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俱舍论疏-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此文明三世得。然就法辨得即有四種。謂法前·法俱·法後。非法前·法俱·法後。若能得辨法即有六種。一唯有法俱得。如異熟生等。由力劣故。二唯有法前得。謂如見道三類智邊修世俗智。畢竟不生故。三唯有法俱得及法後得。如別解脫戒等。無逆得故。四唯有俱得及法前得。如道類忍等。即此剎那時捨故。五具有法前法俱法後三得。如所餘善不善等。有逆得追成行三世故。六有非法前法後法俱得謂得二滅。所得法無三世故。必無有法唯有法後得以可得法至現在時必有得故。如道類忍唯有法前法俱者。以不定故。若現起者若未來者皆容有二得。不應言各有一得及定有二得。若爾同四行相隨從義過。若定法俱過如後述。論。又善等法至無記三得。此三性分別也。三性法得與所得法雖定同性。然得起時所由即異。諸有為法由所得法。擇滅由道。非擇滅由命根·眾同分。婆沙一百五十八云。問何故得與所得法。性類或同。或異耶。答得有三種。一有為。二擇滅。三非擇滅得。有為法得隨所得法性類差別。以有為法能有作用引自得故。擇滅得隨能證道性類差別。以諸擇滅自無作用。但由道力求證彼時引彼得故。非擇滅得隨自所依性類差別。以非擇滅自無作用非道所求。彼得但依命根眾同分而現前故。由此三性之法各自性得得。雖得擇滅不由所得。得非擇滅依眾同分等。道與擇滅同性。同分與非擇滅同性。由此二種雖不由所得。而與所得必定同性。由此三性必同性得。論。又有繫法至得有四種。此繫不繫門也。其所得法有其四種。謂三界繫為三。及不繫法為四。其能得得亦有四種。亦如上說。又所得法有其二種。一者有為。謂三界法·及道拢B。二者無為。謂二種滅。能得之得唯是有為。所得之法又有二種。一有漏。謂三界繫法。二無漏。謂道拢B二滅。能得得亦有二種。一有漏。謂三界繫。二無漏。謂道拢B。三界繫法是有為故。能得之得。從其所得唯三界繫。不繫之法通無為故。非擇滅是從依身繫。其擇滅得從能斷道。道通有漏及無漏故。若有漏道色無色繫。若無漏道從道不繫。非擇滅得以隨身故通三界繫。所以有繫法得唯有三種。無繫法得通四種也。論。又有學法至得即無學。此明三學門也。學·無學法是有為故。能得之得。從所得法是學無學得。非學非無學通無為故三種得得。有為有漏·及非擇滅。非學非無學得得。擇滅三種得得。若有學道引得是有學。若無學道引得是無學。若有漏道引得是非學非無學。
    論。又見修所斷法至皆非所斷。此明三斷門也。見斷·修斷法是有為故。得從所得法通二斷也。非所斷法即通三種。謂有為無漏擇滅非擇滅。有為無漏得從所得法唯非所斷。擇滅得從道故通漏及無漏。有漏修道斷。無漏得不斷。非擇滅得從眾同分命根故唯修道斷。餘文可解。故不牒釋。
    論。前雖總釋至其中差別相。自下有一頌就法辨得差別。論曰至得亦現在。此明無覆無記勢力劣故唯引法俱得。即在三世各自世得。論。一切無覆至不爾云何。重問差別。論。除眼耳通至及俱起得。答也。二通變化二緣故通前後得。一以勢力勝故。二以加行所引起故。有三世得。
    論。若工巧處至得亦許爾。此明威儀工巧極善數習。亦許有前後俱得。此說心不說色。有覆無記色當無前後得。況無覆無記色。婆沙一百二十六云。工巧處者。謂色聲香味樱逄帪轶w。起工巧處者。謂能起彼意法二處為體。准婆沙一百五十七解欲界威儀工巧四蘊。即云善習者三世得。解色界威儀即無簡別。復云。一切有覆無記無覆無記。及威儀路異熟四蘊彼得。世不雜。隨在彼世即唯有彼世得。准此故知。色界二無記心無前後得。識身足論云。成就欲界善心不善心。皆云定成就欲界無覆無記心。准此文定有無覆無記心有三世得。論。唯有無覆至法前後得。此明有覆無記色也。如文可解。此即初禪·中間靜懀拘乃鹕碚Z表。故自餘諸地更無此業。欲界唯身邊二見有覆無記不能發業。上地無發業心。論。如無記法至及後起得。此明欲界善不善色無法前得。唯法俱。法後。勢力不能引前得故。此色若在未來未來得。若至現在未來現在得。若至過去三世得。初無漏心及加行善最初起者。若在未來未來得。若至現在未來現在得。若至過去有三世得。餘法不同思之可解。
