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俱舍论疏-第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等名為四念住體。問也。論。此四念住至所緣別故。答也。論。自性念住至三種念住。此牒第一自性釋也。即聞思修三慧為體。即以此三慧名三念住。言自性者。簡所緣相雜以慧為體名為自性。非如相雜及彼所緣非是念住。與念住雜。及為所緣。從其自性名為念住。論。相雜念住至諸法為體。牒餘二念住釋。慧俱有法及與慧體。互相雜故總名相雜念住。所緣念住。是慧所緣。亦攝於慧。以慧所緣諸法故。論。寧知自性是慧非餘。問。論。經說於身至循觀用故。答。以契經中說循身觀等非慧不能。故知念住以慧為體。論。何緣於慧立念住名。問。體既是慧。因何名念。
    論。毘婆沙師至由楔力持。答。慧由念持。慧名念住。此之果慧從因念名。故正理論云。寧智慧住要由念力。以有念者慧增明故。
    論。理實應言至便住不謬。論主釋也。慧令念住。得念住名。慧是其因。念住為果。慧名念住。因受果名。引二經證。如文可解。正理論師通其兩釋。梵名阿尼律陀此云。無滅。論。然有經言至愛心法滅。通伏難也。伏難意云。若四念住以慧為性。何故言由食·樱っぷ饕夤始缫嗳缡恰
    論。應知彼說至得安住故。此即通也。此經言。身受心法者。是所緣念住。所以緣身等名。為念住。以慧於彼身等得住故。身等名為身等念住。食等與身等為因。故食等集身等。非說自性念住。論。又念住別至各有三種。此就自他俱相續中。分四念住各為三也。故正理論云。身等念住各有三種。緣內·外俱有差別故。且身念住有三種中。緣自相續說名為內。緣他身等說名為外。雙緣二種說為內·外。以有我愛而慢緩者。應觀內身猶如外故(准正理論他相續中緣他身等等者。等取非相續。此論文略不言等也)。論。此四念住說次隨生。述次第也。論。生復何緣次第如是。問生次也。論。隨境粗者應先觀故。第一釋也。正理論云。或隨所緣粗細生故。然非由此心最後觀。法中涅槃極微細故。論。或諸欲貪至如是次第。第二釋。如文可解。
    論。此四念住至不增不減。此釋念住唯有四也。以對四倒立四念住。倒唯四故念住亦四。正理復云。對治四食。論。四中三種至名為雜緣。此述雜緣不雜緣也。
    論。如是熟修雜緣身等。下一行頌明總相也。論曰至苦空非我。此即釋也。正理論云。雜緣法念住總有四種。二三四五蘊為境別故。唯總緣五名此所修。彼居此中修四行相。總觀一切身·受·心·法。所謂非常苦空非我。然於修習此念住時。有餘善根能為方便。彼應次第修令現前。謂彼已熟修雜緣法念住。將欲修習此念住時。先應總緣修無我行。次觀生滅。次觀緣起。以觀行者先觀諸行從因生滅。便於因果相屬觀門。易趣入故。或有欲令先觀緣起。此後引起緣三義觀。此觀無間修七處善。於七處善得善巧故。能於先來諸所見境。立因果諦次第觀察。如是熟修智及定已。便能安立順現觀諦。謂欲·上界苦等各別。於如是八隨次第觀。修未曾修十六行相。彼由聞慧於八諦中。初起如斯十六行觀。如隔薄絹睹見眾色。齊此名為聞慧圓滿。思所成慧准此應說。次於生死深生厭患。欣樂涅槃寂靜功德。此後多引厭觀現前。方便勤修漸增漸勝。引起如是能順決擇。思所成攝最勝善根。即所修總緣共相法念住(准上論文。即是三義七處等後。起總相念住入煖法也。三義觀者。即蘊·處·界三科義也。七處善者。如實知色苦。色集。色滅趣。色滅行。色味。色患。及色出離。如實知受·想·行·識七亦爾。如實知色是四智。知謂法類智。世智苦智問何故七處善中再說前三。一說道諦。復次三諦有邊故再說。道諦無邊故不再說。復次前四處善說見道位。見道必具觀四諦故。故具說四。後三處善說修道位。修道位中所修拢馈<词堑乐B。未必具觀四拢B故。但說於三)婆沙第二云。若順次第說功德者。此中應先說不淨觀。或息念等。次說念住。次三義觀。次七處善。次說煖法。次說頂法(准此論文。即念住後起三義觀。及七處善。而入煖也)。今詳。婆沙與正理論此論別者。入行次第。五停心後。別緣念住後。起總緣入於煖法。於此中間修三義觀。及七處善。兼緣起等。將入煖時從總念入。婆沙以念處重故。舉先念處不舉後也。此論略故不述中間。正理少具兼說三位。故此三論。義不相摺
