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洋彼岸的杀戮美国凶案纪实-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月后,当年参与查案的警员,斯凯利心脏病发死去,年仅43岁。他的同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斯凯利在参与调查完该案件以后,精神上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甚至过了11年之后,他仍然不敢出庭作证,因为他恐惧于再见到那个人。斯凯利的英年早逝,可以说完全是被爱德华吓的…… 
  
       爱德华位于平原镇的房屋,被愤怒的民众纵火烧为一片瓦砾。他用于运输尸体的汽车,与1958年被公开拍卖,最后以760美元被人买下,供游人参观。哦,对了,门票费是25美分。 
  
       1984年7月26日,爱德华·盖因由于癌症导致呼吸系统及心脏衰竭,不治身亡。死后,他被葬在了平原镇。每年,前去破坏他坟墓的人群络绎不绝,甚至不需要忌讳警察。1999年,不知道是谁,给他的坟上立了一块墓碑,就是我昨晚贴的那张照片。这块墓碑也真可谓命运多桀,满身伤痕累累,都是被附近居民用铁器砸出来的。2000年,这块墓碑失踪,后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市附近被人找到,至今陈列在威斯康辛州沃特玛博物馆。 
  
        
  
   日期:2008…8…13 16:47:00 
  
       关注军事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所谓“D…Day”就是指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上发起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登陆作战日——诺曼底登陆日。这一天,被西方军事学家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一天”。 
  
       42年后的这一天,也就是1986年6月6日,在美国有一个人,他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来向盟军将士们的丰功伟绩“致敬”。但是,他最终玷污了这个神圣的纪念日。 
  
        
  
       XVII悲喜闹剧(上) 
  
       1986年6月6日,星期五,发工资的日子。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小镇巴斯,第一国家银行。 
  
       31岁的经理玛西亚,比平时早几分钟打开了银行的大门;另外三名女职员都已经各就各位,准备好迎接这理应忙碌的一天。就在大约半小时以前,当地警方和新闻媒体都接到了一个匿名电话,声称有恐怖分子将要在地方机场引爆炸弹。一时间,警车、消防车、媒体采访车全都浩浩荡荡地开赴机场。周末的街头,寂静的让人感到不安。 
  
       很快,银行就迎来了当天的第一位顾客,托马斯·马奇托,一位前海军陆战队队员。他坐在一名银行出纳的对面,准备提出一笔款子,然后去参加“老兵联谊会”举行的庆祝活动。这时,门外又走进两个男子。他们似乎彼此并不认识,就像普通的银行客户一样,进门后分别坐在了两个出纳的面前。 
  
       突然,其中一个戴眼镜的矮个子男子从怀中掏出一把点99毫米口径手枪,对准面前的出纳员举枪就射。随后,另一个和他一起进来的男子,也掏出了一把点38左轮手枪。顿时,银行内枪声大作。 
  
       或许会有网友认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银行抢劫案。但事实上,从歹徒的整个作案过程来看,绝对不是。一般的银行劫案,无论歹徒多么凶残,因为他们的目的是求财,断不会什么要求都不提,掏出枪就直接“突突”的——那是黑帮分子复仇记,起码也应该先威逼着搞出点钱来,或是把保险库的钥匙弄到手之后……那也没有滥杀的呀!如果这两个人真的是以抢劫银行为目的,那我们只能说,他们真是蠢到家了。 
  
       案发当时,在银行大堂内共有五人;其中有三人被当场打死,另有两人身负重伤,昏死当场。为了确保不留下目击证人,两个歹徒逐一又检查了一遍“尸体”,然后才匆匆抢了点钱,仓皇逃穿。他们好像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叫做“监视摄像头”的东西。 
  
       那么他们一共抢走了多少钱呢?听好了,别把大家伙给雷着——2280块——真是晕死! 
  
