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肯使用离间计,使民主党内部出现内耗、分裂。他提的问题十分高明,无论道格拉斯如何回答,都肯定会失去一部分选民。
反间计之例说——英人截取情报施间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第三个年头,协约国和同盟国已厮杀得精疲力尽,但仍是势均力敌,尚难预料鹿死谁手。美国至此为止一直保持中立,然而他们与交战双方大做军火买卖,大发战争横财。交战双方都希望美国帮助自己打败对方,尤其英国更寄希望于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想借这支生力军早日打败同盟国,结束大战。但是,美国人却只想坐山观虎斗,独享渔翁之利,因此迟迟不愿参战。
1917年,一个偶然的发现使英国人轻易地实现了上述愿望。当时英国人已暗中窃取了德国人的密码,能够破译截获的德国电报。有一次,英国情报机关破译了一份著名的“齐默尔曼电报”。电报内容清楚地表明,德国不仅打算无限制地进攻所有协约国和中立国的船只,还想拉墨西哥参战,和德国站在一边。这一行动是对美国宣称的美洲大陆中立化政策的挑战,而这个政策又是迄今为止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
为了掩盖已破译德国外交密码一事,英国人先把这份电报和其他类似电报的详细内容告诉了美国驻伦敦大使馆的爱德华·贝尔。贝尔起先怀疑这些消息的可靠性,认为这或许是德国人搞的骗局,或许是协约国情报机构伪造的。经过英国海军情报处处长霍尔的反复解释,他才相信,并将情报报告了美国驻英国大使。美国大使佩奇博士是坚定的亲协约国分子,他对此消息十分感兴趣,因此立即敦促英国外交部把电报全文交给美国总统。电报很快就转到了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手中,不久又被公布于众。这使美国大为轰动,公众舆论立刻转向了协约国一边。威尔逊总统就此对国会发表了讲话,他说,德国政府的阴谋“使我们终于认识到,德国政府对我们没有什么真正的友谊可言,相反却打算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时候,破坏我们的和平与安全。”几天后,威尔逊总统签署了宣战文告。
离间之术,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被广泛使用。它往往是利用敌营垒内部的矛盾,使其相互猜忌,形成内耗。上述例子中,美国虽非德国的友好盟邦,但他是协约国和同盟国都极力争取的对象。他同情或参加哪一方,对战争胜负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协约国和同盟国都尽一切努力拉拢他,至少不能让他站到对方一边,这就必须利用一切手段恶化美国与自己敌手的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国人利用截获的电文,向美国人晓以利害,引起美国舆论对德国的愤恨,转而同情协约国,使美国终于站到了协约国一边。这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离间计。
反间计之例说——德国人误中反间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德两国曾利用潜艇在海中进行了多香角逐。为了消灭对方,保存自己,两国在用潜艇相互攻击的同时,也展开了各式各样的反潜战。德国人在这方面走在英国人的前面,他们的潜艇使用了一套反探测战术,就是每当遭到英国“潜艇探测器”的搜索时,德国潜艇就从鱼雷管里往外打出空气,造成大量的气泡,让英国人的“潜艇探测器”去跟踪气泡,而自己则乘机逃之夭夭。为了破坏德军这一反探测战术,英国海军在让科学家们研究新技术的同时,又让一位名叫塔特的双重间谍(是指将对方间谍捕获后,经过收买使之为我所用的间谍)给德国情报局发报,诡称他最近宴请了一位英国海军新式驱逐舰上的指挥官,这位指挥官酒后失言吐露真情说:我们有了对付德国反探测的新办法,这些德国笨蛋不知道他们喷出的气泡恰好帮了我们的忙!塔特把这份情报与前不久英国人偶然击沉一艘经过反探测训练的德国潜艇联系在一起,向德国情报机关作了报告。德国人信以为真,认为英国反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德国原来的反探测战术已经不适应了,于是放弃了这种战术。结果在以后的潜艇战中,德国人遭受了更大的损失。
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叫“反间”。在通信技术和联络手段高度发达的现代战争中,反间计各种各样,丰富多彩。英国人破坏德国的反潜战术就是一个精彩的例子反间计之例说——古尔德设计赚威廉
在美国内战期间,西联电报公司在美国处于垄断地位,其总经理是诡计多端的老范德比。古尔德早就看上了西联电报公司,只是老范德比不好对付,只好等待时机。老范德比死后,由其大儿子威廉·范德比继任老板。古尔德看到时机已到,想出一着妙棋。
他先花了100万美元开了一条新电报线路,成立了太平大西洋电报公司。威廉·范德比意识到了古尔德的威胁,立即派人与他谈判。经过讨价还价,威廉以500万美元买下了太平大西洋公司。太平大西洋公司的设备及人马全都转入了西联电报公司。而且,由于知识与技术的原因,太平大西洋公司的艾克特还做上了西联的总工程师。威廉·范德比十分得意,认为不仅扩大了实力,而且还引进了一员虎将。
