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世界哲学 作者:李义天袁航-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德斯鸠成为举世闻名的资产阶级卓越思想家的,还是他在1748年发表的重要著作《论法的精神》。

  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把社会看作是各种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综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对各类社会历史现象进行精心地比较,试图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他对历来西方各种封建制度进行了细致剖析和全面批判,从理论上深刻地论证了一切封建专制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社会革新势在必行。

  在法国,孟德斯鸠比较具体地规划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模式和各项基本制度。这一点为以后许多国家的政治制度安排,都提供了借鉴。

  孟德斯鸠把“法”广义地解释为事物的规律、法则,他指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上帝有他的法;物质世界有它的法,人类有他们的法。”

  人类的法就是人的理性,法就是理性和各种事物的关系,也是各种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法在各个国家,具体表现为政治、法律等各种社会制度。这些制度首先同国家政体的性质和原则有关系,同时也和国家的“自然状态”,即气候、土壤、生活方式、宗教、财富、人白、贸易、风俗习惯等因素有关系。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构成“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认为,好的国家制度应符合人类的理性,能处理好各种社会因素的关系,非常适合于该国人民。他特别强调政体的性质和原则对国家的各项制度有决定性关系,恶劣的政体不可能有良好的政治法律制度,必然要丧失存在的权利。于是,孟德斯鸠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入批判,说它违背理性,违背法的精神,没有良好的法制,必然要走向灭亡。

  在书中他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即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他的三权分立的学说,成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时至今日,影响仍然深远。

  /* 63 */

  第二部分

  人类生而自由

  卢梭也许是哲学史上最以他自己为中心的思想家。他自称他所有关于人的知识,都是从观察自己的过程中得来的。有人说:“这位人性的画家和辩护士,如果不是以自己的心灵,又能以什么为蓝本呢?他将自己亲身体验的人性如实地记录下来。”

  因此,卢梭死后才出版的《忏悔录》,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这本书中他直言不讳地描写了自己成长的历程,以及他在人生之路上遇到的冒险故事和趣闻。书的开头这样写到:“我要做的事情是一件既没有先例,后人也无法仿效的事。我要将一个像我这样的人完完全全真实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个人就是我,仅是我……我以一样的坦率讲述我身上的善与恶,不掩饰坏的地方,也不夸大好的地方。”

  卢梭1712年生于日内瓦,1778年逝世于巴黎近郊。他66年的生命,是由一连串的混乱、种种不幸、与朋友和敌人们之间激烈的辩论而组成的。他的生活富于变化,时而投入到各种狂热的活动中,时而又沉入冥想,懒散度日,或是为躲避可憎的外界而神经崩溃。

  年轻时,他从自己受人尊敬的家庭里被赶出来。后来,他又当过抄写员、工匠、牧师助理、音乐教师、男仆、秘书、教育工作者、流浪乐师、土地局职员等,后来在外交部门做过秘书。

  变化多端的生活方式使他的思想也具有多变性。卢梭的思想不是循序渐进地发展,他常常突发奇想,很多重要的观点都是瞬间灵感的产物。第一个使他出名的思想就是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当年,第戎科学院开展有奖征文活动,主题就是“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对改善社会风气有益”。在启蒙时代,正派规矩的的学者们自然期待着对文化进步的讴歌。而卢梭却断然否定这种进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在他看来,只意味着人类生活的倒退。这一观点使他的同时代人吃惊不小,因为卢梭的答案揭开了启蒙时代空洞的实质。他因此而获得大奖。

  卢梭的这一思想,是在他到万赛讷去看望狄德罗的路上产生的。他自己说:“如果世界上真有所谓的瞬间灵感,这就是那次攫住我心的东西。我眼前一下呈现出千万只灯火,使人头晕目眩。各种想法一齐强烈地涌来,使我陷入一种无以言表的不安中。我感到一阵迷惑,近于醉态。于是我坐在一棵树下,在这阵激动中呆了半个小时,起身时发现我的衣衫已被泪水濡湿而不自知。”

