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宜黄大师欧阳竟无的学术与精神-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宜黄大师欧阳竟无的学术与精神

——全国欧阳竟无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

郑晓江 罗伽禄


  欧阳竟无(1871…1943),名渐,居士,江西宜黄人,人称“宜黄大师”。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佛学家、居士佛教的提倡者。他提出“佛教既非宗教亦非哲学”的著名观点,指出佛教是一种包罗人生各门原理的独特体系。欧阳竟无在佛教唯识学方面有专门的研究和突出的贡献,留下了《竟无内外学》二十六种、三十余卷的著作,是我国佛学史和思想文化史上的宝贵遗产。
  宜黄是欧阳竟无先生的故乡。欧阳竟无先生一生热爱自己的家乡,早年生活、读书在宜黄,后来曾数次回家乡探望。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佛学大师,发掘、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弘扬其人格精神,2003年12月19日至21日,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与宜黄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全国欧阳竟无学术思想研讨会”。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南京金陵刻经处、复旦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靖安宝峰寺的专家、学者、法师共40余人,大会收到论文20余篇。大会代表主要就欧阳竟无的佛学思想、欧阳竟无对佛学研究的贡献、欧阳竟无的弟子、欧阳竟无的生平事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讨,还进一步就佛教生死智慧的现实意义、宋代儒士的佛教观、太虚印顺人间佛教的理路等问题作了广泛的探讨。
  一、关于欧阳竟无的佛学思想问题
  欧阳竟无的佛学思想问题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与会代表认为欧阳竟无的佛学思想极为丰富,有独特的方法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龚隽先生认为:欧阳竟无的一贯宗趣在于批判传统佛学,尤其是中国化佛学中真俗不二,染、净一源的圆教主张。欧阳竟无基于佛学知识论的立场,通过对经论的严格考辨和重新疏释,“尤致意拣除伪似,以真是真非所寄予,剖判真俗,严于染净,期于勘辨佛法真谛”和“相似佛学”的区别。龚先生还认为就欧阳竟无的为学经历而言,他既接受过汉学考释章句的训练,又浸润服膺过宋明理学。这一背景使他在借用经学方法来研治佛学方面颇为得心应手,重视汉学的治经家法,对佛经文本的解读必先经由“简别真伪”、“考订散乱”及借助梵、藏、巴利文的“异文研求”以校释经义,强调文字对意义理解的决定作用,提出“文字般若”通乎“空相般若”的为学次第。从批判佛学的立场看,欧阳竟无认为真正的佛学,及至儒学的本怀,都要对染、净不同性质的法进行严格的划界,“教之所以为教者,染净取辩解也,舍染取净义也”。龚先生还认为欧阳竟无精通内外之道。从表面看,竟无融摄内外之学似乎是晚明佛学内部调和三教思想的简单延续,其实有着鲜明的差别,这与他一贯坚持性寂论的路线有关,在规模上,他不主张把道家安立进来,对外学的和会实际上只是讲孔佛的关联。这样,欧阳竟无对儒佛的会通就不仅有方法论意义上的自觉,更有辨证旧义的性质。龚先生又认为虽然欧阳竟无通佛儒的工作仍是在佛高于儒这一基本价值维度中进行的,但他所披露出的思想创发和解释力度,还有进一步抉择的必要。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赖功欧先生认为:欧阳竟无佛学思想的形成有三个原因:一是其早期对生命、心性本身的深度探询,已无法停留在原有程度的“不了生死”上,而欲“知生死由来”,并亟求彻悟“人之所以为人”的生命意义;早年所受的具有生命示范意义的两场“刺激”,正可视为其生命成长过程中对心性慧命的高潮体验。二是其青年时代的儒学背景,特别是程朱理学造就了他的学理基础及智慧根基,成为其“由儒入佛”的前阶。三是在思想承接即其师扬文会的精神启示、时代背景所构建的佛学知识形态以及佛学理论及其文献资料的广泛涉猎与吸收,最终能“以佛摄儒”而融铸其基本规模与思想特色。
