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简明西夏史-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率兵击败。修筑完毕,赐名“平夏城”(今宁夏固原县北)。由宋将郭
成率兵防守。宋修筑平夏城后,接着又于沿边要害之地继续修筑了一些
堡塞。如熙河守将王文郁等筑汝遮为安西城,知太原孙觉筑葭芦城,等
等。由于这些相继进筑的城堡多为沿边膏腴之地,因此,引起夏国党项
贵族酋豪和汉族地主的议论纷纷。他们制造反宋舆论道:
“唱歌、作乐田地,都被汉家占却”。“(宋人)夺我饭碗”
①梁太后见有机可乘,于是准备点集全国军队,夺取这些地区。
公元1098 年(夏永安元年,宋元符元年)十月,梁太后为夺取宋进
筑的沿边堡塞,与乾顺计议道:“平夏视诸垒最大,郭成最知兵”②,兵
法攻其坚则瑕自破。于是选择平夏城作为攻坚目标。梁太后亲自将兵40
万,自没烟峡迅速赶赴平夏城,声势浩大,连营百里。梁太后命用夏国
建造名曰“对垒”的战车攻城。每次使用百辆,载数百人,填沟壕而进,
飞石激火,昼夜不息。围城13 昼夜,死伤1 万余人。由于宋将郭成守城
有方,未能攻破。一夕,忽起西北风,吹折战车,夏兵不战自溃。梁太
后率领残兵,“惭哭嫠面而遁”③。
公元1099 年(夏永安二年,宋元符二年)乾顺年满16 岁,按理应
该让他亲政。但“梁氏专恣,不许主国事”④。辽道宗对梁太后一向十分
厌恶。梁氏曾多次派使者向辽请求援助,都未允诺。加上夏所上表章往
往出言不逊、流露了对辽国的不满。道宗忍无可忍,于是派遣使臣至夏
① 《西夏纪事本末》卷27,《平夏初城》。
②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② 《宋史》卷350,《郭成传》。
③ 《西夏书事》卷30。
④ 《西夏书事》卷31。
国,用毒药酒将她杀死,从而结束了13 年之久的梁氏专政的局面。
第二节 乾顺立国方针的转变及其
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
一、立国方针的转变
梁太后死,乾顺在辽的支持下,开始处理政务。乾顺亲政后,根据西夏
国情的变化,将景宗元昊以来推行的“尚武重法”的立国方针,转变为
“尚文重法”的方针。“国中建学养贤,不复尚武”①。尽管一些大臣如
御史大夫谋宁克任等,上疏对该方针提出异议,认为应当“既隆文治,
尤修武备”,但“乾顺善之,不能用”②。
那么,乾顺为什么要推行“尚文重法”的立国方针呢?这是由当时
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所决定的。
从经济上去看,西夏自元昊建国之时,即已确立了封建制经济,至
乾顺时,这种封建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作为封建经
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与巩固,封
建农、牧主占有大量土地,残酷地剥削着广大的农、牧民。而一些有钱
有势的大官僚、大农牧主,往往凭借着手中的权力,对贫苦农牧民进行
暴力掠夺。如乾顺时晋王察哥“广起第宅,横征多诛求”③,“有园宅数
处,皆掠之民间者”④。
从政治上看,代表着传统保守势力的专擅朝政的母党外戚集团,与
代表着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的帝党之间长期深刻的矛盾和斗争,至此已
告一段落。乾顺在位期间,除结束外戚梁乞逋集团把持朝政的局面外,
对于国内手握重兵的心怀叵测的悍将,及一般强横难制的部落酋豪,也
取得了实际的控制权。前者如废夺卓罗右厢监军仁多保忠的兵权。后者
如当时有一个号青面夜叉的酋豪,久为夏国患,乾顺命李显忠率领3000
军队“昼夜疾驰,奄至其帐,擒之以归”①。这些措施,对于加强中央集
权,巩固西夏国家的统一,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军事上看,乾顺即位后,宋夏军事斗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宋朝自灵武之战失败后,对西夏推行李宪的“进筑之策”。何谓“进筑
之策”?就是选将练兵,训练出多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然后伺机深入
西夏,每夺一地就在那里修筑堡塞,同时推行“降者纳质厚赏,各令安
