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代焚书、禁书和文字狱-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焚书、禁书和文字狱,是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用来控制人民思想、维护独裁统治的惯用伎俩。早在两千余年前的先秦时期已开其端
,其后各朝时有发生。

1。焚书

   
提到焚书,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其实,焚书事件,秦始皇既非最早,更非独有。作为禁锢人民思想、维护独裁
统治的措施,历代封建王朝多有发生。

    举例参见李兴才《古代焚书与印刷物证》,载1997年《中华印刷科技年报》。如下:

   
先秦时期商鞅为秦变法,曾〃教秦孝公……燔诗书,明法令〃。韩非子亦云:〃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
为师。〃

   
秦朝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建议:〃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秦末项羽火烧咸阳
宫,大批典籍毁于一炬。

    汉代王莽之乱,汉都沦为火海,焚书三万余卷;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在都城洛阳焚毁书籍无数。

    晋代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前赵刘曜、王强入洛阳,焚毁水经、谷水注二学。史称〃永嘉之祸〃。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司徒崔浩不喜佛法,每言于帝,帝从之,遂〃……先尽诛长安沙门,焚毁经像,……其一切荡除,灭其
踪迹〃。又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周禁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俗〃。

   
据《隋书·经籍志》载:〃齐永明中(约487年),秘书丞王亮,监谢??,又造四部书目大凡一万八千一十卷,齐末(502年),兵火延烧秘
阁,经籍尽毁……〃。
   

   
以上数例,所焚者,虽既非印刷书籍,又非尽由帝王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所为,但其对中国典籍之保存留传以至文化事业的发展所带来
的后果却是一样的。印刷术推广应用之后,也不乏焚书劣行。譬如,唐朝本为尊崇佛教、佛教盛行的朝代,现存唐代早期印刷品,几
乎都是佛教徒刻印的佛教经咒。可就是在尊崇佛教的唐朝,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焚书最多的毁寺焚经事件: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上恶僧尼耗蠹天下,欲去之,道士赵归真复劝之;乃先毁山野招提、兰若,……寺非应留者,立期令所在
毁撤,仍遣御史分道督之。财货田产并没官,寺材以葺公廨驿舍,铜像、钟磬以铸钱。……凡天下所毁寺四千六百余区,归俗僧尼二十
六万五百人,大秦穆护、袄僧二千余人,毁招提、兰若四万余区。收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

   
唐武宗此次毁寺焚经,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所带来的影响姑且不论。单就对印刷史的研究论之,后果是严重的。因此前中国正处在印
刷术早期推广应用期,从事印刷实践者基本上都是生活在寺庙中的僧尼。这次毁寺焚经使印刷史上极为重要的这一历史时期的印刷品
荡然无存,使后人难以找到唐代初期的印刷实物。迄今为止,虽有吐鲁番出土的带有武后制字的《妙法莲花经》、韩国庆州出土的《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西安出土的梵文《陀罗尼经咒》等几件早期印刷品,但均出自寺庙之外,为当时幸存者。给今日印刷史研究
带来很大的困难,从而也导致了许多无谓的争议。

2。禁书和文字狱

   
禁书与焚书,密切相关。历史上,凡是为控制人民思想、维护独裁统治意义上的禁书与焚书,不包括因战火所焚之书。简直就是同意
语。客观上,凡查禁之书必焚毁,而焚毁之书又必是禁书。而历代之焚书、禁书又往往同政府搞的迫害知识分子的文字狱联系在一起
。慕湘先生为魏隐儒着《中国古籍印刷史》作序云:

   
〃但揆之史籍,历代经籍艺文志所录诸书,几乎多数有目无书。究其原因,其一为封建皇朝之禁毁,上自秦始皇之焚书,隋炀帝之禁
纬,下至明清之文字狱;又有历代佞臣如宋之蔡京、秦桧等之毁书;凡与帝王佞臣有碍之书,几乎毁灭殆尽。〃

   
正如慕湘先生此言:〃凡与帝王佞臣有碍之书,几乎毁灭殆尽〃。这是历朝统治者在其登基之后即刻着手要作的、禁止或销毁有碍其统
治和权威的书籍的必然恶果。自元经明至清,于此犹甚。元、明、清三朝中,元、清二朝,因系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创建,立国
初期,受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是必然的。元、清二朝的统治者为了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和消除对他们的不满情绪,文武兼施。一方
面进行武力镇压;一方面通过禁书、焚书、文字狱,压制文人,消除隐患。因此,禁书、焚书和文字狱往往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人们可以从清代通过修订《四库全书》而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浩劫中,领略历朝焚书、禁书和文字狱原由、内幕之一斑。

