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简明西夏史-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余),但各不相统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魏晋以后,羌族势衰,其中一部分被吐谷浑所征服,一部分臣属中
原王朝,另一部分则逃入四川西部的深山野谷之中。“西羌微弱,或臣
中国,或窜山野”②。
唐初,党项羌势力范围有所扩展。“东至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北),
西接叶护(指西突厥领地,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界春桑(在今
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北邻吐谷浑(其统治地盘在今青海
省北部、甘肃省南部一带,活动中心地区则在青海湖附近),有地三千
余里”①。他们按照自氏族分化出来的家族结为部落,并以家族的姓氏作
为部落的名称。在众多的族姓中,比较显赫著名的计有细封氏、费听氏、
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跋氏等八个族姓。八大族姓中又
以拓跋氏最强,在整个党项羌中起着领导的作用②。这时的党项羌各部
落,仍然各自分立,不相统属。
公元584 年(隋文帝开皇四年),党项羌有千余家愿意归顺隋王朝。
公元585 年(开皇五年),其大首领拓跋宁丛率领部落请求定居旭州(今
甘肃省临潭县境),文帝任他为大将军。
公元590 年(开皇十年),党项羌进攻会州(今茂汶羌族自治县境),
被隋军打败,纷纷表示愿意降附③。公元623 年(唐高祖武德六年),党
项羌派遣使者,请求内附,唐在其地设置维州(今四川理县)和恭州(今
四川丹巴县东)。唐太宗统治期间,其社会环境比较安定,人民安居乐
业。公元627 年(贞观元年),党项羌首领细封步赖率领部落归附唐朝,
唐朝统治者在其居住境内设置轨州(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松藩县
境),由细封步赖担任州刺史。在细封步赖的带头下,其它党项羌首领
也跟着响应,纷纷率部落归唐。唐在境内设置崌(ju 据,今四川茂汶羌
① 《隋书》卷83,《党项传》。
② 《旧唐书》卷198,《党项传》。
① 《新五代史》卷74,《党项传》。
② 《旧唐书》卷198,《党项传》,《新唐书·党项传》记载与此同。
③ 《隋书》卷83,《党项传》。
族自治县)、奉(今四川理县西北)、岩(今四川松潘西北)、远(今
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境)等四州,仍以其各部首领为州刺史。
公元631 年(贞观五年),太宗派遣使者“开其河曲地为六十州,
内附者三十四万口”①。
党项羌大首领拓跋赤辞与吐谷浑王慕容伏允关系密切,结为姻亲。
公元634 年(贞观八年),吐谷浑叛唐,太宗派行军大总管李靖率军进
攻吐谷浑,拓跋赤辞率军屯狼道峡(今甘肃迭部县境),协助浑王伏允
作战。不久,赤辞战败于肃远山,伏允也因党项羌人民和家族厌战,兵
败请降。唐政府于其居地,分设懿、嵯、麟、可等32 个羁縻州。这些羁
縻州的位置大体上在松州西北一带的四川、青海和甘肃3 省的邻接地区。
唐政府任命这些归服的部落首领为都督刺史②。并以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
督,赐李姓,都督府的治所设在松州。
二、党项的内迁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唐朝初年,早已进入西藏地区的羌族——■牛部和苏毗部,渐趋统
一,并建立了吐蕃奴隶主政权。唐太宗时,吐蕃灭吐谷浑,势力更加强
大。玄宗开元年间,吐蕃四出侵掠,散居于今甘肃南部和青海省境内的
党项羌诸部,因为不堪吐蕃的掳掠和压榨,请求内徙,唐玄宗让他们迁
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并把原来设在陇西地区的静边州都督府移置庆
州,对他们妥善安置,任命拓跋守寂为右监门都督,封西平公。其原来
聚居之地旋即被吐蕃占领,没有迁徙的党项羌人,接受吐蕃统治,并被
改称为“弭药”①。
