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境界引导到思想的宽敞爽朗的境界。
这就是说,《拉奥孔》对当时德国青年一代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使他们由直观转到自由思想。另一段是马克思说的。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对《拉奥孔》进行过深入的钻研,并且作过一些摘录,(19)后来对莱辛作过这样的评价 :
    如果一个德国人回顾一下他的历史,他会发见莱辛以前德国政治发展迟缓和文学情况凄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所谓“有资格的作家们”,各守门户,享有特权的专行学者们,博士们和其他权威人士们,十七八世纪大学里一些没有性格的作家们,披着浆过的假发,卖弄他们的学问,写作他们的分辨毫发的小论文,就是这些人是站在人民和精神之间,生活和科学之间以及自由和人之间的障碍物。创造我们德国文学的是些“没有资格的作家”。在高特雪特和莱辛之中,谁是“有资格的作家”,谁是“没有资格的作家”,由你去选择吧!(20)
这说明了莱辛在德国文化界是扭转风气的人,也是近代德国文学的奠基人。
注:
(1)高特雪特:《批判的诗学》,据鲍申葵的《美学史》第二一三页的引文。
(2)来布尼兹:《关于知解力的新论文》。这部著作和《原子论》都是用法文写的。
(3)伍尔夫:《经验的心理学》。
(4)根据赫特纳的《德国十八世纪文学史》第二卷第四章引文。
(5)鲍姆嘉通:《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第一一五节。
(6)《美学》,第一八节。
(7)《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第一九节。
(8)《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第一六节。
(9)同上书,第二六节。
(10)《美学》,第四二五节。
(11)同上书,第七一节。
(12)鲍申葵:《美学史》,第一八三至一八七页。
(13)克罗齐:《美学史》,第二一七至二一九页。
(14)《古代造形艺术史》,一般简称《古代艺术史》,第一卷,第四章。
(15)根据鲍申葵的《美学史》第一九五页的引文。
(16)莱辛的《拉奥孔》已由编者译出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其中《译后记》可以弥补本章的不足处,可参看。
(17)根据鲍申葵的《美学史》第二三一至二三二页的引文。原注:引自丹泽尔的《莱辛的生平和著作》,第一卷,第二九四页。
(18)据冯至等《德国文学简史》第九四页的引文。
(19)马克思在一八三七年十一月十日给他父亲的信。
(20)马克思:《关于出版自由的辩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艺术》,德文版,第四五五页。



第二部分 十七八世纪和启蒙运动
第十一章 意大利历史哲学派:维柯
一 十八世纪意大利历史背景和文化概况(1)
  意大利资产阶级在欧洲最早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了文艺复兴,但由于新大陆的发现,商业中心从文艺复兴后期便开始由地中海移到大西洋东岸,意大利也就开始衰退。内部久不统一,各城邦互相倾轧,加之经济衰退,遂招来不断的外国的侵略。在十八世纪维柯的一生中,他出生的小城邦拿卜勒斯曾经连续受到三个外国的统治:西班牙,奥地利和法国。教廷和封建反动势力又抬头,勾结外来侵略者欺压人民,镇压异端和农民暴动。
  文化衰退是经济衰退,外族统治和天主教会势力重新猖獗的必然结果。文化教育都掌握在耶稣学会派(天主教会的工具)的手里,思想在严厉的监督之下,稍触教廷的忌讳,便会视为”异端”而遭到残酷的迫害。如果学术在过去的光荣的传统影响之下还有少数人在研究,那也只是奄奄一息,而且为着避免教会的迫害,学者们有意识地脱离实际,不敢接触现实问题。在文学方面,法国新古典主义在十七八世纪意大利只发生过微弱的影响。格拉维拿(G。V。Gravina,1664—1718)和缪越陀里(L。A。Muratori,1672—1750)在这影响之下,企图复兴文艺复兴时代诗学研究的传统,都写过论诗的著作。格拉维拿的基本观点还是理性主义的,认为诗借具体感性形象来表现抽象概念或真理,只是为哲学服务,以比较通俗的方式教育人民。