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发生联想。我们把这种联想称作〃同化〃(assimilation),记忆意象称作同化的要素,并把伴随着感官印象而发生的感觉称作同化的感觉。这些表述意指记忆的组成成分是决定因素,而传入的感官印象则由它们来决定。迄今为止,这是正确的。一种印象可以用十分不同的方式来理解,根据以往经验中所保持的心理倾向来理解。因此,复合的观念是知觉中所提供的印象的混合产物,是数目尚不明确的记忆意象的混合产物。但是,正因为观念是单一的复合,就不可能存在分解为两个组成成分的问题。再现的要素不变地涉及感知觉,它现在所包含的成分在唤起感知觉的印象中找不到。另一方面,感官印象的真正成分在产生的观念中可能是缺乏的,原因在于它们与具有较大强度的再现要素发生了冲突。
因此,同化的过程不同于复合的过程,它无法由偶然的内省来发现。为了对它进行考察,我们必须仔细地将印象与印象引起的观念作比较。这种比较表明了两者的不一致,从而使我们去寻找它们之间差异的基础——在以往体验过的观念活动中可以发现的差异。一旦我们的注意转向它们的影响,我们便掌握了开启整个生活现象和实验操作的钥匙,尽管它们十分引人注目,但是,一般说来,仍然未被人们所注意或得到解释。我们在阅读中通常容易忽略印刷错误,也即对错误视而不见,那就是说,我们常常把词的形象硬塞进向我们呈现的印象中去。或者,我们在一个听得尚不清楚的演讲中填人一句句子,而不去对听得不清楚发表评论。另一方面,当我们用一组错误的记忆观念去补充听得不清楚的声音时,也同样会容易听错。在舞台布景中表示一种风景的粗略轮廓,通过人工的灯光照射,能在适当距离内使人看到一种真实场景的完善再现。这里,由合适的记忆要素提供的现成帮助,通过视网膜映象的轮廓而变得更加有效。如果三维物体的轮廓图纯粹是图解式的和没有阴影的话,便可以任意地把它看作三维的或者二维的,如果是前者的话,则可以看作沿这个方向或那个方向延伸,它的确定有赖于我们所使用的何种熟悉的空间观念。例如,硬币上的头像轮廓图可被任意地看作浮雕或凹雕。你们都很熟悉猜谜图,也即在一片树叶中镶嵌着某位名人的头像。起初,难以找出这个头像,但是一旦你把它找出以后,它就一直保持住了,你不易再把它抹除,无论你多么努力地想把它抹除。同样情况也常常可以在立体观察中被注意到。深度概念一度似乎难以获得,然而,突然之间,它以富有立体感的清晰度产生了。所有这些例子都表明,同化的记忆要素需要时间才能被外部感官印象的合适成分所唤起。
当然,在同化过程中,通常并非单一的记忆意象与特定的印象联合起来。我们从未看到过的一个立体物体,当它以正确的方式被呈现时,将会唤起一系列记忆要素(这些记忆要素产生自一系列原先彼此独立的知觉)的协作,从而可以用此方式唤起三维的观念。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如果认为感官印象在同化中首先作为独立共存的观念来呈现,然后才融合成一种观念的统一体,这将是错误的。关于这些组成成分的独立共存的假设阶段,既未被内省所发现,实际上也不可能发现,这是因为,一般说来,同化的效应产生自大量的观念要素,而这些观念要素原先是通过十分不同的观念系列来分布的。我们只能认为,每一种感官印象起着一种激发作用,也即对先前印象中保留着的众多倾向进行刺激。如果众多倾向中有些倾向适合于该印象的话,那么,与此同时,它们就比其他倾向更容易被激发,从而有助于形成产生的观念。最后一点,在所有这些同化过程中,同化直接伴随着感官印象而产生,以外周形式激起的感觉便对记忆要素产生影响,致使增加再现感觉的强度。对此事实所作的唯一可能的解释是,甚至在正常的同化中,也不可能在外部刺激引起的观念要素和联想引起的观念要素之间作出区分。当联想引起的观念要素获得了优势地位,从而使产生的观念完全不适合感知觉时,这种不可能性便会变得更加清楚。我们把这种类型的同化称作错觉(illusions)。在错觉中,我们想象我们感知了某种不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把记忆要素和感官印象混淆起来了。只有当在两种组成成分的强度没有明显可察的差异时,才会发生错觉。
