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祈祷》三部曲,它分别反映都柏林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侧面。《常青
藤日》讲的是民族党议员在竞选过程的拉票活动。故事发生在1902年10
月6日,这一天刚好是爱尔兰民族领袖帕内尔去世十一周年纪念日,有
些人还佩着常青藤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但大多数人却忘记了他们的英
雄。在会议室里,一批帕内尔的“信徙”正在谈论竞选拉票的事,他们
谈到了对英国国王的态度、民族党与保守党合流的前景。这些都背离了
民族党领袖帕内尔的初衷,讽刺了帕内尔死后政治与道德的衰败,表现
了都柏林社会政治生活的瘫痪状态。《一位母亲》反映的是都柏林的文
化生活。《祈祷》讲的则是宗教生活,主人公在酒巴中喝得酩酊大醉,
在厕所里昏昏沉沉倒在其中,接着他被朋友拉出来回卧室里静养,最后
他随着朋友去教堂里参加祈祷,这种厕所——卧室——教堂的历程是迷
糊状态中进行的,反映了都柏林人宗教生活的盲目性和瘫痪状态。
《死者》是《都柏林人》的最后一个故事。大学教师盖贝利尔有一
个幸福的家庭,妻子克丽达婚后与他恩恩爱爱,生活和谐幸福。盖贝利
尔工作之余写写稿子,搞一些创作。一年圣诞节,盖贝利尔夫妇携手到
姑母家参加晚宴和舞会。在晚会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位名叫巴特尔·达
西的歌手唱起了民歌《奥格里姆姑娘》。这首歌使克丽达深深地限入往
日的回忆中。原来克丽达年青的时候有个情人叫迈克尔·弗雷,他非常
爱克丽达,每当向她表示爱情时,弗雷总是唱这首民歌。有一次,弗雷
不顾自己患有肺结核,在寒冷的雨夜中唱着这首歌来看她,不久,他病
情加重,卧床不起,最后死去了。克丽达眼泪汪汪地向丈夫讲完这个故
事,说:“他是为我而死的。”接着他们上床就寝,盖贝利尔看着在自
己熟睡的妻子,在床上辗转反侧,毫无睡意。这些话对他无异是当头一
桶冷水,经过思想上的激烈斗争后,他认识到,自己从来没有象弗雷那
样对一个女人产生这样的爱情,与弗雷相比他自己多年的爱情生活是苍
白的,肤浅的。顷刻之间,他理解了这生与死的恋情。结尾处写他看着
窗外的茫茫在雪,感觉到“他的灵魂已接近那个住着大批死者的领域”,
“他的自身正消逝到一个灰色的无法捉摸的世界里去”。“外面纷飞的
大雪,撒向平原沼泽、丘陵山地,飘落到所有生者与死者的身上。”
《死者》是整个短篇小集《都柏林人》的高潮和总结,是整部集子
的压轴篇,也是乔伊斯早期的佳作。它企图揭示“生与死”、“爱与恨”
这样一个主题。和其他几个短篇一样, 《死者》中盖贝利尔的幻想顿时
之间破灭了,在生、死、爱、恨的交织网中苦苦挣扎的他最终顿悟人生
爱情的真谛。这种生、死、爱、恨的痛苦历程和幻想的破灭正是《都柏
… Page 18…
林人》其他短篇的主题,也是它们的总归,因此 《死者》作为压轴篇放
在最后。
在这最后一篇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题目“死
者”与小说发生的时间圣诞节形成强烈的对比。“死者”象征着那些已
经消逝的生命,而圣诞节则象征着新生命的诞生,这是第一对生与死象
征的对立。在晚宴上,盖贝利尔大谈生与死、新与旧的问题,这是第二
对生与死象征的对立。晚会后,盖尔利尔回忆与妻子幸福相处的时刻,
幻想着甜蜜的爱情,美好的生活。这时妻子向他全盘托出了自己与旧情
人迈克尔·弗雷的真实情感,他突然感觉到自己从来没有得到真正的爱
情。因此,他虽然活着,但在感情上是一位“死者”,迈克尔·弗雷虽
然死,但他还“活”在妻子的心中,是个感情上的活人。这是第三对生
与死象征的对立。接着,盖贝利尔感觉到“一阵莫明其妙的恐惧向他袭
来,在他希望摆脱这种恐惧的时候,他仿佛感到某个怀有恶意又难以识
别的人在向他走来,在那个模模糊糊的世界里聚集着力量。”这个“模
模糊糊”的世界就是死亡世界的象征。房间里的影子、熟悉睡的妻子、
