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颈背双筋牵。先寒后热。腰强急缩。目中生花。x(出千
金
方)
桂心(一两) 白术 芒硝 大青 栀子(各三两) 柴胡(五两) 石膏 生姜(各
八两)
生地黄 香豉(各一升) 上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x治心腑脏温病。阴阳毒。战掉不定。惊动。x(出千金方)
大青 黄芩 栀子 知母 芒硝(各三两) 麻黄(四两) 玄参(六两) 石膏 生
葛根
(各八两) 生地黄(切一升) 上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x治脾腑脏温病。阴阳毒。头重颈直。皮肉痹。结核隐起。x(出千金方)
大青 羚羊角 升麻 射干 芒硝(各三两) 栀子(四两) 寒水石(六两) 玄参
(八两)
上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x治肺腑脏温病。阴阳毒。咳嗽连续声不绝。呕逆。x(出千金方)
麻黄 栀子 紫菀 大青 玄参 葛根(各三两) 桂心 甘草 杏仁 前胡(各四两)
石膏(八两) 上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x治肾腑脏温病。身面如刺。腰中欲折。热毒内伤。x(出千金方)
茵陈蒿 栀子 芒硝(各三两) 苦参 生葛(各四两) 生地黄 石膏(各八两) 葱
白
豉(一升) 上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下硝。分三服。
x大交泰丹 治阴阳二毒伤寒。或因下早亡阳。或致结伏胸膈。四肢厥冷。脉息俱x
x无。心燥如火。或因冷物伤脾。夹脐注痛。生硬入胃。中满痞塞。及发潮热。并治翻胃x
x哕逆。霍乱吐泻。小肠 癖。胁肋气痛。但是阴阳不顺。恶候伤寒。并治之。每服一x
x粒。炭火内 通赤。良久取出。放冷。细研如粉。米饮一盏。煎至七分。温服。不拘x
x时。隔半时辰。再服。甚效。兼
金星石 银星石 代赭石 太阴玄精石 云母石(白色成片子者) 禹余粮石 桂府滑
石
(各一两) 寒水石(吉州者一两半) 不灰木(色青黑性软者一两) 上同入瓷瓶子内。
炭火半
秤。 。火耗一半。取出放冷。研为细末。糯米粥为丸。如弹子大。候干。根据前法服。寒水
石。南人谓之软石膏。一方加麦饭石。(一两)
x归魂散x(圣济总录)x治阴阳二毒。不省人事。x
石膏(八两) 寒水石(四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三两)阳起石(三两同石膏寒水石
三味捣
细研为末和入新罐内 一伏时以纸铺地出火毒入四味药) 干姜(炮) 麻黄(去节各一两)
杏仁(二七枚去皮尖双仁炒研) 上捣研令匀。瓷盒盛。冷水调下二钱匕。
x霹雳散x(一名黑散子)x治阴格阳。烦躁。不饮水。x
用附子一枚。炮熟取出。用冷灰焙。细研。入真腊茶二大钱。和匀。为细末。每服分作
二服。水一盏。煎至六分。临熟入蜜半匙。放温。或冷服之。须臾燥止得睡。汗出即瘥。
x黑龙丹 治阴阳二毒伤寒。x
用舶上硫黄一两。以柳木槌。研三两日。巴豆一两。和壳。记个数。用二升铛子一口。
先安硫黄铺铛底。次安巴豆。又以硫黄盖之。酽醋半斤以来浇之。盏子盖合令紧蜜。更以湿
纸。周回固济缝。勿令透气。缝纸干。更以醋湿之。文武火熬。常着人守之。候里面巴豆作
声。数已半为度。急将铛子离火。便入臼中。急捣令细。再以少米醋。并蒸饼少许。再捣。
令冷。可丸如鸡头大。若是阴毒。用椒四十九粒。葱白二茎。水一盏。煎至六分。服一丸。
阳毒。用豆豉四十九粒。葱白二茎。水一盏同煎。吞一丸。不得嚼破。患经五六日。方可服
之。食前吃。切在度其病势。可下即与。虽及日数。病未传入。或未及其日。病先在脏。亦
不可拘执矣。有孕妇人亦许服。或吐或泻为候。不可吃热食。或觉心头空。以温白粥。或服
调气汤散补之。欲辨阴阳二毒之病者。但始得病。惟看手足指冷者。是阴。不冷气和者。是
阳。若冷至指节二三寸者。病轻。若冷至肘膝。为病难理。阴阳毒病。亦无常也。或初病便
有毒。或服药经五六日以上。或十余日后不瘥。变成其毒者。其候身重背强。咽喉痛。饮食