  在世时,卢梭有两部著作给他带来世界声誉,这两部著作就是《社会契约论》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卢梭尽自己的最大可能去做一个自由作家,但一直受病魔困扰。他天生的忧郁和疑心病越来越重,对世界的怀疑与日俱增。于是,他尝试用乡间生活来平息这一切,但心理与身体的状况都没有好转。他越来越封闭自己,谢绝慕名而来的访客,和启蒙思想家朋友们也几乎全都闹翻了,其中包括伏尔泰、狄德罗、达朗贝尔。他在给伏尔泰的一封信的结尾简单而又干脆地说:我恨您。

  他经常怀疑自己被跟踪并深受其苦,其中许多是他臆想出来的。最终他陷入了迫害妄想狂。哲学家大卫。休谟曾请他到英国小住,但是情况也没有得到改善。卢梭最终和这位无私的朋友也因吵架而分道扬镳。

  卢梭的外表也很怪,他身披一件少见的亚美尼亚长袍,头戴一顶皮帽。他在怨愤中死去,死前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就这样孤伶伶在这世上,没有兄弟,没有亲人,没有朋友,除了我自己,没有任何陪伴。人类中最可亲最合群的一位被一致摒弃于社会之外。从我身旁走过的人不和我打招呼,而是朝地上吐口水。”

  然而,卢梭身后的荣誉却没有停止过。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遗骨被送进先哲祠。他之后的伟人们,不管是海尔德还是歌德、康德、尼采还是托尔斯泰,可以说,如果不是受到他的思想的影响,绝不会取得如此卓著的成就。

  卢梭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他的“自由”。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开篇便写道:“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中!”

  所谓“人生而自由”,是说人到了一定年龄,总可以自行判断该去做什么事情,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但是,“自由”绝不是随心所欲,否则大家都没有安全了。所以,人们就会相互之间订立契约,形成一种“公共意志”。

  这种“公共意志”体现了每个人的意志,所以,当大家都来服从“公共意志”的时候,就是在服从自己的意志。所以,这才是自由,是真正的自由。

  /* 64 */

  第二部分

  思想的陈列

  从18世纪中期开始,为了传授新知识和宣传新思想,法国人狄德罗主张编写一套《百科全书》。这一主张立即得到160多位当时最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支持。从1751年《百科全书》第一卷的出版至1772年,共出版了28卷。以后又出版了续编6卷。这部书虽然采用了百科全书的形式,但反映的主要是当时的一切科学成就。启蒙思想家们在编写的过程中,遭到反动封建势力的围攻,在斗争中,他们形成了百科全书派。在18世纪后期,百科全书派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百科全书派的共同纲领是,崇尚科学、坚信科学,认为科学可以合理地阐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增进人类知识,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任何违反科学原理的东西,都应该予以否定。

  具体地说,百科全书派的大多数启蒙思想家,都坚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原理和理性主义原则,运用近代科学的精神、原则和方法,去具体分析各种各样的社会和心理现象。

  例如,他们认为“对道德和宗教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是把情感和激情分析为合成它们的简单成分,其方法是把形成情感和激情的联想作用的步骤反过来进行分析。这样我们就会懂得怎样去鼓舞那些好的情感和激情,同时去制止并根除那些有害和不道德的情感和激情”。这种最早源于英国,深受洛克经验主义哲学影响的心理学理论,在法国启蒙运动高潮时期格外受到青睐。

  狄德罗是百科全书派的核心人物,他的思想更能反映出百科全书派的共同纲领。狄德罗的名言是:“走向哲学的第一步就是不信神。”

  他说:“只是在牛顿等人的作品中,人们才找到关于一个具有最高智慧的实体的存在的充足证据。多亏这些伟大人物的工作,世界才不再是一个神,而是一架机器,有它的齿轮、缆索、滑车、弹簧的悬摆。”

