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较能接受来世的信仰。有一个人对肯尼斯·;瑞林说:
过去我是一个行尸走肉,除了贪求物质享受之外,生命毫无目标。现在我完全改变了,
我有强烈的动机、生命的目的、明确的方向、把握此生的坚强信念,我对于财富的兴趣和贪
欲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了解精神层面的渴望,以及希望看到这个世界有所改善的热
情。
有一位妇女告诉研究濒死经验的英国学者玛格·;葛雷(Margot Grey)说:我慢慢感觉
到我有一股强烈的爱心,有能力把爱传达给别人,有能力在我四周最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找到
喜悦和快乐。对于生病和临终的人,我有强大的慈悲心,我好希望他们多少能够知道,死亡
的过程只不过是生命的延伸而已。
大家都知道,像重病之类的致命危机,可以产生同样巨大的改变。死于癌症的弗瑞
达·;妮洛(Freda Naylor)医师,勇敢地写下她死前的日记:
我必须感谢癌症,让我有一些从未有过的经验。了解生命必死之后,让我变得谦卑,使
我认识到自己惊人的心理力量,也重新发现自己,因为我必须在人生的跑道上停下来,重新
衡量,然后再前进。
如果我们确实能够谦卑而开放地「重新衡量,再前进」,以及真正接受我们的死亡,我
们将发现很容易就可以接受精神的教导和修行。而这种接受极可能带来另一个惊人的结果:
真正的治疗。
记得一九七六年有一位中年的美国妇女,在纽约晋见敦珠仁波切。她对于佛教并不热
衷,却听见说有一位大师来到了纽约。那时候,她病得很严重,绝望之余,什么事情都想尝
试,甚至看看一位西藏上师!当时我担任她的翻译。
她走入房间,坐在敦珠仁波切的面前。她因为自己的情况,加上见到仁波切便感动得掉
下眼泪,她冲口而出:「我的医师说我只能再活几个月,您能帮助我吗?我快要死了。」
出乎她的意料,敦珠仁波切温和而慈悲地咯咯笑了起来,然后安静地说:「你看,我们
大家都正在死啊!死只是迟早的问题,有些人死得比别人早些罢了。」他以这几句话,帮助
她了解凡是人都会死,也了解并不是只有她会死,纾解了她的焦虑。然后,他谈到了死亡的
过程和对于死亡的接受,也谈到死亡里存有解脱的希望。最后,他教她治疗的修行法门,她
就虔诚奉持不渝。
她不仅接受了死亡,而且因为全心全力投入修行,因而获得痊愈。我听过许多类似的例
子,有些人被诊断到了绝症的末期,只剩下几个月可活。当他们闭静潜修,真正面对自己和
死亡的事实时,竟然治愈了。这告诉我们什么?接受死亡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态度,并发现
生死之间的基本关系,如此一来,就很可能产生戏剧化的治疗作用。
西藏佛教徒相信,癌症之类的疾病其实是一种警讯,提醒我们生命中一直忽略的深层部
分,比如精神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够认真看待这个警讯,全盘改变生命的方向,不仅能治疗
我们的身心,甚至整个生命。
心灵深处的改变
像乔达弥一般地深切反省无常,可以让你从内心的深处来体会无常的真义,当代上师纽
舒堪布(Nyoshul Khenpo)写了一诗,道尽个中蕴味:
一切万物都是虚幻短暂的,有分别心的人如刀上舔蜜,以苦为乐。坚持万物实有的人,
多可怜啊!
参道友们,往内观照。
然而,往内观照是多么困难的事啊!我们多么容易被旧习气主宰啊!就像纽舒堪布的诗
告诉我们的,即使它们带来痛苦,我们却以几近听天由命的态度接受它们,因为我们惯于屈
从。我们自以为崇尚自由,但一碰到我们的习气,就完全成为它们的奴隶了。
虽然如此,反省还是可以慢慢带给我们智慧。我们注意到自己一再掉入那不断重复的模
式里,也开始希望跳出窠臼。当然,我们也许还会再掉入其中,但慢慢的,我们可以跳出
来,有所改变。这首题为〈人生五章〉的诗,道出了全部讯息:
1。我走上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掉了进去。
我迷失了……我绝望了。
这不是我的错,
费了好大的劲才爬出来。
2。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假装没看到,
还是掉了进去。
我不能相信我居然会掉在同样的地方。
但这不是我的错。
还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爬出来。
3。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看到它在那儿,
但还是掉了进去……
这是一种习气。
我的眼睛张开着,
我知道我在那儿。
这是我的错。
我立刻爬了出来。
4。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绕道而过。
5。我走上另一条街。
反省死亡,是为了在你的内心深处做一番真正的改变,并开始学习如何避免「人行道上
的洞」和如何「走上另一条街」。通常这需要一段避静和深观的时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
睁开眼睛,认清我们如何对待生命。
观察死亡,并不见得就是恐怖或病态的事。当你真正受到启发,放松、舒适,躺在床
上,或在假日欣赏悦耳的音乐时,为什么不对死亡做一番反省呢?当你快乐、健康、自信和
充满幸福的感觉时,为什么不对死亡做一番反省呢?你没有注意到,某些时刻,你会自然地
被引导去做内省的功夫吗?善用这些时刻,因为它能够让你有一种强烈的经验,迅速改变你
的世界观。在这些时刻中,过去的信念自行崩溃,你可以发现自己的转变。
观照死亡,可以加深你的「厌离」感,藏文称为ng?jung。。的意思是「走出」、「出
头」或「出生」。时常深观死亡,可以让你发现自己从习气中「走出」,通常是带着厌恶的