土,拒者并兵急击”②的剿抚兼施、降其众之策,以此来瓦解夏国军民的
斗志,争取战争的主动权。李宪“进筑之策”的推行,取得了明显的效
果。大体上自公元1096 年(哲宗绍圣三年)秋,至公元1099 年(元符
二年)冬,宋在陕西、河东一带建州一,军二,关三,城九,寨二十八,
① 《西夏书事》卷32。
② 《西夏书事》卷32。
③ 《西夏纪》卷23。
④ 《西夏书事》卷24。
① 《宋史》卷367,《李显忠传》。
② 《长编》卷149,庆历四年五月壬戌。
堡十③。尤其是与宋接壤的西夏南部地区,丧师失地更为严重。
乾顺在“中国建城砦,数遭掩击,部族离散,归汉者益众”④的极端
不利的军事斗争形势下,也“仿中国制,于东北沿边多树砦栅”,即仿
效宋朝大筑堡砦。
同时,在军事上注意吸收宋朝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究竟宋朝
有何长处?而夏国又有何短处呢?对此,晋王察哥进行了十分精辟的论
述:
“自古行师,步骑并利。国家用‘铁鹞子’以驰骋平原,用‘步
跋子’以逐险山谷,然一遇‘陌刀法’,铁骑难施;若值神臂弓,
步奚自溃。盖可以守常,不可以御变也。夫兵在审机,法贵善变,
羌部弓弱矢短,技射不精,今宜选蕃汉壮勇,教以强弩,兼以标牌,
平居则带弓而锄,临戎则分番而进。以我之短,易中国(宋朝)之
长,如此,则无敌于天下矣。乾顺是其策”①。
这说明乾顺的“尚文重法”的立国方针,体现在军事上,并非只讲文治,
不要武备,而是根据新的军事斗争形势,及时吸收宋朝在军事方面的一
些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以便迅速改变夏国在军事上的不利处境。
乾顺推行“尚文重法”的立国方针,一方面给西夏社会带来了一个
相对的和平环境,对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发展起过积极的
作用。另一方面也给西夏国家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后果。
其后果之一,是推行“尚文重法”的立国方针,必然要提倡“以儒
治国”,实行以仁孝治天下,而对于那些野心勃勃的大臣,有可能讲“仁”,
讲“君臣之谊”,一再忍辱退让,从而导致内乱的发生。乾顺之子仁孝
统治期间,其岳丈任得敬篡权窃国事件之所以发生,正是由于仁孝一再
忍辱退让的结果。
其后果之二,是使夏国“军政日弛”②。使一贯尚武,民风强悍的党
项民族,随着汉化的加深逐渐变为一个文弱的民族,抵御外侮的能力减
弱,最后经不住蒙古人的强大军事进攻而寿终正寝了。
二、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
乾顺在“尚文重法”立国方针的指引下,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封建统
治的措施。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附辽朝,与宋和解
乾顺之所以能够结束母党梁氏擅权和亲主国政主要是依靠辽的力
量,获得辽道宗支持的结果。因此,乾顺掌握夏国权力后,进一步依附
辽朝,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公元1099 年(夏永安二年,辽寿昌五年)二月,乾顺应辽的请求派
兵帮助辽国平息了拨思母、达里底等部起义。接着,派南路都统军嵬名
律令到熙河向宋请和,哲宗不许。乾顺派使者请辽出面调和。三月,辽
派签书枢密院事萧德崇、礼部尚书李俨去宋朝,为宋夏和解,宋哲宗以
③ 《宋史》卷85,《地理志》。
④ 《西夏书事》卷31。
① 《西夏书事》卷31。
②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夏国“狡诈反复”①,仍不允诺。但乾顺并未因此放弃与宋议和的希望。
九月,乾顺派使者向宋上谢罪表。谢表承认夏国侵扰宋朝边境,是由母
党梁太后和梁乞逋所挑起。“始则凶舅擅其命,顿生衅端;继复奸臣因
其权,妄行兵战”,现在母党梁氏擅权已经结束,“母氏薨阻,奸人诛
窜”,②希望能够得到宋朝的谅解,恢复和平友好的关系。“追列祖之前
猷,特赐曲全之大德,仍通常贡,获绍先盟”③。宋哲宗同意议和修好。
十一月,乾顺派遣令能(官名)嵬名济等向宋朝上誓表,誓表再次谴责
母党梁氏侵宋罪责难逃。“两经母党之擅权,累为奸臣之窃命,频生边
