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润之多吗。再看中国文史记载美国花旗银行从1901年在上海成立那天起至1927年26年间只放贷款总计不足500万大洋,这里的利润“猫腻”就一清二楚。
据美国之音宇华网2001年7月31日消息,“美国花旗银行20年代末美国经济大萧条时,纽约城市银行在美国本土贷款营业损失高达8600万美元,但由于公司在中国业务迅速的发展,股东们还是照常拿到了红利。”据美国有关资料记载,花旗银行这种不良债务情况一直延续到1946年。在这期间按照美国资深律师的话说“花旗银行原是一家州立小银行,又经历了三次大的经营失误,应该倒闭几次了,然而不知哪里来的那么多钱它又变成了国际大银行,我们这一代人一直没研究明白,我想你这事一定有。”(在看我提供的2。5亿存款文件时说的话)。此时中国人应该明白花旗银行当年掠夺中国多少财富。“在辛亥革命前后,军阀、官僚、地主、富商纷纷把大宗的现款存入外国银行以避风险,而较著名的汇丰、花旗银行,到紧要关头却故意不收,以致有人甘愿放弃息金,只求代为保存,并表示万一要远走,可担负水脚和特别费。当时传说外国银行收保险费,即系指此。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花旗大班得意洋洋对我们说:‘世界大战发生了,美国是中立之国,花旗是可靠的银行,中国人的存款马上就会自然而然地送进花旗银行。’果然不出所料,所有的那些新老军阀,贪官污吏、富吏巨商,以及妓院、和尚、尼姑等人,都陆续涌进花旗银行大门。于是它又规定存款一千元始能开户,越多越好,少了不收。越是这样‘俏皮’,越是应接不暇。现金一箱一箱地堆满了库房。洋人还故意用脚一踢,而且傲慢地狞笑说‘这么重的东西,真是增加我们的麻烦。’花旗银行吸收存款,是不问来历,仅凭对证存单号码,印鉴卡取款,转存则换单换卡。买办帐房上做传票。签字后连同印鉴卡交洋人保管。经办人就是这样机械地工作,而且要奉命唯谨和守口如瓶。当时的存户,多半也是讳莫如深,只用证户名,而不写真实姓名。所用的印鉴,更是古怪百出,应有尽有。兑款主要校对印鉴,若洋人认为印鉴不符,只能原话转告,将存单掷还,本人也只能是叹气而去。存户中固然有一部分是存单丢失,‘生怕招风’的守财奴,或不义之财,或来历不明的人,存入款后无影之人有之。花旗又规定顾客不能高声讲话,否则就要受到管门巡捕的斥责,到汉口英租界收回改为特三区以后,所雇的刑警一样为虎作伥。”(见720页)
“花旗银行在汉口营业40年,掠夺我国人民的财富,究竟有多少?由于帐册在外籍职员手中,我们是无法知晓和估计的,在汇款方面,花旗银行从甲地进入,已地支出,无须现金,也无任何风险,即可坐收渔人之利,在1927年大革命时期,美国停在汉口的兵舰赴上海运白银现洋,海关无法发觉检查。”
这是作者只写汉口花旗银行当年的情况。那么上海花旗银行呢?中国其它七家分行呢?中国的四大家族及大军阀都通过上海花旗银行转存钱财,它的掠夺远远超过汉口花旗银行。难怪上海花旗银行最近向报界称“近几年它们接待上百起提款案件,无一是真的。”其中它也称周西成、金娣存款也不是真的。难道真的是这样吗?经我核对,有相当一部分票子是美国花旗银行在中国发行的。做的无本生意,汉口花旗银行当年这样干过,中国有八家分行,发行多少无人知晓。仅我核对的有金属仿伪线的还有一亿美元票子。因此掠夺大量的中国白银、黄金和钱财。到底花旗银行在中国发多少财,美国花旗银行的历史可以告诉我们,花旗银行成立于 1812年,1865年根据美国政府29号特许状改名花旗银行,由于人们习惯叫城市银行没有叫起来。名称有混叫现象。后来美国银行兼并了美国国际银行公司,又成立一个花旗公司,1955年以后叫纽约第一城市银行,1976年才真正统一叫花旗银行,以上事实告诉我们,用以上名称做的事都与美国花旗银行有关。
花旗银行在1919年前,在古巴的损失是五分之四,几乎没有给自己留后路,1921年开始由上海分行往回寄钱700万救了美国花旗银行,1929年前美国经济大萧条时,花旗银行亏8600万美元。《瑞斯顿与花旗银行》书中记载,1929年美国大萧条的阴云使花旗银行和美国银行陷入低糜状态,恐怕几十年内都难以复苏。到40年代中期的花旗银行还不如说是个债券管理机构,55。9亿美元资产中,有29。3亿是政府债券,只有12。4亿贷款,进入50年代花旗一跃变成国际大银行,到90年代一度成为美国第一大银行,美国诸材料中都把花旗神奇般发展归于“得益于中国业务的发展。”中国各资料中都说明美国花旗银行
在中国如何掠夺的方式方法。具体多少无资料证明,这回通过对照中国人该明白大概了吧。
十四、美国花旗银行上海分行为什么面对公众说慌。
2001年8月3日下午与花旗银行10分钟见面不欢而散。美国花旗银行上海分行钟先生、郭小姐向媒体散发了材料,其中说法无一正确。难道堂堂的花旗银行连自己的历史都不清楚吗?为什么说谎?
