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陌生人闯进她的家。但为了使《华盛顿邮报》牢牢地掌握在格雷厄姆家中,
即使是一向跟她顶牛的母亲,这次也坚决地站在女儿这边。在她的律师兼首
任财政顾问等人的说服下,凯瑟琳终于同意出售股票。但是,股票销售情况
不好,这家公司有点迟钝,不知道如何推销这种特别的股票。除此之外,华
尔街有许多保留,他们不太信任一个刚上任的女人领导的公司。
这样一来,凯瑟琳就不得不去参加华尔街分析家们推销股票的辩论会。
她忐忑不安,因为她最讨厌当众发表讲话,这会使她内心的恐惧暴露于外,
尤其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一屋子男子面前,而且这些人大半不喜欢她的报
纸。
出席辩论会的那天,凯瑟琳害怕的要命,但在发表讲话的过程中,她似
乎一口气也没喘,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表现出自己是一个坚强的
有吸引力的女人。
她成功了,几天内股票上升了三个指数,凯瑟琳征服了整个华尔街。
她又光临了一些大公司的董事会,不断地表现出她不屈不挠的精神。不
久,她在新泽西买了一家报纸,事业越发强大。凯瑟琳不仅重才干、风度,
更注意工作效率。这时的《华盛顿邮报》已经不再是一份由家庭主办的报纸,
而是被列入纽约证券交易所行情牌的联合大企业的一部分了。
□凯瑟琳撒下好友任人唯贤
报纸兴旺的关键在于人才。凯瑟琳把建设一支高质量的记者、编辑和管
理人员队伍作为振兴该报的第一步。
希拉德利原是《新闻周刊》的主编,在菲尔买下这家杂志之后,曾因一
个女职员与菲尔争风吃醋两人成为情敌。菲尔去世后,凯瑟琳打听到希拉德
利具有主编或分社社长的才干,她不计较个人的恩怨,打电话请他吃饭,并
一下子被他的才华迷住。她确信他是位了不起的伙伴。
当问到他对什么职务感兴趣,他坦率地说,自己可以取代现任社长。而
社长弗兰尔德利是凯瑟琳的好朋友,为了事业,凯瑟琳断然决定把希拉德利
安排到《华盛顿邮报》作副主编,并很快撤下弗兰尔德利,提升希拉德利为
社长。
在希拉德利强有力的协助下,凯瑟琳如虎添翼,开始重建《华盛顿邮报》。
由于大胆地采用技术革新,使成本压缩了30%。希拉德利大量网罗有才能的
人,把一批普利策奖获得者,最有才华的明星都聚集在自己周围,组成了一
个光彩夺目的记者群,《华盛顿邮报》为此而面貌焕然一新。到60 年代末,
该报的财政预算由1962 年的290 万美元提高到730 万美元,工作人员增加了
35%,报纸每天的页数从56 页增加到100 页,发行量增加了15%,年利润
差不多是原来的两倍。
□“我需要的是他美丽的歌喉”
50 年代曾有人评论:“佩利不是个创新者,更非冒险家,他只热衷于设
置诱饵,能预见到将取得轰动的节目。”而若想取得能够轰动的节目,是和
优秀的人才分不开的。
1931 年6 月,佩利在驶往法国的邮船上听到同行旅客正在播放一组陌生
歌手的唱片,优美的歌声使他为之惊叹。问明歌手的名字后,他立即给CBS
总部打电报:“与名叫克罗斯比的歌手签订合同。”
几周后,佩利返回纽约,却发现无人执行他的命令。 CBS 工作人员找
到当时在加利福尼亚州某小乐队的克罗斯比,但调查后,却不愿与之签约:
克罗斯比不仅酗酒成性,而且参加演出时经常迟到。
佩利非常恼火,他生气地说道:“我需要的是克罗斯比美丽的歌喉,才
不管他是否准时守约。”于是,CBS 请来了克罗斯比,但这位无名歌手出口
要求得到1500 美元的周薪(如果有赞助商则增到3000 美元)。佩利觉得要
价过高,但他的确富于才华,于是他不惜血本答应了这个要求,并将其领进
CBS 办公室,向职员们热情介绍这位未来的大明星。
起初甚至佩利也有点动摇,正如预料的那样,克罗斯比很不守时。参加在
CBS 的首次演出时也迟迟不到。不过,他的声誉却日隆,很快就成为美国的
“歌王”。
□佩利厚利相诱挖对手墙脚
在30 年代,尽管克罗斯比等歌星名噪一时,在对观众影响方面CBS 仍不
如老对手NBC。佩利懂得节目受欢迎程度是公司影响力大小的晴雨表,能决
定广告客户的选择,CBS 要想超过NBC,只有与NBC 争夺人才一条路可走。
1945 年, CBS 负责节目制作的工作是位年仅20 岁的年轻人马丁。马丁
是来自加州的“农村孩子”,对公司上层人事关系和筹款理财一窍不通,却
