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位有经验的精神分析学家,不管他信仰何种理论观点,是那种对人的动机产生的根源有深刻了解的人,是有能力解释这些动机在特定情况下如何发展的各种复杂性的人。理性与起因之间的鲜明区别,科学解释(根据起因)和人类行动的解释(根据理性,即信仰和欲望,它们使人的所作所为合于情理)之间的鲜明区别,为这种精神分析的观点提供了哲学上的支持。 有人曾经指出,弗洛伊德误解了他自己理论的性质,以至他把这些理论看作对人类行动的起因提出了新的科学发现。然而,这种二分法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这些人认为,某人意识的信仰和欲望完全能成为他行动的起因,因此无意识的信仰和欲望也完全会起这种起因作用。 这里,在科学调查和解释的方法能在多大程度上应用于解释人类信仰和行动的问题上,还有着许多深奥的哲学问题;但在这里我们是无法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的(请参阅第10章的注释和)。
L M L N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怀疑自然地扩展到以这种理论为基础的治疗方法上。但是当这种治疗方法已经广泛地加以应用时,我们应当对其有效性作出某种评估。 原则上也就是对这种理论的进一步检验,因为如果这种理论是正确的,我们应当期
108
201人性七论
望这种治疗也是有效的。 但是这问题也并不简单。 首先,一种正确的理论可能错误地应用于实践;其次,在什么才算是“治愈”
了神经病这个问题上存在着疑问。约有三分二的病人在完成精神分析疗法后得以痊愈。这看起来也许是有利的,但这当然还必须与类似病情的“对照组”加以比较。 这些对照组或是接受了其他心理学方法的治疗,或根本没有接受过治疗。 这类小组的治愈率据说也是三分之二左右,所以根本无法证明治疗的成效是多少。因此,对弗洛伊德的整个理论很难作出明确的判断。 他的天才是无可争议的;然而无论一个人的思想有多大影响,我们都绝不能不对他的言论进行批判性的评价。 弗洛伊德谈了许多如此重要的问题,对它们加以消化和检验还需要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花费许多年的时间。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E基本文章:詹姆斯。 斯特雷奇(JamesStrachey)编译的《精神分析的两个简要说明》(TwoShortAcountsofPsycho-Analysis)
,伦敦,1962年。 这本书在美国买不到,但是第一篇简要说明《精神分析五篇讲演》(FiveLecturesonPsycho-Analyses)
的主要部分已辑入再版的约翰。 里克曼《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著作普通选本》一书(AGeneralSelectionfromtheWorksofSigmundFreud)。
第二篇简要说明《非专业精神分析的问题》(TheQuestionofLay-Analysis)
已辑入L。史蒂文森主编的《人性研究》(TheStudyofHumanNature)
一
109
人性七论301
书。研究弗洛伊德的原著,还可以读他1915-1917年出版的《精神分析引论》(IntroductoryLecturesonPsycho-Analysis)
,和鹈鹕出版社出版的弗洛伊德文库的其他各卷。对弗洛伊德成就的一般评价,可读B。A。法雷尔(B。A。Farel)的《精神分析的地位》(standingofPsycho-Analysis)
,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 关于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经验测验的情况,读保罗。 克兰(PaulKline)的《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事实与幻想》(FactandFantasyinFreudianTheCory)
,伦敦,1981年第2版。传记见欧内斯特。 琼斯(ErnestJones)著名的《弗洛伊德的生平和著作》(LifeandWorkofSigmundFreud)
,还可以读L。特里林(L。Triling)和S。马库斯(S。Marcus)缩编的一卷本《弗洛伊德的生平和著作》(LifeandWorkofSigCmundFreud)
,伦敦,1964年;纽约,1961年。 还可读F。J。
萨洛韦(F。J。
Suloway)最近出版的《弗洛伊德,精神生物学家》(Freud,BiologistoftheMind)
,纽约,1979年;伦敦,1980年。对精神分析最新发展的介绍,见J。
A。C。布朗(J。
A。C。Brown)
的《弗洛伊德和后弗洛伊德学派》(FreudandPost-Freudians)
,伦敦和纽约,1964年。对哲学问题的最新讨论,见R。 沃尔海姆(R。Wolheim)和J。
霍普金斯(J。
Hopkins)主编的《弗洛伊德哲学论文集》(PhilosophicalEsaysonFreud)
,牛津大学出版社,纽约,1982年。
110
O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ATHEISTICEXISTENTIALISM
SARTRE。 萨特
111
人性七论501
7
萨特: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从弗洛伊德转向萨特(Sartre)
,我们也就是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维也纳走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巴黎,从心理学医学走向用富于想像的文学和学术性阐述表达的哲学。 然而,它们都共同关心人的个体问题,特别是意识的本质问题。我们将会发现,萨特也有一种四重性的人性论,但是我们首先应当从存在主义这一整体来研究他。许多作家、哲学家和神学家都被称为“存在主义者”。至于说有无共同的核心可以发现,看来存在主义主要关心的有三个问题。 第一是有关个体存在的理论,而不是有关他的一般理论。 这些理论据说没有考虑有关每一个体最重要的东西——他的独特性。 第二是关于人生的意义或目的,而不是有关宇宙的科学真理或形而上学真理。 因此内在的、主观的经历通常被认为比“客观”真理更为重要。 第三是认为个人自由是最重要和最独特的人性。 因此,存在主义者相信每个人有为自己选择态度、目的、价值和生活方式的能力。 他们所
112
601人性七论
关心的不只是坚持这是一条真理,而且要劝说所有人都按照这条真理行事。 因为在他们看来,唯一“可靠的”和真实的生活方式,是每个人为自己自由选择的生活方式。 因此,这三个关心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基本主题的几方面。存在主义的这种共同核心,可以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找到。它当然表现在对具体人物和情况具体细节的描绘之中,就像在剧本和小说中一样。 然而,只有当一个人进行了某种努力、试图对人的状况作出一般性论述时(哪怕这种论述否认其他一般性论述的可能性或重要件!)
