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简明西夏史-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民族历史的发展,将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二、西夏立国的必然性
西夏的立国并非偶然,而是有它历史的必然性,这从以下几个方面
可以清楚地看出。
首先,西夏境内分布的各族,包括西夏王族鲜卑拓跋部,几乎一无
例外地都受过吐蕃王朝的统治,西夏统治的地区也大部分是吐蕃王朝统
治过的地区。在吐蕃王朝兴盛时期,各族首领虽然诚惶诚恐,俯首听命,
各族人民受尽剥削和压迫,但在侵掠四邻,尤其是富饶的汉族地区时,
其首领固然可以从中得到较多的掠获物。就是其士卒和部民也多少得到
一些好处。在吐蕃王朝崩溃后,各族虽然已经摆脱了吐蕃王朝的控制和
压榨,但因地小兵弱,各自为政,加之不断互相残杀掳掠,抵消力量,
无法扩大财富和荣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大有今不如昔之感。因此,
他们怀念旧王朝,怀念过去得到的利益。他们力图通过“立文法”去逐
步加以恢复。自吐蕃王朝崩溃后到西夏立国前,各族首领差不多都把“立
文法”作为向往和奋斗的目标。其所以如此,因为“文法成,可以侵汉
边,复蕃部旧地”①。“立文法”将会给他们带来实际的物质利益。
①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① 《长编》卷86,大中祥符九年三月乙巳。
西夏国家的建立,正是适应其统治境内各蕃族部落强烈要求“立文
法”、建立国家的愿望的。元昊在立国之前劝父德明“勿事中朝”,认
为向宋称臣纳贡,“所得俸赐”不能满足人口日益增多的各部落的物质
需要和已经感觉不够的领土。因此,他主张“习练干戈,杜绝朝贡,小
则恣行讨掠,大则侵夺封疆”,从而达到“上下俱丰”②的目的。元昊对
其父德明所说的那番话,正好反映了其境内各蕃族部落,要求在初步统
一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建立国家的愿望。
第二,西夏国家的产生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展的产物。
西夏立国前,横亘于宋夏接壤地带,自仪州(今甘肃华亭县)、渭
州(今甘肃平凉县)、泾州(今甘肃泾原县)、原州(今甘肃镇原县)、
秦州(今甘肃天水县),至灵州、夏州,主要居住着吐蕃族。同时还居
住着党项、羌、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这一带民族成分复杂,经济发展
不平衡。有的民族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有的还停留在原始社会阶段。其
中党项、吐蕃还有所谓生户和熟户的区别。史载:
“大约党项、吐蕃相类,其帐族有生户熟户:接近汉界入州城者
谓之熟户,居深山辟这,横过寇略者,谓之生户”③
这些蕃族有自己的地主阶级,在蕃汉杂处(尤其是“熟户”与汉人杂居
者更多)的情况下,往往发生蕃汉地主争夺土地和农奴的现象。如范祥
在秦州“括熟户田”①,就是汉族地主利用政治权力对蕃族土地的一种暴
力掠夺。
宋政府除了掠夺蕃族的土地外,还推行其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
政策。如宋政府规定“诸路蕃官不问官职高卑,例在汉官之下”②。环州
知州翟继思派人到诸蕃部族帐催督熟户和买粮草,“催督者恣为奸欺,
诛求数倍,小不如意,则鞭挞随之”③。蕃族由于不堪忍受宋政府的民族
歧视和民族压迫,往往奋起反抗。如秦州“蕃酋药家族作乱,知秦州李
参平定之”④。即使暂时没有叛乱的,对宋也往往离心离德,如环州“蕃
情常怨”⑤,泾原的康奴、灭减、大虫族“常有叛心”⑥。说明西夏的兴
起与立国,正是这种蕃部对宋离心力日益发展的结果。
至于河西地区,元昊虽然用武力征服了甘州、沙州回鹘和凉州的吐
蕃,但他们一有机会就阴谋复辟,企图东山再起。如沙州回鹘,在曹琮
的引诱下起兵反抗,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它反映了河西走廊民族矛盾的
尖锐性和复杂性。“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个阶级斗争问题”,因此,民
