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德告诉我们,‘欲漏未除’,‘欲’是五欲六尘,‘漏’是烦恼。五欲六尘,一切烦恼没有断,这个果报,就是‘轮回无尽’。你道里头要受生死轮回,这是一桩非常可怖的事情,非常的可怕,你有没有认真去想一想这个问题?如果说怕没有办法解决,那么这个话就是废话,也就不应该说。如果真害怕,不要紧,我们虽然欲漏未除,但我们也有办法超越轮回,那是什么办法呢?就是带业往生。‘净业正因,当生成就。’带业往生是净业正因,是当生成就的佛法,那你还怕什么呢?最要紧的,就是要你信的极,你要能相信啊!
所谓‘学贵圆解’,‘圆’是不偏,是不缺。解是理解。世出世间的学问,都要圆满的理解,不要解偏了,不要有所偏差。‘行’修行,‘贵专一’,行门贵专一。所以诸位要记住着,你的‘解’贵圆,你的行,贵专一,‘智者当取’啊!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应当要如此取法。大意就给诸位介绍到此地。古人讲经,在经都讲玄义,我们今天是用这一篇的讲演来代替玄义,说明净土的价值,说明净土知可的人,应当修学的,应当要采取的。
下面我们就从介绍这一部经,介绍这一部经,首先要介绍经题,本经的经题‘佛说阿’六个字。这六个字就有四个段落。第一段是‘佛’这个字。第二段是‘说’这个字。第三段是‘阿弥陀’,这是一句印度话。第四段是‘经’。我们就按着这四个简单地介绍。至于自古以来七列选题,就是七种方法列题目,我们前面在阿难问事佛,此地不讲了,直截了当跟诸位介绍本经的经题,那我们先看看佛这个字怎么讲法。。在这个表解里面,我们讲佛这个字的大意,显示出来,佛是‘觉’的意思,它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觉里面又有三个意思│本觉、始觉、究竟觉。我们现在一段一段地来看。
什么叫‘本觉’?所谓本觉是说‘自己本有觉性’,觉性不是外来的。我们举一个比喻来说。譬如‘眼’能见,能见是你本有的觉性,‘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意’能知,见闻觉尝嗅知,这就是觉性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这就是指自己本有的觉性,这是本觉。所以佛在大乘经常讲,‘众生本来是佛’,佛是什么?佛就是觉性。你有觉性,那你怎么不是佛呢?金刚经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法,就是觉性,本觉之法,是平等的,是‘不二’的,众生与佛是一样的,一点差别都没有。那么现在佛跟众生有了差别了,差在那里呢?差在众生一向迷失了本觉,对于自己本有的觉性迷失了,这个就是凡夫。不迷就是佛,迷了就是凡夫。所以说不管迷不迷,如果从本体上说,从本觉上说,那是佛。从现象上讲,有觉有不觉;现象上讲,觉是佛,不觉是凡夫。凡夫这是一念迷,迷了之后,现在他觉悟了,这个觉悟了,就叫做始觉。
‘始觉’一定是依本觉,他怎么会觉悟呢?这个地方举了两个因缘,第一个因缘他有‘知识开导’。‘知’,知道这桩事情;‘识’,认识这桩事情。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他知道了,他认识了。那么这个在佛门里称之为善知识,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讲,‘老师’。他善知善识一切众生本有觉性,善知善识‘是法等,无有差别。’那么这是一个因缘,使我们能够觉悟。
其次一个因缘,‘读经’。譬如像杨仁山居士,他就是因为偶然的一个期间,读了一部大乘起信论,他觉悟了。他是一个读书人,读书人当然都喜欢书。有一天,他逛旧书摊,在旧书摊发现有一本大乘起信论,他就把它买了回家去看看。这一看发现到佛门里面所说的道理,太完美了,太美妙了。于是乎从此以后就收集佛经来研究,后来成为一个大佛学家,对于中国近代的佛学,有深远的影响。他是偶然读一本佛书而开始觉悟,这个都叫做始觉。
始觉里面有浅深、次第之差别,所以它有‘究竟’有‘非究竟’。譬如说我们凡夫,我们现在在凡夫地,我们遇到好老师,我们读经,现在觉悟了,但是这个不是究竟的觉悟,也就是不是究竟的始觉。
