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简明西夏史-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东屋后若千百人锻声。告阴知其有异志,还朝秘不敢言,未几元昊果
叛”③。又如横山东部的茶山地区也产铁矿。“西贼所恃,茶山铁冶竹箭
之府”④。另一部分来自宋辽,即由出使辽宋使者冒禁多方购买。如公元
1033 年(辽重熙二年),“乙酉,(辽)禁夏国使沿路私市金铁”①。但
更多的是来自宋朝,正如宋神宗时张方平所指出:“边关重车而出,海
舶饱载而回”②。这些从宋朝运回之物大部分为各类铜钱,此外,西夏还
于宋夏边境以盐易铁钱。“夏人茶山铁冶既入中国(宋),乏铁为器,
闻以盐易铁钱于边”③。说明西夏在宋攻占茶山之后,其铁的来源更加依
赖于宋。
其冶炼技术比较先进。安西榆林窟壁画中的西夏锻铁图,采用竖式
风箱,一人坐于竖式风箱旁边鼓风炼铁,两人手持铁锤,密切配合,轮
番在铁砧上锻打铁制工具。
所造兵器种类,一般为箭、枪、剑、铠甲、斧、刀等。其著名兵器
如下:
“战车”——名叫“对垒”,可以载人填壕而进,是一种攻城的先
进武器。
“旋风炮”——装置在骆驼鞍上,可以发射拳头大的石弹,是一种
十分精良的武器。
“铠甲”——宋臣田况在《兵策》中赞美西夏“铠甲”的质量时指
出:“今贼(指西夏)甲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④。
“神臂弓”——被宋人誉为“最为利器”⑤,约于神宋熙宁年间传入
宋朝。向宋朝献神臂弓的人究竟是谁?沈括认为李定所献,而朱弁则认
为是李宏所献。该弓的具体制作情形是“以厌(音掩)为身,檀为绡,
铁为枪镗,铜为机,麻索系扎丝为弦”。因为其射程既远且深,可以射
240 步至300 步,“能洞重扎”①,神宗下令依样制造。南宋高宗年间,
抗金名将韩世忠所造的“克敌弓”②,就是仿照西夏神臂弓制造的。
夏人剑:为一种随身佩戴的西夏宝剑。这种宝剑在宋朝享有很高声
誉,被誉为“天下第一”③。宋朝最高统治者以及文人学士,往往以得到
该剑为荣。宋钦宗曾“佩夏国宝剑”④,后来将它赏赐给王伦。文学家苏
轼见此剑,“极欣赏”,并请晁补之为其作歌,内有“试人一缕立褫魄,
③ 《宋史》卷304,《杨告传》。
④ 《长编》卷220,熙宁四年二月壬戌。
① 《宋史》卷304,《杨告传》。
② 《辽史》卷18,《兴宗本纪》。
③ 《宋史》卷185,《食货志》。
④ 《长编》卷132,庆历元年甲戌。
⑤ 朱弁:《曲洧旧闻》卷9。
① 《梦溪笔谈》卷16,《器用》。
② 洪迈:《容斋三笔》卷16,《神臂弓》。
③ 宋太平老人撰:《袖中锦》,收《学海类编》集余4。
④ 《宋史》卷371,《王伦传》。
戏客三招森动容”⑤。即见血封喉,见血不治之意。说明该剑不仅外表美
观,而且犀利无比。
3。采盐业:
盐的主要产地在盐州和灵州。盐州计有乌池、白池、瓦窑池、细项
池等四盐场。灵州则有温泉池、两井池、长尾池、五泉池、红桃池、回
乐池、弘静池等七盐场。这些盐场主要产青盐和白盐。青盐品质纯净,
以稍带青绿色而得名,其质量比白盐更佳。
此外,在西安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西)的碱隈川还出产红
盐和白盐,但其产量和质量都比不上兴、灵二州的青白盐。
西夏统治者在中央机构三司中设盐铁使专管盐铁,说明对采盐业的
重视。西夏统治者之所以重视采盐业,因为它是西夏政府重要财源之一。
如元昊时“数州之地,财用所出,并仰给于青盐”①
西夏青白盐除了供西夏人民食用外,主要用于同宋、辽、金进行官
方贸易,其中运往宋关中地区最多,并以此换回大批粮食。由于西夏青
白盐的质量优于宋朝的解盐,价格也比解盐便宜,深受宋朝沿边人民欢
迎,“以青盐价贱而味甘,故食解盐者殊少”,宋政府鉴于“解盐之利
日渐侵削”②,为了保证解盐的畅销,往往“峻青白盐之禁? 。重为法以
绝之”③。即禁止奸商私自贩卖青、白盐至宋,谋取暴利。
4。印刷业:
西夏印刷业颇为发达。自元昊建国后,统治者为了学习吸收汉族的
先进文化,发展自己的文化教育,除了大量搜购汉文典籍外,还用夏汉
