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简明西夏史-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队的伤亡。
第二,健全军队指挥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驻军的领导。元昊为了
便于对军队的管理和调遣,仿照宋朝“厢”、“军”的设置。以黄河为
界,将全国划分为左、右两厢,共设立十二个监军司,各立军名,规定
驻地。其军名和驻地如下:
左厢:
神勇军司——驻夏州弥陀洞(今陕西榆林县东南,一说在明堂川)。
祥祐军司——驻石州(今陕西米脂西北确切地说早期应在绥州,后
期移至石州)。
嘉宁军司——驻宥州(今陕西靖边县东)。
静塞军司——驻韦州(即威州,今宁夏同心县境)。
西寿保泰军司——驻柔狼山北(在兰州的东北面,实际应在兰州南
面的定西城)。
右厢:
卓罗和南军司——驻兰州黄河北岸喀罗川侧。
朝顺军司——驻贺兰山区克夷门(一说在天都山)。
甘州甘肃军司——驻甘州(今甘肃张掖市)。
瓜州西平军司——驻瓜州(今甘肃敦煌)。
黑水镇燕军司——驻黑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
白马强镇军司——驻娄博贝(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吉泰兰,一说在
盐州,即宁夏盐池县北)。
黑山威福军司——驻汉居延故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南)。
每个监军司都设有都统军、副统军和监军使各一员,由中央任命党
项贵族充任。监军使之下设有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等官,分别由
党项人或汉人充任。
第三,除健全军事机构外,还建置了如下兵种:
② 戴锡章:《西夏纪》卷8。
①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铁鹞子”——又叫“铁林”,西夏最著名的骑兵。这种骑兵约有
3000 人,分为十队,每队300 人,队有队长,担任队长的“皆一时之悍
将”①。这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元昊除了用它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护
卫外,还用它来作为冲锋陷阵的“前军”。这支骑兵装备精良,乘善马、
重甲、刺斫不入;骑士以索贯穿于马上,虽死不坠②。
“擒生军”——一种在战争中专门俘掠生口的军队,计10 万人。
“卫戍军”——由党项贵族子弟中挑选能骑善射者组成的轮番宿卫
的军队,计5000 人。“另选豪族善弓马5000 人,号‘御园内六班直’,
分三番宿卫”③。每人每月给俸米2 石。
此外,还有泼喜军。此为西夏的炮兵部队,只有200 人。“陟立旋
风炮于骆驼鞍,纵石如拳”①。可知这种炮兵所发出的炮弹为石块。
西夏军队总数为50 余万人,其兵力的具体部署大体上是这样:以首
都兴庆府为中心,面向四周邻国:自河北到午腊蒻(音弱)山驻兵7 万
以防辽;自河南洪州(今陕西省靖边县南)白豹、安(西安州)、盐州、
罗落、天都山、惟精山一带驻兵5 万,防备宋朝的环、庆、镇戎、原州
的军队;左厢宥州路5 万人,防备宋朝的鄜、延、麟、府;这两地是专
一防宋的。右厢甘州路驻军3 万人,专防西(吐)蕃、回纥(鹘)。
以兴庆府为中心,西北至贺兰山,南至灵州,各驻军5 至7 万人。
即贺兰山5 万,灵州5 万,兴庆府7 万。从而形成了一条三角线的防御②。
这是西夏兵力部署的重点。
此外,在边防部队中,几乎都配备了战斗力很强的横山羌兵,被称
之为“山讹”,是边防军中的主力部队。
西夏兵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过宋朝兵制的影响,但主要是根据本
国的具体情况而定的。大体上有如下特点:
第一,实行征兵制。成年壮丁二丁抽一,并编入军籍。宋朝虽然实
行过征兵制,但主要是募兵制。
第二,全民皆兵。正如宋人滕甫所指出:“无复兵民之别,有事则
举国皆来”③。
第三,寓兵于农。西夏军队除了“铁鹞子”、“擒生军”、“卫戍
军”、“侍卫军”、“泼喜”等为常备军队之外,还有大量的召之即来
的军队。这种军队平时从事生产、训练,战时由部落首领点集出征。
第四,监军司分管民户。如左厢神勇分管民户2 万余,宥州监军司
分管4 万余,灵州监军司分管1 万余①,等等。
第五,军队训练有素,军容整肃。史载:
“西贼首领各将种落之兵,谓之‘一溜’,少长服习,盖如臂
之使指,既成行列,举手掩口,然后敢食,虑酋长遥见,疑其语言,
① 周春:《西夏书》卷3,《开国诸臣》。
② 范镇:《东斋记事》卷2。
③ 《西夏书事》卷12。
