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演义中还有很多处这种“胜负未分而高下已判”的情况,如许褚VS徐晃、关羽VS庞德、庞德VS陈武等。由於下文将逐一分析各关键单挑战例,此处就不细表了。这里只想说明一点:某些武将武力非常接近 (如关公与庞德),是以只能靠这个分析方法才能让我们捕捉到这一微小差距。
归纳一下“胜负未分而高下已判”情景的判断依据:
(1) 在单挑中,一方本人突然叫停 如关公VS纪灵 (演义中仅此一例)
(2) 在单挑中,一方阵营中人物“恐有疏失”,或派人接应回阵,或“急鸣金收兵”(如张辽VS凌统)
(3) 其他情况 (如许褚VS徐晃,等);根据上下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文将使用“胜负未分而高下已判”原则分析关庞大战。
三国武力点评(24) 关羽 VS 庞德 (1)
先看原文:
关公大骂曰:“量汝一羌胡,亦何能为!可惜我青龙刀斩汝鼠贼!”纵马舞刀,来取庞德。德轮刀来迎。二将战有百余合,精神倍长。两军各看得痴呆了。魏军恐庞德有失,急令鸣金收军。关平恐父年老,亦急鸣金。
(羌胡?老关有民族歧视之嫌,呵呵)
由于是庞德阵中首先鸣金,且有“恐庞德有失”一句,而且还是“急令鸣金收军”,给人的感觉是间不容发,十分急迫。根据“胜负未分高下已判”理论,基本可以判定:庞德场面上落于下风。
但请注意:由於二人战例数量颇大,因此我们尚不能因为这一场单挑的场面谁占些优势而判定谁武力高,还应综合两人全部战绩,才能最后判定。
有朋友会说:任何势均力敌的交锋,在结束时总会有个谁先鸣金谁后收兵的问题,不能据此来判定谁占优势。
… 关键的问题不在於谁先鸣金,而在於是否有“恐某某有失”这样的交待。比如马超与张飞的第二个百合恶战,也是由刘备叫停的,但刘备当时并未担心张飞有失,我们自然就不能判定张飞在这百合中落于下风。
'看张飞与马超又斗百余合,两个精神倍加。玄德教鸣金收军。二将分开,各回本阵。' (65回)
… 另外,演义中确实有多场势均力敌的交锋,文中都没有特意告诉我们是哪一方先鸣金收兵的。比如:
1 '壮士曰:“你若赢得手中宝刀,我便献出!”韦大怒,挺双戟向前来战。两个从辰至午,不分胜负,各自少歇。不一时,那壮士又出搦战,典韦亦出。直战到黄昏,各因马乏暂止。' (12回)
2 '言未绝,许褚拍马舞刀而出。马超挺枪接战。斗了一百余合,胜负不分。马匹困乏,各回军中,换了马匹,又出阵前。' (59回)
3 '德叫曰:“吾奉魏王旨,来取汝父之首!汝乃疥癞小儿,吾不杀汝!快唤汝父来!”平大怒,纵马舞刀,来取庞德。德横刀来迎。战三十合,不分胜负,两家各歇。' (74回)
在这三个单挑战例中,作者均未刻意强调哪一方首先鸣金收兵,但他却偏偏在关庞之战中明确点出是庞德一方首先鸣金,而且还给出了原因 “恐庞德有失”,这难道是偶然的吗?是作者随意所写吗?我以为不是。我以为,我们只能理解为:关庞这一场与上面那三场,确实存在些许微妙不同。是什么不同呢,就是这一场在场面上有优劣之分,而上面三场没有,是完全的势均力敌。
三国武力点评(25) 关羽 VS 庞德 (2)
还有朋友会说:后来关平不是也紧接着就“急鸣金”了吗?两边没差多少呀。
煮酒答曰:
1 毕竟还是有个先后早晚;