    論。修此觀已生何善根。已下第四明煖等四善根。即七方便中後四方便。就中。一明善根體等。二明善根差別。三明勝利。四明轉趣五明修果久近。此三行頌明體等也。
    論曰至名為煖法。明從總相生煖法也。此從思慧或修慧生。故正理論云。若有先離欲界染者。依色界攝修所成慧。厭患生處欣樂涅槃。多厭行俱作意。次第能引異類煖善根生。諸有先時未離欲染。依思所成慧。引煖善根生。論。此法如煖至故名為煖。釋煖名也。無漏道諦猶如於火。燒煩惱薪。至此位初得火前相故名為煖法。
    論。此煖善根至十六行相。明諦行也。以時長故。而能具觀四拢B境。及十六行。准減緣中。此觀四諦。於一一諦觀四行已方易諦也。又正理論云。是總緣共相法念住差別。共法念住。雖緣有漏觀為苦空無常非我。初位先起苦四行相。後觀集諦。於理無摺U摗S^苦拢B至如後當辨。此列十六行相名也。正理論云。然諸煖法雖緣四諦。而從多分說厭行俱。以起彼時蘊想多故。准此論文。在煖位時偏觀苦集。論。此煖善根至更立異名。此明從煖入頂位也。正理論云。行者修習此煖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進。於佛所說苦集滅道。生隨順信觀察諸有。恒為猛盛焰所焚燒。於三寶中信為上首。有修所成順決擇分次善根起。名為頂法。是總緣共相法念住差別。
    論。動善根中至說名為頂。釋頂名也。於中有二。一以退墮動善根中勝故名頂。如人頭頂。二以進退兩際名頂。猶如山首。故名為頂。正理論云。頂聲顯此是最勝處。如吉祥事至成辨時。世間說為此人至頂。動善中勝故名為頂。論。此亦如煖至十六行相。明觀諦行相同前煖法。論。如是煖頂至唯法念住。雙明二善。初安足時行修。唯雜緣法念住也。正理論云。初安足時唯法念住。後增進位四皆現前。述曰。別緣觀劣不能易位。總觀力勝能易位故。由斯初位皆法念住。論。以何義故至四拢B跡。此即是釋初安足也。論。後增進時具四念住。釋安足後。下·中·上中。或唯觀色。或唯觀受。或復總觀。皆無遮也。論。諸先所得至欽重心故。此釋曾得不重起也。正理論云。以勝加行引此善根。故已得中不生欽重。然此頂法雖緣四諦。緣三寶信多分現行。論。此頂善根至名為忍法。此釋從頂生於忍也。論。於四諦理至名為忍法。釋忍名也。前位善根於四諦理亦能忍可。此最勝故偏立忍名。又於前位雖又忍可。有退墮故。此位無退。偏得忍名。問若爾第一亦應亦忍。正理論云。世第一法雖於拢B亦能忍可。無間必能入見道故。必無退墮。而不具觀四拢B理。此具觀故偏得忍名。故偏說此名順諦忍。
    論。此忍善根至與前有別。此明念住通局別也。正理論云。此與見道漸相似故。以見道位中唯法念住故。論。然此忍法至相鄰接故。此明三忍境不同也。下·中忍具觀上下八諦各具四行。上忍唯欲苦諦一行一剎那也。論。由此義准至無簡別故。類釋。煖頂具觀八諦十六行相。以此三位無簡別故。論。謂瑜伽師至名中忍位。釋。漸減行。及減所緣。至唯緣欲苦諦一行二剎那前。名中品忍。准此論云於色·無色對治道等。一一拢B行相所緣。漸減漸略。故知下忍緣上·下八諦各具四行相。減色·無色道拢B下一行已去。名為中忍。減道行盡名減所緣。次減欲界道下行已。乃至欲界苦下三行各減行所緣已。唯一行二念名為中忍。婆沙第五云。復次以忍位中。或時以十二行相觀察拢B。或時以八行相觀察拢B。或時以四行相觀察拢B(解云。或時十二行者。除道諦四行。或時八行者。除滅道各四行。或時四行相者。除·滅·道·集各四行相。又釋或時十二行者。四諦各除一行。或時八行者。四諦各除二行。或時四行者。四諦各除三行。准七處善第二遍觀色等除道。以此文證。前解為勝。若依後釋即無文證。准正理文。