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西亚车站等) 。
柏林有一个很大的地下建筑网,其中最重要的是地下铁道。地下铁道位于不深的地下,线路往往通到地面并沿高架桥行走。地铁线路总长80公里。
市区被几个大公园( 蒂尔加滕、云费伦海德,特雷普托公园等,总面积131 .2公顷)、体育场、运动场和机场( 滕佩尔霍夫,阿德勒霍夫) 分开。
所谓的大柏林分为20个区,其中14个区属于外市区。内市区在环形铁路内,建筑物十分密集。
市区的平面规划特点是直线形。街道都是十字交叉,形成很多广场。街道的平均宽度达20到30米,个别地段达60米宽。柏林的建筑是石质的和水泥的。房屋的平均高度为4 到5 层。到1945年春季,大部分房屋已被轰炸机炸毁。
整个城市有大量纵横交错的自然与人工地界和障碍物。
柏林有从东南向西北流经市区的100 米宽的斯普里河,还有许多条运河,特别是市区的西北部和南部更多些。柏林有很多桥。在市区有高出地面10米的钢质高架公路。
第一节 柏林防御的组织
如上所述,德国法西斯统帅部从1945年1 月开始在柏林设防。3 月以前,第3军司令部兼任柏林城防司令部的职能。在3月建立了保卫首都的特别司令部。坦克第56军军长炮兵少将魏德林于4 月24日替换了前城防司令官雷曼中将。
直到柏林集团投降,魏德林一直担任柏林的城防司令官。保卫柏林的帝国全权代表是戈培尔。他领导地方政权机构并负责市民防御工作。戈培尔还指挥工人在城市周围构筑工事。
防御的总指挥是希特勒自己及其助手戈培尔、鲍曼、总参谋长克莱勃斯将军、布格道夫将军和瑙曼秘书长。
魏德林在接受柏林城防司令官的任命时接到希特勒的命令:保卫柏林直到最后一个人。
在魏德林到任之前,按照在雷曼将军领导下于3 月9 日制定的计划建立了防御。魏德林认为这份计划不符合形势要求。
他指出: “我很清楚,当前的组织,即分成9 个地段( 防区) ,是不适于持久作战的。因为所有9 个地段的指挥官甚至都没有齐全的和组织好的司令部”。
根据魏德林给希特勒的报告,对防御的组织计划作了修改,修改的内容是要最大限度地加强东部和东南部的防御,在那里集中了战斗力最强的兵团。
“明赫贝格”坦克师被派去加强防守市区东部的第1 和第2 防区。这两个防区由该师的师长负责。柏林东南部的第3 防区得到“诺兰”坦克师的加强。第7 和第8两个北部防区加强有伞兵第9师,西南防区( 第5 防区) 加强有坦克第20师的部队。魏德林把最完整、战斗力最强的机机械化第18师留作预备队,归自己掌握。市区其它部分的防御由战斗力弱些的兵团,国民突击队营及各种独立部队与分队负责。德国法西斯统帅部用一些比较年轻与可靠的党卫队员来替换一些防区的个别指挥官。
在苏军完成对柏林的合围并把战斗转到市中心区之后,希特勒命令军队从各个方面向柏林集中,以解除对柏林的封锁。施泰纳集群应从奥兰宁堡地域出发由北面向柏林实施突击,第12集团军奉命从西面和西南面向柏林进攻,其对面由第9 集团军从文迪施—布赫戈尔茨地域实施突击。邓尼茨海军元帅应当以海军舰队向柏林突进。
希特勒在4 月25日给邓尼茨的电报中强调; “为柏林而战是决定德国命运的决战。一切其它任务和战线与它相比都是次要的。因此,请你们全力支持这一斗争,如果需要的话,可把舰队的一切其余任务放下,把你们负责的其它支撑点交给敌人。必须尽可能把军队空投到市内,从海上和陆地调到柏休战线。”空军司令官施通普夫上将奉命把空军现有的一切兵力用于防卫柏林。
希特勒分子不仅在军队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而且在市民中也大肆进行宣传,号召市民与红军作斗争, 威胁他们说,布尔什维克要杀死德国人,奴役他们。然而这些号召并没有得到市民的支持。
随着柏林城外战斗的展开,德国的反法西斯爱国反抗集团散发了内容丰富的反战传单,号召市民阻止希特勒军队继续与红军作战,并组织起来用各种形式反抗法西斯政权。