寒冷的天气都象征凝滞、冰冷的死亡世界,盖贝利尔感觉到他也是位死
者,而那个“模模糊糊世界”中的死者却“聚集着力量”,俨然一片生
机勃勃的样子。这种不知活着的人“死去”,而死去的人“活着”的状
态,是第四对生与死象征的对立。小说的结尾处写到窗外茫茫的大雪,
也很有象征意味。雪带来了严寒,自然界的生机在这严寒下黯然消逝,
到处充满了杀机和死亡,但是雪又是水的凝聚物,在不久以后它将融化,
成为滋养生命的养料,促使万物恢复生机。在雪的形象中,生与死、灭
亡与复苏并存,这是第五对生与死象征的对立。五对生与死象征的对立,
点明了小说的主题,也暗示了作者的用意,深化了整部短篇小说集寓意
和主题。
作为乔伊斯的早期作品, 《都柏林人》已经显示出他的独特之处。
在思想内容上处处可以看到乔伊斯与祖国爱尔兰之间息息相关的感情。
这种感情以后一直贯穿着他所有的作品,和他本人复杂的人生观、充满
哲理的思考交织在一起,构成乔伊斯作品蕴意深刻、博大精源的特点。
同时,乔伊斯与众不同的象征手法和对人物“顿悟”的描写,在这里也
是初试锋芒,获得很大的成功。乔伊斯在象征手法和运用上颇具匠心,
故事中的许多情节和景物的描写,甚至于词的选用,某些人物或地方的
命名,都有着象征和隐喻的意义。这种象征方法使他的作品寓意隽永,
读来耐人寻味。“顿悟”的描写方法是乔伊斯个人的独创。在乔伊斯看
来,诗歌是表达普遍事物的艺术,而小说则是表现具体事物的艺术,因
此他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与他生活其中的这个变动不定的现实世界紧
密相联。他认为小说家的任务和特权就是描写真实的生活,但又要注意
使这些描写不致陷于细微末节,而应具有持久的意义。这里的关键在于
要从平凡的生活细节中发掘出其内在的意义。基于这种认识,乔伊斯独
创自己写作方法——“顿悟”,这种方法后来为许多作家采用,成为一
种公认的写作技巧。
当然,在《都柏林人》中也可以窥见乔伊斯对前人的继承和学习。
鲁滨逊在评价这部作品时说:“《都柏林人》的自然主义由于象征手法
的系统使用而变得复杂不堪。”这说明,乔伊斯虽然是英国现代主义小
… Page 19…
说的大师,他的创作还是从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中广泛吸
取了养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变革的。
从总的方面来说,《都柏林人》还是属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它
所描写的故事在现实生活都有真实的原型,语言通俗易懂、寓意清楚、
语气沉静、节奏平稳,不是以故事的曲折动人取胜,而是通过对日常生
活中平凡琐事的描绘来揭示理想的破灭和人生的本质。在结构的组织安
排上,《都柏林人》以一连串的精神顿悟构成了故事人物心理发展的高
潮,最终道出了都柏林生活的瘫痪状态,使人们感悟到:都柏林生活的
不幸在于人们只能按固定的、传统的方式去生活,他们没有勇气冲破传
统的樊笼,只好在美好的幻想中过另一种相反的生活;从少年、青年、
成年到老年以及整个社会生活,都柏林人陷入了精神瘫痪的境地。这些
人在受尽挫折之后,终于在精神上“顿悟”,看清了自已的处境,悟出
了人生的本质。
… Page 20…
创造性的尝试
——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一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乔伊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主人公斯蒂
芬·达德勒斯所经历的事情,乔伊斯也都经历过了。在这部小说中,乔
伊斯第一次正式运用意识流写作方法,是他在艺术的探寻和摸索的过程
迈出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与《都柏林人》相比,这部小说的创作和它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因