①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②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③ 《长编》卷217,熙宁三年十一月乙卯。
① 郑刚中:《西征道里记》。
其整肃如此”②。
这同宋军“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知战阵”③的状况成了显明的对比。
第六,军队指挥机构严密,布防合理。在全国设十二个军区(监军
司),分区防守,而把重点放在贺兰山、灵州、兴庆府三角地带和四邻
边界。既拱卫了首都,又加强了边防,可谓内外并重,布防合理。
四、其他措施
此外,元昊还采取了诸如秃发、建都兴庆、定官民服饰、整理西夏
文字、设立蕃学院和汉字院、建立蕃学、改革礼乐等措施。
公元1032 年(夏显道元年)三月,元昊向其统治境内的党项人发布
秃发令。即推行党项传统发式,禁止用汉人风俗结发。元昊首先带头秃
发(即剃光头顶),然后强令党项人秃发,限期3 日,有不执行命令者
“许众杀之”①。也就是说,对于不愿秃发者,任何人都可以将他处死。
但西夏秃发,并非自元昊始。早在李德明时即已存在。这从1965 年发掘
宁夏石嘴山市属于李德明时期的西夏城址,出土文物有秃发状瓷人头
像,即可佐证。该瓷人头像除头顶施褐色釉外,其余均施白釉②。
公元1033 年(显道二年)五月,升首都兴州为府,更名兴庆,并调
动民伕在兴庆府大兴土木,营建殿宇,扩建宫城。兴庆府的规划布局、
建设特点,几乎完全依照唐都长安、宋都汴京。
在官民服饰上,元昊为了体现封建等级关系,元昊采用法律的形式
确定官民的服装式样,规定文官戴幞头,着靴,穿紫色、红色衣服。武
官戴金帖起云镂冠、银帖间金镂冠、黑漆冠和间起云的金帖、银帖纸冠,
等等。其服饰穿紫色旋襴衫,下垂金涂银束带。无官的庶民百姓,只准
穿青绿色衣服,贵贱等级分明。至于元昊自己的服饰则是“衣白窄衫,
毡冠红里,冠顶后垂红结绶”③。
公元1037 年(夏大庆元年),元昊为了增强民族意识,巩固民族语
言,命大臣野利仁荣搜集、整理西夏文字,使它系统化、规范化,编撰
成12 卷。这就是史书上说的“蕃书”,一般人称它为西夏文字。
同年,元昊还设立蕃字院和汉字院。但对其中的蕃字院尤为重视,
由野利仁荣负责主持。汉字用于同宋朝往来的文书,同时与“蕃字”并
列,由“汉字院”官员负责撰写;蕃字用于吐蕃、回鹘、张掖、交河,
同时与汉字并列,由“蕃字院”官员负责撰写。蕃汉二字院的设立,扩
大了西夏文的使用范围,对于西夏同邻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
的作用。
与此同时,元昊又命野利仁荣主持建立“蕃学”,用西夏文翻译《孝
经》、《尔雅》、《四言杂学》等书,选拔党项和汉官子弟入校学习,
学成之后,经过考试,量才录用。
在礼乐方面,元昊认为唐宋礼乐制度过于繁琐,为了适应当时的政
② 《长编》卷132,庆历元年五月甲戌。
③ 欧阳修:《上英宗论河西可攻四事》,载《诸臣奏议》卷35,《边防门》。
① 《长编》卷115,景祐元年十月丁卯。
② 宁夏回族自治区展览馆:《宁夏石咀山市西夏城址试掘》,载《考古》1981 年第1 期。
③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治需要,一反德明采用唐宋礼乐的作法,“令国中悉用胡礼”。在“吉
凶嘉宾、宗祀、燕享”各种场合里,“裁礼之九拜为三拜,革乐之五音
为一音”①。他在对野利仁荣解释改革礼乐的理由时指出:
“王者制礼作乐,道在宜民。蕃俗以忠实为先,战斗为务,若
唐宋之缛节繁音,吾无取焉”②。
这种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大胆简化礼乐制度,充分体现了元昊的务实精
神。
以上是元昊称帝建国前所做的准备工作。从这些准备工作看,尽管
元昊在恢复党项民族传统,提倡民族意识方面,做了种种努力,而且衣
冠文物、礼乐器用等方面有许多标新立异之处,一些典章制度,结合本
国国情,多少有所改革,有所创新,但从总体上和实质上去考察,只不
过是中原王朝典章制度及其封建文化的翻版。正如宋臣富弼所指出:
“得中国(宋朝)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
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①。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元昊称帝建国时,党项社会已经进入封建制,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既然其经济基础已经是封建性的,那么,它的上层
建筑,也就不可能不模仿唐宋,属于封建性的。何况元昊统治的地区是
中原王朝控制过的早已封建化的地区呢?
