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四大如不调合,则生疾病。这表明,由于西夏佛教的盛行,因此,佛
典中的关于疾病的一些观点,已经渗透到西夏医学理论之中。
由于西夏的医药学知识,主要来自宋金,因此,其医药水平不如宋
金。一些疑难病症无法医治,只好求助于宋金。仁孝时,权臣任得敬患
病,久治不愈。仁孝遣使至金“乞良医为得敬治疾,诏保全郎王师道佩
银牌往焉”⑥。桓宗纯祐时,其母患病,纯祐遣使至金求医,“诏太医判
官时德元及王利贞往,仍赐御药”①。这说明西夏的医疗水平不如宋金。
第六节 西夏文学艺术
一、文学
党项族早在吐蕃奴隶主王朝统治之时,曾用藏文记录过有关本民族
古老的传说。在建立夏州地方政权之后,由于不断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造诣较高,印象深刻的文学作品。这突
出地表现在夏州地方政权的统治者给中原王朝用汉文书写的表章之上。
如公元955 年(宋至道元年)六月,李继迁为向宋朝索取夏州而写的表
章,其中有云:
“臣先世自唐初向化,永任边陲;迨僖庙勤王,再忝国姓。历五代
而恩荣勿替,入本朝而封爵有加。德并戴天,情深拱极。? 。臣虽
拓跋小宗,身是荩臣后裔。十世之宥,义在褒忠;三代之仁,典昭
继绝。聿维夏州荒土,羌户零星,在大宋为偏隅,于渺躬为世守。
祖先灵爽,应恋首邱;明发私怀,敢忘宗土。恭惟皇帝陛下,垂天
心之慈爱,舍兹弹丸;矜蓬梗之飘零,俾以主器。诚知小人无厌,
① 史金波等著:《文海研究》第523 页。
② 史金波等著:《文海研究》,505 页。
③ 《文海研究》第504 页。
④ 同上,第511 页。
⑤ 同上,第475 页。
⑥ 《金史》卷134,《西夏传》。
① 同上。
难免僭越之求,伏祈圣主宽仁,远降哀全之诏,曲成靡既,再造莫
酬。? 。”②
该表章层次分明,文字优美,逻辑清楚。将索取夏州之理讲得明白。
元昊建国后,由于西夏统治者重视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同时注意尽
量吸收周边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尤其是汉文化,从而将西夏文学的水平
大大提高一步。元昊称帝时给宋所上表章,首先对其祖先歌功颂德,接
着揭示其称帝建国的必然趋势,最后恳请仁宗予以册封,愿意同宋永远
保持友好交往的睦邻关系。全文约380 字,但却给人以气势磅礴,一气
呵成,文字洗练优美之感。
崇宗乾顺,仁宗仁孝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反映在文学上有了
长足的进步。首先,文学的地位大大提高。公元1112 年(贞观十二年),
在遴选官员审查资格时,规定对于精通文学的知识分子,优先提拔为官;
其次,这一时期不仅散文佳作增多,而且产生了一些优秀诗歌。公元1139
年(大德五年)四月,大臣高守忠家生有灵芝,群臣认为是一种祥瑞徵
兆,上表向皇帝祝贺。“乾顺作《灵芝歌》,俾中书相李仁宗和之”①。
并将歌词刻在石碑上以资纪念。《灵芝歌》的全文不见记载,1975 年清
理西夏陵区仁孝陵碑亭遗址时,发现《灵芝颂》的部份内容残碑。其中
有“俟时效祉,择地腾芳”,“德施率土,赍及多方”②等语句。每句为
4 字,二句一韵,给人以文雅秀美的感觉。虽是歌功颂德的宫廷诗,但也
反映了作为西夏最高统治者的文学功力。
除君臣互相酬和的宫廷诗外,还有大量老百姓创作的诗歌汇编成诗
歌集。如《新集金粹掌置文》是长达千字的五言诗。由文学家梁德育汇
集的《新集锦合辞》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富有哲理性内容的诗歌集。
如“水珠不沾者体法,人身无祸者德忠。无德富贵天中云,非道贮财草
头露”③。就是富有哲理性的诗句。在西夏诗歌集中,还有赞颂西夏祖先
的《颂祖先诗》,颂扬造字师野利仁荣的《颂师书》以及劝导容忍的宗
教诗《忍教搜(寻)颂》和劝善性的诗文集《三世属明言集文》、《贤
智集》,等等。
同时,西夏谚语也很有特色。如诗体类书《圣立义海》中的谚语有
云:
聪明人珍视妇女品行,愚蠢人注意妇女容貌。占有牲畜不富,怀有
智慧才富。
公元1176 年梁德养编辑的《谚语》有云:
“钟爱美观,不会雄强;严守礼节,不会英勇。
狼吃东西,留下余食,贼偷东西,留下痕迹。”
