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由于当时联邦调查局已经陷入了垃圾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对于大卫的举报,并没有引起重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为了拿到那一百万美金,恨不能自己的亲生父亲就是凶手才好呢,老子进大牢,儿子数钞票,妙!像大卫这样举报自己亲人就是凶手的何止成百上千哪!直道1996年年初,大卫雇用的那位大律师托尼,再次找到了联邦调查局的一位特工范·曾特,并与其私下里进行了来往,这才使得卡钦斯基正式步入了警方的视线。
由于“炸弹客宣言”是用打字机打出来的,所以,无法从笔迹上进行比对,但范·曾特在认真阅读律师带来的大卫家书后,确实感觉这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遣词造句虽不能说一模一样吧^^,但却有几分神似。最后认定,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出自同一人之手,即卡钦斯基。
半个月后,也就是在1996年2月,整个专案组把调查重心全都转移到了卡钦斯基的头上。
1996年4月3日,在卡钦斯基一手搭建的小木屋里,特工将他擒获,从而结束了长达17年的“猫鼠游戏”。此时的卡钦斯基,头发蓬乱,神情憔悴。
就在卡钦斯基被捕的当月,他受到10项非法运输、邮寄、使用炸弹罪;并受到三项谋杀指控。
但凡像卡钦斯基这样的罪犯落网,其代理律师往往只有一招可用——“法官大人,我的当事人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其神志处于完全的混乱状态,他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诸如此类吧,只不过人家是专家,能把这么直白的话说的很具有技巧性。卡钦斯基的代理律师麦克尔,走的也正是这个路数。
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卡钦斯基居然和自己的律师唱起了反调,在法庭指定精神病专家鉴定出他确实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后,卡钦斯基仍然否定这种说法。
1998年1月7日,在狱中监押的卡钦斯基试图上吊自杀,原因是他已经从律师那里得知,检察机关正在积极准备,无论如何要把卡钦斯基定为死罪。后来,卡钦斯基兄弟,现在的百万富翁大卫,派出自己的代理律师,和检察机关进行交涉。无论如何不要把卡钦斯基定为死罪。因为,把自己的亲兄弟送上断头台是他无法接受的。美国司法特有的人性化关怀在这个时候发挥了作用,取消了对卡钦斯基的穷追猛打。
卡钦斯基被判终身监禁,并没有保释资格。他之后被转押至美国科罗拉多州看管最为严密的一所联邦监狱服刑。
日期:2008…10…1 21:18:00
1969年8月9日,在美国好莱坞比佛利山庄的一栋豪宅里,发生了一宗骇人听闻的血案。包括房子的女主人,已怀有八个月身孕的莎伦·塔特在内,当晚共有五人被杀。而这栋房子的男主人,是当时影坛炙手可热的名导,罗曼·波兰斯基⑴;案发当时,由于他正在欧洲拍摄一部电影,就此躲过一劫。
洛杉矶警方在调查当中发现:这并不是一起孤立的突发性案件,事实上,它是在有组织、有预谋的。当时,包括伊丽莎白·泰勒在内的诸多好莱坞一线影星,都成了凶手准备杀戮的对象。
美国邪教
看完前面的小序和文章的标题,您或许会感到很疑惑:好莱坞影星和邪教组织,这两个看似不存在交集的群体,是怎么被扯在一起的呢?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从一个人说起——他叫查尔斯·曼森。
1934年11月12日,查尔斯·曼森出生于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他的母亲名叫凯思琳·马多克斯,生他的时候只有16岁。至于曼森的生身父亲是谁,始终没有官方说法,因为凯思琳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少女”,在怀孕之前,曾与多个男人有染。
在曼森出生后的前几个月,他一直都随母亲的姓氏,当时他叫查尔斯·马多克斯。后来他随娘嫁人,才把名字改成了查尔斯·曼森。
