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a老子本义(灵井冲虚子)-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说排行榜:/top。html                
老子《道德经》相关作品全集:/zt/daodejingzhushuji/                 
《老子本义》 作者:灵井冲虚子   
第一章 
  原 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jiào)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 文   
  “道”是可以言说的,但它不是普通所说的“道”(即普通之‘道’常作‘规律’、‘道理’讲,而‘道’实质是永恒的自然体);它的“名”是可以命名的,但它不是普通所说的“名”(普通之‘名’常有具体形象,而‘道’是无形的)。“道”虽然常常因无形而无法命名,但它是万物的创始(即‘道’虽无形,却中有‘象’、‘物’、‘精’,‘象’、‘物’、‘精’经‘德’蓄养而形成万物,故‘道’为万物之始);“道”一旦制定出有名有形的万物,那么它又是万物的根本(‘道’生万物之后,万物唯有遵从‘道’,才不会有危险,故‘道’为万物之本)。所以:圣人常常无欲守静,因而发现了它的玄妙(即‘虚静’为其根本);常常有所施为,因而观察出它所达到的边界(即‘道’的运行和运用规律:‘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无”(指无形之‘象’、‘物’、‘精’)与“有”(有形之万物)都源于“道”,名称虽然差异,但是所指相同(‘有’是由‘无’发展形成的)。玄妙啊!玄妙啊!它确实是探究各种奥妙的门径啊!   
  冲虚子简评:大“道”是万物的创始,是万物的祖宗,是万物的主宰,是天地的根本,是透视各种奥妙的门径;所以先圣们都很看重它,并且把它当作宝贝。然而由于它与世间的万事万物不同,所以世俗之人很少能认识它,更不用说去推行它了。倘若以“静心”去探查它,其实是很容易了解和推行的。遗憾的是,世人常妄想用探求世间事物的方法:或用“才智”去丈量,或用“金钱”来钓取,这实在是“缘木求鱼”啊!这也只能是与大“道”背道相驰呀!   
  注 释 
  1·道可道也:“道”是可以言说的。 
  第一个“道”为名词:是老子所提出并遵从的、空虚无形而且永恒存在的自然体,它是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归宿,是协调平衡万物的准绳,是探究各种奥妙的门径;它以“虚静”为本,以“柔弱”为用。犹中国俗语之“老天爷”,《圣经》之“上帝”,《佛经》之“真如”,《古兰经》之“真主”;它们名称虽异,实则相同。 
  第二个“道”为动词:说出。 据:《第七十二章》“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且“言有君,事有宗”。   
  2·非恒道也:它不是普通所说的“道”。 恒:普遍,普通。 据:《第六十九章》“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3·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它的“名”是可以命名的,但它不是普通所说的“名”。 第一个“名”为名词,第二个为动词。 据:《第二十五章》“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4·无名,万物之始也:“道”虽然常常因无形而无法命名,但它是万物的起始。 据:《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第十四章》“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第二十一章》“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甫”。   
  5·有名,万物之母也:“道”一旦制定出有名有形的万物,那么它又是万物的根本。 母:根源,根本。 据:《第三十二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第二十三章》“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是故彰,不自现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   
  6·恒无欲也,以观其妙:圣人常常无欲守静,因而发现了它的玄妙。 恒:常常,经常。 欲:欲望。 据:《第三十七章》“不欲以静”;《第十六章》“致虚,极也;守静,笃也……复命,常也”;故“虚静”是它的根本。   
  7·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常常有所施为,因而观察出它所达到的边界。 有欲:有所欲望,即有所行动,并非指俗人的私欲、小为;而是指圣人的大为,不求索取之为,即施为。 徼:端倪,边界。 据:《第二章》“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六十四章》“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第六十八章》“圣人之道,为而弗争”;由于圣人之“为”顺应自然而无“主观人为”因素,故能观察出“道”所达到的边界:即“道”的运行规律“反也者,道之动也”,和“道”的运用规律“弱也者,道之用也”。世人常被“私欲”所蒙蔽,又怎么能观查出“道”的端倪呢?(《第四十一章》)。   
  8·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无”与“有”都源于“道”,名称虽然差异,但是所指相同。 谓:称谓。 据:《第二章》“有无之相生”;《第四十一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二十一章》“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甫”;《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                    
《老子本义》第二章 
  原 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shì)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 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丑”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恶”的产生。有与无相互产生,难与易相互形成,长与短相互对照,高与下相互充盈,音与声相互协调,先与后相互追随,这些都是永恒存在的规律。因此,圣人常常以“无主观人为”(即顺应自然之为)的态度去处理世事,以“不随意妄言”的方式推行教化,万物自然产生却不为其创始,辅助万物回归自然却不以此为依仗,成就功业却不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因此也就无所谓失去“功”。   
