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往”①?夜一更天,葛怀敏召开军事会议,让诸将商议向何处突围,最
后决定“结阵走镇戎军”②。
葛怀敏率军退至长城边上,不料壕路已被元昊截断,这才发觉又陷
入元昊大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宋军遭到夏军的四面攻击,葛怀敏及诸将
曹英等16 人皆战死。宋士兵 9400 余人,马600 余匹,均成了元昊的战
利品。葛怀敏子宗晟与郭京、走马承受王昭明、赵政等还保定川。
元昊取得定川砦大捷之后,紧接着率领大军直捣渭州。攻破栏马、
平泉(今甘肃平凉境)2 城。一路上焚荡庐舍,屠掠居民,最后满载而归。
元昊在胜利进军途中曾张贴榜文,告谕关中军民。令张元做露布,有“朕
今亲临渭水,直据长安”之语。一种按捺不住的胜利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跃然纸上。
当定川砦之战宋军惨败的消息传到首都汴京之时,宰相吕夷简感到
② 《长编》卷137,庆历二年闰九月癸巳。
① 《长编》卷137,庆历二年闰九月癸巳。
② 同上。
震惊,慨叹道:“一战不如一战,可骇也”①。
这里有一个问题,即西夏对宋战争三战三胜,战果辉煌,但在胜利
之后,西夏并未乘胜追击,攻占关中地区,进一步扩大战果,这是什么
原因呢?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王夫之认为:
“昊之不能东取环、延,南收秦、陇以席卷关中者,幸其无刘
渊、石勒之才也”②。
这显然不是中肯之论。实际上,那是由于元昊的行动受到下列各种因素
的制约。
从西夏方面看,首先,人民不让元昊将这场不义战争继续打下去。
如前所述,元昊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大量掠夺财富,以满
足西夏皇室和党项贵族的贪欲,但战争的结果,“所获不偿所费”③,不
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相反,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沉重的兵役和徭役
将老百姓压得喘不过气来,加上宋朝关闭边境榷场,停止和市贸易,使
西夏人民“饮无茶,衣帛贵”④。深感今不如昔,“国中为‘十不如’之
谣以怨之”⑤。在“上下困乏”⑥,元昊“知众之疲,闻下之怨”⑦的情况
下,是不会贸然向关中进军的。
其次,西夏上层统治集团发生裂痕,矛盾重重,也不允许元昊继续
打下去。
元昊立国之初,为了获得党项贵族的支持,在对宋战争的一些决策
问题上,往往召集部落首领召开军事会议,征求他们的意见。但随着元
昊独断专行的加强,必然要使元昊同党项部落首领之间矛盾的激化。元
昊为了发展中央集权,对于那些反对者往往“峻诛杀”,“左右用事之
臣有疑必诛”①。这样做固然可以大权独揽,集权中央,但当“诸部大人
且尽”②之时,元昊也就陷入了势单力孤的困境,无力进兵关中,只好罢
兵求和了。
从宋朝方面看,陕西边防的加强,有力地制止了元昊进一步的军事
进攻。这首先表现在军事实力的加强。史载:
“(元昊)所以复守巢穴者,盖鄜延路屯六万八千,环庆路五
万,泾原路七万,秦凤路二万七千,有以牵制其势故也”③。
四路驻扎中央禁军近20 万,加上地方弓箭手和蕃兵约有30 余万,这对
元昊的牵制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从根本上改变了指挥人才庸懦无能的状况。通过三大战役的
锻炼,涌现出了一批新的军事指挥人才。正如欧阳修所指出:
① 田况:《儒林公议》卷上。
② 王夫之:《宋论》卷41,《仁宗》。
③ 《长编》卷154,庆历五年正月丙子。
④ 《长编》卷138,庆历二年十二月。
⑤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⑥ 《长编》卷154,庆历五年正月丙子。
⑦ 《长编》卷136,庆历三年正月乙卯。
① 《西夏书事》卷17。
② 司马光:《涑水纪闻》卷12。
③ 《长编》卷204,治平二年正月癸酉。
“朝廷用韩琦、范仲淹等,付以西事,极力经营,而勇夫锐将
亦因战阵稍稍而出,数年之间,人谋渐得,武备渐修,似可以枝梧
(抵抗)矣”④。
说明战争锻炼了陕西边将和人民,并从中涌现出了不少战将和勇士。
第三,增加了陕西边防的经济力量。通过招募弓箭手,屯田养兵,