       两个歹徒不知道的是:当时在银行的内间办公室里,还有两个职员;那两个职员在听到大堂传来的枪声后,当机立断——决定跳窗而逃(什么叫两军相遇勇者胜啊,那都是骗银地!逃命要紧哪!);他们随后躲进了银行外墙的一个隐蔽处,亲眼目睹歹徒驾车沿329号公路向西遁去。 
  
       歹徒刚走,银行的保安就到班了。此公名叫瓦尔特,可不是保卫萨拉热窝那个。他刚一下车,就看见两个银行同事慌慌张张地从一个阴暗的角落里跑了出来。了解完情况以后,瓦尔特二次上车,一路狂追;虽说没撵上吧,好歹也把歹徒的车牌号给记下来了。 
  
       这时候,死里逃生的两个银行职员已经打电话报了警。由于大部分警员都被派往了飞机场,所以调度起来耽误了不少时间。 
  
       案发后仅数小时,这两个歹徒就被警方缉拿归案了。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不是警方神勇,实在是他们太无能了!无能到了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步,足以令美国整个罪犯圈子蒙羞,那真可以说是“撒向人间全是乐”。他们被捕的经过是这个样子地…… 
  
   

最新卷 第45节
   
  
   日期:2008…8…13 21:02:00 
  
       XVII悲喜闹剧(下) 
  
       出于礼貌,我们也该介绍一下本案的主角了。 
  
       马丁·丹尼尔·阿佩尔,此君瘦瘦小小,斯斯文文,尤其那幅黑框眼镜一跨上,还真有点窦文涛的意思;这起惊天“大劫案”,就是由他“精心”策划搞出来的; 
  
       斯坦利·赫索格,阿佩尔的跟班,本案第一“受害人”;为什么我把他叫做受害人呢,因为他之所以参与实施这次“抢劫”,杀了那么多人,完全是受了阿佩尔的“忽悠”。下面,我就用调侃的语气还原一下案发前,两个人的一段对话。 
  
       阿佩尔:想赚快钱不?(easy money) 
  
       赫索格:想,做梦都想! 
  
       阿佩尔:想就跟哥走! 
  
       赫索格:嗯!干啥事儿啊? 
  
       阿佩尔:抢银行。 
  
       赫索格:风险是不是太大啦? 
  
       阿佩尔:富贵险中求! 
  
       赫索格:有道理…有啥计划没? 
  
       阿佩尔:计划?那是必须地!真要动起手来,我就先来他一个调虎离山之计… 
  
       赫索格:哥,你真有才! 
  
       阿佩尔:他们都这么说…。 
  
       语言恶搞了一点,但当时的情况也差不多就是这样。  
  
       通过对话大家也能看不来,这个赫索格是个什么智商的货色了。随后发生的事情,就像我们上文描写的那样发生了。对于赫索格来说,目的就是抢钱;但无奈自己没有脑子,听了“哥”的忽悠,结果跑进银行大开杀戒去了。至于阿佩尔,他的作案动机是什么,众所纷纭。“呼声”最高的一种说法是:此君是个军事迷,尤其迷恋二战;他觉得自己是个天才的军事统帅,攻必取、战必克;平时不管干点什么事儿,都能被他称之为军事行动。这倒是让我想起了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由于大肠干燥,曾把出恭之艰难比作“够打一场沙家店”的了。正上初中的我,看到这段时不由得感叹:伟人就是伟人,就连拉不出*这种事儿都能和军事战役联系到一起去!到现在我才知道,在美国,还有一个人也能干出这种事儿来。 
  
       另外,阿佩尔还给自己的汽车取了一艘航空母舰的名字,叫“莱克星顿号”……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思路去考量,那么阿佩尔抢劫银行的真正动机,很有可能就是要搞出一次真枪实弹的“军事行动”,抢不抢钱,抢多少钱倒是其次的了。 
  
       好了,倒叙的不少,下面开始说说他们是怎么被抓住地。 
  
       阿佩尔和赫索格还没有来得及欢庆他们的“胜利”,就从电视里看到了关于他俩的新闻报道;他俩一定会感到很奇怪:为什么警方会知道这么多,关于自己的信息呢?他们合计了一会儿,决定先处理掉不利于自己的物证。于是,两个人藏好抢,换件衣服就开车出门了。唉,他们真应该多看会儿电视!否则的话,他们就不会开着车出门了。 
  
       登上了街头一看,好家伙,到处都是警方设置的路障。两个笨蛋假装镇定,开车绕行;很快,后面就跟上来一辆警车。惊心动魄的公路追逐还没开始,就结束了——阿佩尔决定停车投降。 
  
       警官:你俩这是干啥去啊? 
  
