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国家。说到底,这一方面合与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达立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另一方面也合于《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进修阶梯。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天下可运于掌”还有什麽不能统一的呢?
说完正题以后,孟子引用格言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希望齐宣王好好考虑,好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最后还以“霸道”的做法、军国主义者的行为来加以反衬,刺激齐宣王逼他作出唯一正确的选择——实行仁政,推行以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孟子在这里的做法,是由物理性的逻辑真理推及人的心理,要求齐宣王反躬自省,认识自己。我们在《论语》里已经知道,儒学非常重视人的自我反省功夫,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在儒家看来只有经常衡量,才能认识自己,改善自己。不过,我们在这里突然想到的却是,认识自己固然需要自省,认识他人不是更需要权衡度量吗?俗话说:“虎豹不堪骑,人心隔肚皮。”谁能够造出这权衡度量人心的公平秤和标准尺子呢?让。保尔。萨特说:“他人就是你的地狱。”谁又能够知道“地狱”的长短轻重呢?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缘木求鱼
【原文】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⑴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⑵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⑶土地,朝⑷秦楚,莅⑸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⑹,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⑺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⑻人与楚⑼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⑽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⑿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注释】
⑴采色:即彩色。⑵便(pian)嬖(bi):君王左右被宠爱的人。⑶辟:开辟。⑷朝:使动用法,使。。。。。。来朝。⑸莅(li):临。⑹若:人称代词,你。⑺殆:副词,表示不肯定,有“大概”、“几乎”、“可能”等多种含义。⑻皱:国名,就是当时的邾国,国土很少,首都在今山东皱县东南的邾城。⑼楚:即楚国,春秋和战国时期都是大国。⑽盍:“何不”的合音字,为什么不。⑾涂:同“途”。⑿愬(su):通“诉”,控告。
【译文】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哩。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一定会有灾祸在后头。”
宣王说:“可以把道理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假定皱国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哪一国会打胜呢?”
宣王说:“当然是楚国胜。”
孟子说:“显然,小国的确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口很少的国家的确不可以与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的确不可以与强国为敌。中国的土地,方圆千里的共有九块,齐国不过占有其中一块罢了。想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跟皱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区别呢?大王为什么不回过来好好想一想,从根本上着手呢?”
“现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旅行,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都想到您这儿来控诉。果真做到了这些,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读解】
上一节宣王向孟子否认说,自己并不是一定要动用军事,发动战争心里才痛快,而是因为要实现自己心里的最大愿望,不得已而为之。孟子于是又一次不失时机地抓住了他的心理活动,问他的最大愿望到底是什么。宣王已教了孟子的厉害,所以笑而不答,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孟子果然厉害,你不说,他照样分析不误。而且是欲擒故纵,先虚设幌子,一连串问了五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五个问题,在过去是属于声色狗马之类,用我们今天的说法,是属于个人生活中的物质享受或者说物欲方面的东西,诸如彩色电视机够不够大,组合音响够不够好,有没有不在话下。这些问题怎么会是一个国王心中最大的追求呢?孟子显然是在虚晃一枪。所以,当宣王否定说自己不是为了这些时,孟子马上就收回花枪,切入正题,以他心理分析大师的水平,一下子和盘端出了宣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最大的秘密。然后不等宣王承认与否就直杀本质,指出宣王已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
缘木求鱼的荒唐性谁人不知呢?所以宣王说:“我难道有如此荒唐,错得如此严重吗?”心想,你莫不是在危言耸听吧。殊不知孟子告诉他说,不仅有如此荒唐,如此严重,而且问题还远远超过了缘木求鱼。这就是孟子的本事,铺张扬厉,逐步升级,让你听他说话连坐也坐不安稳。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那宣王一听这话,真是吃惊不小,一下子跳了起来,也不顾国王的矜持和威严了,马上脱口而出:“可得闻与?”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这下还有什么问题呢?孟子已完全掌握了说话的主动权,于是便把宣王原本所想的靠战争来解决问题的“霸道”做法与自己要向他灌输的靠仁政来解决问题的“王道”做法作了一个对比,并指出两种做法的两种不同结局。
这一节的最精彩和最深刻处是缘木求鱼的比喻。它不仅警醒了宣王,而且成了后世千百年来大家常常引用的成语。就是到我们今天,也仍然有启发而“唤醒”的意义。还是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读书人是否“下海”的问题为例。所谓“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所以,“君子不羞于言利”,甚而至于追求利,希望挣大钱,发大财。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到底如何来挣大钱,发大财?是不是“工农商学兵,一起做生意“,如我们在前面已经多次提到过,大家都“弃文经商”、“弃教经商”、“弃农经商”、“弃学经商”,甚至放下武器去经商或者就做起军工军火生意来了才是唯一出路呢?当然不是。如果真这样做,那才是缘木求鱼,“殆有甚焉!”不仅搞乱了文明社会越来越精细的社会分工,而且也压抑了各行各业专家的所长,浪费了人才。就个人来说,也浪费了自己。以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即教授下“跳蚤市场”,教授卖馄钝来看,且不说有辱斯文的问题,就从挣钱的角度来看,废己所长,行己所短,不是“缘木求鱼”又是什么呢?
所以,缘木求鱼的道理没有什么深奥,大家都一说就懂,甚至不言而喻。可是在实№生活中,我们中的许多人,包括一些修养不低的人,稍微不注意就爬上树去了而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当人家问他干什么时,他还会理直气壮地高声回答:让我们捉鱼去!
捉鱼固然是不错,但你怎么爬上树去了呢?树上有鱼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在童话世界里,二是沧海桑田变化,在树上留下了鱼的化石。不然的话,你去捉什么呢?
小勇与大勇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⑴,文王事昆夷⑵;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⑶,句践事吴⑷。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⑸。’”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⑹:‘王赫斯⑺怒,爰⑻整其旅,以遏徂莒⑼,以笃周祜⑽,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⑾:‘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⑿志?’一人衡行⒀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释】
⑴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⑵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⑶太王事獯(xun)鬻(yu):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⑷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⑸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引自《诗经。周颂。我将》。⑹《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⑺赫斯:发怒的样子。⑻爰:语首助词,无义。⑼遏:止;徂(cu):往,到。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⑽笃:厚;祜:福。⑾《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伪《古文尚书。周书。泰誓》。⑿厥:用法同“其”。⒀衡行:即“横行”。
【译文】
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吗?”
孟子回答说:“有。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分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大国,周文王侍奉昆夷。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分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践侍奉吴王夫差。以大国身分侍奉小国的,是以天命为乐的人;以小国身分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以天命为乐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国家。《诗经》说:‘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才能够安定。’”
宣王说:“先生的话可真高深呀!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逞强好勇。”
孟子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大王请不要喜好这样的匹夫之勇!
“《诗经》说:‘文王义愤激昂,发令调兵遣将,把侵略莒国的敌军阻挡,增添了周国的吉祥,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尚书》说:‘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们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师表,这些君王和师表的唯一责任,就是帮助上帝来爱护老百姓。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来负责,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耻。这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就会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啊。”
【读解】
本章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外交策略;二是匹夫之勇与大勇的问题。
此前我们看到孟子的谈论,主要是内政问题,而这一次齐宣王开口便问:“交邻国有道乎?”直端端地把问题引向了外交。孟子于是作出了他的外交策略阐述。归结起来,就是大国要仁,不要搞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而要和小国友好相处。另一方面,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