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洋彼岸的杀戮美国凶案纪实-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此相似的一宗案件发生在了15岁的Debra Estes身上。1982年8月末的一天,Debra独自一人走在一条僻静的马路上,后面缓缓开过来一辆蓝白相间的小型货车。车主主动要求载其一程,Debra欣然接受了这一善意的邀请。可是,她刚把车门关上,迎面就看见了一个黑洞洞的枪口。她被迫在车内对车主进行了口交。随后,那个人将Debra双手捆牢,把她丢在了密林深处。 
  
       窝了一肚子怨气的美国警方终于找到了目标。晓谕所有办案警员,严密关注蓝白相间小货车。几天后,在西雅图市的红灯区,开来了一辆和报案人描述完全相同的小货车,司机当即被警方拘捕。此人名叫查尔斯·克林顿·克拉克,屠夫,个人拥有两把注册枪支。当警方把他的驾照拿给报案人验看时,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警方连夜对克拉克的住宅进行了严密的搜查,找到了那两把其用以大肆淫威的手枪,但是并没有找到与格林河杀人案相关的任何证据。更糟的是,在格林河杀手活动的那段时间,克拉克有充分的不在场证据。 
  
       就在警方与克拉克纠缠的这段时间里,又有一个受害人,19岁的Mary Bridgett Meehan 失踪。当时,Mary 已怀8个月的身孕,她是在散步时失踪的。 
  
        
  
       出于职业敏感,雷切尔特警官对他身边的一个协助办案的志愿者产生了怀疑。随即,这个44岁的“前出租车司机”(当时已失业)成为了调查的焦点。而雷切尔特警官的猜测,也得到了联邦调查局两位罪案专家的认同。 
  
        
  
   

最新卷 第39节
   
  
   日期:2008…8…8 17:14:00 
  
       XV 格林河杀手(三)  
  
       下面让我们先看一下,格林河杀手在FBI资深犯罪心理学专家约翰·道格拉斯眼中的形象吧。根据道格拉斯的侧写,格林河杀手应该是一个自信、易情绪化的中年男子,在亲友眼中,他可能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每次作完案他都会忍不住去反复回想整个作案过程,甚至极有可能将自己伪装一番后重回抛尸地点查看;凶手应该熟知本地的地理情况;从其杀戮的对象来看,主要集中于妓女这一特殊行业人,因此他极有可能是个宗教狂热份子;此外,他会十分关注警方对此案的工作进展,甚至成为“志愿者”,直接协助警方“破案”。 
  
       1982年的整个冬季,警方将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这个倒霉的志愿者身上。虽然这位前出租车司机一再否认,但仍然被定为重大嫌疑人。外界一时盛传,警方已经掌握了大量证据,足以起诉这个犯罪嫌疑人了。而事实上,当时警方除了查出他曾与大部人被害人“做过生意”外,就再也拿不出其他证据来证明他和连环杀人案件之间的联系了。就连逮捕他的罪名都很可笑:在规定时间内,未缴付停车罚单。 
  
       事后,人们不禁感叹那位前出租车司机,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嫖了错误的人。 
  
        
  
       从1982年8月美国警方着手调查开始,到次年4月这段时间,又有14名年龄介于15到23岁之间的女性失踪。大多为性行业从业人员,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1982年9月26日,在西雅图塔科马国际机场南侧一栋废弃的房子里,一具女尸被人意外发现。死者名叫Gisele Lovvorn,17岁,性行业从业人员,两个月前失踪;死亡原因很明显,因为凶器就在现场、在被害人的脖子上。不过这次不是裤子,而是袜子。令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凶手在行凶之前,竟然把被害人的一头金发染成了黑色。 
  
       1983年4月30日,又有一个女孩,Marie Malvar,人间蒸发,报案人是她的男朋友。当夜,他看见自己的女朋友上了一个“顾客”的小货车。由于一直在关注格林河妓女被杀案,他当时突然感到了一丝不安,于是便开车在后面尾随。那辆货车司机似乎意识到了后面有人跟踪,一路疾驶。终于,在一个交通岗把被害人的男朋友给甩掉了。事后证明,小伙子的第六感很准。 
  