第三节 称帝建国
一、西郊称帝
公元1038 年(夏大庆三年,宋宝元元年),元昊先在兴庆府的南郊,
高高筑起祭台,接着于十月十一日在幽雅的乐曲声中,在众大臣的陪同
下,登上了皇帝宝座,宣布西夏国家正式成立。国号大夏,改元天授礼
法延祚元年。这年元昊30 岁。
元昊即位后,为了迅速组成能够体现蕃汉联合统治的强有力的政权
机构,及时任命了一批官吏。史载:
“以嵬名守全、张陟、张绛、杨廓、徐敏宗、张文显辈主谋议,
以钟鼎臣典文书,以成逋克成、赏都卧■、如定多多马、窦惟吉主
兵马,野利仁荣主蕃学。置十二监军司,委豪右分统其众”②。
元昊任命官吏的名单,说明了什么呢?
第一,所任官员总数12 人,汉占其7,蕃占其5。表明元昊时期的
蕃汉联合统治,其人员的构成仍以汉人为主,这点与继迁时相反,与德
明时大体雷同。第二,从中央到地方,凡主兵马者均为党项人。这表明
西夏统治者认识到军权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只有将军队牢固地掌握
在党项人手里,才能有效地行使西夏国家的统治权。
元昊称帝后,尊母亲卫慕氏为惠慈敦爱皇后,封妻野利氏为宪成皇
后,立子宁明为皇太子。
① 《西夏书事》卷12。
② 《西夏书事》,卷11。
① 《长编》卷150,庆历四年六月戊午。
②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同年十一月,元昊仿效宋朝皇帝,派大臣潘七布、昌里马乞率领兵
马护驾,亲诣西凉府祀神。
公元1039 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二年,宋宝元二年)正月,元昊派遣
使臣给宋仁宗上表章,阐述其祖先与中原王朝的密切关系,论证其称帝
建国的合法性,要求北宋朝廷承认他称帝建国。其表文云:
“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远祖思恭,
当唐季率兵拯难,受封赐姓。祖继迁,心知兵要,手握乾符,大举
义旗,悉降诸部。临河五郡,不旋踵而归;沿边七州,悉差肩而克。
父德明,嗣奉世基,勉从朝命。真王之号,夙感于颁宣;尺寸之封,
显蒙于割裂。臣偶似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衣冠既就,
文字既行,礼乐既张,器用既备,吐蕃、塔塔、张掖交河,莫不从
伏。称王则不喜,朝帝则是从。辐辏屡期,山呼齐举。伏愿一垓之
土地,建为万乘之邦家。于是再让靡遑,群集又迫,事不得已,显
而行之。遂以十月十一日,郊坛备礼,为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
孝皇帝,年号天授礼法延祚。伏望皇帝陛下,睿哲成人,宽慈及物,
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敢竭愚庸,常敦欢好。鱼来雁往,
任传邻国之音;地久天长,永镇边防之患。至诚沥恳,仰俟帝俞。
谨遣弩涉俄疾、你斯闷、卧普令济、嵬崖妳奉表以闻”①。
这表章实际上是西夏立国的宣言。表文气势磅礴,一气呵成,说理明白。
夏国使臣带上表章,经延安辗转到达开封,面呈仁宗,仁宗当然不
予承认。但夏国的存在,并不以宋仁宗的态度为转移,一个朝气蓬勃的
“大夏”国家,已岿然屹立在宋朝的西方,并日益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
元昊的称帝建国,标志着党项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是党项历史发展的里程碑。因为它标志着西夏封建制的确立,它对我国
多民族历史的发展,将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二、西夏立国的必然性
西夏的立国并非偶然,而是有它历史的必然性,这从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