1、上海花旗银行散发给媒体的两页材料,抬头为“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外资管理处”,其下面两行是这样写的“在凭证中印有‘CITY BANK’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USA’都不是花旗银行在当时的名称。”请翻开美国菲利普。L。茨威格著的《沃尔特。瑞斯顿与花旗银行》一书第30页,书中写道:“花旗银行成立于1812年。最初定名为城市银行(CITY BANK)。”其英文在这本书中就是这样写的。美国哈佛大学的金融教材,美国之音2001年7月31日财经新闻也证明“花旗银行” 前身“纽约城市银行”。在美国查询这个名称延用到1955年。1955年…1975年改名第一城市银行。美国书中已证明CITY BANK是英文的城市银行。我的存款文件抬头就是CITY BANK。关于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USA是美国纽约城市银行的全称。难道上海花旗银行真的不了解这样的事实吗?为了达到赖帐目的,故意混淆视听,最后连老祖宗都不敢认了?
2、花旗银行给媒体的材料还写道:“新加坡是1965年独立的。因此在此之前并无一国称为‘新加坡’,当时只是马来西亚的附属小岛。”但这个存款文件并没有国牵涉国籍的字样,只是新加城金城道分行转存纽约2。5亿美元。再请翻开《新加坡》一书,书中记录1511年这个小岛就叫新加坡。再看看那时有没有花旗银行呢?美国之音2001年7月31日在华宇网财经新闻已证明1918年纽约城市银行通过兼并国际银行公司,在伦敦、上海、香港、横滨、马尼拉、新加坡和旧金山建立了一套银行网络,显然这条信息又揭露了花旗银行上海分行的谎言。2002年百年大庆时;在自己的网页上以承认1902年在新加坡有分行。
3、花旗银行在提供给媒体的材料中还写道:“唯有一项标志可引述与花旗银行有关。但须指出的是:此标志○十是花旗银行在1976年更名为CITY BANK之后才开始使用。”翻开《沃尔特。瑞斯顿与花旗银行》一书31页有这样的记载:“1865年城市银行按照美国政府第二29号特许状,更名为花旗银行(NATIONAL CITY BANK)。但在非正式场合人们仍使用它原来的名字。(在瑞斯顿任董事长的几年后,才正式改名为花旗银行(CITY BANK)。”这段记录证明在1865年以后,花旗银行名字有混用现象。1865年改名后,虽然在非正式场合用原来的名字;但也证明正式场合也用花旗银行的名字。在该书第36页还记录1911年花旗银行设立了花旗公司。初衷是存放在花旗银行不便处理的各种投资。但后来成为了一个包销银行。在该书39页写道:1915年10月29日花旗银行取得了国际银行公司的控股权,以此在海外设立分公司。列举上述事实,说明这些称呼都与花旗有关,该行在那段时间称呼很乱。所以上海花旗分行说行标○十是1976年以后使用没有根据。
4、上海花旗银行给媒体材料中第四种说法是:“花旗银行从不出具所述印有总裁和存款人头像的存款证明。”那就请看《文史资料选辑》中“汉口花旗银行的掠夺”一文,这本书是全国政协编辑,“汉口花旗银行的掠夺”系该书第53辑,“文中写到花旗银行吸收存款,是从来不问来历,有些人的钱来路不明,怕露富,不写真实姓名,只凭单据、印章取款。然而花旗银行所发印章更是古怪百出,应有尽有。存款档案帐目都归洋人保管,中国人只能奉命办事。洋人认为印章不符,雇员只能将单据掷回。取款人只能叹气而回,从这一记录来看,花旗银行当年趁战乱、失去监管之机,想方设法“吃”存款人的钱。这本书中记录掠夺的问题多多。请有兴趣的读者到国家图书馆查阅,以揭开美国花旗银行的经济掠夺史。当年上海花旗分行是亚太地区总部,新加坡分行和汉口分行同归上海管辖。他们的手段同出一辙。
5、第五个问简直不值得一驳。他们说新加坡分行80年以前没有开展个人业务。但这并不足以证明新加坡分行没有接收这笔巨款的可能性。特别是花旗银行这样不择手段敛取钱财,见利忘义,上海分行的这种说法能够经得起分析和推敲吗?也恐怕只是说说而已吧!