       6天后,在同一个交通岗,Marie的父亲和哥哥看到了那辆深绿色的小货车。他们悄悄地在后面尾随,一直跟到西雅图市南348号大街的一栋民宅。他们把车停在路边,Marie的哥哥打电话报了警。警方赶到后,对房子的主人,盖瑞·瑞基伟进行了盘问。几分钟后,警方“满意地”撤离了。Satisfied, the police left the residence and failed to pursue the matter any further。 
  
       我们不知道盖瑞当时是怎样花言巧语、蒙混过关的,总之,他骗得了警方的信任;也正因为此,格林河杀手又继续在该地区肆虐了5年多的时间。 
  
        
  
       案件调查陷入了僵局。另一方面,从各地涌来的资料如同雪崩般地堆满了警方的案头。最后,整理资料的重任都落在了鲍勃·凯珀尔的身上。而后者也确实是不辱使命,继承和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废寝忘食地连续工作了3周的时间,整理出一份厚厚的报告。该份报告对于后期的调查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毫无疑问,如此旷日持久的调查工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单就鲍勃·凯珀尔的那份报告而言,如果按其中提到的线索逐一进行调查取证,保守估计也需要花费200万美金。但是,看着日益攀升的失踪人数和不断被发现的冰冷的尸体,这些事情还是一定要去做的。 
  
       1983年5月8日,天气晴朗。一个采蘑菇的小姑娘刚刚进入枫树山谷,就先“采”到了一具年轻女尸。尸体被摆放的方式看起来十分怪异。其头部被一个棕色的纸袋所覆盖,拿去纸袋,赫然看见被害人的颈部上居然放着一条死鱼;再拿去死鱼,其脖颈上的那一道细细的红印便显露出来(难道这次盖瑞使用的是鞋带?),看来也是被勒死的;死者的双臂在胸前呈交叉状,左胸上部,同样放着一条死鱼;左手腕部,放着一片新鲜牛肉;双腿间,放着一个空瓶子。尽管尸体被发现的地方距离格林河有数英里远,但是尸检证明,被害人曾在水中被浸泡过。警方认定,这起凶案也是格林河杀手所为。 
  
       在尸体上放了这么多吃的东西,盖瑞想干嘛呢?人体盛宴吗? 
  
        
  
       1983年全年,该地区共发生28宗女性失踪案件,警方将其中的24宗划在了格林河杀手的名下。失踪女性年龄最大的26岁,最小的15岁。在此期间,警方共找到16具失踪女性的尸体,其中还包括两具身份不明的。 
  
       由于被害人处于社会底层,少人关心少人问,平时干的也是为他人付青春,自己保留不下一点真的工作,因此警方判断,实际的失踪人数、被害人数可能会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 
  
        
  
   

最新卷 第40节
   
  
   日期:2008…8…10 3:23:00 
  
       XV 格林河杀手(四)  
  
       1984年1月,“格林河专案组”更换主帅,弗兰克·亚当森走马上任。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刚刚接过帅印的弗兰克雷厉风行,连续召开数次会议,就许多问题进行了组内磋商,认认真真地对过去一年多的工作进行了反思和经验总结,并且也确实拿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我这里列举6项: 
  
       1。把原来的专案组总部搬到近郊,一个距离凶手以往抛尸地点更近的地方; 
  
       2。把原来的一个大组改成每七人一个小组的形式,各小组明确分工;小组内部,再将具体任务落实到人头;这样一来,就从过去的“全组一盘棋”变成了“你们各自为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杜绝了“大帮哄”局面的产生; 
  
       3。采纳鲍勃·凯珀尔的建议,成立一个新的情报分析小组,专门负责整理、分析来自不同渠道的情报,为其他小组的行动提供“智力支持”; 
  
       4。还是采纳鲍勃的建议,将办案原则从原来的“疑罪从有”改成“疑罪从无”。这8个字可能我总结的并不恰当,具体来说吧,就是再发现可疑人员,要先从“他不是真凶”这个思维入手,进行调查取证,哪怕只是查出一项可以证明其清白的证据,就要及时将其从黑名单上排除掉;这样做,可以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为办案争取更充裕的时间。 
  