两种文字雕印书籍,成为风气。为了发展印刷业,西夏政府还设置一种
官府出版机构——“刻字司”。1957 年,北京发现寿亲养老新书,牌子
刻着“西夏揆文书院”重刻字样,反映西夏存在着揆文书院的出版机构。
除官府出书外,私人和学校也可能刻印书籍。
西夏刻书种类繁多,计有佛经、诗、文、小说、格言、谚语、文字、
音韵、法律、医术、日历、卜筮、咒文、以及用西夏文大量翻译的汉文
书籍,诸如儒家经典、诸子、史传、小说、兵书、医书、版画,等等。
在这些刻书中以佛经数量最多。西夏统治者建国伊始,即大力提倡宗教,
为了祈求所谓“福利”、“功德”,往往大量刻印佛经,如公元1189 年
(乾祐二十年)夏仁宗仁孝就在大度民寺作大法会,念佛诵咒经之机,
散发蕃(西夏)汉《观弥勒上升兜率天经》10 万卷,汉《金刚普贤行诵
经》、《观音经》等5 万卷。其中《观弥勒上升兜率天经》施经发愿文
中有“镂板斯经”之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夏刻书业的发达。
5。陶瓷业:
西夏陶瓷业,除少量高级瓷器自宋朝输入外,大部分为自己烧造。
从考古出土的陶瓷看,西夏烧制的瓷器产品计有白瓷碗、白瓷盘、酱色
瓷碟、玉壶春瓶、瓷砚、瓷人头像、白瓷碟、白瓷高足碗、白釉瓶、酱
黑釉瓷碗等的碎片和酱褐釉剔花瓶等。这些瓷器虽然不乏佳作,如1956
⑤ 晁补之:《鸡肋集》。
① 包拯:《包孝肃奏议》卷9。
② 《长编》卷146,庆历4 年正月庚子。
③ 《长编》卷165,庆历八年十月丁亥。
年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敏盖村发现的酱褐釉剔花瓶两件,瓶身刻有牡
丹花纹,造型凝重大方,是西夏陶瓷工艺中的佳品①,但大多数瓷器,胎
质欠细腻,器形单调,技术上比不上宋瓷。
6。砖瓦业:
瓦为建筑的基本材料,西夏民间房屋,俱为木柴结构,不用砖瓦,
但皇宫官署,贵族官僚邸宅,均用砖瓦建筑。随着砖瓦需求量的增多,
西夏后期统治者对砖瓦生产十分重视,设“砖瓦院”机构来专门管理砖
瓦生产。从建国后对银川市西夏帝陵区的发掘遗物看,建筑材料实物有
砖、瓦、鸱吻、龙头、兽头,等等。砖有条砖、方砖两种;瓦分板瓦和
筒瓦,其中筒瓦有青灰和琉璃二种;而琉璃瓦又有深蓝与深绿两种颜色。
当有兽面纹与花卉纹、虎头纹滴水等等。鸱吻有绿琉璃和青灰二种。这
些砖瓦等建筑材料,均为就地烧制,这从陵区东部边缘发现的数十座西
夏砖瓦和石灰窑址可以看出。
7。玉器加工业:
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的沙州一带。如公元1004 年(宋景德元年)四
月,“曹宗寿遣使以良玉名马来贡”。公元1050 年(宋皇祐二年)“沙
州骨笃末似婆温等来贡玉”①。这些贡玉虽然没有新疆和阗玉那样有名,
但它证明河西走廊沙州、肃州一带产玉并有玉器加工业。
8。金银制造业:
西夏统治者为了满足其奢侈生活的需要,在其中央的十六司机构
中,设有文思院,专门管理金、银、犀、玉等高级用品的制造。从1958
年以来出土的大批金银器看,表明西夏手工业匠人比较熟练地掌握了
铸、锻、焊、抛光、切削、钻孔、鎏金等工艺技术。如1976 年,宁夏灵
武发现的一批银器中,有曲腹钵、敞口碗、盒等,造型轻巧,外表光莹、
厚薄均匀。有的器底有线雕卧牛图案,有的钵、碗内底有墨书西夏文,
注明器物重量②,等等。
此外,西夏手工业还有造纸业(西夏统治者曾设造纸院来管理造纸
业)以及作为家庭副业的酿酒业(采用蒸馏酿酒法),等等。
二、手工业生产者的身份
西夏手工业无论官营、民营其生产者都不是奴隶。以凉州手工业者
为例,如《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碑文最后,将刻碑,修塔工匠的名字
诸如任遇子、刘狗儿,等等,与官员、僧侣并列刻于碑上,说明其匠人
的身份属于一般的老百姓。至于民营手工业者的身份,《马可波罗游记》
云:
“(凉州)当地居民经营商业和手工业”①,既然从事手工业者
为一般“当地居民”,其非奴隶明矣。
第四节 西夏的商业
① 《内蒙古文物古迹简述》第59 页。
① 《宋会要辑稿》第198 册,《蕃夷》5 之3。