为保卫柏林,集中所有的兵力和兵器来对抗苏军,甚至从西部战线撤回部分兵力,这就是在这些日子里希特勒统帅部的战略措施。关于这一点,1945年4 月25日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的日记中的记载就是有力的证明: “对于总部,其它任务都要推后。主要任务就是支援驻首都的部队并解除敌人的封锁”。
德军最高统帅部于4 月24日夜给其军队下达的训令也证明了这一点。该训令要求: “把一切兵力都用于反对不共戴天的敌人,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同时,不要管英美联军可能占领大片领土……”。
正如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的日记中记载的那样,希特勒认为,柏林之战是决定德国命运的会战,他仍然相信德国不会输掉。
柏林作了很长时间的防御准备。防御的方法是支撑点和抵抗枢纽部的火力与有生力量协同作战,并普遍设置障碍物。
柏林市中心有大量的城市建筑,柏林的一些车站和一些政府部门的最大建筑物也集中在这里。这个区的防御准备最充分。这里有大量的钢筋混凝土仓库,四通八达的地铁网和其它地下设施,城市建筑物及其废墟都充分做了防御准备。
被炸毁的建筑物普遍用作支撑点和抵抗枢纽部,所有的街道都用街垒隔开,甚至最大口径火炮的火力也难以破坏那些街垒。
大街、小巷和交叉路口都处在斜射和侧射火力的控制之下。街角的建筑物里的火器特别密集,从这里可向任何方向射击。在这些建筑物中,敌人不仅配置了机枪、冲锋枪和长柄反坦克火箭弹,而且配置了20—75毫米口径的加农炮。
适合于长时间防御的石质建筑物是坚固的支撑点。建筑物的门窗都堵上了,只留下了各种武器的射孔。扼守支撑点的守备部队的编成各不相同,这决定于目标的战术重要程度,有的编一个连,有的编一个营。通向每个作为支撑点的建筑物的接近路均由配置在相邻房屋内的火器负责掩护。通常楼的上层设有防守设施。那里设有单人或双人的狙击手观察员、机枪手( 特别是在与街道交叉路口,公园、街心花园相毗连的建筑物里) 或冲锋枪手。大量火器配置在建筑物的第一层、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在第一层和地下室还有守卫支撑点的有生力量。这部分兵力用于在市内战斗期间进行射击和机动。在我军炮兵射击或空袭时,在上层和楼顶的敌军士兵就隐藏到下层和地下室。射击停止以后,他们就重新占领自己的阵地。
这样设防的建筑物,通常是整个街区组成一个抵抗枢纽部。多数的火器都配置在街角建筑物里,翼侧用坚固的街垒(4米厚) 作掩护。这些街垒都是用水泥、砖,树木和有轨电车的车箱筑成的。
而这些街垒又由冲锋枪、火炮和配置在街垒翼侧的长柄火箭弹的火力以及埋设的防坦克和防步兵地雷作掩护。在街垒后面,常有埋伏在地下面的坦克。在这种情况下,在街垒的墙上作了一些射孔,从这些射孔可以伸出坦克炮的炮身。
在坦克的舱口下设有弹药存放坑,这种弹药坑用堑壕与最近房屋的地下室或接近路相连。这就提高了保护坦克的能力,因为在消灭坦克之前必须先破坏掉街垒。掩体里坦克的任务很单一;只同它所占的街道上的坦克和火炮作斗争,因为它一点也不能机动。
抵抗枢纽部的中间建筑物用少量兵力防守,而其接近路则用火炮与机枪的多层火力作掩护。在交叉路口的抵抗枢纽部的后部常在地下埋伏有重型坦克,用于对沿街道进攻的苏军坦克和步兵实施射击,同时也不让我军步兵渗透到枢纽部的后方。
敌人在防御配系中广泛利用了城市的地下设施,如防空洞、地下铁道、地下管道和排水沟等等。当我军突入敌支撑点时,敌守兵就从连接另一个支撑点的地下通道逃走。朝向苏军一面的地下设施出口一般都堵死,或者由冲锋枪手和长柄火箭弹发射手防守。敌军广泛利用地下设施守卫市内预有准备的阵地。为此,在地下设施出口的附近设有钢筋混凝土帽堡。这些帽堡很坚固,是机枪手的最好掩蔽所。在被破坏的居民区,钢筋混凝土帽堡利用地下通道彼此连接。当有爆炸危险或该帽堡被占领时,其守兵就从地下通道逃走。