什么是究竟始觉呢?成佛叫究竟始觉。由此可知,这个始觉就是你开始觉悟,天天都是始觉,为什么呢?天天都开悟到一点,昨天开悟了一点,今天又悟到一点,天天都是始觉。因此在佛法这个位次上,菩萨五十二个位次,位位都是始觉,到成佛了,成佛了叫究竟始觉。究竟始觉就是此地讲的‘究竟觉’,所以究竟觉是讲究竟始觉,成佛了,‘菩萨地尽’。十地以上,等觉菩萨,等觉菩萨叫十一地,十一地再上去,菩萨地没有了,因为什么呢?再上去成佛了。菩萨地尽了,尽了头了,到成佛了。‘惑尽智圆’,这个‘惑’就是根本无明,所谓是根本身相无明断尽了,智慧圆满了。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统统圆满了。
‘究竟大觉’,这是佛,究竟大觉是我们对佛的称呼,这叫究竟觉。那么这是解释佛的意思。还有经上常讲的三种觉,自觉、觉他、觉满。‘自觉—异凡夫。’自觉就是始觉。自觉因为什么呢?凡夫不觉啊!不自觉啊!佛自觉,不同于凡夫。‘觉他—异二乘。’二乘│声闻、缘觉,我们讲阿罗汉与辟支佛,这两种人自觉,但是怎么样呢?他不觉他。觉他是教化众生,他只有自觉,不教化众生。佛教化众生,佛自觉又觉他,所以不同于二乘人。第三个意思,佛的觉是圆满,究竟觉,所以不同于菩萨。菩萨虽然觉,自觉、觉他,不圆满,就是前面所讲,非究竟,佛是究竟。因此我们讲佛是三觉都圆满,那么这个成佛。
那么还在一切经里常常见到的,佛有‘三身’。第一个‘法身’,法身是理具之身,是说的‘理’,理具身。什么理呢?‘真如’本性,‘圆’满,清‘净’,‘周夹’法界。尽虚空夹法界,这是一法身。法身也是我们今天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之本体,这一点不太好懂,我们在此地举个比喻来说。这个一般人功夫不到家的,都会作梦,那么诸位晓得,这个作梦的时候,时间短,醒得快,到你一醒过来了,哦!你就觉悟了。哎呀,我刚才做了个梦,想一想,梦里头有些什么事,还很清楚,梦里头什么境界,还蛮清楚的,还能想得起来,像是真事一样。可是,你有没有曾经想到,你那个梦从那里来的?你梦中的自己,梦中所有的人物,山河大地,乃至于梦中的天空,是不是你自己心里变现之物?不错啊!是我心里变现之物。换句话说,在这个时候,你整个的心变成梦境,整个的梦境,就是你的心相。你要说你这个心像什么样子?心变成整个梦境,整个梦境那个样子就是你心的样子。所以你要觉悟了,你这个梦中那一法不是你自己?这才恍然大悟!哎呀!梦中整个境界都是我自己心变现,梦中整个的境界原来就是自己一法身,所以说法身圆满就是这个意思。
梦境时间短,容易觉悟;我们今天真如本性迷失了,变现出这个样子是什么呢?就是尽虚空夹法界,十法界的依正庄严,是我们自性清净心变现的妄相啊!经上常给我们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道理就是在此地。所以这是一切万法的理体,我们称之为理具之身。
那么什么叫‘报身’呢?报身是说智慧之身,是讲的‘智’身。‘惑尽’,迷惑断尽了,‘智’慧圆‘满’了,这个叫报身。那么诸位要记住,因为这是常常见到的,将来在一切经里头常常会看得到的。就是烦恼障、所知障、无明障、根本无明,全都尽了,断尽了;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都圆满了,所现的相叫报身。报身也是自受用身。法身是理体,自他是共有的,这是情与无情所共有的。报身这是自己的受用身。
‘应身’呢?是‘功德’之身,我们常讲是修得的。法身不是修得的,是理具的。佛在经上常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意思在此地,从法身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报身跟应身,那都要靠修得。报身是自受用所现,应身他受用所现的。譬如佛,智身圆满之后,还要修相好光明,他为什么要去修相好光明呢?为了要度化众生。众生贪恋相好光明,佛满众生的欲望。换一句话说,为众生而修相好光明,修这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叫众生一见到佛就生欢喜心,就愿意亲近佛,不舍离佛,佛才有办法来教导他,才有方法来度他。换一句话说,教他的时候,他肯接受,那么这个叫应身。佛皆有三身,这个三身,禅宗六祖大师在坛经第五章里面,跟我们说得非常之亲切,诸位可以参考。本经所说的佛,这个佛的意思,前面略略给诸位介绍了。