② 《宁夏石坝发现墨书西夏文银器》,《文物》1978 年第12 期。
① 陈升俊等译:《马可波罗游记》第51 章,《凉州王国》。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西夏的商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西夏
商业分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两类,现分述之。
一、国内商业
西夏国内商业的有关史料,不仅缺乏而且零星。但仅从有限的材料
中也能看出国内商业的概貌。
1。城市商业
西夏国内商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城市商业的繁荣。如《凉州修护国
寺感通塔碑》云:
“况武威当四冲地,车辙马迹,辐凑交会,日有千数”,“众
匠率职,百工效技”。
反映了远道而来的客商、工匠、官僚地主、香客②云集武威的盛况。
同时,一些城市商人,为了获取厚利,往往不辞劳苦到外地经商。
如西夏《瓜州审判案》残卷记载瓜州商人,“有铸银近万,乃持裂用,
诸处为贩”。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为了使他们的每笔生意一本万利,
避凶趋吉,往往借助占卜。如武威地区发现的西夏文卜辞中有“辰日买
卖吉”,“戌日得倍利”③,等等。
在频繁的贸易活动中,往往因为发生侵夺伤害之事,而诉诸法律。
《瓜州审判案》残卷,记载公元1071 年(夏惠宗国庆二年),西夏瓜州
地方官管理审判因商贾买卖牲畜,交换缯帛,以致发生了侵夺伤害的案
件。残卷上记录有“今更间种异头裂伤”、“侵马者、夺马者”、“侵
马驴已卖许四□缯量三十二? 。”,等等。反映了瓜州地方在频繁的交
换中,个人的人身安全和私有财产,得不到保障,那些受害者,被迫到
地方官那里去告状,以便借助法律去惩治为非作歹之人。
国内商业市场交易的商品最常见的计有粮食、布、绢帛、牲畜、肉
类,等等。如在宋夏战争期间,由于“岁赐”、“和市”断绝,物价飞
涨、价格昂贵,“今贼中尺布可直钱数百”①,“一绢之值,为钱二千五
百”②,“匹帛至直十余千”③。仁孝时,国内饥荒,“民间升米百钱”④。
在黑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被柯兹洛夫盗走的文物中有一幅“肉商图”,
画一位卖肉者嘴里咬着屠刀,卷起衣袖,正在割切羊肉,而在另一家店
里,一人正在宰鸭,旁边放了很多被杀死的鸭子。这是黑城屠宰商经营
肉类的生动写照。
2。高利贷与典当业
随着国内商业的发展,西夏境内的高利贷和典当业也活跃起来。
西夏上自皇帝大臣、下至富商大贾和布衣百姓,都放高利贷。如毅
宗谅祚统治期间,“牙头吏史屈子者狡猾,为众贷谅祚息钱,累岁不能
② 罗福颐:《西夏护国寺感应塔碑介绍》,载《文物》1981 年第4—期。
③ 甘肃博物馆《甘肃武威发现的西夏文考释》,载《考古》1974 年第3 期。
① 《长编》卷134,庆历元年十月壬寅。
② 《长编》卷138,庆历二年十二月。
③ 《长编》卷405,元祐二年九月丁巳。
④ 《西夏书事》卷35。
偿”①。其臣“(高)怀正贷银夏人”②。他们往往因为放高利贷而成为
暴发户。所谓“腰缠万贯、身着贵服,必靠放债”③,正是对这些暴发户
的写照。
放债还本付息,一般以钱作为借还的支付手段。如甘肃武威下西沟
■发现的汉人欠款单:“李伴初欠钱叁贯伍百文。刘的的欠钱贰贯贰佰
伍拾文”④。
至于典当,其本利多为粮食大麦、小麦,抵押品则为衣袄、皮毯、
马毯、白帐毡等物品。这从英人斯坦因得自黑城的西夏天庆十一年(公
元1204 年)典麦契残卷15 件,即可证明。现根据陈国灿同志的复原,
试录一契于下:
“'天庆十一年五月'初三日,立文人兀女浪粟,今'将''自己'
□□袄子裘一领,于裴处'典到大麦''五'斗加三利,小麦五斗加四
利,共本利大麦'一石''三'斗五升。其典不充,限至来八月'一日不
赎来时',一任出卖,不词。
立文人兀女'浪粟'(押)知见人讹静'□□'(押)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