且耕且战,既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又部分解决了陕西驻军的兵饷粮运
问题。欧阳修指出:
“宝元、庆历中,赵元昊反,屯兵四十余万,招敕宣毅、保捷
二十五万人,皆不得其用,卒无成功。范仲淹、刘沪、种世衡等专
务整辑番汉熟户弓箭手,所以封殖其家,砥砺其人者非一道,藩篱
既成,贼来无所得,故元昊臣服”①。
说明宋在陕西的屯田,无形中筑起了一道人工的藩篱和屏障,对于阻止
元昊的进兵关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西夏同其邻国——吐蕃的关系看,据有今青海省东部和甘南一带
的唃厮罗政权,虽然父子分裂,各据一块地盘,势力不如从前,但仍与
宋结成联盟,对元昊进兵关中起了一定的牵制作用。“自元昊梗命,终
不敢深入关中者,以唃厮罗等族不附,虑为后患也”②。
从西夏的盟邦——辽国看,当时辽夏关系已经恶化,辽不再支持西
夏继续对宋战争。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在宋夏战争期间,辽乘机向宋提出
割让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和瓦桥关(今河北雄县)以南十县之地。宋
朝虽然没有割让土地,但答应每年增加银10 万两、绢10 万匹。辽得到
这经济实惠后,反过来劝西夏停止对宋战争。从而激怒了元昊,引起两
国关系的恶化。在辽夏关系恶化,西夏失去辽的政治声援的情况下,如
果继续对宋战争,那将要冒很大的风险的。
此外,从统治者经常采用的两手——战争与和平,究竟哪一手对元
昊有利呢?显然,继续战争前途未卜,后果不堪设想。结束战争,同宋
签订和约,“所获者大利,所屈者虚称”①。西夏将能从宋朝那里获得诸
如银、绢、茶叶以及榷场和市贸易等经济利益。同时,对西夏恢复战争
创伤,发展社会经济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夏胜宋败的原因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论国力,宋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西夏为小国
寡民;论兵力,宋仁宗时有军队125 万,而西夏仅有50 余万。无论从版
图、人力、物力及军队数量看,宋朝都占有压倒的优势,但战争的结果,
却是夏胜宋败,其原因是什么呢?
元昊在发动这场战争时,西夏刚刚建国,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
统治者充满着革新和务实精神。他们立官制、定军制,扩大军队来源,
健全军事指挥机构,并集军权于中央,从而较好地发挥了自上而下的指
挥功能,军队数量虽然不如宋朝,但军队的质量和指挥方面却占有明显
④ 《长编》卷204,治平二年正月癸酉。
① 《文献通考》卷15,《兵考》。
② 《宋史》卷295,《孙甫传》。
① 《长编》卷149,庆历四年五月壬戌。
的优势。
宋朝与此相反。“中夏之弱,自古未有”②,举国上下,“人情玩习
而多务因循”③,“天下空虚,全无武备??体弱势危,可忧可惧”④。
仅从军事的角度看,宋朝军队的数量虽多,但质量不如西夏。宋臣丁度
对比宋夏军队的质量时指出:
“羌戎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不如也。隘险倾侧,且
驰且射,中国之技不如也。风雨疲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不如也”
①。
这种三不如的结论,尽管很不全面,但仍不失为平允和中肯的。
战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是西夏赢得这场战争的有力保证。元昊
战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彻底摧毁河西地区的割据势力,以便全力同宋对垒。公元1034 年(宋
景祐元年,夏广运二年)元昊出兵击败回鹘,彻底完成河西统一,这对
于进一步同宋决一雌雄,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此用兵中原无后顾
忧矣”②。
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割据于今青海东部甘肃南部的吐蕃唃厮罗“制
其后”,出兵攻打兰州诸羌,向南攻占马衔山等地,筑城留兵镇守,以