  赖先生认为,欧阳竟无能在文字上将“孔佛”并称,并著有论文《孔佛》、《孔佛概论之概论》,在理论上以形而上思维达致“儒佛融通”,此本身可视为如其自称的“革命”之意义。融通儒佛之起点在“平等”一义,如欧阳竟无所说:“孔之所以不违佛义者,在平等一义。一阴一阳,何思,何虑,平等也,即涅?也。中庸无声无臭,不思不勉,孟子心之同然,皆是也。平等而然则是,不然则非,为是非之心。扩而充之至大,而能化,为有漏种转无漏种现。”
  赖功欧先生指出,“性寂论”则是欧阳竟无终能融通儒佛的最关键所在。儒佛二者之终极旨归即显于“性天必至寂而上达乎不思议”之境界上,此即为“全体大寂”之境界。故而“求寂”成为其一生心性工夫之所在,如其所言:“何谓大本?求寂主一达情是也。”要之,佛之“寂”与儒之“中”是最具意义的融合点:“中即是寂,故曰求寂。”此为最值关注之核心理念,亦为欧阳竟无对原始佛学之独特、深刻而合理阐释——佛教中国化的创造性解释,是基于中国人文价值取向的本质性、历史性之解释。欧阳竟无不同于禅学特色的对文字之肯定与重视,可洞见近代以来佛学的知识论概貌及其重文字之思维理路。如其强调的“精内典,娴般若”之工夫,如其反对的恃聪明,逞才智之基本态度,都对现代佛学研究的深入有巨大贡献。吕先生曾认为欧阳竟无大师是自唐人之后第一次彻底贯通了文字教法,真正使佛学精神复现于世。从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熊十力来透视欧阳竟无的思想特色,仍有必要,其分歧究何在?熊十力主张无离识之境,此为同于《成唯识论》之处,然其“取境之识,亦是妄心”——宇宙之心为真心的客观认识论,正是其论断所以为“新”处。但其与欧阳竟无根本不同处则在熊极力反对以“空寂言体”,主张以生生无穷的“生德言体”。在现代条件下,比较欧阳竟无与熊十力之思想不同处,似更能体现欧阳竟无的佛学思想特色。
  欧阳竟无等人认定《起信论》犯了真如实体论、真如缘起论、无明缘起论、真妄互熏论和化本还源论五大过错,因而该论的教理不是佛教。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副教授冯焕珍先生则认为:《起信论》乃至整个如来藏学虽然安立了一个生佛不二的如来藏作为所依,但这个所依体不是实体,而是空有无碍的实相,该论不过将实相从众生心点出而已;《楞伽经》中的如来藏既有被无始虚伪恶习所缠的阿赖耶识义,也有未被始虚伪恶习所缠的自性清净心义,而且后一义的如来藏更加根本,因此《起信论》依此建立真如缘起论并无不妥;《起信论》虽介真如缘起,但它论依真如而有无明是从迷悟立论,因此只能将真如理解为染污法的依,因而不能理解为其生因;《起信论》限于心生灭门论真妄互熏,此门中的种种法所显示者仅仅是真如之相与用,且此或染或净的相用是无明于无相的真如横生妄执的结果,与真如之体无涉,真如之体在熏习中惟有熏覆(无明熏真如)熏显(无明熏真如)之别;在修行方法上,《起信论》虽然特别凸显真如的正因功用,但丝毫没有忽视外缘的重要性,并且强调只有因缘和合才能成就,因此说它提倡的修行方法以反本还源为特点可,但说它不待外缘则不可。
  二、关于欧阳竟无对
  佛学的贡献问题欧阳竟无是近代杰出的佛学家,佛学教育家,他在中国近现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有许多国学大师都出自他的门下,尤其对近现代的佛学有着非常大的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刘成有博士认为:在近现代中国佛教思想史上,以欧阳竟无为代表的民国居士佛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意识到了佛教求世功能的局限性,并自觉地将佛教的功能转向个人的安身立命,试图在系统整理佛学的过程中建立一种“新佛学”,从而为造就一代新人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呈现出重建民族主体信仰的积极尝试。欧阳竟无主要通过会通空有、料简三学、最趣唯一等三个方面实现了自己对“整体佛教”的圆融理解。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周贵华博士对欧阳大师的如来藏思想作了较细致的分析,认为他的如来藏思想具有无为与有为两种形式,而后者是其定论。周先生分析结合了体用、因果等方面的视角,并考察了与中印如来藏思想及印度唯识思想的关涉。认为欧阳竟无的有为如来藏说是对佛教如来藏思想的新发展,作为建立在唯识学种现说基础上的完整体系,亦是对唯识学的重要理论发展。
