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61-明医指掌-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中风,虚邪也。许学士云∶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故用驱风养血之剂。以秦艽为君者,攻一身之风也。 
以石膏为臣者,去胸中之火也。羌活散太阳百节之风疼。防风为诸风药中之军卒。三阳数变之风邪,责之细辛。 
三阴内淫之风湿,责之苓、术。去厥阴经之风,则有川芎。去阳明经之风,则有白芷。风热干乎气,清以黄芩。 
风热干乎血,凉以生地。独活疗风湿在足少阴。甘草缓风邪上逆于肺。用归、芍、熟地者,所以养血于疏风之 
后,一以济风药之燥;一使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也。 
牛黄清心丸(方见痫证。) 
竹沥汤(方见类中风条下。) 
瓜蒂散(方见痰证。) 
四物汤(方见血证。) 
活络丹 
治中风口眼 斜,半身不遂及诸风痹手足拳挛,筋脉不舒,皆风邪湿毒流滞经络,浑身走注疼痛,脚心 
钓痛,腿、臂间忽一、两点痛,并宜服之。 
南星(炮) 川乌(炮) 草乌(炮) 地龙(各六两) 乳香 没药(另研,各三两三钱)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酒下,荆芥汤亦可。 
增补省风汤 
治中风口眼 僻,痰涎壅盛者主之。 
半夏(一钱,姜制) 防风(一钱) 全蝎(二钱,去翅、足) 胆星 甘草(炙) 生白附 生川乌 木香 
(各五分,不见火) 
以“省风”名者,省减其风之谓也。盖风壅其痰,干于面部,则口眼 僻。塞于胸中,则痰涎壅盛。是方 
也,防风、白附、全蝎、川乌可以活经络之风痰而正口眼。胆星、半夏、甘草、木香可以疗胸次之风痰而开壅 
塞者焉。 
总按(补)∶《医学指迷》云∶夫木必先枯也,而后风摧之;人必先虚也,而后风入之。气虚之人,腠理 
不密,故外风易袭;血虚之人,肝木不平,故内风易作。盖虚之所在,邪必凑之,腑虚则中腑,脏虚则中脏, 
血脉虚则中血脉。中脏多滞九窍,故口噤不开,目瞑无视,失音不语,大小便不通。中腑多着四肢,故半身不 
遂,手足不随,痰涎壅盛,喘声如雷,然目犹能视,口犹能言,大小便不闭,以此为别耳。若口眼 斜,沉沉 
欲睡者,中血脉也,此为最轻。中腑者易治,中脏者难治。中腑者宜汗,从乎阳也;中脏者宜下,从乎阴也。 
中腑后幸而得愈,若不戒酒色,不避风寒,必复中。中必在脏,虽神仙亦莫能治,盖由浅以及深也。 

卷二
类中风二
属性:【歌】卒倒原从气分虚,湿痰能中右边肢。左边死血并无血,不语涎多吐最宜。口噤筋挛风热甚,四肢不 
举属于脾。更兼痿 与麻痹,休作风邪真中医。 
【论】河间云∶风病多因热盛。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 
本也。有风者,亦非外中之风,良由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虚不能制,则阴虚阳实,热气怫郁,心神昏冒, 
故卒倒无知。亦由喜、怒、悲、忧、恐五者过极而卒中,皆为热。微则僵仆,气血流通,筋脉不挛,发过如故。 
甚则热气太盛,郁滞不通,阴气暴绝,阳气后竭而死。故痰涎者,偏枯者,口噤者,筋急者,筋反纵者,皆为 
燥热之证,故主乎火也。西北气寒,为风所中诚有之。东南气温多湿,有病风者,非风也,皆由湿生痰,痰生 
热,热生风,经所谓∶亢则害,承乃制也。古方以风、痿混同论治,故多以治风药通治痿疾。殊不知痿因肺热 
叶焦,传入五脏,散为诸痿,如四肢不举,舌本强,足痿不收,痰涎有声,悉属于土,为湿热,以风治之非也, 
故主乎湿。东垣云∶言中风者,皆由元气不足,则邪凑之,益气则风自除。故卒倒僵仆皆由气虚,故主乎气。 
许学士云∶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忧愁不已,气多厥逆,往往得此疾,便觉涎潮昏塞,牙关紧急,脉伏身寒, 
此名中气。若中风,则身温为异耳。然诸家之说,皆非外中之风,故曰类中风。 
x气虚x 附血虚。 
僵仆卒倒,气虚也,六君子汤加黄 、竹沥、姜汁,或浓煎人参汤,加竹沥、姜汁。 
血虚,八珍汤,地黄须用姜汁炒则不泥膈。 
六君子汤 
八珍汤(二方并见气虚证。) 
四君子加竹沥姜汁方 
人参(三钱) 白术(一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五分) 竹沥(半盏) 姜汁(五匙) 