便“(断)绝吐蕃与中国相通之路”③。
于宋夏沿边山险之地,大修堡寨,“欲以收集老幼,并驱壮健,为
入寇之谋”④。
派遣使者深入宋地,名义上到山西五台山供佛,实际是“欲窥河东
道路”⑤,即打探由宋河东入侵的路线。
为了孤立宋朝,争取宋境内的党项羌背宋,里应外合,“阴诱属羌
为助,而环庆酋长六百余人,约为乡导”⑥。说明元昊的暗中策反在一些
地区取得了成功。
及时召开党项部落酋长会议,讨论入寇宋朝方略,同他们歃血盟誓,
“(相)约先攻鄜延,欲自德靖、塞门寨、赤城路三道并入”①。对于那
些反对者严惩不贷,“诸酋有谏者辄杀之”②。
总之,元昊战前所做的充分准备工作,同宋朝处于“我无边备”③的
被动挨打状况,成了鲜明的对照。
元昊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宋方的种种失误是西夏获得胜利的根本
② 《长编》卷131,庆历元年二月丙戌。
③ 《长编》卷123,宝元二年三月壬寅。
④ 《长编》卷142,庆历三年七月辛亥。
① 《长编》卷127,康定元年六月。
② 《西夏书事》卷12。
③ 《长编》卷119,景祐三年十二月辛未。
④ 《长编》卷132,庆历元年五月甲戌。
⑤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⑥ 《宋史》卷314,《范仲淹传》。
① 同注③。
② 《西夏书事》卷12。
③ 《长编》卷132,庆历元年五月甲戌。
原因。
西夏方面作为指导这场战争的最高统帅元昊,自幼熟读兵书,心娴
韬略,年轻时即带兵打仗,长期的战争锻炼使他成为西夏历史上最杰出
的指挥者。他结合西夏国情摸索出一套克敌制胜的用兵之法。宋人将它
概括为“包藏变谲,图全择利”④,“先谋而后战,啬财用,爱惜人命”
⑤,他的这一套,为此后的西夏统兵者所遵循。“大抵夏人用兵,皆本元
昊之法”⑥。
元昊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首先表现在同宋对垒的战略方针之上。
欧阳修云:
“(元昊)假僭名号以威其众,先击吾之易取者一二以悦其心,然
后训养精锐为长久之谋。故其来也,虽胜而不前,不败而自退,所
以诱吾兵而劳之也;或击吾东,或击吾西,乍出乍入,所以使吾兵
分备多而不得减息也。吾欲速攻,贼方新锐,坐而待战,彼则不来。
如此相待,不三四岁,吾兵已老,民力已疲,不幸又遇水旱之灾,
调■不胜而盗贼群起,彼方奋其全锐击吾困弊。??此兵法所谓不
战而疲人兵者,上策也。??自初僭叛,媪书已上,逾年不出,一
出则其锋不可当。执劫蕃官,获吾将帅,多礼不杀,此其凶谋所畜,
皆非仓卒者也”①。
可见,元昊对宋战争确有一套灵活的多变和比较完整的方略。
其次,突出表现在对陕西三次战役的正确指导之上。元昊是怎样正
确地指导这些战争呢?根据宋人的记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为时出偏师,先发制人。元昊根据当时宋朝西北边防线自东
至西长达2000 余里的特点,时出偏师以困扰之,使宋朝分兵处处设防,
防不胜防。司马光把元昊的这种战术叫做“先发制人之术”。并认定这
种战术是从周世宗那里学来的。元昊之所以常常获胜,就是因为运用该
战术使宋由逸变劳,西夏则化劳为逸,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夫兵分
备寡,兵家之大害也,其害常在我,以逸待劳,兵家之大利也,其利常
在彼,所以往年贼常得志”②。
其二,为主动有次,先易后难。正如集贤校理余靖所指出:
“臣观贼昊虽曰小羌,其实黠虏。其所举动,咸有次序。必先
剪我枝附,坏我藩篱,先攻易取之地,以成常胜之势??此乃贼知
先后之计也”③。
试举例以证之。如金明寨离西夏最近,其守将李士彬骄傲轻敌,故用诈
降之计,里应外合以取之。接着,见丰州(今内蒙古河套东部)形势孤
立,援兵难集,远水救不了近火,于是出兵攻取。后来又发觉泾原路将
帅庸懦无能,于是率大军深入宋地,接连获胜。
其三,为择有利地形以深入,据胜地以诱宋师。在择有利地形方面,
④ 同上。
⑤ 赵汝愚:《诸臣奏议》卷140,《边防门》,张舜民:《论进筑非便》。
⑥ 《诸臣奏议》卷140,《边防门》,张舜民:《论进筑非便》。
① 《长编》卷129,康定元年十二月。
② 《长编》卷204,治平二年正月癸酉。
③ 《长编》卷138,庆历二年十一月辛巳。
如元昊三次亲率大军深入宋地,一不从秦凤路,二不从环庆路,三不从
鄜延路,唯独选择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