2 双方所担忧者不同。魏军担心的是“庞德有失”,给人的感觉是庞德武艺方面令人担忧;关平担心的是父亲年老,因此所忧虑者,关羽的体能也;3 魏军对庞德的关心,应逊于关平对其义父的血肉相连一般的关心程度。因此,按常理推之,当两人处於同等凶险境地之时,必然是关平首先鸣金。但是此战却以魏军首先鸣金而高结束,可见庞德当时的凶险程度高于关羽的凶险程度。也就是说,关羽对庞德的威胁要高于庞德对关羽的威胁;还有朋友会说:庞德此前先与关平连战两番,首战即战了30合,次战不详,因此体能已有相当损耗。
煮酒答曰:
这一证据对於“关场面略优”的判定的确会起到弱化作用,但此证据本身也遇到其他挑战:
1 关平、庞德交锋地点距关羽大帐约为15里,如果是两战之后关羽才得到消息并马上出发赶至交锋地点的话,再加上关平接入并介绍战况的时间,庞德应有半个时辰左右的时间休息 (原文本有(关平、庞德)“两家各歇”的字样)。因此庞德体能消耗很有限。
2 庞德正值壮年,体力恢复较快;更兼其素以体能好、耐久战著称。前者于58回时即有步战力保韩遂杀透重围的出色表现,后来在七军被淹后居然自深夜直杀至次日日中,还“勇力倍增”。因此,区区数十合的消耗,对於一个体能如此超卓的武将来说,对其武力发挥影响不大;更何况他还歇息了一段时间呢。
因此,这一对“关场面略优”起弱化作用的证据,本身也遭到了弱化,因此其对於中心论点的弱化作用非常小。
更何况,我们还可以找出其他证据以强化“关场面略优”的判定:
1 关羽此时身份类似于一镇诸侯,而庞德不过一中级武将,因此关羽为以大击小,庞德是以小搏大。由於双方这种身份地位的巨大落差的存在,庞德在场面不利时更容易把出同归于尽的拼命招数来,而关羽则不愿与其拼命。由於这种情况,关羽有可能比较吃亏,而庞德有可能比较占便宜;2 庞德在出征前曾发誓,如果自己砍不了关羽,自己也决不活着回来。因此关庞对刀时,庞德的决死之心远远高于关羽。这也令庞德在场面不利时更易把出同归于尽的拼命招数,以逼退关羽的凌厉攻势;综上所述,关羽与庞德战至百合,确实抢得一定优势。而且此战较关黄长沙之战,明显要凶险得多,双方对对方的威胁都极大;关羽对庞德的威胁更大一些,以致魏军火急鸣金以终止这场惊心动魄的交锋。
三国武力点评(26) 诈败(1)
演义中有多场“败走”存在争议。由於是否判定某场“败走”为诈败将直接影响到相关武将的武力排名,因此本文将专门对所有存在争议的“败走”进行分析。
战例1
甘宁引兵至彝陵,洪出与甘宁交锋。战有二十余合,洪败走。
'分析'
由於前文有“曹纯先使人报知曹洪,令洪出城诱敌。”,因此可以轻松判定曹洪此战为诈败。
这一诈败战例对我们唯一有点参考价值的东西就是:甘宁绝对无法仅用20余合即击败曹洪。
战例2 / 战例3
对阵鼓声响处,曹洪出马搦战,瑜自至门旗下,使韩当出马,与曹洪交锋;战到三十余合,洪败走。曹仁自出接战,周泰纵马相迎;斗十余合,仁败走。阵势错乱。
'分析'
由於前文有“曹仁回城中,与众商议。曹洪曰:“目今失了彝陵,势已危急,何不拆丞相遗计观之,以解此危?”曹仁曰:“汝言正合吾意。”遂拆书观之,大喜,便传令教五更造饭;平明,大小军马,尽皆弃城;城上遍插旌旗,虚张声势。”,后文还有陈矫在敌楼上望见周瑜中计,暗暗喝采:“丞相妙策如神!”,因此可以判定曹洪、曹仁此战皆为诈败。
随分析随总结:凡上下文中写明或强烈暗示某场单挑属於用计的一部分,那么该场单挑一律判为诈败!
