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典]道德经讲义-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凡“多言”者,大多是以“多见”、“多闻”的后天识心,去炒作卖弄,以炫耀自己的才华。也就是太上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之义。“数”又有“速”之义。也就是言多速失、言多必失、言多伤气的意思。多言者,心不虚中也。舌通窍于心,言为心声。神藏于心,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伤神气。多言之害无穷也。 
  人之语言,妙在节中。易喜易怒,轻言轻诺,口无遮拦,夸夸其谈,都是一种浮气浅薄的表现。对修真人来说,危莫危于多言。故慎独简言,口不妄言,不仅是做人处世之要,而且是修真的一大课题,不可不慎! 
  知理之言不在于多,一言可以大悟,半句可以通玄。倘若言多絮繁,皆是理屈辞穷之故。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人活在世间,终日与人交往,处世接物,不可能不言。但言要简约,言贵真诚,言守中虚,所言既无太过,又无不及。人先言而我后言,言之得体,言语平和,言出有礼,语无口过。知此守中少言之妙,言时守静,不为外情所牵,不随外物所动,则心自清而神自静,形不劳而气不散。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乃言时守虚中之妙。 
  言语尚且以守中为妙,何况修性命之道,岂可不守中乎?眼不多视,其魂在肝;鼻不多闻,其魄在肺;口不多言,其神在心;耳不多听,其精在肾;身不乱动,其意在脾。五神既能守中,五气自然朝元,其精自然化气,其气自然化神,其神自然还虚。《道书全集》有云:“神不外游精不泄,气不耗散别无诀;若能四象入中宫,不怕灵丹不自结”。由此可见,修行以守中为要,天地以虚中为妙,其理一矣。 
  细想“中”之一字,即中空之义,正像风箱未动时的虚静无为道体,在天地乃是廊然大公,至诚无息之实理;在人即是虚中空静,谷神不死之神炁。此炁本无方所,无始无终,无间无断。未有天地万物之先,中炁之妙,本是如此。既有天地万物之后,中炁之妙亦复如此。所以中炁为乾坤之枢纽,元气之本根,万物之总持,性命之机要。修真人果能知此中炁之理,则天道可知。若能行此中炁,则性命圆成。由此可知“守中”之重要。 
  “中”者,心也。心是万化之主宰。儒曰“存心”,道曰“修心”,佛曰“明心”。三家皆以心为道。心有道心、人心、肉团心之分。天有理天、气天、象天之别。人皆知道在心中,却不知心在何处?或以后天气质之心以为心,守其心而执相,虚其心而顽空,制其心则理欲交驰,圣凡不分,理气不辨,故而劳其心而无成。本性之心人人固有,因被物欲所蔽,为后天气质所裹,大都有而不知其所有。 
  修真求道,就是解脱此先天本然之心。六祖云:“不识自本心,学法无益。”此心乃修道之重点。若明此心,见此本性,即是归宗认祖返先天。大道不远回头是,随手拈(niān)花证金莲。此即守中之道的根本目的。 
  但也有人认为太上这两句话是明哲保身、与世无争的教条。所谓“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修道者说话多伤元炁,容易造成口舌是非。所谓“数穷”,就是气数欠佳,运气坎坷之义。因此修真界便有“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的训戒。这种说法“其然乎,其不然乎”,皆由各人自解体悟。如果用风箱的道理理解“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其意并非绝对不让人讲话。只是说所当说的,说过便休,不立涯岸。不可不说,不可多说,便是言满天下无口过,这才是守中的道理。才与后文所说的“善言无瑕疵”的意旨相符。否则,太上又何须多言这五千文呢?譬如风箱,在当用的时候,便鼓动成风,助人成事。如不得其时,不需要的时候,便悠然自止,缄默无事。这便是守中道的大原则。   
  【本章说解】   
  本章主要讲虚中之理。天地有天地之中炁,人身有人身之中炁。天地的中炁为万物之母,人身的中炁为性命之根。天地的中炁出自于玄源,而入之于青;人身的中炁出自于玄源,而入于牝。天地若没有中炁的运御,则阴阳失调,或水涝旱灾,或风雨不顺,或隆冬不寒,或盛夏陨雪;山崩地动,江河枯竭,种种异常灾害的出现,皆是天地的中炁不足所致。人身的中炁若不调畅,必定血气凝滞,百病来侵。虽是修道之人,若身中刚柔失配,阴阳不和,五行不能汇入中宫,四象不能归于戊土,则火候难调,龙虎难伏。更甚者则是阴凌火盛,灾病祸害相继而生。 
  此章经旨,先以天地引喻,次以橐龠相比,最后以“守中”二字结尾。可见“守中”之道的重要。守中之道,可以治国,可以齐家,可以修心身。世间万事,皆不离于中道,皆以守中为道。圣人教人立中道、守中道,譬如尧之命舜继位,则曰“允执厥中” 。(允:真诚。厥:jué,其。允执其中,谓真诚地遵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舜之命禹受任,亦曰“允执厥中”。不但修道如此,凡一切戴发含齿者,皆不可不知守中之道的重要。做人不守中道即失偏,修真不守中道即入迷,万物偏离中道即毁丧。中道贯穿着万事万物之理,明白此理,才可以做一个明白人;不明此理,就是一个糊涂人! 
