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景:冬天的夜晚,洛诗地餐厅曲终客散,门外飘着细雨,这是一段好时光,可以供我们自己演练。不知是谁唱起了杨三郎的《港都夜雨》:〃今夜又是风雨微微,异乡的都市,路灯青青,照着水滴,叫我的悉意;青春男儿,不知自己,要朝哪里去?〃凄凄清清的,确是真实的心声啊!可悲啊可耻,我们这一代怎么唱不出自己语言的歌?在唏嘘叹息声中,胡德夫猛然撇出了一把琴音:〃打鱼儿呀,游啊游……〃喃喃地,声音还哽在喉头。
〃唱呀,肯波①,大声唱呀!〃〃ijustcant!〃胡德夫颓然地把钢琴合了起来。
是的,我们无能,我们这一代无法唱出自己语言的歌,多么可耻的事,我们这一群人脑袋里的音符词汇真被强奸了!杨弦带来了余光中的诗,要求在胡德夫民谣演唱会中发表,他在哥伦比亚商业推广中心的咖啡座上,作了第一次非正式的介绍:〃给我一瓢长江水呀长江水……〃又是一位有勇气的人。杨弦敢把那不能唱的诗唱了起来,又可以不理会台下有人在骂:〃干你娘,长江水是圆是扁,你知道个鸟!〃唱吧!是歌都可以唱,可是诗人们到哪里去了?世路艰困,他们都回到上帝身边去了?(注:以上资料来源于夏潮网李双泽专栏)李双泽的这篇《歌从哪里来》可以在夏潮网中找到。在文章的结尾,他说:〃我要把这篇东西献给前水瓶社的朋友们,并纪念第一次淡江民谣演唱会——那也是北区大专院校的第一次,更想告诉我们后面的人:我们曾经努力地走过一条错的路。〃无从知道李双泽写这篇文字时的心情,而他认为的〃错〃的路究竟错在哪里。但在这篇文字中,那种悲凉与哀伤却使读者更深地体会到这位英年早逝的少年,曾经背负着多么沉重的责任。
1976年10月,出国游历学习的李双泽回到台湾。他在文中提到的那场淡江民谣演唱会,就是发生使李双泽引起普遍关注的〃可口可乐事件〃的场所。某些观点甚至认为,当年李双泽为抗议演唱西洋歌曲在演唱会上摔了一个可口可乐瓶是导致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开始的标志性事件。关于〃可口可乐事件〃,一直有多个版本,据张钊维《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史》一书记载,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1976年冬,一如其他大学的学生活动一般,位于台北盆地旁淡水镇上的淡江文理学院举办了一场以西洋民谣为主的演唱会,主持人为当时颇负盛名的陶晓清。
节目进行到第二位演唱者,李双泽,这是一位淡江的校友。除了吉他之外,他还提了一只可口可乐瓶上台;他首先与全场观众、第一位歌手及陶晓清之间有一小段问答,大意如下:李(向全场观众):从国外回到自己的土地上真令人高兴,但我现在在喝的还是可口可乐……(向第一位歌手)你一个中国人唱洋歌,什么滋味?第一位歌手:只要旋律好的歌,中国歌外国歌都唱。
李:那么我们请今天主持的陶小姐回答这个问题。她主持节目十多年,一定可以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陶:今天我来主持节目,没想到还要来考试呢!并不是我们不唱自己的歌,只是,请问中国的现代民歌在什么地方?李:黄春明在他的《乡土组曲》中说:〃在我们还没有能力写出自己的歌之前,应该一直唱前人的歌,唱到我们能够写出自己的歌来为止。〃陶:那么,我们就请您给我们唱几首吧!接着,李双泽唱了三四首闽南语的台湾民谣,包括《补破网》、《恒春之歌》、《雨夜花》等,以及国语的《国父纪念歌》。其间,台下的观众有鼓掌叫好的,也有开汽水瓶的(笔者注:当时一种喝倒彩的方式之一),李双泽有些愤怒地向台下喊道:〃你们要听洋歌?洋歌也有好的。〃随后李双泽唱了迪伦的blowinginthewind,然后下台。
陶晓清上台表示,关于中国人唱不唱英文歌的问题是值得考虑的严肃问题,回家之后不妨想一想,但不适合当场讨论,今晚还是以愉快的心情继续欣赏节目。语毕,现场不知谁在喊:〃陶晓清!不要掩饰你的洋奴心态。〃这个在台北淡江文理学院所发生的未经排演的突发事件,就是著名的〃可乐可乐事件〃,也称为〃淡江事件〃,并由此发展出一支以李双泽为代表,以淡江文理学院乃至《夏潮》为中心的民歌新脉络——〃淡江——夏潮〃。