  冲虚子简析:“道”分“阴阳”,“阴阳”虽然相反相对,却是相辅相成,混沌为一的。“阴”转化为“阳”,“阳”又反过来转化为“阴”,仿佛陶轮一样,循环往复,旋转不停。世人不知“阴阳”本为一体而妄分它们,或者恶“阴”而喜“阳”,或者喜“阴”而恶“阳”,所以就丧失了“道”;圣人因为懂得“阴阳” 本混沌为一,不可分割,所以才会去帮助万物回归到自然的境地,却从不敢去“妄为”,也从不敢去“妄言”。   
  注 释: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丑”的存在。 据:《第二十章》“美与恶,其相去何若”。   
  2·皆知善,斯不善矣: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恶”的产生。 据:《第五十八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3·有无之相生:有与无相互产生。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下同。 据:《第四十一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一章》“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4·难易之相成:难与易相互形成。 据:《第六十三章》“图难乎其易也”、“天下之难作于易”等句。   
  5·高下之相盈:高与下相互充盈。 据:《第三十九章》“必高矣而以下为基”;《第七十九章》“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6·恒也:这些都是永恒存在的规律。 据:《第五十八章》“祸,福之所依;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第二十章》“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第二十八章》“夫大制无割”;《第四十一章》“反也者,道之动也”。   
  7·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此,圣人以“无主观人为”的态度处理世事,以“不随意妄言”的方式推行教化。 无为:不去主观人为,即顺应自然之为。 据:《第十七章》“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稀能及之矣”;《第五十七章》“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二十四章》“稀言自然”。   
  8·万物作而弗始也:万物自然产生却不为其创始。 据:《第三十七章》“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因“无名(指‘道’),万物之始也”(《第一章》)。   
  9·为而弗恃也:辅助万物回归自然却不以此为依仗。 恃:依仗,依赖。 据:《第六十四章》“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第十七章》“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   
  10·成功而弗居也:成就功业却不居“功”。 据:《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六十八章》“圣人之道,为而弗争”;《第七十九章》“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下乎?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现贤也”。                    
《老子本义》第三章 
  原 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智、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译 文   
  不推崇贤能的人,从而使百姓不去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财物,从而使百姓不去偷盗;不显现令人贪欲的事物,从而使百姓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虚化百姓的心灵,充实百姓的肚腹,消弱百姓的志欲,强健百姓的体魄,永远使百姓没有才智、没有贪欲,从而使他们懂得不冒进逞强、不任气妄为罢了,那么天下就必定会得到治理的。   
  冲虚子简析:“名利”的诱惑,对世人来说是无法抗拒的。所以,统治者对“名利”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推崇或号召只能增强百姓对“名利”的渴望,鄙弃或淡化才能使百姓重新回归到“质朴无欲”的状态。而“才智”和“欲望”是世人迷失的根源,唯有舍弃“才智”,才不会去“妄为”;唯有消灭“欲望”,才不会去“逞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百姓进入“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的境界。   
  注 释: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推崇贤能的人,从而使百姓不去相互竞争。 尚:推崇。 据:《第十九章》“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珍视难得的财物,从而使百姓不去偷盗。 贵:重视。 据:《第十二章》“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3·不见可欲,使民不乱:不显现令人贪欲的事物,从而使百姓不被迷乱。 见:通“现”,显现。 据:《第十二章》“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   
  4·虚其心……强其骨:使百姓的心灵空虚,使百姓的肚腹充实,使百姓的志欲减弱,使百姓的身体强健。 虚、实、强、弱:都属于使动用法。 据:《第十章》“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第十二章》“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第十九章》“现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第四十九章》“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等。   
  5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