不下。毒瓦斯攻心。心腹烦疼。气促。四肢厥逆。呕吐。体如被打。面目青而体冷者。阴证也。
阳毒则不然。面目赤。身壮热。或便脓血。喉疼。生斑点如锦纹是也。合时。忌妇人、猫、
狗见。
x破证夺命汤 治阴阳二毒伤寒。证候不明。下药错误。致患人困重垂死。七日以x
x后。十日以来。可服此。传者云。千不失一。只一服。不超时见效。汗自鼻上出尽是x
x应。x(方见破证夺命散)
x丹砂丸x(出活人书)x治伤寒阴阳二毒。相伏危恶形证。x
硝石(半两) 太阳石 舶上硫黄 水银 太阴石 玄精石(各一两) 上为末。先用
无油
铫子。以文武火炒。下诸药末。令一如灰色。研如粉面。生姜自然汁。浸蒸饼为丸。如绿豆
大。每服五丸。龙脑、牛黄、生姜、蜜水下。压躁也。若阳毒。枣汤下。阴毒。任汤下。不
得于屋底炒。一方无太阳石。
x夺命丹x(出王氏博济方)x治阴阳二毒。气冲心。x
朱砂(二两) 金箔(八十片) 腻粉(半两) 巴豆(八十个纸裹出油) 黄蜡(二
两) 上为
末。炼蜡为丸。如鸡头大。如有患者。以腻粉一钱。米饮一盏调下。如人行一里以来。其药
动下恶物。如药在其中。取出。掘一地坑。埋三伏时取出。除却上面黑物。以麝香裹养之。
如更用时。擘为两处。重为丸。一粒可疗五七人。神圣之功。卒难叙述。
x青蒿散 治阴阳二毒伤寒。及肢体疼倦。x
上用青蒿。八九月候成实。多采。去枝梗。以童子小便。浸三两日。漉起。酢干日晒。
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乌梅一个。同煎七分。温服。
卷一百三十五伤寒门
阴毒(附论)
属性:夫阴气独盛。阳气暴衰。阳为阴所胜。内外皆阴。故成阴毒伤寒。有初得病。便成阴毒
者。有服汤药。经五六日以上不瘥。变成阴毒者。以病本属阴。因服寒药过多。或脏腑内外
受寒。阴气转盛。阳气不复所致。其候四肢逆冷。脐腹筑痛。身如被击。呕吐下利。其脉沉
细而疾者是也。阴毒已深。疾势困重。六脉附骨。取之有。按之即无。一息八至以上。或不
可数。宜用葱熨法。灼艾法。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
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躁渴虚汗。
或时郑声。呕逆下利。身如被杖。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仲景云。此阴毒之
候。五日可治。至六七日。不可治也。阴毒。甘草汤主之。始得阴毒云。阴毒本因肾气虚寒。
因欲事。或食冷物后伤风。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伏内阴。内外皆阴。则阳
气不守。遂发头痛。腰重腹痛。眼睛疼。身体倦怠而不甚热。四肢逆冷。额上及手背冷汗不
止。或多烦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三二日间。或可起行。不甚觉重。诊之则六脉俱沉细
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大。关脉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阴证也。若服凉药过多。
则渴转甚。燥转急。有此病证者。急服还阳退阴二药即安。惟补虚和气而已。宜服正元散。
退阴散。五胜散。阴证不宜发汗。如气正脉大。身热而未瘥。用药出汗无妨。
阴毒为病。手足冷。腰背强。脐腹筑痛。咽喉痛。呕吐下利。身如被杖。脉细欲绝。此
由肾气虚寒。外伤风冷。或因冷物伤脾。盖脾为太阴。内外皆阴。则阳气不守。遂成阴毒。
四肢逆冷。额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烦渴。精神如失。故岐伯曰。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
数
又阴毒渐深候云。积阴感于下。则微阳消于上。故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转甚。或
咽喉不利。或心下胀满结硬。躁渴。虚汗不止。或时狂言。指甲面色青黑。六脉沉细。而一
息七至以来。有此证者。速宜于气海或关元二穴。灸三四百壮。以手足和暖为效。仍服金液
