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79-市隐庐医学杂着-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市隐庐医学杂着
作者:王严士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赵叙
属性:岁寒居士,夙好儒书,素研医术。不因人热,靡顾世非,随证处方,惟求其是,往往奏 
效甚 
奇。一日,出示所撰《医学杂着》一卷。荡涤肤辞,独标精义,针砭痛下,药石交投。虽全 
豹未窥,而一斑已见。余因怂恿登梨,出以问世。所谓医行仁术,亦恻隐之心所不能已耳。 
岂以求名哉? 
x癸丑初夏扬子赵永年谨叙x 


题词
属性:叔和家学传三世,彦伯奇方聚一龛。垂老着书耽市隐,不将鸿宝例淮南。保赤应在养老 
先, 
人心慈孝本同然。请将彭氏延年术,并入庄家福幼编。非关人世亦炎凉,心气元来自感伤。 
省识性情中有药,医和医缓具真方。多君一片活人心,三绝韦编字字金。对客不妨弹古调, 
天涯到处有知音。 
x癸丑俗佛日拳石山人谢逢源题x 


弁言
属性:不 父兄师友,莫不知医。自幼见闻,略识门径,中年以往,糊口四方。稍稍涉猎方 
书,窥 
测《素》、《灵》微旨。家人有恙,借以自治。亲故见招,不能固却。世方多故,遂弃青毡 
。二十年来,渐深阅历。爰抒心得,用告病家。不能阿传时流,安敢背违先哲?亦聊资考镜 
云尔! 
x玉峰岁居士书于吴门市隐庐时在癸丑清和月x 


苦口婆心语
属性:古语云;对病发药。然则,药之当中乎病也,明矣。夫病有寒热虚实,即药有温凉攻补 
,汗 
吐和下。苟中乎病,病自去矣。从未有不究病因,不问病状,而概以不着痛痒,无甚寒温之 
笼统十数药,一例投之,可望去病者。乃病家习闻其说,以为此稳当之方也。医者乐藏其拙 
,以售其欺,亦以此为稳当之方也。于是乎桑、丹、栀、豉等味,不待摇笔,而已毕集于腕 
下矣。不知此数味者,(病轻者可服,而亦可不服。)即不病者服之,亦无害也。倘病必以药 
愈者,而仅以此投之,迁延日久,使病益深,愈治愈坏,至不可起,谁执其咎。无如积习既 
深,牢不可破,即有对病之药,怯者惊焉,愚者惑焉,妄者议焉,忌者谤焉。此病之所以不 
可治也。 
炳按∶桑叶辛凉泄表,去风泻火。丹皮辛苦微寒,入手足厥阴,泻血中伏热,治中风惊 
痫, 
除烦热,退无汗骨蒸,为吐衄必用之药。山栀炒黑苦寒,泻心肺之邪热,治心烦懊 不眠。 
考∶桑叶轻清,治上焦气分,主治风热,即风温也。(古方少用。)至于丹皮、山栀两药,仲 
景方用者非一,何可泥定三物必不可用?执哉! 
最可怪者,不问何病,皆称发疹,皆用豆豉、豆卷以表散之。至十数剂不止,必使病 
者汗 
出如浆,舌黑劫津,神昏热陷。不得已,乃用紫雪、至宝等丹以开泄之,而不可救矣。夫偶 
感发热,膈间烦闷,清其热可愈。何至必出疹子?其所以必曰出疹者,盖以此哄吓病家,欲 
用豆豉等味耳!岂知豆豉、豆卷,近皆用麻黄汤制,与古人之桑叶,井华水制者,温凉迥别 
。如果出疹,而以麻黄温之,可乎不可,此温证之所以转展必重也。且其所指为疹,皆痱子 
(俗名 子)耳、蚊迹耳,水晶虚 耳。故不曰斑而独曰疹者,取其易于混淆也。不然,疹由 
热而发,必当清里热,必不当温散以助热。古方俱在,本草可稽,奈何以豆豉、豆卷奉为治 
疹无上之妙品哉? 
