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简明西夏史-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夏立国长久的外部原因。
西夏立国时,在当时祖国的大地上虽然存着众多的民族政权,但是
举足轻重的,足以互相抗衡的为辽、宋、金和西夏,在辽、宋、金鼎足
而立的时期里,北宋在1004 年(真宗景德元年)“澶渊之盟”以前,同
辽发生过多次战争,金在太祖阿骨打时,发动了大规模的对辽战争,此
后,金对宋进行了长达110 年之久的战争。这些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其
结果是吃掉了大辽,灭亡了北宋,削弱了南宋和金,这对西夏进一步发
展、壮大和巩固,无疑是一个外部的有利条件。
此外,西夏统治者善于根据自己的实力及辽、宋、金的强弱形势,
决定联合谁,孤立谁,打击谁。正如金史作者所指出:
“(西夏)立国二百余年,抗衡辽、金、宋三国,偭(音面,
背离)乡(倾向)无常,视三国之势强弱以为异同焉”。①
即使对待已经确定的敌国,也往往是战争与和谈两手交替使用。如继迁、
元昊统治期间,根据当时的形势,决定联辽抗宋,推行“远交近攻”之
策,但联辽的结果,只能得到政治上的声援,经济上捞不到好处,故有
时又讨好宋朝,希望能得到它的“岁赐”。正如宋人李纲所指出:
“夏人狡狯多诈而善谋。强则叛乱,弱则请和;叛则利于虏掠,
侵犯边境;和则岁赐金缯,若固有之;以故数十年西鄙用师,叛服
不常,莫能得其要领”②。
总之,西夏统治者利用外力但不完全依赖外力,采取战争与和谈两手交
替使用的灵活外交路线,对于延长西夏的寿命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③
三、西夏的疆域及其境内民族的分布
西夏的疆域有一个逐步发展、扩大和巩固的历史过程。具体来说,
它经历了六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第一个时期,自唐末拓跋思恭建立夏州地方割据政权,到宋初李继
捧归宋。在这期间,夏州统治者僻居一隅,仅有夏、银、绥、宥等四州,
而且这数州之地,还因为李继捧献于宋而一度化为乌有。
第二个时期,为李继迁统治时期。李继迁叛宋自立后,经过20 年的
惨淡经营,终于迫使宋真宗归还银、夏、绥、宥等州故土,同时伺机用
武力夺取了宋朝的一些地区,使重建的夏州地方政权统治地盘有所扩
大。其具体疆界为:
“东薄银、夏,西并灵、盐,南趋鄜、延,北抵丰、会,迤逦
平夏,幅员千里”①。也就是说,占有黄河套的大部分地区。
第三个时期,为李德明统治时期。德明继位之后,在对宋、辽保持
友好的同时,竭尽全力经营河西,先后用武力夺取了甘州、凉州,“扩
疆数千里”②。使夏州地方政权的势力范围扩大为银、夏、绥、宥、灵、
盐、甘、凉八州之地。此时西夏的统治地盘,“其地东西二十五驿,南
① 《金史》卷134,《西夏传赞》。
② 戴锡章:《西夏纪》卷28,跋文引李纲话。
① 《长编》卷123,宝元二年六月乙亥。
② 《长编》卷159,庆历三年正月乙卯。
北十驿,自河以东北十有二驿而达契丹之境”。③同继迁时期的疆域相比,
扩大了几倍,为元昊的立国奠定了基础。
第四个时期,为景宗元昊时期。在这时期里,由于元昊彻底统一了
河西,使疆域扩大为20 个州。据李焘所载:
“赵元昊既悉有夏、银、绥、静、宥、灵、盐、会、胜、甘、
凉、瓜、沙、肃,而洪、定、威、怀、龙,皆即旧堡镇,伪号州,
仍居兴州,阻河,依贺兰山为固”。①
《宋史·夏国传》所记与此大同小异,仅在威龙二州之间少一怀州。这
反映了西夏疆域的初步奠定。
第五个时期为崇宗乾顺统治时期。乾顺利用宋金战争激烈的大好时
机,先后用武力攻占了宋朝的震威城、西安州、定边军、府州、西宁州
等地,同时,通过外交途径,迫使金朝把陕西北部地区,以及青海东部
地区的乐州、积石、廓州等地,割让给西夏,从而把西夏疆域扩大到建
国以来从未达到的规模。清人吴广成在评论乾顺开扩疆土时指出:
“乾顺当绍圣乖方,靖康厄运。始则谋生豕突,继则利享渔人,
不特义合、葭芦侵疆尽复,而西宁、湟、鄯亦入版图。盖摧坚者难
为功,拉朽者易为力也。”②
概括地阐述了乾顺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开疆扩土的实况。
第六个时期为仁宗仁孝统治时期。这是西夏疆域的最后奠定时期。
这时西夏比较稳定地统治着22 州,面积约2 万余里。其具体分布的情况
是:
“河南之州九:曰灵、曰洪、曰宥、曰银、曰夏、曰石、曰盐、
曰南威、曰会。河西之州九:曰兴、曰定、曰怀、曰永、曰凉、曰
甘、曰肃、曰瓜、曰沙。熙、秦河外之州四:曰西宁、曰乐、曰廓、
曰积石”。①
22 州大体上包括今天的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内
蒙古的部分地区。以上是西夏比较牢固地长期占领的基本地区。
此外,西夏还实际领有静州、胜州、龙州、韦州、西安州、府州等
地。据吴天墀先生考证,至少实际领有32 州②,但究竟实际领有多少州,
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西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西夏统治的疆域内,其主要民族的分
布情况如下:
党项(也叫党项羌):是西夏境内人数最多的民族。该民族大体上
分布于今甘肃、陕西北部、宁夏全部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在黄河河套内)
一带。西夏皇族——鲜卑拓跋部,就是凭借着党项人的力量而建立政权
的。
汉族:分散在西夏境内,主要居住在城市及其近郊。
吐蕃:即藏族。主要分布在凉州(今甘肃武威)、洮州(今甘肃临
③ 曾巩:《隆平集》卷20,《西夏传》。
① 《长编》卷120,仁宗景■四年十二月。
② 《西夏书事》卷35。
①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② 吴天墀:《西夏史稿》附录二,《西夏州名表》。
潭)、河州(今甘肃临夏)、兰州、叠州(今甘肃迭部)、宕州(今甘
肃宕昌)到宗哥(今西宁市以东大小峡一带)、青唐(今青海西宁市)
等地。
此外,在宋夏两国交界的一些地区,诸如仪州(今甘肃省华亭县)、
渭州(今甘肃平凉)、泾州(今甘肃泾县)、原州(今宁夏固原)、环
州(今甘肃环县)、庆州(今甘肃庆阳)、秦州(今甘肃天水)以及河
套内无定河流域的银州、夏州等地,均有吐蕃居民分布。同时,这一带
的吐蕃有生户与熟户之分。即所谓“接连汉界,入州城者谓之熟户,居
深山僻远,横过寇掠者谓之生户”。①
回鹘:即维吾儿族。主要居住在甘肃省西北部的甘州(今甘肃张掖)、
瓜州(今甘肃敦煌)一带。其人口仅次于党项羌。
此外,在今内蒙古河套地区的黄河沿线,还有鞑靼、吐谷浑(当时
叫吐浑或者退浑)和契丹人,他们也都是西夏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大家庭
里的重要成员。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指出:
“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做过贡献。”
居住在西夏境内的各民族,他们长期友好相处,互相学习,取长补
短,共同开发着祖国的西北地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西夏历史发展的段落划分及其社会性质
西夏史如果从唐末拓跋思恭建立夏州地方割据政权算起,到末主■
被蒙古所灭为止,首尾347 年(881 年—1227 年)。如果将这347 年划
分一下发展阶段的话,那么,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大的段落和八个小的
阶段。
第一个发展段落,自公元881 年(唐僖宗中和元年)至1032 年(宋
仁宗明道元年,夏显道二年),首尾152 年,大体上经历了第九世纪末,
第十世纪,第十一世纪初期,总计一个半世纪。这是党项拓跋部建立夏
州地方割据政权,“虽未称国,而王其土”②的时期。这个大的段落,又
可分为两个小的阶段。第一个小阶段,自881 年至982 年(宋太宗太平
兴国七年),首尾102 年。即自拓跋思恭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据有夏、
银、绥、宥四州,至李继捧将四州八县之地奉献给宋太宗,从而中断了
夏州地方政权。在这期间夏州地方政权的统治者尽量利用军阀之间的割
据混战,从中渔利,进一步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第二个小阶段,自公元982 年至1031 年,首尾50 年。这是李继迁
重建夏州地方政权,与德明初步统一河西时期。在这个阶段里,李继迁