       5。将现有手头上的犯罪嫌疑人马上进行分类;有重大嫌疑者,归为A类,优先调查;依次类推分别还有B、C两类; 
  
       6。目标只有一个,但是面对的任务却是多重的,因此务必要确保各方面工作齐头并进、全面展开。 
  
         不知道大家看完感觉如何,反正我觉得上述种种新的举措确实挺不错的,看来会议开的挺成功,可以将其称之为一次团结的大会,一次胜利的大会。可就在专案组成员信心百倍地步出会场,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格林河杀手却已经“棋先一招”。 
  
       1984年2月14日,在西雅图市区40英里外的90号州际公路附近,发现一具女性尸骸;被害人的身份及凶手的作案手法,都让人不由得将此案也归于格林河杀手名下。该被害人名叫Denise Louise Plager,她是1984年警方找到的第一个被害人,却不是最后一个。截止同年的4月末,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又有9具尸体逐一“浮出水面”。 
  
       为什么要把浮出水面这四个字加上个引号呢?因为它只是一种形容。在1983年期间,格林河杀手的抛尸地点已经不再是格林河了,大量的尸体被发现在废弃公路附近的垃圾场里。道格拉斯的理解是,在杀手的眼中,这些从事特殊行业的被害人,都属于“人类垃圾”,需要被清理;清理过后的“垃圾”当然要扔到垃圾堆里了。从此,“格林河杀手”这个名号名不符实,或许叫“垃圾场杀手”更恰当一些。 
  
       专案小组将所有的抛尸地点一一作出标记,由此在地图上圈出了一个“死亡三角区域”,他们相信,这个连环杀手应该就躲在这个三角区域的中心某处。 
  
       1984年春,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接连又有10具尸体先后被人们找到。美国警方在清理现场时,终于有了一项重大发现——凶手在多处抛尸现场留下了鞋印。警方很快对媒体公布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格林河杀手脚穿一双大约10。5码的休闲鞋(相当于我国的44号);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确定犯罪嫌疑人提供了一个新的佐证。 
  
       美国警方花了数百万美金搞调查,到头来却为了一个“守株待兔”式的发现如此兴奋,真是丢人哪! 
  
       四月中旬,协助警方的一个志愿者,“通灵师”芭芭拉,预见到凶手将会把一具尸体抛在90号州际公路某处;她连忙将自己预见到的幻象向警方作了报告。当时已经焦头烂额,甚至有些气急败坏的专案组成员根本不相信她的话——也的确很难让人相信。无可奈何之下,芭芭拉带着自己的女儿驾车来到了预见中的地点。那个地方前不久因发现多具尸体,已被警方划成了警戒区,芭芭拉在那里果真发现了一具新的被害人尸体。 
  
       这回警方该信她的话了吧?呵呵,还是不信! 
  
       惊慌失措的芭芭拉带着女儿,急忙跑到抛尸现场附近的一家警局作了报告。得到的答复是:如果你再继续这样无理取闹,我们将以私闯警戒区域为由逮捕你! 
  
       芭芭拉很生气,出了警局她马上就找到一家新闻媒体,把自己的发现向媒体爆料,尔后又对警方的消极办案大加斥责。在媒体做出反应后,警方终于相信了,他们“匆匆忙忙”赶到现场,找到了那具已经高度腐烂的尸体。(从这件事上我们也能看出,为什么深陷“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的盖瑞还能够“胜似闲庭信步”了,警民如此合作,真是令人不堪啊。) 
  
       死者名叫Amina Agisheff,36岁,餐厅服务员,两个孩子的母亲。1982年7月7日,她在下班回家途中失踪。无论从年龄上看,还是从职业上看,Anima 都不像是被格林河杀手所害,但是警方在没有对外界进行解释的情况下,也将其定为格林河连环杀手的受害人。 
  
   

最新卷 第41节
   
  
   日期:2008…8…10 14:39:00 
  
       XV 格林河杀手(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