炳按;豆卷用麻黄浸渍,《吴医汇讲》中亦有此说,然亦是耳食也。邵步青《四时病机 
》载 
∶一味豆卷汤,治湿病一身尽痛,服之得汗,热解痛去,用之有效。淡豆豉咸寒解热,与葱 
白头、苏叶同用则发表;与人中黄、银花同用解疫毒;与薤白同用治痢;与鲜生地同打名黑 
膏,治热入营分,液干不能作汗,以养阴济汗。以上皆凿凿可验之法,莫轻视豆为无用之物 
。如产后之豆淋酒,能治产后虚邪身热,得汗热解。菜中黄豆芽,生外症人误食,其发如鸡 
鱼。此格致变化之不可思议者。 
今有以伤寒名家者,见人两三日发热,必指曰∶此伤寒也。及视所处之方,则仍豆豉耳 
、豆 
卷耳;不然,则牛蒡耳、蝉衣耳;又不然,则浮萍耳、桑叶耳、枇杷叶耳,佐之以陈、夏、 
藿、朴,进之以石斛、沙参,而其技毕矣,其术穷矣。其病亦将不可为矣。然尚有背水之一 
战,曰紫雪丸、濂珠粉、至宝丹、牛黄丸也。 
炳按∶此言温证,何等温病也,亦不指明。至疹子乃时气温病,热入营分则发疹,疹与 
肤平 
,周身密密。痧子则幼稚为多,形如疹子,而肤扪之头粒微尖,乃风热由肺胃气分,传入营 
络而发。 
白 形如濂珠,晶莹光亮。初病即见,乃湿郁卫分,汗出不彻之故。当理气分之邪。日 
久热 
不解而发白 ,邪虽欲从外达,气液已伤,必得甘濡养中。疹色不可紫萎,白 不可白如枯 
骨。疹子、痧子发透,热减神清,胸闷松,咳嗽畅,神安有寐为吉。若烦扰不寐,气粗(为 
喘之兆)。胸闷热焦灼,皆属危险难治。透疹方分寒暖,痧子亦然。未见必用豆豉、豆卷。 
且二药各自为主,断无连类而用者。 
不知伤寒之论,倡自仲景。伤寒之方,亦传自仲景。治伤寒者,宜必宗仲景矣。伤寒解 
表之 
剂,则有桂枝、麻黄、葛根、柴胡等汤。伤寒清里之剂,则有芩连、白虎、承气等汤。伤寒 
利湿之剂,则有五苓、猪苓、茯苓、甘草等汤。伤寒温中之剂,则有四逆、理中、真武、附 
子等汤。今伤寒家皆不用也。 
炳按∶罗谦甫治冬温,谓秋燥余气,上刑肺金,阴气先伤。故邪得入少阴之经。盖温则 
气泄 
,寒则气收,二气本相反也。用葱豉汤加枇杷叶、杏仁、象贝、花粉、甘桔。若先冬温,严 
寒外束,身热喘嗽,面目浮肿,喉仲介介如梗。惟仲景麻杏石甘汤一方,散表寒,清里热。 
因先生大恶轻清之药,故引此比例。 
仲景《伤寒论》入手说∶伤寒营无汗,发表用麻黄汤;风伤卫有汗,用桂枝汤解肌;风 
寒两 
伤营卫,烦燥汗不出,用大青龙,风寒双解。此言太阳经病证方药。葛根,阳明表药。柴胡 
,少阳和解药。清里,芩、连清心胃之热。白虎,清阳明经热。承气,下阳明府滞以下邪热 
。五苓、猪苓、茯苓、甘草等汤,是利水之剂。理中、温中。四逆、真武、附子等三方,救 
逆法。今病非正伤寒,不当用此法,故不用也。 
而独用一栀子豉汤。不知伤寒方中之栀子用生,用以探吐,非用以发汗。后世改用焦栀 
,已 
非古法。然以之清肺泄热,亦属治温良品。近世复易以麻黄水制之豆豉,则药性大变,利害 
迥殊。而伤寒家偏视为不祧之俎豆。如果伤寒在太阳经,用以代麻黄,虽非正法,尚为无害 
;至传入阳明,即不可用矣。况用以治温热乎?乃何以不论有汗、无汗与汗多、汗少,又不 
论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淫,喜、忧、怒、思、悲、惊、恐之七情,并不论劳伤、疮 
疡之杂证,而谓栀豉一汤,豆卷、桑叶数味,可以治百病。而四时皆宜,有是理乎?此非余 
诬人之言也。请观于药铺中购药之方,其不曰发疹子者有几,不用此数味者有几,亦可以哑 
然失笑矣。 
炳按∶炒黑栀用以除烦解热,使心肺之邪,从小便解。亦无医以栀豉作表剂观者,豆豉 
不用 
麻黄汤浸渍,不必哓哓不休。亦未见吴医不论温病六气七情,有汗无汗,汗多汗少,三因内 
外,而皆用栀豉汤。豆卷、桑叶,可治四时百病者,真诬人矣,无其实事,先生亦当哑然自 
笑也。 
或曰∶诚如君言,病必无发疹乎?曰∶否。夫轻者为疹,发于肺;重者为斑,发于胃。 
此皆 
肺胃热毒所蕴。不然,则为温燥之药所逼而出也。然而此症亦不多见,治宜用石膏、犀角、 
生地、元参、升麻、大青等味,以清火透斑化疹。仲景之白虎化斑汤,《活人》之元参升麻汤 
,节庵之青黛消斑饮,皆治斑疹之祖方也。何一不用清凉化毒之品,何一方用温散发汗之药 
