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简明西夏史-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状“类符篆”。从笔画看,西夏字太多在10 画以上,常用字中6 画以下
仅占总字数的1%左右。
西夏文字,也像其他任何一种文字一样,尽管构造复杂,但仍是有
规律可循的。最早探索西夏文字构造的,是我国著名学者罗福苌(cháng
音长)。1914 年,罗福苌从俄国学者伊凤阁手中获得《掌中珠》,进行
研究,著《西夏国书略说》。他用汉字“六书”法,即象形、指事、会
意、形声、假借、转注法去分析西夏文字,并概括出西夏字的一些偏旁
和部首。罗福苌的研究,开我国学者研究西夏文字的先河。
外国学者沿着这一研究方向进行研究,成绩显著的有日本的西田龙
雄。1966 年,西田龙雄著《西夏语之研究》。该书将西夏文字分为基本
文字和派生文字两种,指出两种文字有五种结合关系。同时还将西夏文
字分解,归纳出329 种文字要素。此外,还概括出一些西夏字部首,将
①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西夏字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随着西夏时期编纂的各种字典,包括《文海》、《音同》、《蕃汉
合时掌中珠》、《义同一类》、《圣立义海》、《五音切韵》,等等的
发现与公诸于世,尤其是《文海》的刊布,给专家们对西夏文字结构的
进一步研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西夏人所著的《文海》,是一部
最系统最全面的西夏文辞书。该书以声、韵为经纬对西夏字进行归类,
对每一个字的形、义、音都有详备的注释。1983 年出版的史金波、白滨、
黄振华所著《文海研究》一书,他们除了对《文海》进行校刊、汉译、
编索引外,还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对《文海》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取得
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史金波同志对西夏文字结构特点的分析,读之令人
耳目一新。通过《文海》对西夏字的研究,我们清楚看到了西夏字构造
的规律。
西夏文字的构成可分为单纯字与合体字两大类。
单纯字一般笔画较少,因为它构成新字的机会较多,是组成文字的
基础。单纯字又可分为两种:即表意单纯字。多记录常用词,用固定的
字义。如■(人)。■(一)■(手)■(小),■(老),■(上),
■(圣),■(女),等等。这些字构成新字的比例最大。表音单纯字,
通常为借词,地名,人名和佛经真言注音。如■(吃)、■(下)、■
(居)、■(嵬),等等。这些单纯字也是构成新字的成分之一。
合体字包括合成字、互换字和对称字三类。
合成字是由2 个字、3 个字,有的甚至由4 个字组成一个字。组字时
一般只用一个字的一部分,如左部、右部、上部、下部、中部;有时也
用一个字的大部分或全体。组合方式有60 余种。合成字还可分为会意合
成。即会两字或三字之义为一义。如■(水)、■(土)合成■(泥)
字。■(膝)■(手)■(行)成合■(爬)。音意合成,即两字合成
一字时,其中一字起标音作用,它与合成字同音;另一字起表意作用,
它与合成字字义有关。如■(吃)■(做)合成■(工匠)'吃'。这种
音意合成字,与汉字中形声字类似。以上两类合成字占西夏字总量的80
%左右。成为西夏字的主干。音兼意合成,有一部分字,不仅表意字与
被解释字字义有关,其表音字也与该字字义有关。如■(木)■(渡)'■]
合成■(船)[■',这里的“木”表示“船”的质料,“渡”表示船的
用途。而“渡”字和合成字“船”同音,“船”成为“渡”字的引申意
义。反切上下字合成,即一个字由两个字合成,这两个字正是合成字的
反切上字和下字。换句话说,就是合成字的读音恰是这两个字中第一个
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拼合而成。如■(虚)■(耶)合成■(胁)。
用这种方法构成的字,仅占西夏字总数的0。5%左右,是西夏字构造中一