上边三个战例皆不能做为东吴武将单挑取胜曹将的依据。
战例4
关公约赶二十里,恐下邳有失,提兵便回。只听得一声炮响,左有徐晃,右有许褚,两队军截住去路,关公夺路而走,两边伏兵排下硬弩百张,箭如飞蝗。关公不得过,勒兵再回,徐晃、许褚接住交战。关公奋力杀退二人。。。。。。
'分析'
由於前文有曹操务要生擒关羽以及“却说程昱献计曰:“云长有万人之敌,非智谋不能取之。。。。”操听其谋”这段交待,因此后来关羽与夏侯敦、许褚/徐晃的交锋,曹将之败皆属诈败。当然,与夏侯敦之战 和 与许褚/徐晃之战 还是有所不同。
夏侯诈败,目的是将关羽诱入他处;许褚/徐晃之败,目的是避免与关羽两败俱伤。按照公认的看法,许褚/徐晃二人的武力之和,只在关羽之上、不在其之下。关羽见到许褚/徐晃后的第一反应 夺路而走(而不是与对方交锋),也验证了这个看法。后来因别无他路,关羽被迫回来与二战交锋。
由於关羽必须杀回下邳保护二嫂,因此决死之心极坚,在交锋不利的情况下极有可能把出同归于尽的拼命招数。反观许褚/徐晃二将,由於曹操的军令中必然有不许伤害关羽性命的要求,而且两将自己也不愿性命受到威胁,因此当关羽使出同归于尽的拼命招数时,只有退走,别无他途。
应该说,夏侯敦之败,是主动地败走,是要利用自己的主动败走将关羽引至伏击区。而许褚/徐晃之退,则是在对方使出拼命招数后由於投鼠祭器而被迫退走的,比夏侯敦之败明显要被动。
但是,无论出於何种目的,夏侯,以及许褚/徐晃之败退,都不能说是因为武力不及关羽。尤其是许褚/徐晃之退,不能支持“关羽独败二猛武力超强”的说法。
三国武力点评(27) 诈败(2)
战例4 / 战例5
孔明令魏延带五百哨马先行,张飞第二,玄德后队,望葭萌关进发。魏延哨马先到关下,正遇杨柏。魏延与杨柏交战,不十合,杨柏败走。魏延要夺张飞头功,乘势赶去。前面一军摆开,为首乃是马岱。魏延只道是马超,舞刀跃马迎之。与岱战不十合,岱败走。延赶去,被岱回身一箭,中了魏延左臂。延急回马走。(65回)
分析:杨柏之败是真败,非诈败;但马岱之败则颇费思量。
有朋友认为,马岱之败是诈败,他们的道理是这样的:由於诈败一方必伏有后续攻击手段 或针对敌将个人 (如突施暗箭/必杀计),或针对敌军 (如伏兵),而马岱败走之后确实暗伏后续攻击手段,因此马岱此败应属诈败。
煮酒以为似有不妥。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其他暗伏后续攻击手段的战例,就可看出问题来:
“斗至五十余合,庞德拨回马,拖刀而走。”(74回)
… 这是关庞次日之战,此处原文用的是“拨回马,拖刀而走”,而不是马岱此处的“败走”,我们只能判定:庞德“走”之前与马岱“走”之前的交锋态势是有所不同的,庞德未露败相,而马岱或者已露败相或者形势不妙。
另外,从庞德、马岱各自的对手的反应,我们也可以得出相同的推测结论。庞德一走,关羽马上认定对方要使拖刀计,虽然最终庞德没用拖刀而用了箭,但关羽显然认为庞德是未败而走、此走有诈,而且关平也同样看出了这一点,由此我们可以判定:庞德走前未露败相。而魏延面对马岱之走却丝毫没有怀疑其中有诈,按常理推之,魏延显然认为马岱之走是正常的,没什么可疑的,因此可以判定,马岱走前的单挑局势已对他不利。
先不忙下结论,我们再来看看战例6。
战例6
飞喝马岱曰:“汝是何人?先通姓名,然后厮杀?”马岱曰:“吾乃西凉马岱是也。”张飞曰:“你原来不是马超,快回去!非吾对手!只令马超那厮自来,说道燕人张飞在此!”马岱大怒曰:“汝焉敢小觑我!”挺枪跃马,直取张飞。战不十合,马岱败走。张飞欲待追赶。。。。。。 (65)
按照上面的分析,此处马岱之“败走”不应属於纯粹的诈败。不过这里有个很耐人寻味的细节:公认张飞攻击能力高于魏延,可这个马岱跟魏延是战不十合就败走,对张飞同样是战不十合而败走,怎么这马岱的防守能力有弹性啊?遇弱不强、遇强不弱?
煮酒以为,马岱对魏延、张飞两战,都远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应该比夏侯敦之败于温侯、徐晃之败于颜良有更大回旋余地,甚至比李典对赵云那场“料敌不过”而提前败走还有余地。此两战都属於“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的意思,马岱发现对方比自己武力高,虽然自己要硬撑的话也可以撑个三四十合的,但马岱狡猾取巧兼不务虚名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不会让自己陷入山穷水尽的地步再败走,而是会提前退走然后采取更安全、更有效的打击手段。对於大多数武将的败走,我们只能认为他们是到了非走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