背宋自立,联辽抗宋,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迫使宋朝统治者归还了四
州八县之地。其子德明继立,一方面同宋友好,保境息民,发展社会经
济;另方面竭尽全力初步统一河西,从而为元昊进一步建立西夏国家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发展阶段,自公元1032 年(宋天圣九年,夏显道二年)——
1086 年(宋哲宗元祐元年,夏天安礼定元年),首尾55 年。大体上经历
① 《宋史》卷264,《宋棋传》。
②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了11 世纪中期和后期,约半个多世纪。这是西夏国家建立和巩固时期。
也是宋夏战争最频繁的时期。这个大的段落,也可以分为两个小的发展
阶段。第一个小阶段,自公元1032 年至1048 年(宋仁宗庆历八年,夏
天授礼法延祚11 年)。首尾17 年。这是景宗元昊创建西夏国家的时期,
也是西夏封建制确立的时期。在这期间,元昊首先用武力彻底统一了河
西,接着称帝建国,确立典章制度,确定尚武重法的立国方针,同时进
行侵宋抗辽战争,并获得胜利。
第二个小阶段,自公元1048 年至1086 年首尾39 年。这是西夏国家
的巩固时期。在这期间,西夏国家经历了外戚专政(没藏氏擅权与梁氏
擅权)和对外战争(辽夏战争与宋夏战争)的严峻考验,统治者采取了
诸如加强皇权、增官职,重用汉人等一系列措施,从而使西夏国家得到
了巩固。
第三个发展段落,自公元1086 年至1206 年(宋宁宗开禧二年,夏
襄宗应天元年)首尾121 年。约当11 世纪末期,12 世纪、13 世纪初期。
这是西夏国家的繁荣昌盛时期,也是西夏封建生产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和完善的时期。这个大的段落,可分为两个小发展阶段。第一个小阶段,
自公元1086 年至1139 年(宋绍兴九年,夏大德五年)首尾54 年。这是
西夏政治经济文化得到较大的发展并进入初步繁荣时期。在这个阶段
里,崇宗乾顺适应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改变过去“尚武重法”的
立国方针为“尚文重法”的方针。他内兴改革,外抗宋朝侵扰,利用辽
金、宋金之间的矛盾,开疆扩土,将西夏的疆域扩大到前所未有的规模。
第二个小阶段,自公元1139 年至1193 年(宋光宗绍熙四年,夏乾
祐二十四年),首尾55 年。在这个阶段里,由于国内比较安定,加上仁
孝继续推行“尚文重法”的路线,对内实行改革,发展生产,振兴文教,
励行节约,及时粉碎外戚任得敬分裂夏国的阴谋,对外同宋金保持友好
关系,从而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使西夏国家进
入了它的全盛时期。
第四个发展段落,自公元1193 年至1227 年(宋宝庆三年,夏宝义
二年)首尾35 年。约当13 世纪初期。这是西夏社会矛盾日益积累加深,
西夏国家走向衰亡时期。这个段落可分为两个小阶段。第一个小阶段,
自公元1193 年至1205 年(宋开禧元年,夏元庆十二年),首尾13 年。
这是西夏由盛转衰的阶段。在这段时间里,桓宗纯祐一方面继续推行崇
宗乾顺既定的立国方针,对内安国养民,对外附金和宋。但此时的西夏
面临着蒙古入侵的严重威胁,同时西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开始激化,社
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停滞不前,这些,说明西夏国家开始走下坡路,“夏
叶中衰,于是乎始”。①
第二个小阶段,自公元1206 年(宋开禧二年,夏襄宗应天元年)至
1227 年(宋宝庆三年,夏宝义二年)首尾22 年。这是西夏国家走向灭亡
的时期。这个阶段经历了襄宗安全(5 年),神宗遵顼(13 年),献宗
德旺(3 年),末主■(1 年)的统治。在这个阶段里,统治阶级内部矛
盾更加激化(突出地表现在联合谁打击谁的问题上意见分歧,斗争尖锐、
激烈,以及皇位更替频繁,每隔5 年更换一个)。从襄宗安全开始,执
① 《西夏书事》卷42。
行了一条附蒙侵金的错误的对外路线。侵金的结果,元气大伤,终于在
蒙古强大的军事进攻面前,节节败退而寿终正寝了。①
关于西夏的社会性质,主要有下列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