按∶丹溪曰∶半身不遂,在右者,属气虚,以此方主 
之。气虚者,宜补之以甘,故用参、术、茯、甘四件。称其为君子者,谓其甘平有冲和之德,而无克伐之性也。 
其加竹沥,为能行痰。其加姜汁,所以行竹沥之滞,而共成伐痰之功耳。 
四物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方 
当归(酒洗) 川芎(酒洗,去芦) 白芍(酒炒) 熟地(酒蒸) 桃仁(去皮尖) 红花(各等分) 
竹沥(半盏) 姜汁(五匙) 
按∶丹溪曰∶半身不遂,在左者,属瘀血,以此方主之。用芎、归、芍、地,生血药也,新血生,则瘀血 
滑而易去。用桃仁、红花,消瘀药也,瘀血消,则新血清而易生。然亦加夫竹沥、姜汁者,以痰之物靡所不之, 
无分左、右而为患也。 
x中气x 
痰气,若厥逆身冷,脉沉伏,勿作中风。治以苏合香丸灌醒,然后调治,续用乌药顺气散、八味顺气散。 
苏合香丸 
治男、妇中风、中气,牙关紧闭,口眼 斜,不省人事,并传尸骨蒸劳瘵,卒暴心疼,鬼魅瘴疟,小儿急、 
慢惊搐,妇人产后中风,赤白痢疾,一切气暴之证,最能顺气化痰。 
沉香 木香 丁香 白檀香 麝香(另研) 香附 白术 安息香(酒熬膏) 诃子肉 荜茇 朱砂(水飞) 
乌犀角(镑,各一两) 乳香 片脑 苏合香油(入安息香内酒熬,各五钱) 
上为末,研匀,用安息香膏并炼白蜜和剂。每服旋丸如桐子大,取井花水,温冷任意,下四丸,老人、小 
儿服一丸,温酒化下。 
按∶病患国中风,喉中痰塞,水壅难通,非香窜不能开 
窍,故集诸香以利窍。非辛热不能通塞,故用诸辛为佐使。犀角虽凉,凉而不滞。诃梨虽涩,涩而生津。世人 
用此方于国中之时,每每取效。丹溪谓辛香走散真气,又谓麝、脑能引风入骨,如油入面,莫可解也,医者但 
当用之以救急,慎勿令人多服也。 
乌药顺气散(方见前真中条。) 
八味顺气散 
治中风正气虚,痰壅盛者,此方主之。 
白术(土炒) 茯苓 青皮(炒) 陈皮(去白) 乌药 白芷 人参(各一钱) 甘草(五分) 
按∶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四君子以补气。治痰之法,利气为先,故用青皮、陈皮、台乌、白 
芷以顺气,气顺则痰行,而无壅塞之患矣。此标本兼施之法也。 
x痰火x 
痰涎盛,偏枯口噤,筋急拘挛,筋反纵,脉数,燥火为病,牛黄清心丸主之。在表,防风通圣散。在上, 
凉膈散。昏冒发热,不恶寒,不安卧,此风热烦躁,泻青丸。痰火炽盛,烦渴便秘,脉数大,三黄枳实汤、滚痰丸。 
牛黄清心丸(方见痫证。) 
防风通圣散 
治中风,一切风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头面生疮,眼目赤痛;或热生风,舌强口噤;或鼻生紫赤风刺、 
瘾疹,而为肺风;或成风疠,而世俗呼为大风;或肠风而为痔漏;或肠郁而为诸热谵妄惊狂,并皆治之。 
防风 川芎 当归 赤芍药(酒炒) 连翘 薄荷 麻黄(各四分) 石膏( ) 桔梗 黄芩(各八分) 
白术 山栀子(酒炒黑) 荆芥(各三分) 滑石(二钱四分) 大黄 芒硝(各四分) 甘草(一钱) 
上,姜、葱、豆豉同煎。 
自汗去麻黄,自利去大黄、芒硝。 
按∶本方有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 
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 
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肤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肤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 
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芎、归、芍药,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又所以和胃气而健脾焉。 
x凉膈散x 
泻青丸(二方并见火证条下。) 
三黄枳实汤 
黄芩 黄连 大黄(煨,各一钱) 浓朴 甘草(各五分) 枳实(二钱) 
上,水煎热服,不拘时。 
礞石滚痰丸(方见痰饮条下。) 
x湿痰x 
口眼 斜,半身不遂,涎多不语。中于右,属痰,稀涎散吐之。痰盛胸满,导痰汤。肥人痰厥,口眼 斜, 
手麻木,化痰丸。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事,六君子汤加竹沥、姜汁。热多,荆沥汤,或加二陈汤,或 