族矛盾的实质是阶级矛盾。
总之,元昊代表蕃汉农牧主的利益,为了镇压广大农牧民和少数民
族酋豪的反抗,解决蕃汉地主之间的矛盾,以及引诱宋夏沿边蕃族脱离
② 《长编》卷124,宝元二年九月。
③ 《宋史》卷264,《宋棋传》。
① 《宋史》卷330,《傅求传》。
② 《宋史》卷258,《曹玮传》。
③ 《长编》卷103,天圣三年五月丙寅。
④ 《宋史》卷330,《李参传》。
⑤ 《宋史》卷285,《陈执中传》。
⑥ 《长编》卷35,淳化五年三月。
宋朝,归顺自己,都需要树立旗帜建立国家,强化国家机器。
第三,累世经营的基础。西夏自拓跋思恭建立夏州地方政权以来,
其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意保存实力,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尤其经过继
迁、德明两代的惨淡经营,不仅发展了社会经济,而且增强了军事实力,
扩大了统治地盘。正如元昊的策士杨守素所云:“国家累世经营,规模
宏远”①。元昊就是在继迁、德明相继奠定的基础之上正式建立西夏国家
的。
第四,具备了立国的外部条件。从宋朝方面看,如众所知,宋太宗
虽然用武力统一了江南,但却无力收复燕云十六州,改变南北两个王朝
的对峙形势,在此情况下,宋朝统治者只好竭尽全力整顿内部,把注意
力放在消灭方镇割据,强化中央集权之上。但在强化中央集权的过程中,
由于军队的过分集中,使宋朝的对外战争败多胜少(如对辽八十一仗,
只有一次获胜),加之实行“更戍法”,使“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士兵缺乏训练,从而使军队素质下降,在此情况下,宋政府既不能御敌
于国门之外,也不能有效地组织力量一举歼灭入侵之敌,结果只有屈膝
求和,将搜括来的民脂民膏,以“岁币”的形式拱手奉献给自己的敌人。
至于同宋对峙的辽王朝,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南下侵宋,
使日益尖锐的宋辽矛盾更加激化。
宋辽矛盾的加剧,给西夏统治者以可乘之机。早在李继迁、李德明
时,即利用此矛盾“联辽抗宋”,甚至结为姻亲,“共谋寇难,缓则指
为声势,急则假其师徒,至有犄角为倚,首尾相应”②。夏辽结盟、共同
抗宋,使宋处于两面受敌的境地,即所谓“一身二疾,不可并治”③。这
种对西夏极为有利的斗争形势,构成了元昊立国的外部条件。
第五,西夏的立国是西北地区长期民族大冲突大融合的结果。中唐
以后,全国方镇割据林立。夏州李氏淹有银、夏、绥、宥四州,青唐唃
厮罗割据于河湟,吐蕃占有凉州、肃州,回鹘据有甘州。汉人张义潮、
曹议金先后割据于瓜、沙二州。这些割据势力经过长期冲突、融合之后,
其境内与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已经部分完成了自然同化于汉族的过
程,无论其经济和文化都已基本上接近于内地的先进地区,并且逐步采
用封建生产方式。元昊正是在这种经过民族大冲突大融合的蕃汉杂处的
土地上称帝建国的①。
三、建国后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
元昊建国后,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继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第一,进一步调整中央官制。元昊建国前,曾仿照宋朝官制,建立
了一套适合西夏国情的官制。公元1039 年九月,元昊以中书省不能统理
日常事务为由,在中央政府机构中增设尚书省,置尚书令。其职掌是“考
百官庶府之事而会决之”②。同时,又将宋朝的二十四司改为十六司,“设
① 《西夏书事》卷11。
② 《长编》卷124,宝元二年九月。
③ 《宋史》卷325,《刘平传》。
① 参阅拙作:《关于元昊若干问题的探讨》,载《宁夏大学学报》1996 年第1 期。
② 《西夏书事》卷13。
十六司于兴州,以总庶务”③。十六司隶属尚书省。西夏官制至此日臻完
善。
元昊所设的十六司名称,据仁宗仁孝时党项人骨勒茂才《蕃汉合时
掌中珠》记载,除设有中书、枢密府外,还没有经略司、正统司、统军
司、殿前司、皇城司、三司、内宿司、巡检司、陈告司、磨勘司、审刑
司、农田司、閤门司、群牧司、受纳司、监军司等带司的机构①。也就是
