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宇宙和生命-第1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西游记》中,一些诗中巧妙地采用了中药名。如在在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中,有一首唐三藏感怀取经的历程的诗。其诗曰: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诗中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伏苓、防己、竹沥、茴香等九味中药。这些药名生动地描述了《西游记》的情节,藉中药名称和全诗浑然一体,巧妙地紧扣小说的主要情节,令人叹为观止。

  在第二十八回里,有一首《西江月》的词,描写孙悟空与进犯花果山残杀众猴儿的猎户,进行战斗的情景:

  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

  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

  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

  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

  这里用了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9个中药名,生动地描写了当时激烈拼杀的战斗场面。 

  三国时期,关公在樊城被毒箭射伤右臂。当时最著名的外科医家─神医华佗,用尖刀割开他的皮肉,刮骨疗毒。当时的关公,却能与人喝酒下棋,谈笑风声,使得在旁的将士们无不敬佩。其实,华佗在施行手术前,已在关公的伤口撒上了一种麻醉的药─麻沸散。华佗可谓是世界上制造和使用麻醉药的第一人。

  在华佗之前,古代人在受伤需动手术时,据说要先捆起病人的手脚,或者用棍击、放血等方法使病人昏厥,然后再施行手术。

  华佗在当时为了减轻病人痛苦,千方百计寻找可以用于麻醉的药草。有一天,他上山采药,遇到一个身负重伤的樵夫。只见那樵夫随手撕了几片叶子,搓碎按在伤口上。不一会儿,伤口便不疼痛了。华佗见了十分惊喜,忙向樵夫请教,才得知那叶子是曼陀罗。后来,华佗经过反复研制,终于用它制成了千古名方─麻沸散。

  在小说《水浒》第十六回里,叙述了梁山谋士智多星吴用巧施妙计,把蒙汗药放在酒中,智取青面兽杨志押送的生辰纲的故事。当那些押送生辰纲的人们喝了吴用他们的“酒”后,“十五个人眼睁睁地看着七个人把金银财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这酒里含的正是“蒙汗药”。据云“蒙”指“蒙昧”,也就是“昏迷”的意思,“汗”即“汉”的简字,“蒙汗药”意为使汉子昏迷的药物,实际上是一种“中药麻醉术”,其主要成份也是曼陀罗花。

  《植物名实图考》云:“广西曼陀罗遍生原野,盗贼采干而未之,以置入饮食,使之醉面闷,则挈箧而趋,蒙汗药当即此类植物制成。”

  具有麻醉作用的中药很多,除曼陀罗花之外,常用的大约还有40多种。西医运用乙醚等麻醉剂进行外科手术,只是近百年的事,而中医早在2000年前,华佗就发明和临床施用麻沸散了。 

  在如今的人看来,似乎心理治疗只是现代才有的,殊不知,在古代医家的医著和史书中记载的运用心理疗法的医案不胜枚举,并且千奇百怪。以下二例即可作为代表,以飱读者。

  唐朝时,京城里有位医生,人们已不能记起他的姓名。有一位妇人随丈夫来到南中,她曾经误吃了一条虫子,老是疑心这虫子还在体内,最后她真的久疑成病,找了无数的医生,就是治不好。于是请了这位医生为他诊治,医生一问病史,就知道她为何患病。在妇人周围的人中,医生找到一位与她亲近且慎重的人,事先告诉她说:“我现在给她服药让她吐泻,你用盘盂接着吐泻之物。当她吐的时候,就说看见有一小虾蟆逃走了。但是你万万不能让她知道你是在诳骗她。”她的这位奶仆遵从医生所言,妇人的病果然被彻底根除了。

  另一医案讲的则是医生赵卿。有一少年,眼中常见到有一小镜子晃动,请赵卿给他诊治。赵卿和少年约好,说第二天清晨用生鱼片来招待他。少年如期赴约,来到赵卿家中。少年被引到屋里,赵卿让仆人告诉他先耐心等候,不要着急,等客人离开后就来见他。不一会儿,仆人在少年面前设上一台子,上面仅放了一瓶芥醋,没有任何其它的食物,也不见赵卿出来打个照面。少年就这样干坐着,一直等到将近日落时,赵卿还是没有出来。这时的少年已饿得饥肠辘辘,又闻到醋香,不由得轻轻地啜了一小口。过了一会,他又喝了一口,少年顿觉胸中豁然开朗,眼也不花了,惊喜之下他把瓶中的醋一饮而光。赵卿知道他把醋全喝光了,这才走了进来。因为喝光了醋,少年很觉惭愧,并向赵卿致谢。赵卿说:“你以前吃了太多的生鱼片,因为佐餐的酱醋放得不适量,还有鱼鳞留在胸中,所以你会眼花。刚才之所以为你准备了酱醋,是想当你饥饿时,你一定会把它喝下的,它果然治好了你的病。说请你用餐,只是权谋之计。现在你可以回去吃饭了。”赵卿有很多象这类有趣的治病案例。

  ( 资料来源:《北梦琐言》)

  注:《北梦琐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由宋代的孙光宪著。本书记载了晚唐武宗以后下迄五代的史事,包括朝野佚闻、风土民情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文献,历来受到研究其时文史者的重视。 

  许裔宗的医术很高超,人称神医。他没有任何要著书立说的意思。有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把你的医术都记载下来,留给后人呢?” 许裔宗说:“医就是‘意’呀,它完全取决于人的思维和考虑。而脉候又是极奥妙的,很难识别,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自古以来的名医,之所以是名医,就是因为他们擅长诊脉。看病时,要准确地号出脉象,才能明了病情,每一种疾病都有针对此病的药物。如果诊断准确,只需用一味药,就能直攻病灶,所谓药到病除。如果不能准确地辨别脉象,就难以找到病因,只能凭自己主观推断来进行诊断,多用几味药。这就好比打猎,不知兔子在哪里,却出动大批人马,大范围地进行包抄围剿。或者希望偶然能治好一人。用这样的方法治病,不是太粗疏了吗?脉象的深奥,用语言是无法表达的,所以我不能著书立说。”