青州白丸子。痰火甚,滚痰丸。 
稀涎散(方见前真中风条。) 
导痰汤 
即二陈加南星、枳壳。 
六君子汤(方见脾胃。) 
二陈汤(方见痰饮。) 
竹沥汤 
治中风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 
竹沥(二升) 生葛汁(一升) 生姜汁(三合) 
相合,作三服。 
荆沥汤 
治中风有痰多热,宜常服此。 
荆沥(二升) 竹沥(二升) 生姜汁(二合) 
相合温服。 
青州白丸子 
治小儿惊风,大人诸风,牙关紧急,或痰喘体麻。 
生半夏(七两) 生白附(二两) 生川乌(去皮,五钱) 生南星(二两) 
上为细末,盛绢袋中,以井水中摆出末,更将手时揉之令出。如有渣,再为末,再入绢袋中,再摆揉,以 
尽为度。放瓷盆中,日晒夜露,每朝晨要换新鲜水,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晒干如玉片,研 
细,以大米粉熬粥饮,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汤下,风瘫温酒下,服不拘时。 
达按∶前证若少壮之人,气血未虚,真水未竭,适因怒,动肝火,火畏水,不能上升,所以身凉无痰涎然。 
须臾便醒者,水旺足以制火也,此名中气。老衰之人,气血俱虚,真水已竭,适因怒,动肝火,火寡于畏,得 
以上升,所以身温有痰涎然。多不能治者,水竭无以降火也,此名中痰。虽然少壮之人亦有不治者,男子乃色 
欲过多,下元水亏,不能治火;女人乃经后、产后,去血过多,不能配气。适因忿怒动火,而阳气无所根据附, 
则随火而发越矣。阴也,血也,岂不为阳气之根本乎? 

卷二
中寒三
属性:【歌】胃虚肤豁中寒深,厥逆身凉脉细沉。要辨内伤并外感,理中姜附倍加参。 
【论】有卒中天地之寒气者,属外因;有口食寒物而得者,属内因。然胃气太虚,肤腠疏豁,故寒邪直 
入于中。其病即发,手足厥冷,脉息细微,身蜷不热,或有微热而不渴,倦言动者是也。当急温之,迟则不救, 
非若伤寒之邪,循经传里之缓也。东垣云∶内伤极多,外伤间有之。西北极寒,多外感;东南温和,多内伤。 
外感者,五积、理中,姜、附、麻黄、细辛之类;内伤者,从补中益气汤,加温散之剂。 
【脉】中寒紧涩,阴阳俱盛。法当无汗,有汗伤命。 
x外因x 
若平素怯弱之人,外中寒邪而得者,盖虚人腠理疏豁,气血内损,故寒邪直中于中。不作热,手足厥冷,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五积散。房劳而中寒厥逆者,四逆汤、三建汤主之,外用温脐法。 
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少阴始得之病,反发热脉沉者,此方主之。 
麻黄 细辛(各四钱) 附子(炮,二钱半) 
按∶病发于阴者,当无热。今少阴病,始得之,何以反发热也?盖其病本由太阳传来者,肾虚则真寒直 
入而脉沉,表有余邪,因发热。故用麻黄以发太阳之汗,用辛、附以温少阴之经。 
五积散 
桔梗(十二两) 苍术(米泔浸,去粗皮,二十四两) 陈皮(去白) 麻黄(去 
节) 枳壳(去穣,麸炒,各六两) 浓朴(姜制) 干姜(各四两) 白芷 川芎 甘草(炙) 茯苓 肉桂 
芍药 当归 半夏(汤泡七次,各三两) 
按∶本方治寒客经络,内伤生冷,头身俱痛,呕吐腹疼,恶寒拘急者主之。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葱白二根,煎七分,热服。 
挟气,加吴茱萸。 
四逆汤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两半) 附子(去皮、脐,半两) 
按∶右方治寒中太阴,受病即发,脉微不渴,四肢厥冷者主之。以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之意也。 
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不拘时。 
三建汤 
大川乌 附子 天雄(并泡,等分) 
每服四钱,加生姜十片,煎服。 
温脐法 
用麝香、半夏、皂荚各一字为末,填脐中,用生姜切薄片贴之,放大艾火于姜片上,蒸灸三七壮。灸关元、 
气海二十壮。热气通于内,寒气逼于外,阴自退而阳自复矣。 
x内因x 
虚弱人,口食生冷寒凉之物,手足厥冷,脐腹绞痛,脉脱或迟,人参理中汤、姜附汤。因房劳内伤元气, 
重中于寒,脉脱者,三建汤。因劳役内伤元气,复感于寒者,补中益气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