…………………………谈及淡江——《夏潮》民歌路线,不得不提到淡江文理学院的背景。
1976年淡江文理学院创建的《夏潮》杂志,一直以支持乡土文学、主张统一为宗旨。诗人蒋勋曾对大学的《夏潮》集团如此评价:因为过度关爱热情而已陷溺其中的小小的台北的文化圈。我们无法因此评定《夏潮》的功过与得失,但在乡土运动尤其是民歌运动中,《夏潮》的确功不可没。尤其在1970年代,《夏潮》集团以三民主义(特别是其中的民族主义与民生主义)为掩护而进行的台湾左翼文化运动,是台湾历史上颇为重要的一笔。
正因为此,〃淡江事件〃才能发展成为具影响力及感染力的民歌运动的一支。
1964年接任淡江文理学院院长的张建邦是创办人张惊声之子,被誉为〃台籍青年才俊〃。进入1970年代之后,他提出了〃没有围墙的大学〃、〃学校社区化,社区学院化〃等口号,以促进〃校园与社会结合〃(王津平、《淡江青年》),受到张建邦栽培支持的英文系讲师王津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策划者与推动者。
早在1960年代末,王津平还是淡江的学生时,就与陈映真、尉天骢等《文季》文化工作者有所接触,参与《草原》杂志的创办与编辑。他在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与李双泽同时参加淡江水瓶社的活动。1972年,在帮助张建邦筹办首届国际比较文学会议之后,即在张建邦的支持下赴美留学。当时美国校园正处于学生运动风潮的后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王津平除了致力于当代美国文学的研究之外,更广泛地接触转型中的各种社会文化运动,包括民歌复兴。
令他改变最大的莫过于,〃我很快地接受这样一场洗礼,我深深感觉到过去在台湾所受的一场反共教育完全是欺惘……〃(《远望》,1989)1975年,王津平学成归台,回到淡江执教。在张建邦的同意之下,王津平与李元贞、梁景峰、曾宪政等老师一起,掌握着《淡江周刊》的主导权,并展开内容丰富的校内文艺活动,包括民歌、小剧场、乡土文学等等。与此同时,王津平亦是《夏潮》的核心成员。改版前的前三期的《夏潮》只是一份普通的《读者文摘》式的刊物,在第四期改版之后才成为一份标榜〃乡土的、社会的、文艺的〃评论性刊物,延续了从前《文季》与《大学》杂志隐含的左翼立场。
在这样的条件下,1976年冬的〃淡江事件〃首先在自己学校的刊物上得到相当程度的注意与讨论,在演唱会之后出版的最新一期《淡江周刊》上刊登了《民谣演唱会的挑战与反应》特辑,其中七篇文章大多数都在明显地支持李双泽,并对当天演唱会中的听众与主持人颇多诟评。
在李双泽进一步的现代民歌创作被展现之前,1977年3月底在淡江校园内举办了〃中国民俗歌谣之夜〃的露天演唱会。这次演唱会的歌曲分类包括台湾民谣创作歌曲(如史惟亮的《小鼓手》,陈扬山的《长江水》、《早起的太阳》等)、山地歌谣、中国民歌、艺术歌曲、童歌、流行歌曲等等广义上的民谣,其中更以台湾民谣为主,其中以陈达即兴说唱的叙事歌谣最为突出,也最具民歌的原始特质。演唱者除了从屏东请来的老歌手陈达之外,还有吴楚楚、杨祖君(时为淡江文理学院英文系学生)、淡江的学生合唱团(风谣合唱团与淡江合唱团)以及淡江老师与校外人士陈治欣、蒋勋、陈扬山、郑泰安(《夏潮》发行人)等。
当时西洋民歌演唱会也有在户外演出的,如假日公司自1975年起一年一度举办的〃假日乡村民谣演唱会〃。但在中文现代民歌演唱会方面,淡江的这一场可以说是第一次。
………………………………