作为母亲,凯思琳始终没有给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结婚后,她依然我行我素,酗酒、吸毒、参加淫乱派对……时不时地,还会消失几天甚至几周。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这样的婚姻不可能维系多久。此后,曼森就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家寄养几天,在那家寄养几天,和孤儿基本上没什么区别。而他的母亲,则天马行空地四处寻开心。
在曼森入狱以后,他曾向记者讲起过这样一件往事。
有一次,刚会说话的曼森被母亲带进了一家酒吧。酒保特别喜欢曼森,于是就对凯思琳开了个玩笑:你儿子太可爱了,能卖给我吗?凯思琳竟然毫不犹疑地答道:行啊!你给我杯啤酒,我就把孩子给你。酒保随即给她倒了一杯,然后乐呵呵地瞅着她,想看看她一会怎么收场。没想到,凯思琳喝完啤酒后,把曼森往柜台上一放,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去。就这样,曼森又和那个酒保生活了三天,直到他的舅舅知道了消息,才把他给接了回来。
在曼森三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和他的舅舅,两个人因持械抢劫,双双被捕入狱;在此后的几年间,他被自己的姨妈收养。
在这种成长背景下,曼森很快就步了母亲的后尘。九岁时,他就因为盗窃罪被关进了教养院。1947年,未满十三岁的曼森再度因盗窃罪入狱,一年后越狱逃走。他想回到母亲的身边,却被拒之门外。要生存,曼森只能靠自己;除了偷盗,他似乎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继续他的犯罪生涯。而此时的曼森,已经不满足于小偷小摸地讨生活了;于是,他开始持械抢劫,并因此而入狱三年。
1951年,曼森和另外两名少年犯越狱潜逃,一路跑到了加利福尼亚。此后,他们一边靠抢劫、盗窃维持生计,一边四处流窜,直到半年后在犹他州被捕。此时的曼森虽然只有十七岁,却已经成了一个盗窃抢劫的行家里手。
1954年,由于在狱中表现良好,曼森被提前假释出狱。在随后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也确实安分起来,踏踏实实地找了份工作,在家乡安顿下来。
1955年年初,曼森和一个餐厅女招待结婚了。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有了家庭,曼森就不再满足于自己那点微薄的收入了。您想啊,他压根就没读过书,怎么可能找到高收入的工作呢?于是,为了让妻子过上幸福的生活,他又捡起了老本行。
1955年年中,曼森开着自己偷来的汽车,带上已经身怀有孕的妻子去洛杉矶度假。结果,在高速公路上就被警方逮捕了。由于是在保释期间内作案,法院毫不客气地又把他送回了监狱。而他的妻子,也毫无疑问地离开了他。
1958年,曼森再度假释出狱。这次他是彻底洗心革面了,不再当贼——转行当起了男妓。对他来说,这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不用作奸犯科了。
最新卷 第59节
日期:2008…10…3 0:57:00
西奥多·罗伯特·邦迪,美国历史上最为穷凶极恶的连环杀手之一。从1974年到1978年,邦迪先后在华盛顿州、俄勒冈州、犹他州、爱达荷州、科罗拉多州和弗罗里达州,连续疯狂作案数十起;具体被害人数不详,保守估计在五十人以上。然而,这样一个视他人性命如草芥的杀人狂魔,曾经还是美国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这个巨大的反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从天堂到地狱
1946年11月24日,本文的主人公以私生子的身份来到了这个世界。他的生身父亲是谁,可能就连他的母亲都说不清楚。为了让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能够健康地成长,他的外公决定,让这个孩子随自己的姓,对内对外统一口径,就说这个外孙是自己的小儿子;而孩子妈妈也随之降了一辈儿,成了自己儿子的“大姐姐”。在五岁之前,这个不幸的孩子一直都叫西奥多·罗伯特·考维尔。
1951年5月,孩子的母亲嫁给了一位军队的厨师,此人名叫约翰尼·邦迪。说起来,这位厨师傅也是个很不错的人,他愉快地接纳了妻子的私生子,并给他改成了姓。从那儿以后,他才叫西奥多·罗伯特·邦迪。虽然小邦迪不太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和“姐姐”生活在一起,还随了“姐夫”的姓,但毫无疑问的是,他的童年并没有因此而蒙上阴影。像很多人期望的那样,他快乐而又健康地成长起来。虽说经济并不富裕,但一家人仍然生活的非常幸福。