同化过程的发生能用绝对的肯定性予以证明,正如这些例子所表明的那样,当产生的同化产物(assbolation-product)是一种感知觉时,不论是实际的还是多少带点错觉的,都可以证明同化过程的发生。在两种情形的任何一种情形里,新观念与感官印象的差别如此明显,以至于同化活动成为一种直接推论的事情。但是,你们将会看到,同化根据纯粹而简单的记忆意象而发爿.这至少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我们在下述的事实中也获得了明显的指示,也即一般说来特定的知觉不是由特定的记忆观念来同化的,而是由数目尚未确定的这些观念来同化的。假设不存在任何感知觉,但有些记忆意象却突然产生,记忆意象将会通过对涉及类似物体的其他观念的同化而经受连续的变化。所以,我们无法在记忆意象本身和所谓的幻象(fancy…image)之间画一条确实无疑的界线。心理学家习惯于把记忆意象界定为确实再现某种以往知觉的观念,并把幻象界定为由一系列知觉要素结合而成的观念。现在,从这一界定的意义上说,记忆意象根本不存在。普通的记忆表象(memorial representation)是由同一物体的若干知觉决定的。如果我们回忆一位经常看到的人,我们就决不会按照他在某个场合的那种模样去表征他,我们对他的观念是由许多知觉的结合产生的,这些知觉的组成成分(它们相互补充或彼此阻碍)结合起来,部分地加深一般轮廓,部分地则淡化一般轮廓。这就解释了大多数记忆意象的不确定性。甚至当我们回忆仅见到过一次的一个物体时,我们的观念也不符合原先的知觉,有些要素是缺乏的,其他一些要素,即不属于该物体的要素被错误地从类似的要素中迁移至原先的知觉中去。例如,你可以试着根据记忆画出你只见过一次的某张风景画,然后将你的画同原先的画作比较。你肯定会发现大量错误和遗漏,不过,同时你也会发现,你在根据回忆画出的风景画中也加进了不少原画中没有的东西,这些东西来自你在其他地方曾经见过的风景画。因此,根据一般的界定,每种记忆意象将是一种幻象,而且是与现实并不一致的观念再现。因为并不存在这样的记忆意象,它既能再现原始的知觉意象,又能再现同一知觉的任何其他记忆意象。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的观念不是永恒的物体,而是不会确切地重新发生的过程,因为它们发生的条件不会双倍地相似。
四
因此,同化过程始终是一种复合过程,它在任何一种特定的情形里都是由不可计数的基础联结过程来构建的。我们现在可以询问一下这些不可分解的和基本的联结过程的特征。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再次从始于一种感官印象的那些同化的情形出发,因为它们为确定这些现象的条件提供了最佳材料。毫无疑问,在每种同化情形里,始终有两种联结过程同时进行着,不论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并为感知觉所接受,还是带点错觉色彩并意指对感觉印象的错误解释。首先,感官印象唤起了先前的类似感觉,其次,通过这些感觉的中介,引起了在特定的印象中并不包含的其他一些观念要素,但是,在其他一些场合,这些观念要素还是与感官印象相联结的。当你注视一个立体物体时,首先发生的事情是,某些轮廓与先前知觉中已知的某个物质客体的轮廓相一致。可是,这些一致的要素就其本身而言是完全不适合提示一个三维物体的实际图景的。必须进一步唤起实际图像中不存在的那些要素,将其与一致的部分在先前观念中联系起来,现在必须完成这一映象(作为某个明确事物的映象)。当我们正确阅读一个印错的单词时,主要的线索来自该印错的单词里一些没有印错的字母:这些未印错的字母唤起了与同样的字母相对应的记忆意象,并且使我们回忆起先前知觉中与它们具有视觉联结的字母,这些字母与先前的知觉结合在一起提供了该词的正确图像。结果,印象中干扰要素被再现的观念所遮掩。