种特殊现象。间接音意合成,即一个字由两个字合成时,一字表意,另
一字不直接表音,而是把它译成汉语后,由该汉字的音起标音作用。如
■(汉)〔■〕■(城)合成■(姓)[汉'。长音字合成,即以发音与
之相应的西夏字和意义为“长”的西夏字共同组成之字。如■(阿)■
(长)合成■[阿长呼]。
互换字是把一个字中的两个部位交换位置组成新字。新组成的字和
原来的字往往在字义上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常连起来共同组333
成一个词或词组。这类字在西夏文中占有相当比重。这种字有几类互换
法。左右两部分互换。如■(指)■(趾)■(悔)■(改)。中间不
动,左右互换。如■(斫)■(断)。上部不动,下部左右两边互换。
如■(藏)■(匿)。左边不动,右边的两部分互换。如■(逃)■(服)。
右边不动,左边两部分互换。如■(缩),■(皱)。大部不动,一个
侧角的两部分互换。如■(水)■(鱼)。
对称字是西夏文中另一种合体字,即一个字的左右两部分相等。这
类字往往有双之意。如■(唇),■(双),■(分)等。有的字除左
右两边相等外,中间还有一竖。如■(称),■(中),■(畦),等
等。
此外,在西夏文中还有少量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前者如■(人)字
象人形。■(虫)字象多足的虫形。后者如■(丝),象一条虫在小屋
内,指示蚕茧的形状①。
三、西夏字与汉字的异同
党项族与汉族是古老的兄弟民族,西夏文化源远流长,它受汉文化
的影响很深,因此,作为西夏字不可能不受汉字的影响。尽管西夏在创
造文字时没有袭用现成的汉字,而且尽量避免与汉字雷同(实际上所造
西夏字无一与汉字相同)。但在造字原则,文字结构、文字笔画、字体
形态、书写规则等方面,都未能摆脱汉字的影响。因此,研究两种文字
的异同,有助于我们了解西夏文化的渊源。
西夏字同汉字的相同之处是两种文字都属表意文字,但同时都有表
音成分,其意符与音符在形式上都没有任何标志,位置都不固定;两种
文字都属“形体方整,类八分”的方块字,其笔划都有点(■)横(一)
竖(丨)撇(丿)捺(丶)拐(■)提(■),等等。在构成方法上,
西夏字的含意合成字,音意合成字同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类似;两种
文字的一些形体和不同部位上都有笔划变通现象;两种文字都有楷、行、
草、篆四种书体;两种文字的同音字都很多,每群同意字常用一个字作
为代表;两种文字在注音时都常用反切方法,有平、上、去、入四声的
区别。
其不同之处,西夏字比汉字更繁复,其笔划较少结构简单的字比汉
字少得多。同时西夏字超过20 画的字也较少;西夏字斜笔(撇、捺)字
较多,但没有汉字常用的竖钩;西夏文会意合成字比汉字里的会意字多,
其音意合成字(与汉字中的形声字相似)比汉字形声字少;西夏字类似
拼音构字法的反切上下字合成法构成的字,其比例比汉字大,同时更有
系统性,拼合感更强;西夏文在构字时普遍省形、省声(即用两个或两
个字以上的字构成一个字时,无论是作意符还是作音符,都可以只用一
个字的一部分),其省去的部分并不固定,而汉字构字时,省形,省声
是个别现象。西夏字每一个字的各个部分(包括上、下、左、右中大部、
全体)都可以代表这个字去组成新字。因此,它没有汉字那样明显的偏
旁体系;西夏文中的音意合成字(类似汉字形声字)的表意部分不表示
物形,而汉字形声字的义符往往与物形有直接关系;西夏文音意合成字
大多与组成它的表音字同音,而汉字形声字中仅有10%左右的字与声符
① 史金波:《从文海看西夏文字构造的特点》,载《文海研究》,1983 年出版。
同音,其余的只是发音相近或有一定的关系①。
四、西夏文字的应用和流传
西夏文字的创制,是党项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对夏国的政治和文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其意义重大,被元昊“尊为国字”,下令“凡
国中艺文诰牒尽易蕃书”①。所谓“尽易蕃书”,即一律用西夏字。由于
元昊的积极推行,西夏字作为应用文字在西夏境内便迅速广泛推广流行
开来。上自官方文书,下至民间日常生活的记事,都用西夏文字作为书