有一种特殊直觉了解听众的喜好,能够抓住听众的脉博。佩利给予他自由发
挥创造的机会。马丁回忆说:“给予我们的预算是100 万美元(而且不附带
任何额外要求)。当时这可不是小数目。佩利采取不干预做法,如果节目取
得成功,他会写张便条,告诉我他是多么喜欢这个节目。”而事实上,马丁
也不负重托,制作出侦探连续剧《悬而未决》等三部饮誉一时的节目,大多
得到商业赞助。当然,单靠优秀的节目制作人员并不能使CBS 战胜NBC,优
秀的演员才是提高知名度的关键。不幸的是,多数电视表演明星早已聚集在
NBC 旗下,想说服他们改换门庭似乎希望渺茫。然而在1948 年事情却出现转
机,佩利接到“美国音乐公司”的电话,问他是否有兴趣购买《阿莫斯与安
迪》节目,这个节目已在NBC 连续播放了19 年,一直是该公司最受欢迎的节
目之一。
佩利对这一节目垂涎已久,多次企图说服阿莫斯与安迪转入CBS,但均
告失败。 30 年代早期,他曾走进两人的办公室,自我介绍后直接提出建议:
“我不知道你们在NBC 的收入,但你们前途似锦,我会给你们相当于这里两
倍的工资。”两位演员大吃一惊,表示说他们在NBC 签订的合同已到期。1948
年,CBS 做出令广播业目瞪口呆的举动,收买了“阿莫斯与安迪”节目。
CBS 的节目安排格局也发生变化,以前晚间节目传统的做法(NBC 首先实
行并坚持至今)是平衡安排各种节目(包括喜剧、歌及音乐等),佩利则改
弦更张,用“阿莫斯与安迪”等节目将星期五夜晚变成“喜剧之夜”。
□。。 佩利亲自出马笼络人心
初战的成功刺激了佩利的欲望,他又在打本尼的主意。本尼的成功使佩
利尤为痛心,因为他在CBS 崭露头角后被NBC 挖走的。本尼的节目都被安排
在黄金时间,他连续16 年保持广播之王的地位,是NBC 吸引听众的王牌。此
时他自己组织了“娱乐事业公司”,并准备将之拍卖,佩利拟出资226 万美
元购买本尼的公司,但不巧的是,NBC 已听到CBS 收买明星的传闻,提出更
为优惠的条件挽留本尼。
佩利需要本尼,他决定亲自出马,施展个人魅力说服他。本尼接到佩利
请求加盟的邀请,为他的真诚和热忱所感动,便建议在洛杉矶与之面商,并
暗示说NBC 其他喜剧演员也会步其后尘。
佩利于是立即前往加州,在贝弗利山庄饭店建立据点。有趣的是, NBC
董事长犹太人萨尔诺夫也在此下榻。萨尔诺夫虽然财大气粗但他生性俭仆,
对好莱坞明星奢华的生活屡有微词,虽然了解他们对NBC 的重要性,但却不
屑与之交谈,甚至在NBC 工作多年的本尼也未曾获召见。而佩利的作风却与
萨尔诺夫正好相反,他平易近人,很愿意同演员们接近。
另外,萨尔诺夫只愿花费有限的金钱来满足演员们的贪欲。本尼要价200
万美元,遭到萨尔诺夫的拒绝,因为他本人也未挣到这样多的薪水,而且在
他看来,本尼虽誉满全国,也只不过是个演员而已。
佩利很快发现,仅仅本尼本人同意还是不够的,还须征得其赞助人的许
可,该赞助人与本尼有合同,有权指定本尼所效力的广播网。于是,佩利很
快找到其赞助商,并不惜血本作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许诺,CBS 愿意为本尼节
目听众人数的减少而向其赞助商赔偿损失。这一系列的举动,使本尼大受感
动。再加上重金的诱惑和佩利的和蔼可亲,善于听取下属意见的魅力,使本
尼很快就转入CBS 工作。
佩利经常与演员们促膝谈心,设法使之感到自己在总经理心目中的特殊
地位,和伯恩斯的交往最有风趣。一次,佩利和本尼夫妇,以及伯恩斯共赴
洛杉矶。午宴中,佩利对伯恩斯的表演前仰后合,捂着肚子喘着粗气,冲进
卫生间以恢复平静。
收买NBC 名演员不仅使佩利得到乐趣,而且也使CBS 的节目在听众中的
知名度直线上升。1949 年,在全国评选的15 部最佳节目中,CBS 就占了12
部。
□“这是老板特意送给您的告别礼物”
殚精竭虑搜罗人才,才尽其用,是萨奇公司的一大特点。萨奇兄弟对人
才的报酬方面出手很大方,而且没有半点勉强。公司对所有的专业人才进行
高额保险,不借重金吸引并留住高级人才。例如:一个有才华的女设计师打
算到另一家公司上班,第二天早上发现家门口停着一辆漂亮的菲拉里牌小轿
车,司机彬彬有礼地递上钥匙和证件,说这是萨奇公司老板关照他特意送来
的告别礼物。她被感动了,收下这份厚礼又回到公司干起来。从此以后,她
的工作更加出色,不久被提拔为公司副经理, 1987 年6 月还代表萨奇公司