    論。非得如得至不爾云何。自下有一頌半明非得差別。論曰至無記性攝。第一三性門也。故婆沙一百五十八云。問非得隨何性類差別。答彼定不隨所不得法。以相摺省S植浑S道。非道所求但依命根眾同分轉故。隨所依性類差別。問若諸非得非擇滅得。俱隨所依性類別者。所依或異熟。或唯等流。此二隨何性類差別。答隨等流性以義遍故。異熟非遍故不隨立。問非得若隨所不得法性類差別有何過耶。答斷善根者應成就善。已離欲染者應成就不善。諸無學者應成就染。異生應成三乘無漏法。退果應成果。捨向應成向。二滅非得應是無為。由此等過非得不可隨所不得。論。世差別者至三世非得。第二三世門也。過去·未來各有三世與前得同。現在唯二無法俱非得。有情之法住現在時必成就故。若現在法法前為過去。法後為未來。若過去法前唯過去。法後通三世。若未來法後唯未來。法前通三世。故婆沙一百五十八解非得云。一切非得總有三種。一在彼法前。二在彼法後。三非彼法前法後及俱。所不得法亦有三種。一唯有法前非得。謂未來情數等畢竟不生法。及入無餘涅槃最後剎那心等。二有法通有法前·法後非得。謂餘隨所應有情數法。三有法無彼前後俱非得而有非得。謂擇滅。非擇滅。必無非得可與法俱。以法現在前時。是所得法必有得故。非所得法無非得故。亦無唯有彼法後非得非無始來恒成就彼未捨必起彼類盡故。然諸非得性羸劣故唯成現在。一一剎那得已即捨。於未得彼法及已捨位。恒有此非得應知。今詳有部畢竟無涅槃法。以時遠故名為畢竟。若不爾即合有一類法唯有得無非得。謂無涅槃法非想地惑。有一類法唯有非得而無有得。謂無涅槃法三乘拢说馈<催‘有得必有非得相翻而立若謂無涅槃法三乘拢酪酂o非得。即應此人非是異生。無異生性故。又世親菩薩佛性論釋有部無涅槃法。就位建立。非法爾定言一闡提犯重禁等無涅槃法。故聲聞地中說法爾者寄客說本。如唯識論釋攝論云聞熏習為無漏因寄客說本。又婆沙論簡唯法前非得云。謂未來情數畢竟不生法。及入無餘涅槃最後剎那心等。言未來者。簡過現也。言情數者。簡非情也。言畢竟不生者。簡暫不生法也。如眼識等闕緣不生。皆亦得名畢竟不生。得非擇滅故。此論云。畢竟礙當生別得非擇滅。即此不生眼亦是未來情數畢竟不生。如何此文即表定是唯見道邊俗智。若言此唯世俗智者。即是婆沙闕字。若通取餘不生諸法。雖無所闕即與非想過去見惑義同。今解婆沙應改竟字為其定字。定者即是始末不生。此即無過。以餘五識等法不是始末不生法。見道俗智始·末不生名唯法前若得非擇已去即俱名畢竟也。此字應是抄寫者錯耳。又准俱有因。有對造色非俱有因。而名必定俱起。得即或前或後不說定俱。若總說者。何不言法俱得雖定俱生而非因也。前後俱得若言決定。如何論言或前或後。亦不可言總同類說。於此類中有定俱者應須簡故。故知言有法前後俱皆是不定。據容有說。非得准此。又婆沙釋無唯法後非得云。非無始來恒成就彼未捨。必起彼類盡故。准此文意。所不得法約法種類說有非得。有頂見惑種類眾多。已入過去。雖復但有法後非得。在未來者即有法前非得。然此文是被難之後重改婆沙。然此不順得中六句。應云。以不定故容有二種非得。以非想地過去見道煩惱。於過去世中煩惱未起之前皆容入拢H粑雌馃⿶兰磾嘁娀蟆<创藷⿶兰从蟹ㄇ胺堑谩S纱苏f過去煩惱不得名為唯法後非得。若作此釋。即順得中六句。即同自餘通二非得。由不得此意。被將過去見惑唯法後難應成四句通難不得。遂改婆沙以為四句。見今長安多本流行。猶作四句。於後數年重改論文云唯有三句。遂加文遮難云。非無始等。一十六字通此妨難。由未得婆沙意故由未盡理。論。界差別者至是無漏者。第三界繫門也。非得隨身繫故。