在文艺复兴以来新型作品如浪漫传奇和悲喜混杂剧的启发之下,他曾反对过文学受体裁类别和规律的束缚,号召诗人们“在想象的高飞远举之中要从这种横蛮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他自己又就悲剧体裁讨论过悲剧应遵守的规则。缪越陀里基本上也还是一个新古典主义者,把诗看作“道德哲学的比历史还更愉快更有用的女儿和助手”。他更多地注意到美的问题。美是“一经看到,听到或懂得了就使人愉快,高兴或狂喜,就在人心中引起快感和喜爱的东西”,但是这个定义拖了一个狐狸尾巴:“在一切事物中,上帝最美”。理智求真,意志求善,途中会受到情欲的障碍,所以上帝“把美印到真与善上面来加强人心的自然求真求善的倾向”。(2)美(例如诗的和谐)不过是真理的装饰,要显示出“真理的焕发的光辉”。从缪越陀里对想象的研究里却比较能嗅出一些新时代气息。诗要以“新奇”引人入胜。新奇在内容本身,也可以在表现方式。他指出想象不同于理解,它的“功能不在指出或认出事物的真或假,而只是领会它们”。但想象须与理智合作,想象提供感性材料,理智加以安排组织。意象有三种:第一种单凭理智根据想象提供的材料来形成,第二种由理智和想象合作来形成,第三种由想象单独形成,例如在梦中和激烈的情感与迷狂状态中。缪越陀里认为第二种是主要的。就是“知解力和想象力合作得很和谐,因而构成并且表达出来的形象”(3)。这是强调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我们在下文可以看到,这是和维柯的看法相反的。
  在哲学方面,尽管在迦里略的光荣传统影响之下,自然科学 的研究还由陶芮切里(Torricelli,1608—1647)等人一直维持下去,它对哲学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影响,哲学还是以经院派的烦琐分析为主。到了维柯的时代,笛卡儿的理性主义,英国经验主义以至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康底雅克在意大利的巴玛住过很长时期)都先后流传到意大利,由于当地哲学研究空气的稀薄,它们所发生的影响是很微弱的。就是在这种极不利的条件之下,维柯写成了他的《新科学》,把近代西方哲学家的注意引到原始社会发展和历史哲学的方向。
二 维柯的生平和思想体系
  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生在意大利南部拿卜勒斯,终生都生活在外国统治下。拿卜勒斯一向是意大利物一个学术中心,和维柯思想发展有关的有两点可以提起:一点是这地方素以法学研究著名,另一点是笛卡儿的理性主义哲学传到意大利以后,主要以这地方为活动中心。维柯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法学,特别是罗马法,曾著有《君士但丁法学》,通过法学他才注意到原始社会发展和历史哲学。他对笛卡儿的理性主义始终持反对态度,曾论证“我思故我在”的公式不能作为哲学知识的基础:
    知就是认识事物所由造成的原因。思考的我兼指心和身。如果思考是我存在的原因,它也就变成身体的原因。因为我兼有身和心。我才能思考,所以身和心的结合却是思考的原因。……我思考,这只是我为一种心智的符号,不是我为一种心智的原因,符号并不是原因。……(4)
所以笛卡儿的公式并不能说服怀疑者使他们承认对存在的知识有确凿可凭的根据。维柯提出真理(Verum)与事实(Factum)的统一,作为知识的标准或根据。“事实”在拉丁文(Factum)中有“作”或“为”即行动的意思。所以他说“真理即事实”,意思就是“真理是作为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类的真理是人在知的过程中所组合和造作出来的”.这里可以看出维柯的哲学思想是有矛盾的。从他批判笛卡儿以及他的论著中许多承认观念反映客观事物看,他有唯物主义的一方面。他把神意或天意(Provi…dence)看作世界秩序的最后建立者来看,他也有唯心主义的一面。他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是他在著作中所反复证明的却是神和宗教都是由人凭想象创造出来,用以维持原始社会秩序的。他只把这个原则运用到基督教发源的希伯来民族以外的“异教世界”,不敢把它运用到基督教本身,这就不能不使人猜疑他在设法国避天主教会的忌讳。