  山东大学哲学系陈坚博士对欧阳竟无的“唯识体用”观进行了疏解,认为:欧阳竟无以中国哲学的“体用”来诠释唯识学的“五位百法”,明确了“无为法”与“有为法”中存在的立体双重的“唯识体用”关系。首先,“无为法”与“有为法”之间互为“体用”关系;其次,“无为法”与“有为法”本身亦各蕴含着一重“体用”关系。在这种立体双重的“唯识体用”关系中,“有为法”与“无为法”取得了平等的地位,这为原本以空宗中观学为基础的“出世与世间不二”的中国佛教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宗唯识学的基础。欧阳竟无毕生研究和弘扬唯识学的用意乃是欲以唯识学取代中观学以为新时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思想基础,其构建“唯识体用”观即是此良苦用心的一个表现。
  南京金陵刻经处研究员肖永明先生认为:宜黄大师欧阳竟无于杨仁山居士门下专精唯识,大力提倡阐扬,纵横料简,认为自来归为一宗的法相唯识,其实应分为二宗。约缘生义建立法相宗,约缘起义建立唯识宗,而二宗皆为显示中道义教。欧阳大师进一步以十义等证成此说。若加简别,此中义趣在于,识所显所现唯相而已,应说为识现相,相唯识;至于法,则应说唯心所生,即心生法,法唯心。相对而言,识缘相可以说为感性层面,而心缘法则可以说为理性层面。识缘相之影像尘以心缘法之本质尘为依托,而本质法尘也终归为众因缘和合所生,其性本空,所以,识缘相联系依于心缘法,而归根结蒂皆依于缘起性空法则。应该说,识相异相应于相,心相异相应于法。所以,可以说,欧阳大师将法相唯识分为二宗而又皆为显示中道义教,其实只不过是在唯识范围内之判释,而其义理之深刻所及正在于由识缘相之唯识及于心缘法之唯心并终而至于缘起性空中道义教,其意义正不仅限于唯识层面,已涉及全体佛法精要。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肖平教授对欧阳竟无对儒学的贡献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纵观欧阳竟无一生为后世留下的论述,其中谈及儒学的有三分之一的比重。尤其到了晚年,欧阳先生在大力提倡儒学的同时,又以其深厚的佛学功底对儒学作了深入解说,成为中国佛教史上以佛解儒的重要代表之一。欧阳竟无解读《中庸》、解读《大学》、解读《孟子》、解读《论语》,可以说他会通孔佛,对儒学进行了独具匠心的阐发,作为佛学机构支那内学院的代表者,欧阳竟无对儒学的态度,不仅影响到内学院所有的弟子或院友,而且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可以说欧阳竟无对儒学的贡献大矣。
  三、关于欧阳竟无与弟子的诸问题
  欧阳竟不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佛学家,还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对我国近现代佛教的教育和佛教的复兴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欧阳竟无一生致力于佛教教育和学术研究的活动,不仅推动了我国现代佛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而且培养了200多名弟子。如人们熟知的有梁启超、梁漱溟、汤用彤、熊十力、吕、赵朴初等。但还有一名杰出的弟子人们了解得不多,他就是王恩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先生认为:吕和王恩洋两人在众多的弟子中可称上首,被人们称为欧阳竟无的左右臂膀。吕已经为学术界所熟悉,而王恩洋先生内外学兼通,佛学则专精于法相唯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学术界正在对他有所了解,黄先生进而对他与欧阳大师的关系及对佛学的贡献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发掘更多的资料,丰富我们对欧阳大师的研究,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些有关支那内学院的情况。
  北京《艺术丛林》副主编、清华大学博士李林先生对欧阳竟无的另一高徒吕也作了专门的介绍。认为吕的佛学思想堪称三藏兼务,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