患,增怒上心,衅端既深,理诉难达”。保证今后严戒缘边首领官吏,
不再滋扰宋朝边境。“谨当饬疆吏而永绝争端,戒国人而常遵圣化”④。
宋赐夏银器500 两、衣著500 匹,“岁赐”照旧。
公元1100 年(夏永乐三年,辽寿昌六年)十一月,乾顺派汉宫殿前
太尉李至忠,秘书监梁世显去辽朝入贡,并再一次请婚。辽帝问乾顺为
人如何?至忠回答说:“秉性英明,处事谨慎,守成令主也”①。辽帝点
头称善。
公元1103 年(夏贞观三年,辽乾统三年)辽天祚帝许婚,并于1105
年,封宗室女南仙为成安公主,“嫁乾顺”②。此后,辽夏关系更加密切。
2。实行分封,巩固皇权
乾顺亲政后,及时总结了外戚擅权的历史教训,为了巩固皇权,相
应采取了两项措施,那就是解除一些领兵贵族的兵权和采用汉人的分封
制度。
梁太后擅权期间,大将嵬保没、陵结讹遇曾为梁太后入侵宋边境出
谋划策。公元1099 年四月,乾顺藉口梁太后之死是由他俩所造成,下令
处死二将。同年闰九月,卓罗右厢监军仁多保忠等领兵10 万,援助吐蕃
围攻湟州,败还。1103 年,宋熙河帅王厚奉宰相蔡京之命,招诱仁多保
忠,乾顺闻讯,便以仁多保忠“与国有隙,欲叛降宋”③为藉口,设计将
他调到都城解除了他的职权。仁多氏与嵬名氏、梁氏同为当时的三大家
族。梁氏败亡,仁多保忠又被解除军职,皇族嵬名氏的权力大大加强,
乾顺的皇权也就因此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在解除领兵党项贵族兵权的同时,还对嵬名皇族宗室大加分封。西
夏封王见诸文献记载,最早始于何时?一些西夏史专家认为始于乾顺,
其实,应为景宗元昊之时。据宋人笔记记载:
“其(唃厮罗)子瞎毡,摩毡角背叛其父自立,摩毡素依首领
成俞龙为谋主。俞龙复纳女于元昊子宁令,伪号梁王者”①。
说明早在景宗元昊之时,已经采用了汉人的分封制度。至崇宗乾顺时,
① 《西夏纪事本末》卷29,《辽人救援》。
② 《西夏书事》卷31。
③ 《西夏纪事本末》卷29,《辽人救援》。
④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① 《西夏书事》卷31。
②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③ 《西夏纪》卷22。
① 田况:《儒林公议》卷上。
为了适应巩固皇权的需要对嵬名皇族成员,进行较大范围的分封。
公元1103 年(夏贞观三年)九月,乾顺封其庶弟察哥为晋王。由于
察哥“性雄毅,多权略”②,精通兵法,智勇双全,是西夏皇室中难得的
具有谋略的大将,因此,乾顺让他掌握兵权。
公元1120 年(夏元德二年)十一月,乾顺封宗室景思子仁忠为濮王,
次子仁礼为舒王。景思是惠宗秉常的功臣。当秉常被囚时,曾成功地防
止了罔萌讹等对秉常的暗害。因此,他是与母党梁氏对立的皇室贵族。
其子仁忠、仁礼通蕃、汉文字,善长文学。乾顺根据其父的功勋及二人
的才能,量材录用,授仁忠为礼部郎中,仁礼为河南转运使。
此外,据1957 年发掘的西夏皇陵一○八号墓,墓主嵬名惠安,早在
乾顺亲政之前,就被封为“梁国正献王”③。
乾顺时的分封制度,由于它仅限于皇室成员,因此,对于加强皇权,
维护夏国的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分封范围的扩大(由同姓扩
大到异姓,尤其是扩大到外戚)及被封割据势力的强大,也就对皇权逐
渐产生了离心力,出现了诸如乾祐年间分裂夏国的西平王之乱。
3。建立国学,用人以资格进
西夏自元昊建国来,便开始注意重用汉人知识分子,吸收汉文化。
谅祚即位后进一步改蕃礼为汉礼,大力推广汉文化,但总的倾向仍然是
重蕃学,轻汉学。尤其是梁氏擅权期间,由于废汉礼而使汉学也随之衰
落。乾顺亲政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巩固皇权培养大
批封建御用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必须建立国学。公元1101 年(夏贞观
元年)八月,御史中丞薛元礼有鉴于此,上疏建议乾顺“以儒治国”,
兴办国学(汉学)。乾顺及时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于蕃学外,特建国
学,挑选皇室贵族子弟300 人,由官府供给廪食,设置教授进行培养,
量才录用。
乾顺建置国学,提倡汉文化,是他推行“尚文重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