写工具。各种佛教经典(包括汉文、藏文、回鹘文)和汉族儒学典籍的
翻译,无不应用西夏文作为其有力的工具。
同时,西夏学者用西夏文撰写的著作虽然大部分已经散失,但还是
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如西夏人撰写的字典、辞书,保存下来
的就有以下一些:
《音同》亦作《韵统》,是用西夏文编写的一部《同音字典》也是
现存最早的字书。全书6000 余字,按声母分成九类:重唇音、轻唇音、
舌头音、舌上音、牙音、齿头音、正齿音、喉音、来日舌齿音。每类再
分为同音的若干小节,无同音字的独字分别列于各类之后,每一字下都
有简单的注释。该书成书于崇宗乾顺正德六年(公元1132 年)十月十日,
为西夏中叶的作品。
《蕃汉合时掌中珠》为仁宗乾祐二十一年(公元1190 年)西夏人骨
勒茂才编写。该书共50 页,以事门分类。作者在每一词语条目旁都列有:
西夏文、汉译文、西夏文汉字注音,汉译文的西夏字注音,检阅极为方
便。该字典是党项人、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的必备的工具书,也是目
前初学西夏语文的入门工具书。
《文海》是一部大型西夏文韵书,编纂体例兼有汉字《说文解字》
和《文韵》的长处。作者在每一字条下进行三种注释,即首先以四字解
释文字构成,接着,以较多的字解释字义,最后,以反切注音。该书是
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的重要文献。
此外,还有《要集》,一种按事门分类的西夏文字典;《五音切韵》,
一部编制西夏语韵表和韵图的韵书;《圣立义海》,一部包罗甚广的词
书;《义同一类》,一部大型同义词典,等等。
西夏学者除了编写了各类字典辞书之外,还用西夏文翻译了大量的
汉文典籍。其中属于儒家经典的有《论语》、《孟子》、《孝经》,等
等。属于类书的有《类林》,译自汉文类书,是中国历史人物分类故事
集。唐于立改撰,共10 卷,原本早已失传。据传世残本可知西夏文本有
10 卷50 篇,刻于乾祐十二年。属于兵书的有曹操、李莹、杜牧所注《孙
子》译本残本。及《六韬》、《黄石公三略》,等等。属于政论书的有
唐朝吴竞编撰的《贞观政要》,名为《贞观要文》。属于历史的有春秋
诸国史汇编《十二国》,等等。
在翻译和注释方面取得成就最大的有著名学者斡道冲。他曾译《论
语注》,并作《解义》20 卷。称《论语小义》,并著有《周易卜筮断》①。
① 参阅史金波著:《西夏文化史》,第一章《西夏文与西夏语》。
① 《西夏书事》卷12。
①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4,《西夏相斡公画像赞》。
在用西夏文翻译的著作里,其中数量最大的是译自汉、藏文佛经。
而用西夏文书写、镌刻的碑文、题记,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具有较高的
文物、史料价值。至于用西夏文铸刻的印章、牌符、钱币等,更是琳琅
满目,不胜枚举,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西夏文字自创造到停止使用,经历近5 个世纪。西夏自1038 年建国,
到1227 年灭亡,这中间西夏文从未停止使用过。西夏灭亡后,西夏文继
续在我国西北地区流行和使用。蒙古称西夏为河西,因此,西夏文被称
为“河西字”。公元1302 年(元大德六年),在杭州大万寿寺完成了雕
刻的河西字《大藏经》有3620 余卷,并由僧官主八印造三十多藏,施送
西北各地寺院“流通供养”。这说明西夏灭亡 16 年之后,西夏文还在
西北地区使用和流传。公元1345 年(元顺帝至正五年),完成的居庸关
过街塔洞壁的六体文字(西夏文、汉文、藏文、梵文、八思巴蒙文、回
鹘文)碑,其中有西夏文两大咒和《如来心经》、《造塔功德记》。党
项人中书平章政事纳璘参加此项工作。而党项僧人智妙酩部和那征师则
是主持西夏文译写者。这说明西夏灭亡后的118 年,居住在今山西居庸
关一带的党项人中还流行着西夏文字。
但居庸关六体石刻并不是西夏文字流行的最晚时间。公元1502 年(明
孝宗弘治十五年),有一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