  如今,有些人去看中医,没有把病给治好,就会认为中医不行。从神医许裔宗对脉象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这名医与一般医生的一大区别就在于这看起来简单的把脉。脉把不好,病也就难治好。看来看中医还得去找那真正擅长号脉的医生才行。

  〖原文〗许裔宗名医若神。人谓之曰:“何不著书,以贻将来?”裔宗曰:“医乃意也,在人思虑。又脉候幽玄,甚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古之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病之于药,有正相当者。唯须用一味,直攻彼病,即立可愈。今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亿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不知兔处,多发人马,空广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以此疗病,不亦疏乎。脉之深趣,既不可言,故不能著述。”(出唐·;胡璩《谭宾录》) 

  三国时,有一次神医华佗去看一郡守,恰逢郡守得了重病,郡守就请华佗为他诊治。诊治完毕,华佗退了出来,对郡守的儿子说:“你父亲的病和常见的病不同,有淤血积在他的腹中,应想法激怒他,让他把淤血吐出来,这样才能治好他的病,不这样的话,他的性命难保。你能将你父亲平时所做过的所有的错事都告诉我吗?我会写封信来斥责他,从而将其激怒。”郡守的儿子说:“如果能治好父亲的病,有什么不可以说的呢?”于是,他把父亲长期以来所做的一切错事,全部告诉了华佗。华佗根据郡守儿子所言,留下一封痛斥郡守的言词激烈的信,郡守读信后,勃然大怒,派捕吏去捉拿华佗。捕吏没能捉到华佗,使得郡守暴跳如雷,盛怒之下,他吐出一升多黑血,从此他的病就痊愈了。

  古代的中医对疾病的诊治对现代医学来说往往不可思议,这是因为古时的中医多是修炼的人,有特异功能,他们看病时能看到疾病的本质,所以治疗手段自然独具一格。

  (资料来源:《独异志》) 

  文挚是战国时期的宋国人,他精通医术。在《吕氏春秋。至忠篇》中就有一则关于他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用激怒病人的手段治愈齐闵王的忧郁症的记载。

  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到了齐国,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大王的病肯定可以治好。但是,大王痊愈后,必杀我无疑。”太子不解地问为什么。文挚回答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治好。激怒了大王,我一定会被杀死。”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会以死来向父王求情以保全你的性命。”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说:“那我就冒死为大王治一治吧。”于是他与太子约好诊期。文挚故意不守信誉,失约没来,只好约了第二次,他又没来。又约了第三次,第三次他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屡屡失约,甚感恼怒。没想到,文挚突然来了,鞋也不脱,就直接上到齐王的床上,踩着齐王的衣服问齐王的病情如何。齐王气得不理他。文挚又用更重的言辞再次激怒齐王,齐王气得大吼一声,坐了起来,这一怒治好了齐王的病。正如文挚所预见,他最终被齐王所杀。

  〖原文〗 齐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於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当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王大怒不说,将生烹文挚。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爨之三日三夜,颜色不变。文挚曰:“诚欲杀我,则胡不覆之,以绝阴阳之气?”王使覆之,文挚乃死。夫忠於治世易,忠於浊世难。文挚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获死也,为太子行难,以成其义也。(《吕氏春秋—卷十一仲冬纪第十一—至忠》) 

  有一位叫王彦伯的道士是荆州人氏,天生就擅长医术,尤其在诊脉方面更是有过人之处。他断人的生死寿命,不差毫厘,非常灵验。

  尚书裴胄的儿子,忽然得了一种急病,请来的医生在看过病人后,无人能治。有的建议去请王彦伯来,或许有一救。裴胄听后,马上请来了王彦伯。王彦伯给病人号脉良久,终于下了诊断:“他没有病。”王彦伯煮了几味药,裴胄的儿子服下后就痊愈了。裴尚书见状,就询问儿子的病情,王彦伯说:“他中了无鳃鲤鱼的毒。”起初,裴胄还不相信王彦伯所说,就又切了一些无鳃鲤鱼肉,让手下的人吃下。这些人吃了鱼肉后,全都患了和他儿子一样的疾病。裴尚书这才大感惊异。

  据《唐·;国史补》记载,有一天,王彦伯自言自语地说:“医道将行”。于是他在庭院中架起了四个炉灶,煮了四大锅药。男女老少挤破了门槛,上门讨药。王彦伯指着四大锅药说:“患热病的饮这锅药,患寒病的喝那锅药,患风病的饮第三锅药,患气病的人服用第四锅药。”人们服了他的药后,都药到病除。

  ( 资料来源:《酉阳杂俎》) 

  中药命名不是依据植物学上的分类而命名的,而是深具丰富的、深奥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山海经》是根据上古时期的传说所作的地理注说,其中记载了丰富的物产,包括植物药59种、动物药83种、矿物药4种,总共146种。《山海经第一 ·;南山经》中说:“南山之首曰昔佳山。其首曰招摇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这里讲的“祝余”就是一种形状象韭菜,吃了使人不饿的草。

  (一)因产地得名

  植物和它们的产地都是有对应的,同一植物如果生长在不同地方,它的特性也会变,“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药的产地和它们的药性是相关的,因此许多中药因产地而得名。例如巴豆、巴东忍冬(金银花)、川芎、川贝、川乌、川楝子、房党(房县出产之党参)、庙党(巫山大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