,他才能算作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 存在主义哲学家有各种各样的类型,但最根本的区别是在宗教和无神论之间。 一般认为,丹麦基督教思想家克尔凯郭尔(Kierkegard,1813-185)是第一位现代存在主义者。 同马克思一样,他反对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但其反对的方式却大不相同。 他拒绝抽象的理论体系,认为它像一座实际上无人居住的大厦,从而坚信个体和其选择才是最重要的。 他把生活方式分为三大类——美学的、伦理学的和宗教的,要求每个人从中选择。 但是他也认为,宗教的生活方式(更具体地说,基督教的生活方式)是最崇高的,尽管只有当人“自由地投入上帝的怀抱”时,才能达到这一标准。十九世纪,存在主义的另一位重要创始人德国作家尼采(NiCetzsche,184-190)
,是一位咄咄逼人的无神论者。他认为,自从“上帝死亡”后(即宗教的幻想已被识破)
,我们必将重新考虑生命的整个基础,只按照人的标准来寻找生存的意义和目的。在这方面,他与之前的同胞费尔巴哈有许多共同点。我在介绍马克思时,曾简略地提到了他的人本主义无神论。尼
113
人性七论701
采更为独特之处,是强调我们改变自己价值基础的自由,提出未来“超人”
(Super-man)的设想。 这种“超人”将拒绝我们目前以宗教为基础之逆来顺受的价值,而代之以人的“权力意志”为基础的更实际的价值。在二十世纪,存在主义者还包括基督徒和无神论者。 在神学领域里,包括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以及在哲学领域,存在主义曾经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存在主义哲学运动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和法国,而在英语国家的影响则小得多。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克尔凯郭尔和尼采,但是还可以追溯到讲德语的哲学家胡塞尔(Huserl,1859-1938)的“现象学”
(phenomeno-logy)。
这种有点晦涩的哲学方法,试图寻找一种确定无疑的出发点。 其途径是就现象的表相来描述现象,而不对现象的真相作任何假设。 因此,它为哲学提供了一种主观的、类似心理学的方法,从而对人的意识进行研究。 我们发现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家所关心的就是这种意识。在德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是海德格尔(HeidegCger,生于189年)
,他的主要著作是1927年出版的庞大而晦涩的《存在与时间》(BeingandTime)。然而,他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人类生存,以及通过正视人在世界上的真实地位、特别是人要死亡的必然性来寻求“真实”生活的可能性。但是我不打算在这里来讨论整个存在主义;上述简单背景的介绍,是为了讨论法国最著名的存在主义者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在其光辉的教育生涯中,他尤其吸收了欧洲伟大哲学家的思想,特别是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思想。 萨特自己的哲学风格的许多晦涩
114
801人性七论
之处,可以追溯到这三位重要的德国抽象派作家的影响。 从他早期著作——1938年的小说《恶心》(Nausea)
和关于心理学问题的哲学著作:1936年的《想象力》(Imagination)
、1939年的《情绪理论大纲》(SketchforaTheoryoftheEmo-tions)和1940年的《想象力的现象心理学》(ThePsychologyoftheImagination)。他的主要著作是著名的《存在与虚无》(BeingandNothingnes)
,该书于1943年首次出版,详细论述了他的人的存在哲学。他1945年在巴黎发表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Exis-tentialismandHumanism)演讲中,对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作了更简短、更明确的介绍。 但不幸的是,他在这部著作中的论述是通俗而肤浅的,因而不能以此作为他对自己思想的论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积极参与了反对纳粹占领的法国抵抗运动,从其著作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当时的气氛。例如,说所有法国人面临的选择是合作、抵抗,还是无声无息地自我保护,这就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具体实例,说明存在主义者认为,什么是个人选择的永恒需要。这种主题还体现在萨特的三部曲小说《自由之路》(RoadtoFredom)
和一些戏剧著作中。萨特在其晚期著作中,修改了他早期著作中的个人主义的存在主义,而含有某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不可逃避的哲学”
,但需要存在主义对其加以充实。 这种观点的改变,体现在他1960年所著的《辩证理性批判》(CritiqueofDialec-ticalReason)
(第一卷)
中。但我不打算在这里讨论这部著作;我将只考虑《存在与虚无》中阐述的存在主义哲学。 我所注的参阅页码是根据黑兹尔。 巴恩斯(HazelBarnes)
的英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