说,如果加上属于地方的监军司机构,正好为十六司。此外,与司同级
但不带司名的中央机构,还有大恒(汉)历院,宣徽、工院、马院、承
旨,等等。这记载虽属于中晚期官制,但也能从中看出元昊所设十六司
及其整个官制的梗概。
第二,确立朝贺仪式。元昊即位后,其宫廷中的朝贺仪式,除“于
正朔朝贺杂用唐宋典式”,其他仪式从本国实际出发,进行必要的更动。
规定群臣“常参”为六日,入见“起居”为九日。“凡六日、九日则见
官属”②。朝贺之时,由宰相(必须由党项人担任此职者)领班,文武百
官依次序排列朝谒,舞蹈,行三拜礼。凡大臣朝拜时执笏不端,行立逾
矩,有失礼仪者,要受到处罚。
另外,元昊还暗中派人潜入宋境,用重金购买被宋仁宗释放的宫人③
数人,养在自己宫中,以便从他们那里了解大宋“朝廷刑赏,宫闱阴事④”,
作为制定西夏宫廷规章管理制度参考之用。
第三,培养和重用人材。元昊为了巩固其蕃汉联合统治,除了通过
大力兴办蕃学,培养人材外,还注意招揽重用自宋朝投奔过来的失意知
识分子,文臣武将。正如宋臣富弼所指出:
“元昊早蓄奸险,务收豪杰。故我举子不第,贫贱无/TITLE》归,
如此数人,自投于彼。或授以将帅,或任之公卿,推诚不疑,以为
谋主①。
在元昊所重用的文臣武将中,其中对元昊的所作所为影响较大者,当推
张元、吴昊。
张元、吴昊原名叫什么?一些研究西夏史的同志,几乎一致认为“二
人原名久佚”②,或“无从考查”③。其实,吴昊原名虽不可知,但张元
原名为源,似乎有据可寻。李焘《长编》云:
“诏陕西都部署司,令张元弟侄张起,张秉彝,张仲经等往塞
下,诱接张源。候还日,优与恩泽??。仍以秉彝为华州长史,仲
经为文学”④。
③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① 《蕃汉合时掌中珠·人事下》。
②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③ 《宋史》卷10,《仁宗本纪》云:“(宝元二年四月)乙丑,放宫女二百七十人”。按:《长编》作二
百七人。
④ 《西夏书事》卷13。
① 《长编》卷124,仁宗宝元二年九月丁巳。”
② 吴天墀:《西夏史稿》42 页,注17。
③ 白滨:《元昊传》68 页。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
④ 《长编》卷127,仁宗康定元年六月乙未。
这段记载告诉我们:张元兄弟二人,均以一字为名,曰源曰起。他有两
个侄儿,均以二字为名,曰秉彝,曰仲经。秉彝,仲经并未因张元投奔
西夏而立即罢官,仍然担任华州“长史”和“文学”的职务。另外,清
人周春《西夏书》云:
“元初名源,字雷复”⑤。
不仅肯定他的原名为源,而且还指出了他字雷复。
张元、吴昊祖籍为宋永兴军路华州华阴县人。他们年轻时胸怀坦荡,
性情豪放,尤其是张元,常“以侠自任”⑥,并做了一些助人为乐、行侠
仗义之事。
张元、吴昊与姚嗣宗“相友善”,而且都少年气盛,颇有才华,“负
气倜傥,有纵横才”①。当时盛行科举制度,张元、吴昊也像其他许多知
识分子一样,本想十年面壁寒窗,一步一步地经过秀才、举人、进士等
科举考试,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他们在科场上却一再碰壁。“累举
进士不第”,“落魄不得志”,心中积满了怨气。“无以自伸”,因此,
他们经常借酒消愁,“托兴吟咏”。如张元作咏鹦鹉诗云:“好着金笼
收拾取,莫教飞去别人家”②。以此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他们在科场失败之后,并不甘心醉生梦死,幽游度日,老死空林。
时值元昊图谋称帝建国,宋西北边防吃紧,他们决定投笔从戎,投奔到
宋边帅大营,谋个一官半职,报效国家。他们来到边帅驻地,边帅虽然
召见了他们,但在是否留用问题上却犹豫不决。张元、吴昊见此情况,
一气之下,不辞而别,“径走西夏”。等到边帅觉察,派骑兵追赶,未
能赶上,只好表奏姚嗣宗为其幕僚。
张元、吴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西夏首都兴庆府(今银川市)。
他们在城外一家酒店整天饮酒,故意将其姓名改为张元、吴昊,在酒店
墙壁之上大书“张元,吴昊来此饮酒”。他们这一非同寻常的举动,被
兴庆府的巡逻兵看在眼里,于是出其不意地将他们捉拿去见元昊。元昊
先问他们为何要擅自来到夏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