一个国际大银行,遇到问题不能正常对待,散发材料通篇说谎,这种令人深思的现实问题能不能让一些迷信花旗银行的人清醒清醒?
花旗银行的手段还有更卑劣低下的。2001年8月25日上海花旗银行公关部的这位郭女士居然公关到沈阳了。并且纠集个别记者在偷偷调查我的背景,并用极下作的手段开价五万、用钱来收买我的对立面的证人,目的是在新闻上搞垮我,阻止我的司法起诉。跟他们说“你有什么困难,我们花旗银行可以给你解决,只要你能指证他有什么什么问题就行。”堂堂花旗银行,难道真的害怕到如此地步吗?有什么见不得人勾当不能正大光明地拿到法律面前、公开解决?我将保留对这种侵犯人权的行为的诉讼权。当然我也不会怕你们这种不光彩的行为。还有那几位记者,花旗银行给了你多少好处,居然能让你出卖良心,出卖国格,导演一出“共产党打八路军”的“好戏”,像个跟屁虫一样,偷偷地、不光彩地做那些正义的中国人发指的下作事情,望有正义感的中国人关注此事发展。
美国花旗银行从2001年8月3日以来一直主张低调处理此案,反对媒体介入。8月2日下午花旗银行公关部郭小姐对到来的记者大为不满,极力指责侵犯了他们的权力。第二天下午会面时,拦住记者不让进入,并事先请来了浦东新区徐处长等三位警官,但这对于我来说无所谓,但似乎可以从中看出花旗银行有些心虚吧!当我打开金质、银质文件正本要求给媒体和警察看时,很显然徐处长等三位很明事理,有素质,问明我们是依法走正常程序时,转身就走开了。记者们个个在气愤之中进行采访。当天晚上我们回到北京,有几位记者继续留在上海。
一天以后《京华时报》和《南方都市报》通篇否认他们的第一次报道,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从标题到内容把此案写成假的。《京华时报》认为“假”的主要依据是,周西成已死,不能存款和电话查不到金娣其人这两条理由。我第二天找到王佳青(京华时报首次报道此案的记者),出示了几份材料。第一是贵州省档案记录周西成1929年5月22日与李杰的战斗中身亡;1929年12月7日《三民日报》中记载,因周西成误了战机,解职回老家桐梓后病死,并召开了相当规模的追悼会;《民国将帅列卷》中记记载周西成在渡打邦河时,遇敌兵追击落水冲淹而死;周西成后人称在安顺场庙里周夫人钱顺英还验过尸。一个人只有一死。那么周西成的死因说法不一说明了什么?然后我出示了1938年10月14日和1941年4月7日的带有周西成头像和签字的存款凭证。而且头像与书中的头像相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王记者在这个问题不再纠缠了,然后转而在金娣身上做文章,跑进深山找金娣。在文章中称照片老太太不是金娣,又说金娣已失踪,如果她是一个五保户老太太,与本案无任何牵连,她用得着跑吗?我想稍有一点智商的人都会明白这个道理吧。记者只能客观报导,在法院和专家正在研究之际,记者无权否定它。王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