者先后离开周口店,去西北、华北等地考察
研究。全面负责开掘周口店的工作落在年轻的裴文中肩上。
成功永远属于勇敢攀登的人。周口店的挖掘工作在艰难困苦中战胜了坚
硬的石层之后,又露出了比较松软的土石层,渐渐出现了化石。继1927 年,
1929 年发现了更多的动物化石和“北京人”的牙齿和头骨碎片。这说明人类
祖先的确在龙骨山附近住过。裴文中决心找到更有价值的北京猿人化石。
11 月底,一场大雪过后,天气更加寒冷。这时,在北裂缝与主洞相交处,
露出了一个小洞,洞口的裂缝只能容一个人进出。为了探明情况,裴文中顾
不得洞的深浅,亲自下去探查。他腰里系了根绳子,由洞上的工人拉着,悬
空而下。到洞里一看,嗬!有这么多动物化石!裴文中高兴极了。
1929 年12 月2 日下午4 点左右,在主洞偏北的下洞附近,一件奇特的
东西映入裴文中眼帘。过来一看,他情不自禁地喊道:“是猿人!”在场的
工人都围过来,果然是大家朝思暮想的猿人头盖骨。拨去上面的松土,露出
头盖骨的顶部。头骨一半埋在松土里,一半卡在硬土里。
冬季天短,还不到五点钟,已是暮色苍茫。北风灌洞,寒气袭人。裴文
中与工人们在12 米深的洞穴中,点着蜡烛,手持铁锤和凿子,小心翼翼地挖
着。虽然天气寒冷,但裴文中由于紧张的工作,反而浑身发热,头上冒汗。
天色更黑了,他使用撬棍想把头骨撬出来,结果头骨的一部分被震碎了,他
懊悔极了。但这却使他知道了这个猿人头骨有10 毫米多厚,比现代人的头骨
厚得多。头骨终于被挖掘出来,50 万年前人类祖先的头盖骨重见天日了。这
时的裴文中还不到26 岁。
这一伟大的发现,震动了全国、全世界学术界。它为“从猿到人”学说
的确立,提供了重要依据。使得过去关于猿与人之间存在一种过渡类型的预
言,得到了有力的证明。把当时古人类学的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从
此,西方所谓中国没有新石器历史阶段的论断,被彻底推翻了。
由于他们精心的工作,从猿人洞内发现了约代表40 多个个体的“北京
人”化石,数以万计的石器,大量的用火证据,以及近百种哺乳动物化石。
二、“山顶洞人”
裴文中及其同事在周口店发掘工作中的又一重大贡献,是发现了“山顶
洞人”。1930 年,在“北京猿人之家”靠近西端向南伸展的一个大裂缝的最
高处,发现了比北京猿人晚得多、距今只有18000 年的人类寄居地——山顶
洞。1933~1934 年集中力量系统开掘。从洞中挖出许多零碎的东西:单个的
牙齿,牙根很短,完全与猿人的不同;破碎的头骨很薄,也与猿人头骨大不
一样。所有的化石都与含猿人层中得到的完全不同。因而,裴文中很有把握
地认定,山顶洞是旧石器后期人类的寄居地。从头骨和其他骨化石看,山顶
洞人跟现代人在体质上已没有大的区别。洞内发现的青鱼化石表明,山顶洞
人已能够捕捉约2 尺长的大鱼作为食物,他们的食谱较前又扩大了。另外,
还发现了大量用作装饰品的石器、穿孔的牙、鸟的骨管、穿孔的小砾石和石
珠等随葬品。
山顶洞人及其文化的发现,不仅使人类发展史上的“新人阶段”在中国
有了代表者,而且对于对比研究代表直立人阶段的北京猿人,也具有直接的、
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在开掘方法上,也是裴文中最满意的。他曾说,开掘
山顶洞的工作,是他在周口店7 年时间里所做的“最精密、记录最详的工作”。
三、“白莲洞”
解放后,裴文中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青春焕发,更加热情地投身于我
国古人类和古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中。1956 年以他为首的中科院大型考察团在
广西找到了“巨猿”原生地,并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山洞——白莲洞。在洞内
裴文中发现了4 件石器。经鉴定,认为该洞堆积“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由于他的成就卓著,1957 年被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接受为名誉会员。
对白莲洞文化遗址的研究,获得了证明人类由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
时代过渡的大量材料和数据;证明了裴文中早在30 年代就撰文提出的广西可
能存在中石器时代文化的论断是正确的;丰富了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内容,
对当时人类的生活环境有了一个概括的认识。
四、中日古交通
经过长期酝酿和研究,1978 年他与盖培合作,完成了一篇闪耀着学术新
光的重要论文《从古文化及古生物上看中日古交通》。论文中运用有力的化
石证据,指出生活在40~50 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周口店文化与日本8~3 万年
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非常相似。同时证明,在第4 纪时日本同中国大陆连在
一起,许多动物是从中国华北地区通过当时尚未变成海洋的黄海东部和东
海,跑到了日本。这一结论得到国内外考古专家的强烈反响和赞同。
197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史前学和原生协会,推荐裴文中为名誉常
务理事。1982 年国际第4 纪研究联合会推荐他为荣誉会员。
裴文中教授在半个世纪里所作出的贡献,正如我国古人类学家吴汝康先
生曾指出的:在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是一个“划时
代的发现,揭开了人类发展史重要的一页”。在30 年代发现的北京猿人,把
人类的历史推到了四五十万年以前;确立了猿人阶段在人类发展史中的地
位;证明了我们的祖先在那时已具备了创造和发展文化的能力,他们已能创
造和使用工具——石器,已会用火和保存火。这充分有力地证明了是劳动使
猿进化为人,劳动创造了人类。
裴文中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是来之不易的。
在困苦中磨练
裴文中于1904 年出生在直隶省滦县(今河北省丰南县)纪各庄。父亲教
书,家境贫寒。1916 年他高小毕业后,由于家穷,只得报考吃饭不要钱的直
隶省第三师范。1921 年师范毕业,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