而二者在题材、人物、环境等方面都有许多联系,只不过 《都柏林人》
侧重于社会环境描写,而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着重刻画这种社会环境
中一个具有潜在艺术家素质的青年的内心发展过程,因而有人把这部小
说称为“现代心理学小说”。在小说中作者以第三人称描述了主人公斯
蒂芬·达德勒斯从婴孩时期到相对成熟阶段的艺术感成长过程和心理、
精神上的发育过程,主要表现了他如何同环境的冷漠、家庭生活的平庸、
宗教的压抑和社会的闭塞作反抗,以及在心理和生理的自然要求下如何
发生激烈的斗争,最终决定摈弃天主教信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决
心为创造健康的民族精神状态而奋斗。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包括五章,每一章都标志着主人公精神生长
的每一阶段,小说从斯蒂芬·达德勒斯的回忆和内心独白开始。第一章
主要叙述了斯蒂芬从六岁到九岁的童年时代的生活,主要分为四个部
分。第一部分通过一个婴孩的感觉和语言展示了一组形象。第二部分记
述了他在克郎高士学校的一些经历,用意识流的手法将斯蒂芬的回忆和
现实串联在一起,成功地表现了他的孤独感。第三部分用现实主义手法
如实地记录了斯蒂芬在家里的圣诞聚餐时与家人畅谈爱尔兰的家教和政
治问题。第四部讲斯蒂芬在学校里无故受罚,谴责了当时教会学校摧残
学生心灵的教育制度和同学间不能相互理解的虚伪气氛。这四个部分分
别展示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等基本题材,为后面几章的冲
突和矛盾作了铺垫。
第二章到第四章描写斯蒂芬在另一所学校——贝尔弗迪尔学校就读
时的生活,这正是他从11岁到16岁的少年时代。第二章写斯蒂芬随着
年龄的增长,朦胧的性意识逐渐觉醒。他竭力想压抑自己的欲望,但感
到若有所失、十分痛苦。在理性和欲望的斗争中,斯蒂芬犹豫踯躅、坐
立不安,每天晚上在街头的花园里徘徊。最后,欲望战胜他理性,斯蒂
芬投入了一个妓女的怀抱,在那里找到了“欢乐和满足”。初次的性经
验虽然暂时满足了斯蒂芬的欲望,但在他的心灵留下一片阴影,使他时
时感到一种犯罪感。
第三章讲斯蒂芬的个性渐渐形成,对学校所维护和宣传的教义产生
了怀疑和反感。他开始寻找宗教以外更使他感兴趣的东西,这时他博览
群书并在文艺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在一次学校举行的宗教仪式上,斯蒂
芬一边听牧师的讲道,一边想到地狱的恐怖和永恒的毁灭,害怕得不寒
而栗。牧师关于罪与罚、关于地狱的长篇布道使他不得不向上帝承认自
己过去的罪过。虽然他对宗教生活十分反感,清楚地知道自己不会堕入
… Page 21…
宗教世界中,但还是向牧师忏悔认罪,并得到了宽恕。他在宗教的怀抱
里又恢复了生活的“美好和安宁”。
第四章是全书的高潮。斯蒂芬在忏悔之后虔诚祈祷,学业大有长进,
学校校长对他优异的成绩十分赏识,家里也为他所得到的荣誉感到骄
傲。校长和虔诚的母亲希望他接受圣职,以牧师为终身事业,向上帝奉
献自己的一切。在前途道路的选择面前,斯蒂芬又一次经历了紧张的思
想冲突。寡欲坚贞、清贫苦修的教士生活与富于感情、富于创造的生活,
在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最后,斯蒂芬来到海边,在海滩上绯徊沉思,
沿着小河趟水缓缓前进。他回忆起童年的生活,思考着命运和人生。突
然,他看见一个小姑娘站立在他前面的河水中,孤独而宁静地观望着远
处的海洋。这位美丽的姑娘吸引了斯蒂芬,他长时间地凝望着她,眼光
中流露出无限的崇拜之情。这时,白色的海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