七處善在總相念前。准婆沙一師云。在見·修道。又婆沙云。七處善觀色有四智。法類苦俗。又准婆沙有漏智觀諦總名俗智。無漏智觀諦名苦集等。准上文諦七處善通有漏。無漏也)婆沙一百九十云。問何等補特伽羅依空行入見道。何等補特伽羅。依無願入見道。答若見行者依空行入。若愛行者依無願入。唯除菩薩。雖是愛行而依空入(解云。見行者我故依空入。愛行人著有故依苦·無常入也。菩薩悲心多故名為愛行。為化眾生不厭有也)。又見行人有其二種。著我見者依非我行入。我所見者依空行相入。諸愛行人亦有二種。我慢增者依非常行入。懈怠增者依苦行相入(解云。別知身無常不自恃起慢。若知其苦相。精進求出也)。西方德光論師。解減行云。上下八諦各四行相。如名次第擬儀相當皆相繫屬。如於後時應以欲界苦諦下無常行相入見道。者。於自諦下從後向前。先除非我。次空。後苦。若以苦行擬入見道。先除非我。次空。後無常。若以空行擬入見道。先除非我。次苦。後無常。若以非我擬入見道。先除空。次苦。後無常。除欲苦諦四行既爾。除上道諦四行亦然。餘准此例。恐繁不具。德光所解事太繁雜。既無論文。何理知定相繫屬耶。如我見增者。為治我故起非我行者。何別理於滅等下。偏起離等行。先觀滅等諦耶。今為一釋從聞思觀四諦時。於一一諦皆具四行。如名次第於上道諦等。後起者先滅。先起者後減。我見增者偏起非我。自餘三行隨次而減。中·上忍·及第一法同此一行。即以此行入於見道於理無摺U摗拇宋粺o間至不相續故。明從中忍生上忍也。論。上品忍無間至唯一剎那。明從上品忍生世第一法。及明世第一與增上忍緣行相同。
    論。此有漏故至世第一法。此釋名也。
    論。有士用力至故名最勝。釋妨難也。婆沙第三云。。此心·心所於餘世法為都勝故說名第一。為分勝故名第一耶。設爾何失。若都勝故名第一者。此豈能勝現觀邊世俗智。然現觀邊所修世俗智是見道眷屬。見道慧力殊勝。此法不爾。又此豈勝雜修靜懀АH槐说戎良八猩2还伯惿4朔ú粻枴S执素M勝初盡智時所修善根。然修彼時離一切障。所依清淨。此法不爾。又此豈勝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三三摩地。然彼尚能厭惡拢馈r於有漏。此法不爾。若分勝故名第一者。煖·頂·忍等應亦名第一。各勝彼彼下位善根故。有作是說。此法都勝故名第一。然約能開拢篱T說。非據一切。謂現觀邊世俗智等。雖有如前所說勝事。然皆無力開拢篱T。此法獨能。是故都勝。或有說者。此法於餘一切事勝故名第一。謂現觀邊世俗智等所有勝事皆由此成。所以者何。彼諸勝事若無此法開拢篱T體尚不修。況有勝有。要由此法開拢篱T方修彼體乃有勝用。彼諸勝事既由此成。故此於餘一切事勝。有餘師說。此法分勝故名第一。問若爾煖等應亦名第一。答彼於二分中俱非最勝故。謂世善法總有二分。一依異生。二依拢摺J赖谝环ākm於拢呤浪字堑炔幻顒佟6懂惿蒙浦薪宰顒俟省K元毩⒌谝环ㄒ病o評家也。問若爾未來修者。不能為等無間緣引拢郎堑谝弧4鹌派车诙啤1穗m不作等無間緣。而能隨順已起得故。譬如苾芻與僧欲法。諸餘僧事亦得成立。問世第一法隨轉色·心不相應行。彼既不作等無間緣。云何得名世第一法。婆沙第二答云。彼雖不作等無間緣。而能隨順。由彼與此心·心所法。一起。一生。一滅。一果。一等流。一異熟。親近故。論。如是煖等至重現前故。此出體也。取俱有法。然除彼得。婆沙第三云。問何故沙門果得是沙門果。而世第一法得非世第一法耶。答沙門成就所顯故。沙門果得是沙門果。世第一法等無間緣所顯故。彼得既非等無間緣。亦不隨順如彼生等故。彼得非世第一法。煖頂忍得亦非煖等。勿得拢阎噩F前故。有說得亦是世第一法。有餘師說。彼俱起得是世第一法。評曰若彼俱起。若後起得。一切皆非世第一法種類同故。煖等亦爾。是故初說為善。問何故世第一法生等。是世第一法而得非耶。答生等與彼同一果。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