8 世纪中叶,唐王朝爆发了安史之乱,拓跋守寂出兵助唐平叛有功,
被提升为容州刺史,领天柱军使。
公元764 年(代宗广德二年),河北副元帅朴固怀恩起兵反叛,并
煽诱党项浑奴刺入寇作乱,朔方节度使郭子仪,鉴于散居灵(今宁夏回
族自治区灵武县)、盐(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和庆州一带的党项
羌,其聚居之地与吐蕃邻接,并不断滋生骚乱,为了对他们进行隔离和
拆散,于是表请将党项羌部落迁到银州(今陕西省米脂县)以北、夏州
(今陕西靖边县境)以东地区,同时,将静边州都督府迁置银州境内。
代宗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及时召集党项羌大首领左羽林大将军拓跋朝
光、拓跋乞梅等入朝,厚加赏赐,让其安抚部众,及时迁徙。拓跋乞梅
居庆州,因为庆州位于陇山(六盘山)以东,所以史书上将由他领导的
党项羌部落叫做东山部。拓跋朝光居银州、夏州,因为夏州以北属于今
内蒙伊克昭盟地区,“登城一望,则平沙漠漠无林阻”②,加上该地区是
南北朝时赫连勃勃所建夏国的辖地,俗称平夏,所以由他领导的党项羌
① 《唐会要》卷98,《党项羌》。
② 《新唐书》卷43,《地理志·羁縻州》云:“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
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① 据新、旧《唐书·党项传》记载,吐蕃称未迁徙的党项羌人为“弥药”。另据《宋会要辑稿·蕃夷》6
之1 记载,西夏建国后,吐蕃及于阗称西夏为“缅药”即(“弥药”),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弥药”
一词的应用范围,已经扩大了。
②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陕西上》,引《延绥镇志》。
部落也以地得名为平夏部。后来建立西夏国家的皇室显赫大姓——拓跋
氏,就是出自这个平夏部。
除了东山部落、平夏部落之外,还有一批党项羌人迁到绥州(今陕
西省绥德县)、延州(今陕西延安)一带居住。党项羌人第二次迁徙定
居之后,由于吐蕃继续向东北侵扰,被迫于公元765 年(唐代宗永泰元
年)以后,一度向东迁徙到石州(今山西省离石县,辖境在今山西三川
河、湫水河流域),以便“依水草”而居,由于当地“永安城镇将阿史
那思昧,扰其部落,求取驼马无厌”①,因此,他们又返回黄河西岸地区,
即回到了银州、夏州一带。
党项羌徙居内地以后,“其所业无桑事”,专以畜牧为生,从其社
会发展阶段看,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均已产生,因
此,部落之间表现出喜好劫掠和战争。史载:
“党项羌其类意气不等,因聚党为兵相伐,强者有其马、牛、
羊、骆驼。其后支属更仇杀,辗转六、七十年,莫能禁”②。
除互相攻掠外,他们还在唐朝统治者面前,互相指斥,将责任推给对方。
“比者或有剽劫,必推南山(部落),南山有寇扰,亦指平夏(部落)。
既相排斥,互说短长”③。唐朝统治者面对着各部落之间的矛盾斗争,不
是以调解人的身份去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而是有意从中火上加油,制
造矛盾,以便于他们进行分化统治。如在对待“南山党项”与“平夏党
项”的矛盾问题上,有意识地贬责南山而抬褒平夏。如当时最高统治的
诏令有云:
“南山党项为恶多年,化谕不悛,颇为边患。??平夏党项素
闻为善,自旬月以来,发使安抚,尤其忠顺,一如指挥,更不猖狂,
各守主业”④。
这种一褒一贬,对少数民族进行分化统治的办法,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
惯用伎俩,是激化民族矛盾的一项重要原因。
唐朝统治者对党项羌在进行分化统治的同时,还加强了对党项羌人
民的经济封锁和剥削。如公元787 年(贞元三年),一些地方官对“内
附诸夷??竞致侵削,藉其蹄角齿毛之异,廉者半价而贾,贪者豪夺”①。
有的“或强市其牛马,不酬其直”②。有的边将“失于绥辑,因缘征敛,
害及无辜”③。在唐的经济封锁和地方官的剥削压迫下,党项羌人民忍无
可忍,被迫纷纷起义。唐文宗太和、开成(827—840 年)年间,灵州、
盐州等地发生了党项羌部落起义,给统治者以较大的打击。唐朝统治者