       阿佩尔:啊,那什么,我刚买了一把左轮手枪,带我哥们去枪支俱乐部试枪。 
  
       警官:哦。能让我看一下你的新枪吗? 
  
       阿佩尔:…。。我好像忘带了…… 
  
       就这样,这位自以为攻必取、战必克的军事统帅,被一个普通警官给拿下了。 
  
       尽管两个人矢口否认,但警方随后在阿佩尔的家里,既找出了作案时使用的两把手枪,又找到了银行被抢走的2280块钱。而且,阿佩尔藏枪的地方也特别好笑——灯罩里,警方正好是晚上去搜查的,一开灯,就看见了灯罩里的枪影;至于赃款嘛,拉开冰箱门就能看见啦……就这智商,为什么不去打劫个食杂店、加油站什么的呢?还非要玩高难度,打劫银行这种技术含量较高的活儿,是你们能干得了的吗? 
  
       美国政府为阿佩尔二人指定的代理律师名叫约翰·玛格尼利,据说此人了解完案情后极其郁闷so frustrating。不过此公后来倒是从这宗案件中获利不少——他写了本书,就叫做《D…Day银行大屠杀》,畅销一时。 
  
       至于案件的审理过程嘛,也非常的让人费思量:赫索格坚称自己无罪;而阿佩尔不光认罪,还坚持让法院判他死刑。为了加速审理进程,能早日被执行死刑,阿佩尔甚至不要代理律师,总之,“不让我上电椅我就上诉!” 
  
       遗憾的是,地方法院的死刑判决于同年9月3日下发后,按照宾夕法尼亚的州法规定,在经过重新复议后遭否决;此后,政治力量插手,1995年2月28日,阿佩尔再次被判死刑,刑期定在4月份。 
  
       阿佩尔这回算是如愿以偿了吧?不,这会儿他又不想死了!上诉!最后一直闹到了美国联邦上诉法院,那都是1999年的事儿了。2001年,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对阿佩尔作出如下判决:三个终身监禁,外加42…84年的刑期。至于赫索格,13年前就被判了一个终身监禁。 
  
       ……留给大家去评说吧! 
  
   

最新卷 第46节
   
  
   日期:2008…8…16 23:47:00 
  
       位于美国西海岸的圣克鲁斯,被海洋、群山和巨大的红杉树所环绕,历来都是一个旅行的好去处。然而,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这种安静祥和的气氛被打破了;当地居民纷纷开始购买枪支,因为在此期间发生的一系列罪案令她们开始感到惶恐。人们变得不再像以往那样主动热情,都不自觉地对周围人充满了戒心。 
  
        
  
       XVIII杀杀人,兜兜风(上) 
  
       埃德蒙·凯珀, 1948年12月18日出生于美国加里福尼州伯班克。他是家中的老大,底下还有两个妹妹。这个理应幸福的五口之家,却由于父母感情方面的不和,“小仗天天有,大仗三六九”,而终日笼罩在一种沉闷窒息的氛围当中。小凯珀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幼就郁郁寡欢,全然没有同龄人的阳光。在凯珀14岁那年,他的父母终于离婚了,他和两个妹妹跟妈妈住在一起。但是,他的妈妈很快就把他送到了他爸爸那儿,原因?这孩子变态了! 
  
       智商达到136的小凯珀在战火纷飞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了严重的反社会倾向。他不喜欢参加户外活动,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他喜欢自己玩,而且玩的内容还挺吓人。 
  
       有一次,小凯珀躲在房间里,拿着妹妹的布娃娃玩起了“性游戏”,结果,被他的母亲逮了个正着!彪悍的母亲喜欢使用简单粗暴式的教育方法——她可能也确实没什么耐心;由于担心有一天凯珀会把布娃娃丢掉,直接跟他的妹妹们一起玩这种“游戏”,愤怒的母亲在一番恶毒的羞辱之后,直接把凯珀锁进了地下室。这种做法进一步导致了凯珀精神状况的恶化、加重了其人格障碍。 
  
       后来有专家分析认为,从凯珀母亲的种种“教育方法”来看,她本人当时应该就处于一种精神错乱的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