从小学到高中,邦迪一直都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65年高中毕业以后,他顺利地被菩及海湾大学录取,还拿到了全额奖学金。大学期间,邦迪主修的专业是心理学和东方文化研究;由于天资聪颖,再加上自己后天的勤奋,他在班上的成绩始终都名列前茅。紧张的学习之余,邦迪还经常到校外打点散工,赚一些零花钱。这些钱,除了被用来添置生活用品外,大部分都被花在了图书上。总而言之一句话,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大学生。
然而,自己在经济上的窘迫和身边同学的锦衣玉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种反差进而使邦迪渐渐产生了一种自卑心理。原本就内向害羞的邦迪,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了。终于,在两个学期之后,他决定离开这所富家子弟云集的大学,转到了华盛顿大学,继续攻读心理学专业。
大学生活不同于小学、中学,社交活动比较多,而这恰恰是邦迪最不擅长的。更多的时候,他都是一个人躲在图书馆里,从来不会主动和别的同学接近;对于一些集体活动,他也往往都是借故推辞。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67年,那一年,邦迪坠入爱河。
溜冰是邦迪最喜欢的休闲运动,也恰恰就是在学校的溜冰场里,邦迪开始了那段令他刻骨铭心的初恋。
那是一个出身上流社会的富家女孩儿,美貌与气质自不必说了,邦迪对她一见倾心。为了引起女孩的注意,邦迪开始苦练溜冰技巧,不失时机地在女孩的身边左右卖弄一番。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单恋并没有影响到邦迪的学业;相反,他变得更加刻苦了,想以自己优异的成绩打动女孩的芳心。
在进行了长时间的准备之后,邦迪终于鼓起勇气,向女孩大胆表白。在这个成熟女孩的面前,他腼腆得有些可爱。女孩没有拒绝他,但也没有明确表示接受他。就这样,两个人若即若离地相处了近一年的时间。
对于邦迪来说,那是一段既美好又苦涩的人生经历。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总会不自觉地把女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在脑海中重现;憧憬着不远的将来,能够和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就像张学友歌中唱的那样:恋爱的人都一样。
是梦,就会醒来的时候。当邦迪想要和女孩走得更近一些的时候,女孩明确拒绝了他。理由是,她觉得邦迪不够成熟,而且没有雄心大志,对于邦迪的发展前途,她并不看好。
当自己心目中的女神说出这番话的时候,邦迪沉默了。那种感觉,就好比当头一闷棍,背后一板砖,砸得他七荤八素,欲哭无泪。
其实,考虑到女孩的家庭背景,她的决定也没什么可奇怪的。那些上流社会的富家女,她们对待爱情这种浪漫的事儿,向来都是非常理性、非常冷静的;她们把婚姻当作人生当中最大的一笔投资,所以事先必须先看好“行情”才能决定,决不允许自己把自己贱卖掉。而当时的邦迪,毫无疑问是没有“投资”价值的。
始料未及的巨大打击,让邦迪意志消沉了好一段时间,一向重视学业的他居然逃课了。正所谓祸不单行,就在这个时期,邦迪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原来,“大姐姐“竟然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而“父亲母亲”,竟然是自己的外公和外婆。这种亲情上的错位令邦迪更加痛苦不堪。
邦迪的遭遇固然令人同情,但话要说回来,谁的一生还能没点七灾八难呢?想开了,也真是算不得什么。如果他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一切,妥善地处理好问题,那么,这些打击对他未来的人生发展,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遗憾的是,一向内向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