故三界法各各皆有三界非得。身在下界欲界非得。非得三界。色無色界義亦准此。欲界繫法有三界非得。色無色界義亦准此。非得隨身不隨法故。所以非得不通無漏。無漏非得亦通三界。三界異生皆不成故。論。所以者何。自此已下明異生性。婆沙四十五云。犢子部執。異生性是欲界見苦斷十隨眠。瑜伽五十二云。復次云何異生性。謂三界見所斷法種子唯未永害量名異生性。今詳。唯未永害言即是世第一法已前。非是無間道已後。即是害見所斷惑故。既言唯未永害量。即是不取一分害量名異生性。唯言所遮故。今時人釋云二障種子上建立異生性。聲聞之人斷煩惱障名非異生。有所知障故名為異生。若爾二障通其見修。唯佛能盡二障種子。即合唯佛一人名為拢恕W责N皆是亦凡亦拢R哉戏N有斷不斷故。譬喻者說其異生性無實體。論·由許拢乐潦菬o漏應理引文證也。異生既非拢恕7菬o漏性。應道理也。論。不獲何拢惿浴栆病U摗V^不獲一切至應名異生。答也。謂總不獲一切拢ㄒ病4瞬猾@言表離於獲故。若隨獲少多。即應言有簡別。既無簡別。但言不獲。故知此言表離於獲。此若不表離於獲者。此即諸佛亦不成就。二乘拢☉惿U摗H魻柋苏搼f純言。問也。彼本論中。應言純不獲拢惿浴kS獲一二即非純也。論。不要須說至食水食風。答也。立一句言不獲拢ā<词羌兞x。隨獲少多是雜。非純不名不獲如說蟬食於風。蚊食於水。即顯蟬唯食風。蚊唯食水。不要須言純食風水。有人云。如魚食水。如龜食風。以釋純義。不得意也。魚不純食水。龜不純食風故。論。有說不獲至彼非得故。敘異說也。謂不得三乘苦法智忍及俱生法名異生性。文外伏難。難云若爾至道類智捨前向故。捨苦忍等爾時亦名不得苦忍應名異生。由遮此難故。言前已永害彼非得故。謂前不獲一切苦忍名異生性。此之非得已被永害。入於過去至道類智時更起非得。非是未曾得苦法忍故非異生。
    論。若爾此性至唐捐其功。難也。既若同前何須重說唐捐其功。論。如經師所說為善。論主意信經部故。云所說為善。
    論。經部所說其義云何。問經部宗。
    論。謂曾未生至名異生性。答經部義。
    論。如是非得何時當捨。自此已下第四明捨時。此即問也。論。此法非得至類此應思答捨時也。捨有二種。一有雖不易地得此法時捨此非得。二有雖非新得此法由易地故。捨此地非得。得彼地非得。
    論。若非得得斷至捨於非得。釋捨非得相也。即非得上得斷名捨非得。論。得與非得至得與非得。問也。論。應言此二至得及非得。答也。論若爾至有無窮過。難也。論。無無窮過至無無窮過。此廣答也。雖雙問得與非得。然二不同。得有大得小得同時相得。非得不爾。以於現在無非得故。故知非得不如其得有小非得。就其別義亦有大小非得不同。謂翻大得名大非得。即非得大得所得之法本法及大小相故。翻於小得名小非得。此唯非得大得及四相。故婆沙一百五十八云。如是說者。法與生等同一得得。相與所相極親近故。由此善通色蘊行蘊一得得等。已上論文。得與非得相翻而立。不可不同。雖無大小非得更互非得。以得非無窮故非得亦非無窮。故答無窮唯釋於得。即顯非得無窮也。翻得立故。論。如是若善至有無邊得。釋增數也。如第一剎那善心起時唯說善心不說相應。即此剎那本法為一。大得為二。小得為三。第二剎那有六法起。不說第二剎那所起善心。但說前剎那法後得有六法起。謂前本法大得小得。即此三法法後之得大小各三故有六得。第三剎那即此六法。謂三大得。及三小得。及初剎那法大小得。此之九法法後得起有九大得。有九小得。合成十八。如是後後漸增有無邊得。論。旦一有情至況第二等。此顯諸得極多無對礙故得相容受。如文可解。

俱舍論疏卷第四

保延三年十月二日朝南新屋點了
角樹
以黃園古本一交了教俊
一交了
俱舍論疏卷第五

               沙門法寶撰
           
    
       

分別根品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