这些谚语也与诗歌一样,往往富有哲理性。
二、音乐
党项羌人喜爱音乐,但他们使用的乐器比较简单,在很长一段时期
② 《西夏书事》卷5。
①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② 李范文编释:《西夏陵墓出土残碑粹编》,文物出版社1984 年出版。
③ 转引自史金波著:《西夏文化》第139 页,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
内,他们仅有琵琶、萧笛等,而以击缶为节。在使用这些乐器时,他们
最长于吹笛。他们所吹的笛叫羌笛,其音调悠扬婉转,久负盛名。唐宋
之际,我国汉族诗人非常欣赏,经常在诗词中提到它。唐代诗人王之涣
的乐府《出塞》有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宋仁宗
时,身任边防司令官的范仲淹所写的《渔家傲》,有“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些,说明扣人心弦的羌笛有着深远影响。
西夏音乐源远流长,它深受汉族音乐的影响。早在唐朝晚期,僖宗
曾赐给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全套鼓吹,共有三驾,大驾用1530 人,法驾781
人,小驾816 人,“俱以金钲(zhēng 征)、节鼓、㧏(gāng 刚)鼓、
大鼓、小鼓、铙鼓、羽葆、鼓中鸣、大横吹、小横吹、觱篥(觱音必bì)、
桃皮、笳、笛为器”①。这里的“大驾”,“法驾”,本是封建帝王享用
的“乘舆”之制,作为夏州节度使也享用此制,而且乐队人数达到3000
人以上,令人难以置信。但它反映了党项族此时已经接受中原汉族音乐
的影响,党项统治者从此有了自己的人数较多乐器较全的乐队。在唐朝
音乐的影响下,党项族音乐历经五代至宋,相隔100 多年。“其音节悠
扬,声容清厉,犹有唐代遗风”②。李德明统治期间,随着党项人的汉化,
在礼仪、官制、音乐方面,继续保持向中原王朝学习的劲头。“其礼文
仪节,律度声音,无不遵依宋制”③。元昊建国之后,从西夏的实际出发,
第一次对西夏音乐进行改革。元昊认为中原王朝的那套‘音节悠扬,声
容清厉’的比较繁复的音乐,已不适用于充满战斗精神的党项民族。他
说:
“王者制礼作乐,道在宜民。蕃俗以忠实为先,战斗为务,若唐宋
之缛节繁音,吾无取焉”④。
从这一观点出发,他下令“裁礼之九拜为三拜,革乐之五音为一音。令
于国中有不遵者,族”⑤。
西夏音乐经过元昊更张之后,早已不是唐末的遗音。但任何文化都
是一定观念形态的反映,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化,必须适应当时的经
济基础,音乐当然也不能例外。随着西夏封建经济的发展,党项族汉化
的加深,西夏音乐到仁宗仁孝期间,再一次发生了变革。公元1148 年(人
庆五年)仁孝命乐官李元儒采用中原汉族乐书,参照本国制度,修定乐
律,“历三年始成,赐名新律”①。李元儒等也因此升官。经过这次改革,
西夏音乐由于吸收了较多的汉族音乐的养料,从形式到内容更加丰富
了。
西夏音乐不仅深受汉族的影响,而且不少汉化较深的党项羌人,还
能直接唱汉族歌曲。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学家沈括,任职鄜延时,曾
作过几十首“凯歌”,令他的士兵歌唱,其中一曲云:
“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
① 《西夏书事》卷12。
② 《西夏书事》卷12。
③ 同上。
④ 《西夏书事》卷12。
⑤ 同上。
① 《西夏书事》卷36。
莫堰横山倒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②。
这里的羌人,指宋夏沿边的党项羌等少数民族。不仅宋夏沿边的党
项羌人能唱汉族歌曲,而且在西夏境内的党项羌人,也大都能唱汉族歌
曲。尤其是对北宋中期的著名文学家柳永所作的词,几乎家喻户晓,人
人爱唱。所谓“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③。说明汉族诗词和歌曲在西
夏流传甚广。
西夏统治者为了发展音乐,还设有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蕃汉