。今人一言斑疹,皆曰凉药不可服,服则遏住斑疹不能出。病家熟闻其言,深信不疑。医者 
遂大书特书其豆豉、豆卷,病者亦大吃特吃其豆豉、豆卷。至轻者重,重者死,至死犹曰汗 
未畅出也,斑疹未透也。呜呼!本不当汗,而必欲劫其汗;本无斑疹,而必欲发其斑疹。以 
胶柱鼓瑟之人,行刻舟求剑之术,虽欲不死于其药,其可得耶?当其未死,或有以石膏等味 
进者,病家必大诧而不服其药,群医必圜视而起,以为嫁祸之地。至万无可为,而始稍稍与服 
之,则药误已深,药力不及,卒不可救。遂交相诟病,引以为戒。众口一辞,莫能与辨。人 
谁肯坏一己之声名,为不甚关切之人,力战群疑,以救其垂死之性命哉?则亦惟立而视其死 
而已矣。 
然则,病家何以不悟耶?曰∶有故。病家所闻者,无非发疹也,表散也,多出汗也。而 
此外 
则从未闻也。此医曰然,彼医亦曰然。此方是药,彼方亦是药。即亲友之涉猎方书者,亦与 
时医之所见略同。聚蚊成雷,积非为是。安望其能听之聪哉?是故居今之世,而欲医道之行 
,非曲意徇人不能。然而稍有学问志气者,必不肯为。人且嫌其固执矣。而巧言令色,阿意 
曲从者,于是乎名节日隆,而声价日高。不任其责,坐收其利。中人以下,谁不乐为?彼贿 
通奴婢,交结师巫者无论已。举世皆然,焉得不受其欺哉?徐洄溪曰∶人之误药而死,半由 
于天命,半由于病家。医者不过根据违顺命以成其死,并非造谋之人。故杀人之罪,医者不受 
也,岂不然乎? 
夫人精神充足,气血和平,是谓无病。焉用服药?至于服药,必有偏胜不举之处。医者 
盒饭 
视其所偏之处而补救之,使之适得其平。温凉攻补,随病而施,无所成见,期于中病而已。 
岂容狐疑首鼠哉?譬如剧盗,当剿不剿,盗将不可制矣;譬如饥民,当抚不抚,民且亦从乱 
矣。今之治病者,无乃类是。更有一种医中之乡愿,专使药中之奴婢,不温不凉,不攻不补 
,以为趋避逢迎之术,病家每乐与之周旋。岂知药不能杀人者,必不能起人于死而生之。迁 
延贻误,何独非杀人哉?且夫世所谓能杀人者,石膏、大黄、麻黄、肉桂、附子、人参之属 
也。今皆屏不敢用,即有引用古方者,但取其一二不关紧要之味,谓师某法,用某方,其实 
未尝师其法,用其方也。并有不知其全方者。如旋复代赭、竹叶石膏、小柴胡等汤之不知其 
人参。黑膏汤之但知有生地、豆豉二味,不知又有猪肤、雄黄、麝香三味也。(载在《外台 
秘要》以治阳毒发斑。)他若温而兼补,则如理中汤之以姜附合人参也。清而兼补,则如白 
虎汤之以石膏加人参也。散而兼补,则如清 
暑益气汤之以升、葛合参、 也。寒温并用,则如泻心汤之芩、连姜、附,左金丸之黄连、 
吴 
萸是也。表里两解,则如大青龙汤之麻、桂、石膏,白虎汤之加桂枝、柴胡是也。汗下并行 
,则如大胡柴汤之柴胡、大黄,又如柴胡加芒硝汤、桂枝加大黄汤是也。更有如清热燥湿之 
用苍术白 
虎汤,攻下和中之用调胃承气汤之类,不胜枚举。要在方中乎病耳。何一不可用之药,而故 
为疑忌乎?今之医者,论药不论病,用方不用药。但云某药太补,某药太泻,某药太温,某 
药太凉,某药太热,某药太表,某药太散,某药太燥,某药太腻,某药太攻,某药太消。去 
其偏胜,得其中和,诚无愈于粥饭矣!何必服药哉?此皆不知药为病设,专为补偏救弊之用故 
也。 
于是乎有当用不用以致误者,不当用而用以致误者,有当用而轻用以致误者,有不当用 
反重用 
以致误者。误之浅深不同,其为不识病情则一也。今夫病名不同,则治病之方与药,自不得 
而同 
。倘谓病寒者不可温。病热者不可凉,病虚者不可补,病实者不可攻,通乎不通。倘谓病寒 
者反宜凉,病热者反宜温,病虚者反宜攻,病实者反宜补,通乎不能。倘谓病无论寒热虚实 
,我将以不温、不凉、不攻,不补之药,约略治之,而可尽去其攻补温凉之味,通乎不通。 
乃不通之论,在不通者闻而信之,原不足为奇。最奇者,号为通人,而亦信不通之语。则无 
怪乎不通之论充塞乎宇宙,而日杀不辜,无人顾问也。 
今设有病热者于此,不问其虚热实热,表热里热,而惟以药汗之,未有不以为宜然者。 
岂知表有寒可汗。表无寒不可汗,不可汗而汗之,是愈虚其表,而热愈炽也。 
本欲清其热,反使增其热,病家亦可以悟矣,然而不悟也。况乎虚热之宜用甘温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