丹。来苏丹。玉女散。还阳散。退阴散。
又阴毒沉困候云。沉困之候。与前渐深之候皆同。而更加困重。六脉附骨。取之方有。
按之即无。一息八至以上。或不可数也。至此。则药饵难为工矣。但中灼艾如半枣大。三百
壮以来。手足不和暖者。不可治也。偶复和暖。则以前硫黄及热药助之。若阴气散。阳气来。
即
诗曰。阴毒伤寒身体重。背强眼痛不堪任。小腹急痛口青黑。毒瓦斯冲心转不禁。四肢厥
然惟思吐。咽喉不利脉细沉。若能速灸脐轮下。六日看过见喜神。阴毒身如击扑然。疾沉汗
渴
阴气独盛。阳气暴绝。则为阴毒。身冷有汗。其脉沉细而疾是也。沉而不疾者。非初病
遽然而成者。有服药数日变而成者。盖以肾气极损。生冷伤脾。内已伏阴。外又感寒。或先
感外寒。后伏阴于内。内外皆阴。阳气不守故尔。阳气独胜。阴气暴绝。则为阳毒。身热无
汗。其脉弦洪促数是也。有初病遽然成者。盖酒面过多。丹砂僭燥。肠胃极热致之。或病证
属阳。误投温药。助热为邪。内外皆阳。阴气不守故尔。阴阳二毒。皆有头疼微利之证。抑
阴用热。抑阳用寒。固有条例。然此二毒。随气逆上结。伏于胸中。皆令人心下痛硬非常。
法所能通也。当急作规摹以泄之。阴毒泄。则阳气复。阳毒泄。则阴气复。阴阳升降。荣卫
流行。自然大汗而解矣。若心下已结。延至六七日间。断不可活。外证治法详于后篇。阴毒
外证。面目唇爪青黑。口开气短。咽喉不利。手足厥冷。身不甚热。痛重如打扑。或数栗而
寒。头目俱疼。腰重背强。毒瓦斯攻心。心下坚闷。腹中绞痛。外肾并脐下冷硬。额上及手背
间冷汗不止。呕吐不利。烦渴。阴极发燥。精神恍惚。言语醒醒。声音郑重。舌上黑色。阴
病回阳。服药未透。亦须外借火气。但勿迫 也。生姜并良姜。皆能散寒邪。发越阳气。亦
要药也。阴毒脉沉细。而其疾身冷有汗。可与之。阴毒。甘草汤。及白术附子散。正阳散。
肉桂散。回阳丹。返阴丹。天雄散。正原散。退阴散。金液丹。皆可选而用之。则阳气复。
而大汗解矣。医之能精于此。用药疗证。则无不愈矣。大师陈北山方诀。治阴毒心下结伏。
按之极痛。大小便秘涩。累日用药不下。但出气稍暖。亦可疗治。急取巴豆肉十粒。研烂。
入面一钱许。捻作一饼。坚实安顿脐心。立小艾炷。灸五七壮。觉腹中鸣。良久自通利。其
次用葱白一束。紧扎。切作数饼。炙令温热。贴于脐下。以熨斗盛火。熨其上。续又易之。
渐觉体温。即以五积散二钱。附子末一钱。姜七片。枣二枚。盐少许。水一大盏。煎七分。
温服。连并二三剂。即汗出而瘥。又法。以大蒜一枚。捣研。捏作饼子。炙热置于脐心。灸
十壮。大小便即通。阴毒已深。则灸气海关元二穴。以手足和为效。仍以前项药济之。若六
脉附骨。疾势困甚者。脐中用先艾后葱法。方诀详具于前。凡治阴毒。得阳气乍复。复者皆
生烦燥。切勿误投凉药。燥甚。与返阴丹辈。
阴证。太阴、少阴、厥阴。皆属阴证也。太阴者。脾也。少阴者。肾也。厥阴者。肝也。
何谓太阴证。太阴脾之经。主胸膈 胀。甲乙经云。邪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邪中于阴
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曰。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
之。阳受之则入腑。阴受之则入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上为喘呼。入五脏。则 满闭塞。
下为飧泄。久为肠 。何谓少阴证。少阴肾之经。主脉微细。心烦但欲寐。或自利而渴。又
问。经云一二日少阴病者。何也。谓国中病时。腠理寒。便入阴经。不经三阳也。伤寒虽是
三阴三阳。大抵发于阳。则太阳也。发于阴。则少阴也。此二经为表里。其受病最为多。阳
明、太阴受病颇稀。至于少阳、厥阴肝胆之经。又加少焉。凡病一日至十二三日。太阳证不
罢者。但治太阳。有初得病。便见少阴证者。直攻少阴。亦不必先自太阳次传而至。盖寒气
入太阳。即发热而恶寒。入少阴经。只恶寒而不发热也。三阴中寒微。则理中汤。稍厥。或
中寒下利。即干姜汤。手足指头微寒冷。谓之清。病有此。未可吃四逆。盖疾轻故也。只可
服理中干姜之类。大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