为了平息这些起义,曾多次派遣官吏,进行安抚。如唐武宗以侍御史崔
君会、李鄠和郑贺分别为灵州、延州(今陕西延安市)、麟州(今陕西
神木县北)等地安抚使,及时进行安抚。而对于那些安抚无效的起义,
① 《唐会要》卷89,《党项羌》。
② 《全唐文》卷737,沈亚之:《平夏》文。
③ 《大唐诏令集》卷129,《洗雪平夏党项德音》。
④ 《太唐诏令集》卷130,《平党项德音》。
① 《全唐文》卷649,元稹:《授王王琬银州刺史制》。
② 《旧唐书》卷198,《党项传》。
③ 《全唐文》卷700,李德裕:《赐党项敕书》。
则派大军围剿。如公元850 年(宣宗大中四年),“(党项)内掠邠、
宁,诏凤翔李业、河东李栻讨之,羌乃破殄”④。
唐王朝与党项羌内迁前后的关系,虽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有
时甚至兵戎相见,但从总体上和主流方面去看,仍然是友好的和密切的
臣属关系。其所以如此,与唐王朝对党项羌所采取的总政策——怀柔、
安抚,有着很大的关系。党项羌同唐王朝基本上保持着密切友好关系,
这对党项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无疑起了加速的作用。
第二节 西夏拓跋氏的族源
在阐述了作为西夏的主体民族——党项的兴起、迁徙、定居及其与
中原王朝的关系之后,紧接着有必要以一定的篇幅谈一下建立西夏王朝
的拓跋氏的族源问题。
西夏皇族——拓跋氏究竟出自何族,是西夏史中值得进一步深入研
究的问题。对于该问题,国内外学者曾经进行过比较深入的探讨和争论,
但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西夏拓跋氏其
族源出自鲜卑,另一种意见认为西夏拓跋氏与羌族同源。如果将两种意
见加以比较,似乎第一种意见比较有说服力,因为它能找到较多的确凿
根据。
首先,唐宋辽元明的有关记载,说明了西夏拓跋氏与拓跋鲜卑同出
一族源。
唐人林宝早在元昊立国前200 年,就已指出:
“孝文帝迁都洛阳,改为元氏。? 。开元后,右监门大将军西
平公静边州都督拓跋守寂亦东北蕃也,孙乾晖银州刺史,侄澄岘今
任银州刺史”①。
拓跋守寂是党项大首领拓跋思泰之子,与拓跋乾晖、拓跋澄岘均为西夏
拓跋氏的成员,“东北蕃”意为鲜卑。说明西夏拓跋氏与鲜卑拓跋氏同
出一源。说明元昊自称是元魏的后代,并非高攀冒认、伪造祖先历史,
而是有所本和有据可寻。
宋人有关记载颇多。《宋史·宋琪传》云:
“自银,夏至青、白两池,地惟沙碛,俗称平夏拓跋,盖番姓
也。自麟、延以北,多土山柏林,谓之南山野利,盖羌族之号也”。
所谓“拓跋,盖番姓也”,“野利,羌族之号”,说明在宋琪眼里,平
夏拓跋不是羌族,而是属于“东北蕃”,即出自鲜卑拓跋,而野利属于
党项羌族之大姓,两者不容混淆,应该严格加以区分。
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也认为西夏拓跋氏与鲜卑拓跋氏同出一
源,称西夏拓跋氏,出自“北番”。这一看法与唐人林宝,北宋宋琪完
全相同。
《辽史·西夏外纪》云:“西夏,本魏拓跋氏后,其地则赫连国也”。
元人修《辽史》虽然参考的著作颇多,但其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史料却是
耶律俨编修的《皇朝实录》。耶律俨是汉人,本姓李,赐姓耶律,在辽
④ 《唐会要》卷98,《党项羌》。
① 《元和姓纂》卷10,《拓跋》。
朝官至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监修国史。地位很高的耶律俨,作为一
代史官,对于辽的友邦西夏的历史,自然比较熟悉。既然《辽史·西夏
外纪》的撰修,主要本于耶律俨的《皇朝实录》,那么,它的西夏拓跋
氏“本魏拓跋氏后”的观点,当属可信。
元明两代均有关于西夏拓跋氏的记载。如《李世安墓志》云:“公
西夏贺兰山于弥部人。”①《元史·李恒传》云:“其先姓於弥氏,唐末
赐姓李,世为夏国主。”李世安、李恒均为西夏王族拓跋氏的后代。两
条史料均提到“於弥”。何谓“於弥”?据王静如等先生的考证,“於
弥”乃“嵬名”之异译②。何谓“嵬名”?宋代不少文献如李焘《长编》
等,均认为是元昊所改西夏国姓。”自号嵬名称吾祖”。但欧阳修却认
定元昊所改为“元氏”。“赵元昊以河西叛,改姓元氏,朝廷恶之,遽
改元曰:“康定”③。欧阳修为当时人记当时事,且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