由于有发达的地下设施配系,敌军能在苏军的后方留下很多冲锋枪手、狙击手、火箭筒手和长柄火箭弹发射手。他们设下了埋伏,对我军汽车、坦克,炮手进行射击,杀伤军官、通信兵、单个士兵,割断通信线路,并利用地下通道迅速隐蔽起来。
柏林( 特别是市中心部分) 防御工程的特点是,有大量特制的钢筋混凝土掩蔽部。其中一些最大的是地面上的钢筋混凝土库房,每个库房可容纳300 到1000人。一个库房里配有32门150 毫米以内的火炮,其面积约在18.0X 42 .6 至70.5x70.5 平方米。有些库房有6 层,高度达36—37米。顶部厚度大约1 .4 —3 .5 米,墙的厚度大约1 .1 —2 .5 米。每个库房的场地上配置着4 —8 门高炮,这些高炮也可以对地面目标实施射击。在某些地方,这些炮安装在装甲炮塔上。所有的库房内都有通风装置和发电机,并装备有升降机,可直接把炮弹送到火炮附近。
市内共有400 多个这样的工事。其中最大的在腓特烈—海因公园、蒂尔加滕公园、动物园( 柏林城防司令官魏德林将军的司令部和通信枢纽部在这里) 和韦丁区里。
为了防守城市的工业企业,建筑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帽堡。帽堡是一种直径1 .5 米、高2 .5 米的柱形岗哨,有个圆顶盖,墙上有射孔,能保证圆周射击。在工厂区,帽堡都设在围墙的四周、进出口、工厂内的交通路口和大车间的拐角处。
在柏林战斗中,敌军尽了最大努力利用流经市内的天然河流和运河。希特勒军队撤过河后,就把桥炸掉,并利用岸边的建筑物作为防御阵地,企图以火力阻止我军渡河。
在柏林防御中,敌军组织粮食和弹药的补给工作占次要地位。全市有30天的粮食和弹药储备。但是,由于害怕空中轰炸,敌军统帅部把仓库分散到柏林的郊区和郊区城镇,市中心几乎没有仓库。因此,柏林合围圈越缩小,防御者得到的必需品的补给状况就越困难,在柏林陷落前的最后2 —3 天里,补给工作已经崩溃。
借助于密布地下的电话电缆网,希特勒统帅部就是在市内战斗十分紧张,大部分通信器材被破坏的情况下,也很容易地对其军队实施了指挥。
第二节 柏林战斗的特点
在研究那些与粉碎敌军柏林集团有直接关系的事态之前,应当介绍一下柏林战斗及实施战斗的条件的一般特点,即使简单些也好。
每条街区,每幢房屋都能进行防御的柏林要求采用与野战条件下不同的战斗方法。在斯大林格勒所取得的又经过波兹南、施奈德米勒( 皮瓦) 、布雷斯劳( 弗罗茨瓦夫) 等城市巷战补充的经验对苏军是非常有用的。城市战斗的特点是视界和射界受限制,指挥复杂,火力和技术兵器机动有局限性。城市战斗是双方在几十米的距离内直接接触的最近距离战斗。战斗的基本样式是,得到大量加强兵器的强攻支队和强攻群独立作战和机断行事。在柏林,苏军部队有时距离敌人很近,甚至双方只隔一条街道或是只隔一堵墙。作战正面是圆的,希特勒分子藏在楼顶上、地下室、板房、后院、下水道、地铁车站里,他们能从任何地方射击。
几乎夺取每一幢房子都要用战斗技术兵器的全部火力威力进行强攻。就这样,苏军战士用了很多天的时间,才打退了敌军顽强的抵抗,夺取了一幢幢房屋和一条条街道。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战斗始终没有停息。
在迷宫式的大街小巷,被毁坏的建筑物,马路和人行道上的碎砖土堵塞了道路。全城尘土飞扬。热气冲出窗外,难以忍受的热气吹着战士。燃烧着的建筑物的烟雾混杂着被毁房屋的灰尘迷伤了眼睛,甚至都无法呼吸。烟雾遮住了周围的一切。有时连阳光也不能透过这浓密的烟雾。
笼罩着城市的烟雾和灰尘,与敌人的紧密接触,这给广泛使用航空兵造成了困难。为了支援强攻群,派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