陈旧的联想学说——也就是相继联想(successive association)学说——把联想分为相似联想和接近联想(similarity andcontiguity associations)。在第一种形式里,一种观念被激发,它在某些特征方面与正在激发的观念很相似;在第二种形式里,一种观念在某个时间或其他时间与激发的观念有着时间或空间的联结。如果我们把这些术语应用于同时发生的联想,我们显然可以把上面所谓的第二种同化活动称为接近联想(contiguity…asso…ciation)。另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同样方式将第一种活动还原为相似联想(similarity…association)。当两个物体的某些特征相一致而其他特征不同时,我们说这两个物体相似。如果一种印象与另一种印象多少有点不同,而这种印象会直接唤起另一种印象的记忆,看来不大可能。可以肯定,它只能唤起与其本身相似的记忆意象。当然,有可能在这些相似的要素被激发以后会使其他一些不相似的要素得以再现,条件是这些要素在先前的观念中与相似的要素相联结。换言之,相似联想始终意指类似联想(likeness-association)与接近联想的统一。印错的单词唤起了正确的映像,它通过相关字母的类似联想唤起这种正确的映像,同时也唤起了接近联想,它根据先前看到过的词的图像采用了实际印象中未被提供的正确要素。这种复合过程的结果就是所谓的相似联想,因为印错的词和正确的观念化的词是相似的,而非一样的。这与立体观念恰恰相同。引发这种线索的轮廓唤起了类似联想,它立即被接近联想所补充,而接近联想部分地充实了产生的观念,部分地通过压抑印象中干扰要素的办法去纠正它。由于没有两种观念绝对相像,因此必须反对以下说法,即我们的类似联想本身比相似联想好不了多少。但是,事实上,我们在这里并不关心完整的观念之间的联合,而是关心观念组成成分之间的联合。两种观念之间的绝对相似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类似联想本身有若于接近联想依附其上,最终的结果究竟是〃相似〃联想还是〃接近〃联想,完全根据该基本过程中哪种过程占优势而定。除了这两种过程以外(相似的联结和时空上接近的联结),我们无法发现任何一种其他的过程。它们中的每一种必然借助各种具体的联想表现出来。如果一个观念所具有的某些要素与先前的观念有着共同之处,那么这种观念只能唤起一种先前的观念。而且,由于再现的观念既包含相似的组成成分,又包含不相似的组成成分,因此相似性联结意味着接近联结的形成。你们知道,要素的类似性是直接有效的。如果新的印象所包含的要素与先前印象中的要素具有类似之处,那么,这些要素将与其余要素分离,而且通过重复而变得更为熟悉,从而将在意识中占支配地位。接近性只是中介的有效,它通过将其他要素(这些要素与先前激发的观念的相似组成成分具有外部的联结)复活起来而发挥作用。
鉴于这两种过程之间的这一基本差别,是否可以按联结的同样意义去谈论相似联结呢?当一种特定的印象唤起一种观念,它部分地由属于该印象的要素所组成,部分地由实际上并不存在但在先前知觉中与它相联结的要素所组成,这样一来,我们在谈论涉及这些不相似的组成成分的联结过程时便无疑是正确的了,相应的兴奋必须是由该印象派生出的一种冲动来建立。但是,从该印象直接进入同化产物的那些要素,看来毋须指望联想过程中间的任何东西。它们是由外部感觉刺激直接提供的,并且更有可能表现为一种联结过程起源的条件,而不是它的结果。换言之,同化过程难道不完全涉及由接近性所指的联想吗?
不论我们是否试图在乍一看之下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回答,但是,稍作进一步的考虑便会使我们相信这种回答是不正确的。实际上,从印象进入同化产物的那些要素,在它们的第二次联结中与它们的第一次联结并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