感觉。你才发现自己越来越能准备放下它们,最后你将能够把自己从习气中解脱出来,诚如
上师们所说的「好象从乳酪中挑出毛发」那么容易。
你将产生的厌离感,既有忧伤也有喜悦:忧伤的是你知道过去的方式竟然一无是处,喜
悦的是当你能够放下它们时,你的视野将越来越广。这种喜悦可以产生强大的新力量、信心
和永恒的启示,因为你再也不受习气左右了,因为你已经真正从旧习气出头了,因为你已经
能够改变,而越来越自在了。
死亡的心跳
如果死亡只出现一次,我们就没有机会认识它。但幸运的是,生命就是生死共舞,无常
律动。每当我听到山溪奔腾、浪涛拍岸,或自己的心跳声,宛如听到无常的声音。这些改
变,这些小死亡,都是我们活生生地在和死亡接触。它们都是死亡的脉搏、死亡的心跳,催
促我们放下一切的执著。
因此,让我们在生活中,当下就面对这些改变!这才是为死亡而准备的真正妙方。生命
中也许充满着痛苦和难题,但这些都是成长的契机,可以帮助我们在情感上接受死亡。一旦
我们相信一切万物都是恒常不变的,我们便无法从改变中学习。
如果无法学习,我们就会变得封闭而执著。执著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因为无常让我们感
到痛苦,即使一切都会改变,我们还是死命地执著。我们害怕放下,事实上是害怕生活,因
为学习生活就是学习放下。这就是我们拼死拼活去执著的悲剧和嘲讽所在:执著不仅是做不
到,反而会带给我们最想要避免的痛苦。
执著背后的动机也许并不坏;希望快乐也并没有错,但我们所执著的东西,本质是执著
不了的。西藏人说,「同一只脏手不可能在同样的流水中洗两次」,又说「不管你多么用
力,沙中还是挤不出油来。」
确实地体会无常,可以让我们慢慢解脱执著的观念,以及错误的恒常观、盲目的追逐。
慢慢的,我们将恍然大悟,我们因为执著不可能执著的东西,而经验到一切痛苦,就其最深
层的意义而言,都是没有必要的。开始体会无常,也许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这种经验是如
此生疏。但只要我们不断反省,我们的心就会逐渐改变。「放下」变得越来越自然,越来越
容易。也许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够让我们的的愚蠢沉没,但我们反省得越多,就越能够发展
出放下的观点;那时候,我们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就会改变。
观照无常本身还不够,你必须在生活中履践,如同医学研究必须兼顾理论与实务,生活
也是如此。生活中的实际训练就在此时此地,就在「无常」的实验室中。改变发生的时候,
我们学习以一种新的智慧来看待它们;虽然旧习依然发生,但我们本身却会有些不同。整个
情况将变得比较轻松、不紧张、不痛苦,甚至于连旧习气对我们虽有影响,都会觉得不像过
去那么大。随着每一次的改变,我们会有稍许的体悟,我们对于生活的观点也会变得越来越
深刻,越来越宽广。
处理「改变」
让我们做个实验。拿起一个铜板,想象它代表你正在执著的东西。握紧拳头抓住它,伸
出手臂,掌心向下。现在如果你打开或放松手掌,你将失去你正在执著的东西。那就是为什
么你要握住它的原因。
但还有另一个可能性:你可以放开手掌,但铜板还是会在手上。你的手臂仍然往外伸
着,只要把你的掌心向上,即使是放开你的手掌,铜板还是留在你的手中。你放下,而铜板
仍然是你的,甚至连铜板四周的虚空也是你的。
因此,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接受无常,同时毫不执著地享受生命。
现在让我们想想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的事。人们时常是在突然感觉失去伴侣的时候,才
能了解自己是爱他们的。然后人们就更执著了。当一方越执著,另一方就越逃避,彼此之间
的关系也就变得越脆弱。
我们时刻都要快乐,但追求快乐的方式却那么笨拙,以致于带来更多的忧愁。我们往往
认为必须抓住,才能拥有获得快乐的保证。我们问自己:如果我们不拥有,怎能享受呢?我
们总是把执著误以为是爱啊!即使拥有良好的关系,由于不安全感、占有欲和骄傲,爱也被
执著所破坏了;一旦失去了爱,你所面对的,就只剩下爱的「纪念品」和执著的疤痕。
既然如此,我们怎么做才能克服执著呢?唯一的途径是了解它的无常性;这种了解可以
慢慢解除它对我们的控制。我们将了解上师所开示的对于改变的正确态度:想象我们是天
空,看着乌云飘过;想象我们是水银一般的自由自在。当水银落在地面时,仍然完整无瑕,
从不与尘埃混合。当我们试着依照上师的开示去做,慢慢解除执著时,大慈悲心就从我们身
上产生。执著的乌云纷纷飘散,真正的慈悲心就像太阳发出光芒。那时候,在我们的内心深
处,就能体会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这首诗的真义:
把喜悦绑缚在自己身上的人,
反而毁灭了长着翅膀的生命;
当喜悦飞去而吻别它的人,
将活在永恒的朝阳之中。
战士的精神
虽然我们一直认为如果放下的话,就会一无所有,但生命本身却再三透露相反的讯息:
放下是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
当海浪拍岸时,岩石不会有什么伤害,却被雕塑成美丽的形状;同样道理,改变可以塑
造我们的性格,也可以磨掉我们的棱角。透过各种改变的考验,我们可以学习发展出温和而
不可动摇的沉着。我们对自己的信心增强了,善心和慈悲心也开始从我们本身自然反射出
来,并且把喜悦带给别人。这个善心可以超越死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基本的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