  维柯的主要著作是《新科学》(1725年初版,1730年增改版)。这是探讨人类社会文化起源和发展的一种大胆的尝试。维柯的历史观还是唯心主义的。他的基本出发点是共同人性论。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就体现共同人性的发展,所以各民族起源和处境尽管不同,在历史发展上却必然表现出某些基本一致性或规律。维柯所探求的正是这种规律,《新科学》的全名是《关于各民族的共同性质的新科学的原则》.维柯认为要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或原则,单靠历史不够,单靠哲学也不够,经验与理性必须结合,史料的学问与哲学批判必须结合,他认为这就是语言学与哲学的结合。维柯所理解的“语言学”是最广义的,它是“关于各民族的语言和行动事迹的知识”,所以包括文学和历史两大项目。语言学提供历史发展的已然事实,哲学则揭示历史发展的所以然的道理。所以他在《新科学》里企图根据语言学所提供的史实,通过哲学批判,来探讨人类如何从野蛮生活转入社会生活,宗教、神话(即诗)以及政治制度之类文化事项如何起源,如何发展。维柯的重点在原始社会,特别是古希腊罗马。希伯来民族因为涉及基督教,上文已经提到,被有意识地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
  维柯接受了埃及的一个传统的历史分期的看法:人类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和人的时代。这三个时代各有相应的不同的心理,性格,宗教,语言,诗,政治和法律。维柯常拿种族发展和个人发展相比拟,原始社会是人类的儿童期,原始民族的心理活动类似儿童的心理活动。
  在最初的神的时代,人类还处在野蛮状态,愚笨残酷,住在森林里过着各管自己死活的野兽般的生活。他们的体格特别发达,所以叫做“巨人”。他们还不会说话,不会思考,还没有自我意识,还不分辨精神与物质,有生命的东西与无生命的东西。他们凭着本能过活,接触外界事物全靠感官印象,所以想象特别丰富强烈。这种野蛮的巨人如何进入文化呢?维柯没有考虑到生产斗争的需要,认为原始人进入社会生活是从信仰神或宗教之日起。他设想少数巨人在深山野林里初次碰到天上雷轰电闪。就感到恐惧。他们不知道雷电的真正原因,惯于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了解自然现象,想到像迅雷疾电这般情景是某个强大的人在盛怒中咆哮。他们抬头望见天,就把天想象成为一种像人而比人强大的神,是他在咆哮,仿佛是在向人告诫什么。这样。雷神(最早也最大的天神)就由巨人们在恐惧中凭想象创造出来了。神本是人的虚构,人却把自己所虚构的信以为真,对神感到恐惧和虔敬。这样倒也有助于维持社会生活。他们原来是男女公开杂交的,现在面对着神,感到羞耻,就有些男人带着女人住在岩洞里,开始了婚姻制和家庭制。天后继天神而出现,就标志着婚姻制的起源。古希腊和罗马都有十二个天神,维柯认为他们标志十二个社会发展阶段,例如最早的雷神标志宗教的起源。最后的海神标志航海事业的开始。此外,原始人习惯的思想方式既是以已度物(像他们相信雷是神的咆哮那样),他们就认为自然事物也和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情感,有动作,每一件事物所以都是一个神。原始人起初和动物一样是哑口的,只用些姿势或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例如用三茎麦穗表示三年。在发见神而恐惧的时候,人就张开了口,起初的字音都是谐声的,惊叹的,单音的。这就是“象形的语言”或“神的语言”。家庭制起来之后,父亲成为一家之主,取得了神的代表的地位,可以发号施令,这种家长制就是宗法统治的最初形式。从此原始人组成了社会,就由深山野林移居到山谷和平原,“为了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族提供生活资料,既然不再吃草了,他们就得驯服土地播种谷子。”(5)
  英雄的时代在神的时代后期就开始。“每个民族有它的雷神”,“每个民族也有它的赫库理斯,天神的儿子”(6)。这就“标志原始民族中英雄主义的起源”.赫库理斯在希腊神话中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力士。这种人在原始社会中是能克服艰险的有担当的人,所以成为理想的英雄人物,是“英雄人物”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