  “中”字的实质,是它本身所具有的道性佛性。故儒家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道家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前弦之后后前弦,乐味平平气象全,阴阳得类归交感,二八相当自合亲。”佛家说:“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无头无尾,无背无面,又曰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上皆是对“中”道之论。常人由于被凡俗气质所拘,被积习所熏染,性命两大系统分居两处,使“中”发生亏损,造成性乱命摇,将“中”内所含的元性物质逐渐丧失,性命发生动摇,故不能长生久视。 
  修“中”必须先从做人的“忠”字修起。“忠”即忠心、忠诚、信诚之意,是人道安身立命之本,是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基石。忠产生于仁义礼智信五德的基础上,忠诚、忠心、忠良、忠贞、忠勇等等,皆是伦理观念的基本要素,是做人之本,是修人道的基本内容。修真者所要修持的中道,则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有更高标准的要求。人道未立,仙道难进。有志于修真证道之人,必须先修好这些有心之“忠”,待到功进之时,再舍掉下面的“心”字,才能进入“中”境,这才是入道之基。 
  此章经文之旨还在于:凡有气者,莫大于天。凡有形者,莫大于地。天地无心,无心之心,就是天地“不仁”之仁。人能知此“不仁”之仁德,则上德可备,大道可成矣!    
谷神章第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谷”字有多层含义,一般是对山谷的简称。山谷有多种形态,有袋形山谷,有两山夹峙(zhì)而成的狭谷,有隐晦曲折,两头相通的狭长信道之谷。山谷中空,空气可以对流,故能传声。“谷”之为物,又有五谷之名。万物所结之实,为养命之物。天地赐人以五谷养命,道以虚谷之炁长养万物。 
  “谷”有虚空、中和之意。天地之间空虚,故能中炁流行。山谷空虚若窟,故能纳江河百流。橐龠空虚,故能中炁充盈。人能常养精神,抱元守中,则谷神不死;常能虚怀若谷,抱谦守虚,寂静空明,则人心死而道心活。 
  经中所言的“谷神不死”,就是说,人若能常处虚中,清静心身,谷神不死,不神而神,就是不死之元神。谷神之所以为神的道理,便是因为它的中间空洞无物,因而形成其中的空灵运用。正因为其中空而无物,才能生起看似虚无,但又蕴藏着妙有的实质功用。 
  “谷神”也就是“自性明月”、“自心真佛”。此自性真佛空寂灵明,无相实相,真空妙有。不依于世智巧辩,不依于博学多知,不依于四大五蕴(所谓“四大”,是指结合物体的四种元素:地、水、火、风。“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不依于见闻知觉,不依于寂静无想,不依于一切神通,不依于布施行善,也就是不依不舍、不取不依之心。总之是思之则错,议之则非,本自具足一切功德、一切神通、一切智慧,皆因历劫轮转颠倒,而迷失了先天本觉。若不识此真,则一切苦修,如磨砖成镜,苦死无成。若能明此自性本真,则种种修行,如磨玉成镜,愈磨愈光。 
  “谷神”就是圆圈中之一点“⊙”。此圈此点,本来也是没有,但为启导后世,故先辈们以这个“⊙”符号表示大道之体用。若说它是玄牝之门,是谷神不死,是至善之地、正眼法藏等名称,皆是为了方便引导。若误入语言文字障,则永难契合真性。以此“○”表示无极真空,表示道体与真性;以此“·”表示太极之妙有及其实用,真空不离妙有,妙有不离真空,体用合一,性命双融,如如不动,千万妙用的本性真如,即是谷神不死之谓也! 