过了一些时候,爱迪生发明了四重发报机,比原来的电报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西联公司派艾克特与爱迪生谈判。临行前,威廉叮嘱艾克特要用低于5万美元的价格收买爱迪生的专利。威廉·范德比自以为西联是一垄断公司,爱迪生别无他择,一定稳操胜券。
然而,艾克特是古尔德预先设下的内线。他一边与爱边生谈判,一边把谈判的进展告诉古尔德。
在谈判的第一天夜间10点,古尔德与艾克特一同乘车赶到爱迪生家,把爱迪生请上马车,然后直奔古尔德公馆而去。
一到古尔德家,艾克特忙说:“我今天上午跟你谈判的时候,是代表西联。现在我代表的是现在成立的美联电报公司。我与古尔德先生愿意出10万美元收买您的专利,而且要请你出任本公司的总工程师,薪金好说。”爱迪生是一科学家,不懂生意经,他觉得这个条件比西联的好多了,因此就应诺下来;古尔德在撤走西联总工程师和掌握爱迪生这张王牌的形势下,要挟西联。威廉·范德比大呼上当,几乎气死,然而又束手无策,只好同意两家公司合并,由古尔德任总经理。
古尔德把刚成立的太平大西洋公司卖给威廉,并非投降,其目的是在西联里安插自己的人马,从内部搞垮威廉。他一夜之间夺得皇座是由于能抓住时机,利用了爱迪生这张王牌。可以想象,西联如果不答应古尔德的条件,肯定会走向破产。
摘自《三国智谋应用500例》
十七。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诸葛亮在推动孙刘联盟的建立和运筹对曹军作战的方略中,所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超人才智,使器量狭小的周瑜妒火中烧。为解除诸葛亮对他的威胁,周瑜又设下置诸葛亮于死地的圈套。
周瑜的如意算盘是:一方面以对曹军作战急需为名,委托诸葛亮在10日之内督造10万枝箭;一方面吩咐工匠故意怠工拖延,并在物料方面给诸葛亮出难题,设置障碍,使诸葛亮不能按期交差。然后周瑜再名正言顺地除掉诸葛亮。圈套布置好的第二天,周瑜就集众将于帐下,并请诸葛亮一起议事。当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时,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谙葛亮必死无疑。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教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树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可是一连两天诸葛亮却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当夜,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贸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余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为此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善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理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大惊失色,自叹不如。
'评析'
明代揭喧《兵经百篇》提出:“艰于力则借敌之力,难于诛则借敌之刃,乏于财则借敌之财,缺于物则借敌之物……”借战计应用的经典就是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后来又有“借东风”、“借鸡下蛋”等说法,其实世界上还有许多同样的例子也值得借鉴。
草船借箭之例说——顾恺之作画捐款修庙宇
顾恺之,东晋时人。他生在太湖旁边的无锡,那儿山青水秀,风景优美。顾恺之从小就受到太湖风光的熏陶,画得一手好画,名画“洛神”就出自他的手笔。
兴宁年间,太湖附近的一些和尚要修建一所庙宇。几个和尚去向顾恺之募捐,顾恺之很豪爽地在捐款簿上写上1万块钱。顾恺之的画虽然画得很好,但他并没有多少钱可以拿出来。有些人为他担心,也有一些人认为他只不过是说说大话罢了。
过了几天,和尚按照顾恺之自己说的数去收款。“不用向我收钱,钱就在你们的寺庙里。”顾恺之说,“你们在寺里粉刷出一面白墙壁,钱就能从白墙壁上长出来。”
和尚们以为他在说笑话,可是看他说话的神态和口气十分认真,怎么也想不通,白墙上怎么会长出钱来?不过,和尚们还是照着顾恺之说的去做了。他们在寺庙里刷出了一面白墙。
顾恺之把寺门关起来,吃喝由和尚送到面前。整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他在那面白墙上画成了一尊大佛像。画到只剩下点眼珠的时候,顾恺之把和尚叫到面前说:“明天你们可以打开寺门,让入进来瞻仰。第一天来的,每人捐10块钱;第二天来的,每人捐5块钱;第三天来的,可以让他们随便捐。”说完,精心地点上眼睛,就走了。
顾恺之关起寺门画佛像,早已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特别是那些大官、豪绅,早就憋不住了,只盼望早一天能看到大画家顾恺之亲笔画的佛像。
这天清晨,和尚们把寺门打开了。太湖旁的人们很快就知道了这一消息,纷纷前来参观,一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