乐人院》属“末等司”④。该机构的设立,表明在西夏存在着两种音乐,
即蕃乐与汉乐并存。自立国后,经过100 多年发展的西夏音乐,其乐器
种类很多,据《番汉合时掌中珠·人事下》的记载有三弦、六弦、琵琶、
琴、筝、箜篌、管、笛、萧、笠、筚篥、七星、大鼓、丈鼓、拍板,等
等。表明蕃汉乐人所用乐器,已经相当齐全了。
由于西夏音乐,吸收汉、吐蕃、回鹘等众多民族音乐之长,逐渐形
成自己的特色,因此,深得汉族人民,尤其是统治者的喜爱。公元1083
年(元丰六年),宋神宗召见宋夏边境投降的蕃乐人42 人,“奏乐于崇
政殿”①。表明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西夏音乐,作为文化交流的内容,反
过来给予宋朝以影响。
西夏音乐不仅影响四周邻国,而且对元代音乐的发展,起了一定的
推动促进作用。蒙古灭夏后,西夏音乐,经过高智耀的推荐,为元朝所
采用。元朝统治者在其政府机构中设有昭和署(后改名为乐府署)管理
河西(即西夏)乐人,表明元朝统治者对西夏音乐的重视。
三、绘画与书法
西夏绘画大体上可分为壁画、木板画和岩画等。所谓壁画,指的是
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玉门的昌马石窟,酒泉的文殊山石窟,张掖
的马蹄寺石窟,银川的须弥山圆光寺石窟,内蒙古的百眼窑石窟中的壁
画。在这些石窟的壁画中,保存得最集中和全面反映西夏早、中、晚期
壁画特点的则是莫高窟和榆林窟。
莫高窟的西夏壁画以西夏早、中期最多。其画法继承五代、宋初的
壁画传统,人物很少创新,但花饰图案却相当精美。如莫高窟三○一窟
顶部的团龙藻井(窟顶装饰图案)中央为团曲龙形,四角配以朵云,构
图立意新颖。此外,如保相花图案、交技卷草图案都勘称精美。至于有
一种波状卷云纹边饰(以一条波浪式的藤蔓为主干,两侧派生出像忍冬
草形的卷云纹),因为构图简单朴素,成为西夏广为流行的装饰图案。
莫高窟的人物壁画,数量较多。其中比较有特点的是四○九窟东壁
的王者供养像。该像身高167 厘米,头顶高冠,身着龙袍,腰束玉带,
手持长柄香炉。前立一童子,高70 厘米,服饰华丽,当为王者眷属。男
像后有侍从7 人,其身材大约只有王者的一半。作者试图以身材的大小
来表现人物的尊卑富贱的差别,但这种画法却违反了现实生活,充其量
② 《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
③ 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卷3。
④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10,《司序行文门》。
① 《宋会要辑稿》第102 册,《职官》22 之33。
只不过是一幅迎合封建统治阶级意识的人物画。
与莫高窟的人物画相反,榆林窟的人物画精品较多。如第二窟的壁
画《水月观音》构思巧妙,造型杰出,画技精湛,为世人所倾倒。该画
继承了中原的传统画法,它将人、神融为一体,将山水和人物有机地结
合,运用勾描皱擦、点染等技法,使画面达到了很高的意境。
除《水月观音》为世人交口称赞之外,榆林窟第三窟的《千手千眼
观音像》也很有特色。它反映了西夏的现实生活。在观音像的法光中左
右对称地画有《打铁图》、《犁耕图》、《踏碓图》、《酿酒图》。此
外,还绘有锹、镐、锄、犁、耙、斧、锯、锛、剪尺、规等农业手工业
生产工具。这些画给我们再现了西夏社会农业、手工业生产的较多场景,
从而为我们今天研究西夏的经济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
榆林窟内的西夏供养人像,也有其特色。如第二十九窟西壁画有供
养人群像。其壁画南侧和北侧各有男女供养人像两列,窟主和他的眷属
都以西夏文题记标明官职、姓名、身份。从供养人的长像及其所穿衣服
和冠履,可知当时西夏人的长像和衣着,同时可以与有关史料相印证。
如所画供养人面部丰满而微长,鼻梁较高,身材高大,则与《宋史·夏
国传》所载西夏人面部特征“圆面高准”完全吻合。至于西夏文题记,
则为我们提供了党项姓氏及西夏官制等方面的历史资料。
总之,西夏壁画既继承了中原绘画传统,又吸收了高昌回鹘的画法,
同时还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