我们摇篮的美丽岛是母亲温暖的怀抱骄傲的祖先正视着正视着我们的脚步他们一再重复地叮咛不要忘记不要忘记他们一再重复地叮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他们一再重复地叮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婆娑无边的太平洋怀抱着自由的土地温暖的阳光照耀着照耀着高山和田园我们这里有勇敢的人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我们这里有无穷的生命水牛稻米香蕉玉兰花——《美丽岛》词:陈秀喜改编:梁景峰曲:李双泽李双泽对于〃中国现代民歌〃代表人物杨弦〃表示钦佩,但他不喜欢杨弦的做法,因为所谓民歌就是要大家都能上口,不能加进太繁复华丽的旋律,太具西洋音乐的色彩〃(吕钦文,1976)。
他所想要的〃自己的歌〃,首先必须脱离西洋歌曲色彩。根据王津平的观察,这坚持却成为他创作过程中最大的痛苦,因为他〃脑筋里都是鲍勃?迪伦的旋律……没有完整的(中国的)音乐语言〃,因此李双泽的创作曲风显然是比较偏向西洋歌曲的,甚至毛铸伦在首次听到其作品时〃直觉地感到旋律方面,有两三首多少透着鲍勃?迪伦的影响在其中〃。除了旋律,其简单的和弦与指法,以及粗着嗓子的、未经修饰的唱腔,也跟迪伦有几分相像。
虽然受鲍勃?迪伦的影响很深,但其实李双泽对他有自己的看法,他说:〃他为蓝领阶级写的抗议曲再多也不足以道出蓝领的心声,在本质上,他并不是蓝领的一分子〃,以及〃在为孟加拉国义演的音乐会里,他就不该成为唯一收取酬金的演艺者〃,恐怕鲍勃?迪伦对此也有口莫辩吧。
他最欣赏的真正平民歌手伍迪?格思里(woodyguthrie)曾经说过一句话:〃我痛恨那些使人以为自己生来就是失败者的悲伤歌曲。〃李双泽则说:〃我们必须真正从庸俗中走出来,那时我们的艺术才可以长久,才是健康的。〃
……………………
二、自伤的狂吟如果你(指音乐家)不属于群众,你做什么东西都没有意义,如果你是他们的一分子,你可以当〃火车头〃来拉动他们。现在的问题是火车头没有拘着车身,你跑了,他们的列车还留在后面——
台湾乡土作家黄春明与〃中国现代民歌〃比较起来,淡江——《夏潮》民歌运动属于台湾非主流的左翼文化中的一支,这使得两者虽然都试图在西洋音乐、国语流行歌曲以及艺术歌曲之外找到属于〃自己的歌〃,然而在音乐形式、主导方向、传播网络以及社会资源等方面都有着相当大的不同。稍后蒋勋倡议将这种歌曲称为〃校园歌曲〃,以取代备受争议的〃民歌〃一词。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它从此就局限在校园里面,但它与中国现代民歌的取向是颇不相同的,蒋勋提倡的〃校园歌曲〃与后来唱片工业介入后的〃校园〃也是不同的,蒋勋所要突显的是一种民歌社群的概念。
〃中国现代民歌〃中,杨弦以余光中的诗作入词,呈现的是一种对历史、文化中国的怀想,而这种怀想却处于台湾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歌词中的〃中国〃,仅止于古老文化与历史,而非政治立场上的中国。
……………………
〃中国现代民歌〃与〃淡江——《夏潮》〃存在若干矛盾,尤其是对杨弦作品的批评以及对余光中(包括他的诗乃至他对民歌的推动)的批评。虽然两者都受美国现代民歌的影响,但〃中国现代民歌〃关注的主要是1960年代末美国流行歌曲排行榜,而〃淡江——《夏潮》〃则更注重它早期的发展,甚至追溯到美国1930年代的首次民歌复兴运动。美国1930年与1960年前后两次的民歌复兴都给予〃淡江——《夏潮》〃的民歌推动者不少启示,除了当中的左翼背景之外,对民俗音乐的采集整理也成为推动者非常关注的重点。
在一次题为〃歌从哪里来〃的座谈会中,黄春明说:如果你(指音乐家)不属于群众,你做什么东西都没有意义,如果你是他们的一分子,你可以当〃火车头〃来拉动他们。现在的问题是火车头没有拘着车身,你跑了,他们的列车还留在后面。(《夏潮》,1978)在这种学院与民间脱节的情况下,批评现代民歌的炮火自学院派漫天轰来,火车头跑掉,列车被留在了后面。
在1978年,《夏潮》试图结合学院与非学院的民歌工作者,让〃双方面的人能够有个机会,坦诚地沟通彼此的想法,然后为中国音乐的重建而携手同进〃,举办了一次公开的民歌座谈会。相较中国现代民歌发展过程中的座谈会均是〃相谈甚欢〃或者各说各话的情况,这次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