来中国出席国际会议。正因为如此,萨奇广告公司的员工绝对都和公司站在
一起。普里查分公司的一个中级主管说:“这里的员工不像其他公司的员工
那样牢骚满腹,我们的工作同时也是我们的嗜好。”萨奇公司的员工都以公
司为荣,有些人甚至到了傲慢的程度,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公司是同行中最杰
出的一家,员工们相信公司的产品广告是精良的,服务是周全的,做生意是
公道的。莫里斯说:“我们用的人员个个都资格老,报酬高,头脑活,干劲
足,同我们所服务的对象不相上下。”
第九章沙漠中的奇迹
——以色列复国和强国之谜
“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
——本一古里安
“教育上的投资就是经济上的投资。”
——伊扎克·纳冯
19 世纪末,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前往《圣经》中所说的“流奶与蜜的地
方”巴勒斯坦,结果,那里满目疮瘦的破败状况令他无比震惊:大地裸露着
难看的胸膛,昔日的田园已变成瘴气迷漫的沼泽,山丘光秃、梯田坍塌,风
沙扑面,到处是污秽的垃圾。。这位文学大师开始是震惊,继而绝望,他以
令人窒息的笔调写道:“在所有景色凄凉的地方中,巴勒斯坦首当其冲。。
这是一块没有希望的、令人沉闷的土地。”然后他叹息着离去。
一个世纪过去了,世世代代犹太人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随着以色列的
成立,巴勒斯坦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帝的选民”犹太人以自己
的智慧创造了一系列的神话:
经济上,以色列不仅是世界上的工业强国,而且成为世界农业强国,人
均国民收入达到近8000 美元的水平。以色列的棉花产量居世界之冠,并有许
多农产品大量出口,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
教育方面,以色列已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每年的人才供大于求,16
岁以下的儿童全部接受义务教育,文盲己基本扫除,每4500 人中就有一名教
授或副教授,大学毕业生占全国总人数的10。5%(犹太人中占12%),这是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的。此外,以色列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
值的8%,居世界前列,每年人均读书比例居全球之冠。
慨叹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一个500 万人口的弹丸小国在短短40 年内怎
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
本章将为您揭开此谜。
一、凤凰更生歌
如果只用一个词来概括以色列政治的本质的话,这个词只能是“犹太复
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是以色列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立国基石之一,
是它之所以存在的缘由和目的。一言以蔽之,没有犹太复国主义就没有以色
列。
然而,犹太复国主义却像涅磐的凤凰一般,历尽了艰辛,让我们重温一
下赫茨尔那啼血的呐喊吧:
“那块应属于我们的乐土,在那里我们终于可以长鹰钩鼻、黑红胡子、
罗圈腿,而不致因此被人看不起,。。在那里,我们终于可以作为自由人在
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在那里,。。犹太人这个讨厌的称呼,可以成为像
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总之像所有文明人一样的尊贵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