此地所指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本’是根本,我们最根本的一个老师,佛门弟子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从前我们中国念书人尊崇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这是我们中国最古老的一个教育家,谈到教育,用他来作代表。佛门弟子尊称自己这个老师为本师,他是我们根本老师。那么释迦牟尼,都是梵语,都是印度话。‘释迦’翻成中国意思是‘能仁’,仁慈,这是‘大悲’的意思。‘牟尼’也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寂默’。寂默是定,表‘大智’的意思。为什么寂默是大智呢?诸位要晓得,寂默是清净心,清净心能生智慧。所以这个智慧是从‘定’当中生的,没有定,就没有智慧。所以本师的这个名号,实在讲释迦是他的姓,牟尼是他的名字,在他姓名里面表显出仁慈、清净。寂默就是清净。表现的这个意思。实在讲,他在我们这个世界,尤其在这个阶段,提倡正智正觉的教学,拈出这一个教学的宗旨,就在名号上就显示出来了。因为现阶段娑婆世界的众生,我们这个世界众生,没有慈悲心,太缺乏仁慈了。
无论在那一个地区,这三千年来,无论在那一个时代,我们都看到有战争、有残杀。尤其是在现前这个阶段,科技的发达变成了最危险、最恐怖的核子武器,使我们全球每一个人,心、精神,都不能够得到安稳,这是缺乏了仁慈。所以佛陀的教学,这是以仁慈为教学的宗旨。
其次我们看看这个世界的人,人心太乱了,定不下来,静不下来,所以佛的教学宗旨,教我们把心静下来,定下来。定心,清净心,这就能生智慧。智慧就能够把一切的理论,一切事实的真相,都会搞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就不会做错事情了。所以佛的名号,实在上里面已经暗含着把这个教学的宗旨显示出来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学释迦牟尼、学仁慈,学寂默,也就是学‘慈悲’、学‘清净’。能仁就是慈悲,寂默就是清净。一慈悲清净,‘自利’,这个里面有无穷的受用,一片慈悲,一片清净,这种心多自在!多快乐!我们要是讲到人生享受,究竟圆满地,真正地快乐,无比的快乐,就是慈悲心跟清净心。教化众生也是以慈悲清净,‘利化’。在我们中国教学里面,所提倡的是‘止于至善’这是我们的理想,是我们的愿望。在佛法里面教学,确确实实做到了至善,善到了极处,无以复加了。我们止于至善的教学,用在佛陀教学上,最恰当不过了。
如果我们拿儒家教学来说,儒家这个教学三大纲领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之道啊!明德是自觉,亲民是觉他,止于至善是觉行圆满,觉满才是止于至善。所以儒家所讲跟佛法的教学,实在上讲并没有两样。儒家的经典分量少,所说的全是纲领,全是原理原则,不太容易叫人看得很清楚、很明白,除非有很高的智慧,有很高的悟性,他才能够理解先王之道。佛法的经论多,文字多,所以它解释得清楚、解释得明白。如果我们把儒家的经典跟佛法的经典合起来看,自然能够融会贯通。
中国人所讲的圣人,印度叫做佛,中国人讲的贤人,印度人称菩萨。圣贤之道,无非是自觉、觉他、觉满,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特别是在佛的名号当中显示出来了。
本经的经题六个字,第一个字是佛,佛说,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那么说阿弥陀经这一个题目,下面这五个字,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到底下一次再跟诸位把这个题目就可以讲圆满了。然后我们就可以看到经文了。
佛说阿弥陀经 第三讲
今天我们还继续解释经题。本经的题目是佛说阿弥陀经六个字,前面已经将佛这一个字的意思介绍过了,今天我们继续看第二个字‘说’。在经典里面讲,佛经有五种人说,所谓是‘五人说经’。这个五种人里面,第一位就是‘佛’,这个地方我们是指释迦牟尼佛。那么第二呢?这是佛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