   
清代始祖本系女真族,世居东北宁古塔鄂多伦城。于明初设建州卫。到努尔哈赤时曾受明朝封号,为〃龙虎将军〃。后逐渐强大,改号
〃后金〃。到皇太极继位,为防汉族因金朝侵宋而对其持仇视态度,故又改国号为清。入主中原统一华夏之后,对前朝明人著作中称其
为〃建州奴酋〃和〃建州夷〃深感不快,更对过去曾称臣于明和曾受明封号这一事实耻于称认。于是便想尽各种办法来消灭明人著作中的
有关记载。这就意味着要消毁大量有关图书和通过大设文字狱、编纂《四库全书》措施,镇压和消除汉族人民强烈的反清复明意识,
以维护其独裁统治。遂于康、雍、干年间大兴文字狱,对汉族人民大行杀戮。譬如〃庄廷??案〃,因庄廷??于顺治间购得明故相乌程朱
国桢明史稿,招聘名士修辑并补入崇祯朝事,辑成《明史辑略》,内多触讳之语,为清廷征知,遂成大狱。将庄廷??(已死)挖墓焚骨
,累及全家,牵连致死七十多人;又如〃戴名世案〃:戴名世本为清康熙进士,官职编修,因其留心于明代史事,访得明代遗老,考求
明代故事,所著《南山集》用了明代永历年号,为左都御史赵甲乔所弹劾。事下刑部,竟坐大逆伏法,株连获遣者数十人。仅此二例
,足见清代文化统治之严厉。且类似文字狱案,屡见不鲜。犯者残遭杀戮,株连九族;参与修订、作序,甚至刻印、售卖之人,也牵
连在内,残遭杀害。致使中国的文化事业倍受摧残。知识分子人人自危,写书刻书小心翼翼。甚至书中〃胡〃、〃虎〃、 〃夷〃、
〃狱〃之类的字也不敢刻印,以空白或黑钉代之。

   
乾隆年间,弘历当政,为消除上述隐患,更是费尽心机,终于想出一条〃以编纂《四库全书》为名,搜尽全国图书,以消灭一切违碍
文字,搞一个'寓禁于征'的妙计〃。从乾隆三十七年(1773年)起,一再发出访求遗书的诏旨,其求书目的也在逐次诏旨中逐渐暴露无
遗。

   
首发诏旨中说:〃今内府藏书不为不富,然古今来著作之手,无虑数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正宜及时采集,汇送京师,以
彰千古同文之盛〃。

   
第二年再下诏旨云:〃民间藏书,无论刻本、写本,都要借抄,抄后仍将原本还给,岂可独抱密文不欲公之同好。既或字义偶有触碍
,亦是前人偏见,与近时无涉,何必过于畏首畏尾〃。并一再声明:〃书中即有忌讳字面,并无妨碍,或有妄诞字句,亦不过将书毁弃
,传谕其家不必收存。〃

   
再后诏旨,真像毕露,说:〃明季末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抵触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并威胁说:〃若
此次传谕之后,复有隐匿存留,则是有意藏匿伪妄之书,日后别经发觉,其罪转不能逭,承办之督抚等亦难辞咎。〃

   
在清廷严辞恐吓之下,全国各地到处张贴黄榜,晓谕搜集,甚至明查暗访,唯恐搜罗未尽、遣漏受责。乾隆一朝,半个世纪有余,搜
罗群书,全力以赴,意在把全国图书一网打尽。各地搜获之书,陆续进呈,计得一万二千一百七十六种。这一万余种古籍,最后焚毁
约八千种。另有各地呈作《四库全书》底本者,由四库馆审定,其中应焚毁者,由四库馆奏准销毁。二者相加,焚毁图书约万余种。
加之,民间为避祸自毁者更是不计其数。如此浩劫,世所罕见,让人痛心疾首。毫无疑义,这势必禁锢人们的思想,给出版印刷乃至
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以无形的阻滞和桎梏。仔细分析,中国古代历代禁书、焚书和文字狱给出版印刷乃至文化事业造成的危害远不止
此。中国自唐迄清一千多年居世领先的出版印刷业,何以未能从新闻出版方面得以扩展?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处在印刷术初步应用推广期,就有《开元杂报》之印制;宋代除官办邸报外,有不少刊登小道新闻的小报在印发
,何以元、明、清三代报纸印刷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除了历代封建帝王的独裁统治之外,历代焚书、禁书和文字狱恐怕难逃其责!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