  “谷神”即宇宙间的自然变化规律。天地万物,各有谷神之妙。大千世界,千变万化,皆是从无中生有,这便是“谷神不死”之密义。天地若无谷神,日月星辰不能发光,春夏秋冬四时不能顺序。人身若无谷神,性不能长存,命不能坚固。万物若无谷神,则不能生化不息。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谷神之永恒。人能长生久视,是因为有谷神的永存。 
  所谓“谷神不死”者,即虚灵不昧之义。人能常清常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六根虚明,即能与天地同体,感而遂通,生成品汇,造化万物。这就是谷神不死的妙用。 
  太上指出谷神不死,其意在于让人认识虚中之妙。下句又从谷神引伸出“玄牝”之义。“玄”,就是无极。太玄是大道的本源,为元炁之本。它无征无兆,无形无象,无色无味,变化无穷,其化生之妙,非后天主观意识所能理解,惟有在先天慧观状态下方可知晓。 
  “玄牝”就是太极,是无极无名之后所生的有名万物之母。天地万物生化不息,无不是从太极中生出。河上公解曰:“不死之有在于玄牝。”玄者,天也,阳也;为阳魂;在人为鼻。牝者,地也,阴也,为阴魄;在人为口。天施人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五气清微,出入人鼻,与天通,故人鼻为“玄”,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牝,地也,为阴魄。于人为口。地施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五味浊厚,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 
  “玄牝”就是阴阳。阴阳是造化万物之总枢,是天地人万物变化的主宰。“玄牝之门”,通阴阳之升降。在人身,为合神气之虚灵。在天地,为辟阖阴阳二炁之机关。玄牝合炁之妙惟在于此。人心合炁之妙,何尝不在于此。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所谓“玄牝之门”,即玄关一窍。是天人相通的关键,人类灵性所居之所,也就是人的性体生来死去出入之门户。“玄牝之门”,儒家称曰“至善宝地,率性之所”。佛家曰“正眼法藏,涅盘妙心。”此门为天地人之中心,有变化莫测之妙,是古今不传之密宝。得之者,可以超凡入圣;修之者,能成仙作佛。“根”,就是元。“门”,是指人的鼻与口,鼻口是人呼吸空气往来之门,天地元炁往来之户。 
  玄牝之门本无门,无形象可见,无端倪可寻。因天地之元炁具有出入之机,故以“门”而言之。世间万物皆有机关,日月有合明之门,阴阳有出入之门,造化有变迁之门,妙无又妙有,神机不可测,其浑融交泰而无间,是以谓之“玄牝之门”。 
  俗话有“头顶三尺有神明”。三尺者,三界也。人的头顶为神居之处,大脑为一身之主宰,故有“头头是道”之语。头为天根,故头断或大脑失灵时,人即死亡。 
  人之出世,本是顶天立地之身,经河车转动一周,阴阳颠倒,故婴儿落地时头部倒立,由地户而出,正是由先天转入后天。要经过一年多的养育,才能爬起站立行走,恢复顶天立地之身躯,故曰“人身难得”。其它动物则不同,出生后永远不能顶天,非弯腰或驼背,因为他们历史上的筋都是违背天理,因果使然,故今世显相如此。人活在世要返本还原,其工夫正在于煅炼凡事不再颠倒,一旦颠倒违背天理,则又一个跟斗栽入轮回圈内。所以人应学火箭冲天之志,心性正直,灵性从头上玄关透泥丸出神,冲破天灵盖之大气层,自然可以回天。 
  所谓“天地之根”者,即宇宙之本源,是生天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