  狄德罗深受蒙田和培尔的影响,他赞赏他们的怀疑主义,以至承认怀疑主义是一种方法。由怀疑趋向真理是认识过程中首要的一步。因而,狄德罗的哲学思想既是以决定论为基础的,又蕴涵着怀疑论的因素。

  他崇尚科学,特别注重科学技术的价值,尤其是科学技术的思想、方法和文化价值,从这样的哲学前提出发,狄德罗否定契约论等关于社会起源的见解。他认为,社会是在人类对抗自然的不可避免的斗争中产生的,是需要使人进入有组织的生活形式;人在社会生活中生活,比在自然状态中美满,可以安居乐业,享受幸福。但是,现实的社会违反了大家组织社会的本来目的,于是,社会脱离正常运转的轨迹,专制暴政层出不穷。因而,我们需要借助科学启蒙唤醒人们,推翻封建专制,使社会恢复到正常轨道上来。

  百科全书派的纲领也是法国唯科学主义运动的纲领,百科全书派同时也是法国唯科学主义运动的中坚。百科全书派在将法国启蒙运动推向高潮的同时,也引导了法国唯科学主义运动走向了它的顶峰。

  /* 65 */

  第三部分

  哥尼斯堡之子

  人们常常觉得,真正的哲学教授会给人一种庄严而生硬的威严感,还有一点不懂世故、不解风情的学究气。他们既让人感动又会招来嘲笑。如果想要给这种风范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恐怕不得不提到德国伟大的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

  这位哲学世界的天才,1724年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这座宁静的小镇,在280多年前的某一天平静地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而这个生命也在这座小城中平静地度过了他的一生。他终身未婚,也从未离开过哥尼斯堡。

  身处小城,并且长期有规律的生活,使得康德的生活就像时钟一样准确。

  无论冬夏,他每天早上5时准时起床。5点差一刻,他的仆人兰帕会准时来到他的床边,看到主人起床后才离开。有时候康德太困了,反倒恳求兰帕让他多睡一会。但是因为他自己事先已经给兰帕下过严格的命令,所以仆人就只好强迫他起床。

  起床后,康德会喝一杯茶,吸一袋烟。然后不是外出讲学,就是开始他的哲学思考和创作。午餐是他一天中最大的享受,他不愿意一个人单独用餐,因为他觉得一个人吃饭更消耗精力。所以他总是和朋友们边吃边聊,这是康德每天最开心的时候。

  下午3点,康德又该出去散步了。他会从自己家里一直走到弗里德利希的炮台,然后折回来。他自己把这条路称作“哲学大道”,因为他有很多的哲学火花,就是在这条路上迸发出来的。哥尼斯堡的人们一看到康德教授又出来散步了,就知道现在是下午3点,于是他们顺便会把自己家里的时钟给对一对。

  康德的行动准时,同他的朋友对他的影响有关。在哥尼斯堡有一位英国商人,叫约瑟夫。格林。有一次,他们约好第二天早上8点钟一同乘格林的马车到城外郊游。7点45分,格林便拿着表在室内踱来踱去,7点50分格林戴上帽子,7点55分拿起手杖,从楼上下来。8点钟钟声一响,格林乘上马车飞驰而去。走到桥上,正好遇到气喘吁吁的康德。哪知道格林竟不顾康德的大声叫喊,扬长而去。这件事给康德留下很深刻的影响,从那以后,康德再也没有迟到过。

  格林与康德的友谊十分深厚。到了晚年,康德每天下午都要到格林家去拜访他。一天下午,康德来到格林家,看到格林正睡在安乐椅上。他不愿惊醒格林,就陪坐在一旁沉思,不知不觉地,康德也睡着了。不一会,另一位老朋友银行家鲁夫曼也来到格林的居所,他看到康德和格林睡得正香,于是不声不响地坐下来,结果自己很快也睡着了。最后,莫德尔比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