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87-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作人精选散文集

记太炎先生①学梵文事

        太炎先生去世已经有半年了。早想写一篇纪念的文章;一直没有写成,现在就要改
岁,觉得不能再缓了。我从太炎先生听讲《说文解字》,只想懂点文字的训诂,在写文
章时可以少为达雅,对于先生的学问实在未能窥知多少,此刻要写也就感到困难,觉得
在这方面没有开口的资格。现在只就个人所知道的关于太炎先生学梵文的事略述一二,
以为纪念。      ①太炎先生,即章炳麟(1869一1936),字枚叔,别号太炎,浙江余杭人。
近代思想家、学者、散文家。著作有《新方言》、《小学答问》、《说文学部首韵语》、
《国故论衡》、《太炎文录》、《广泛语骈林》等。
    民国前四年戊申(一九①八),太炎先生在东京讲学,因了龚未生(宝拴)的绍介,
特别于每星期日在民报社内为我们几个人开了一班,听讲的有许季黻(寿裳),钱均甫
(家治),朱蓬仙(宗莱),朱遏先(希祖),钱中季(夏,今改名玄同),龚未生,
先兄豫才(树人),和我共八人。大约还在开讲之前几时,未生来访,拿了两册书,一
是德人德意生(Deussen)的《吠檀多哲学论》英译本,卷首有太炎先生手书邬波尼沙陀
五字,一是日文的印度宗教史略,著者名字已忘。未主说先生想叫人翻译邬波尼沙陀
(Upanishad),问我怎么样。我觉得这事情大难,只答说待看了再定。我看德意生这部
论却实在不好懂,因为对于哲学宗教了无研究,单照文字读去觉得茫然不得要领。于是
便跑到凡善,买了“东方圣书”中的第一册来,即是几种邬波尼沙陀的本文,系麦克斯
穆勒(Max Muller,《太炎文录》中称马格斯牟拉)博士的英译,虽然也不大容易懂,
不过究系原本,说的更素朴简洁,比德国学者的文章似乎要好办一点。下回我就顺便告
诉太炎先生,说那本《吠檀多哲学论》很不好译,不如就来译邬波尼沙陀本文,先生亦
欣然赞成。这里所说泛神论似的道理虽然我也不甚懂得,但常常看见一句什么“彼即是
你”的要言,觉得这所谓奥义书仿佛也颇有趣,曾经用心查考过几章,想拿去口译,请
太炎先生笔述,却终于迁延不曾实现,很是可惜。一方面太炎先生自己又想来学梵文,
我早听见说,但一时找不到人教。--日本佛教徒中有通梵文的,太炎先生不喜欢他们,
有人来求写字,曾录《盂子》逢蒙学射于羿这一节予之。苏子谷也学过梵文,太炎先生
给他写《梵文典序》,不知怎么又不要他教。东京有些印度学生,但没有佛教徒,梵文
也未必懂。因此这件事也就搁了好久。有一天,忽然得到太炎先生的一封信。这大约也
是未生带来的,信面系用篆文所写,本文云:
    “豫哉、启明兄鉴。数日未晤。梵师密史逻已来,择于十六日上午十时开课,此间
人数无多,二君望临期来赴。此半月学费弟已垫出,无庸急急也。手肃,即颂撰祉。麟
顿首。十四。”其时为民国前三年己酉(一九0九)春夏之间,却不记得是哪一月了。到
了十六那一天上午,我走到“智度寺”去一看,教师也即到来了,学生就只有太炎先生
和我两个人。教师开始在洋纸上画出字母来,再教发音,我们都一个个照样描下来,一
面念着,可是字形难记,音也难学,字数又多,简直有点弄不清楚。到十二点钟,停止
讲授了,教师另在纸上写了一行梵字,用英语说明道,我替他拼名字。对太炎先生看着,
念道:“披遏耳羌。”大炎先生和我都听了茫然。教师再说明道:他的名字,披遏耳羌。
我这才省悟,便辩解说,他的名字是章炳麟,不是批遏耳羌(P·L·Challg)。可是教
师似乎听惯了英文的那拼法,总以为那是对的,说不清楚,只能就此了事。这梵文班大
约我只去了两次,因为觉得太难,恐怕不能学成,所以就早中止了,我所知道的太炎先
生学梵文的事情本只是这一点,但是在别的地方还得到少许文献的证据。杨仁山(文会)
的《等不等观杂录》卷八中有“代余同怕答日本末底书”二通,第一通前附有来书。案
末底梵语,义日慧,系太炎先生学佛后的别号,其致宋平予书亦曾署是名,故此来书即
是先生手笔也。其文云:
    “顷有印度婆罗门师,欲至中土传吠檀多哲学,其人名苏蕤奢婆弱,以中土未传吠
檀多派,而摩河衍那之书彼上亦半被回教摧残,故恳恳以交输智识为念。某等详婆罗门
正宗之教本为大乘先声,中间或相攻伐,近则佛教与婆罗门教渐已合为一家,得此扶掖,
圣教当为一振,又令大乘经论得返梵方,诚万世之幸也。先生有意护持,望以善来之音
相接,并为洒扫精庐,作东道主,幸甚幸甚。末底近已请得一梵文师,名密史逻,印度
人非人人皆知梵文,在此者三十余人,独密史逻一人知之,以其近留日本,且以大义相
许,故每月只索四十银圆,著由印度聘请来此者,则岁须二三千金矣。末底初约十人往
习,顷竟不果,月支薪水四十圆非一人所能任,贵处年少沙门甚众,亦必有自衣喜学者,
如能告仁山居士设法资遣数人到此学习,相与支持此局,则幸甚。”杨仁山所代作余同
伯的答书乃云:
    “来书呈之仁师,师复于公曰:佛法自东汉入支那,历六朝而至唐宋,精微奥妙之
义阐发无遗,深知如来在世转婆罗门而入佛教,不容丝毫假借。今当未法之时,而以婆
罗门与佛教合为一家,是混乱正法而渐入于灭亡,吾不忍闻也。桑榆晚景,一刻千金,
不于此时而体究无上妙理,逞及异途间津乎。至于派人东渡学习梵文,美则美矣,其如
经费何。此时抵桓精舍勉强支持,暑假以后下期学费未卜从何处飞来。唯冀龙天护佑,
檀信施资,方兔枯竭之虞耳。在校僧徒程度太浅,英语不能接谈,学佛亦未见道,迟之
二三年或有出洋资格也。仁师之言如此。”此两信虽无年月,从暑假以后的话看来可知
是在已酉夏天。第二书不附“来书”,兹从略。太炎先生以朴学大师兼治佛法,又以依
自不依他为标准,故推重法相与禅宗,而净土秘密二宗独所不取,此即与普通信徒大异,
宜其与杨仁山言格格不相入。且先生不但承认佛教出于婆罗门正宗,(杨仁山答夏穗卿
书便竭力否认此事),又欲翻读吠檀多奥义书,中年以后发心学习梵天语,不辞以外道
为师,此种傅大精进的精神,实为凡人所不能及,足为后学之模范者也。我于太炎先生
的学问与思想未能知其百一,但此伟大的气象得以懂得一点,即此一点却已使我获益非
浅矣。
               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在北平记。
               (1936年12月作,选自《秉烛谈》)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