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成

曾敬民

黄成字大成,号平沙。安徽新安(今安徽黄山)人。生卒年不详,
约生活于明隆庆(1567—1572)前后。手工业工艺。

黄成是明隆庆前后的一位著名油漆匠师。由于在封建时代的中国,科
学技术被视为雕虫小技,油漆工匠更被看作社会末流,所以《明史》没有
给黄成立传,他的生平事迹早已湮没无闻。仅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
中找到关于黄成的籍贯、在世年代及其技艺的非常简略的记载。高濂在该
书卷十四《燕闲清赏笺》中说:“穆宗时,新安黄平沙造剔红,可比园厂,
花果人物之妙,刀法圆活清朗。奈何庸匠■利,效法颇多,悉皆低下,较
之往日一合三千文值,今亦无矣,何能得佳。”据此可知,黄成是安徽新
安人。而他所著的《髹饰录》题为“平沙黄成大成著”,“平沙”是当时
安徽新安的一个乡镇,故人又称他为“黄平沙”。

黄成在明穆宗隆庆时所造的剔红漆器可以和专造皇家御用漆器的北京
果园厂的剔红作品媲美。由于他的作品精良,所以价格昂贵。清代吴骞在
《尖阳丛笔》卷五中说:“明隆庆时,新安黄平沙造剔红,一合三千文。”
当时,三千文钱约可购买上等机布六匹,相当于雇工一年有余的工钱。作
品的高昂价格反映了他高超的技术水平。而“花果人物之妙,刀法圆活清
朗”,又足以说明他掌握了熟练的技巧,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黄成不
仅有剔红一艺之长,对于油漆技术的各门皆所专擅,因此被誉为“一时名
匠,精明古今之髹法”。后世工匠“效法颇多”,可见他的影响之大。

黄成不仅精通油漆技术,而且颇通文墨。他所著的《髹饰录》是现存
唯一的古代漆工专著,书中系统地总结了前人和他自己的经验,较全面地
叙述了有关油漆工艺的各个方面。此书在明天启五年(1625)又经嘉兴西
塘的杨明(号清仲)为它逐条加注,并撰写了序言,使这部著作内容臻于
丰富翔实,价值也更高。可是这样一部重要的科技著作,在当时并未得到
应有的重视。《四库全书》未收此书,地方志也不见记载,更无人关心刊
刻。然而,这本书在日本流传了300 多年。该书被日本人视如珍宝,对日
本油漆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300 多年中,我国却很少有人
知道,“遂使绝学就湮,奇书失野”。直到1926 年,《髹饰录》才受到我
国学者朱启钤的注意。他向日本人大村西崖要到了副本,并对该书体例加
以整理,又撰写了序言,才刊印行世。

《髹饰录》分乾、坤两集,共18 章,186 条。其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
类:第一、二、十七、十八等章讲漆器制做方法;第三至十六章讲漆器的
分类及各类中的不同品种,有时也因叙述品种而涉及它们的做法。据目前


初步的研究,《髹饰录》的价值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髹饰录》是研究漆工史的重要文献。研究明代漆工艺,或是探
索更早的漆工史,它都有重大的参考价值。例如关于剔红,黄成说:“唐
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宋元之制,藏锋
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过去的学者一般都认为剔红漆器起始于宋
代,很少知道唐代已有剔红。唐代有剔红漆器,见于日本人大村西崖的《中
国美术史》(1901),而大村西崖的话又是根据黄成的记载而来。
(2)《髹饰录》为我国漆器建立了一套命名与分类的标准。漆器品种
繁多,如果没有一套命名与分类的标准,就会显得杂乱无章。譬如现在的
博物馆中陈列的漆器,统称为“雕漆”,可是从漆工的技术上说,这个名
称涵义极广。若依《髹饰录》划分,雕漆中包括了剔镂类、戗划类和款刻
类的不同;而在剔镂类中,又有剔红、剔犀等等;戗划类又分戗金、戗彩
等等;款刻类包括款彩与■螺等等;将这些漆器笼统称为“雕漆”,就不
能表明各种漆器的特点。若按照黄成所订的标准来命名,那么给人的概念
就会清楚得多。黄成所订立的分类标准很简单,第一个标准是籍阴阳属性
来归类,“质为阴,文为阳”。凡漆器朴素无纹的称质,属阴;有花的称
文,属阳。而“文亦有阴阳”,例如,描饰为阳,因为“其象凸”;雕镂
为阴,因为“其象凹”。第二个标准是根据制造技术方面来分类的,例如,
描饰类的,都是用笔画花的漆器;戗划类的,都是用刀刻划花纹的漆器。
黄成这一比较合理的分类,为漆器的研究者开辟了方便的途径。
(3)《髹饰录》提供的宝贵材料对当前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油漆工艺
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该书是一部记述漆工技术最完备的著作,内容涉及制
造漆器的原料、工具、方法、品种与形态等各方面。尤其是第十七章,详
述了■■、合缝、捎当、布漆、垸漆、糙漆等6 个生产过程。各种漆器不
问最后文饰如何,都必须经过这几道工序。这些都是漆工必须掌握的基本
知识,也是今天继承传统工艺应当重视的法则。《髹饰录》还含蕴着关于
漆器的形态和制作方法的大量宝贵材料,有待我们去研究并加以利用。
黄成在书中还强调漆匠要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反对粗制滥造和违
反操作规程;反对技术保秘和“独巧不传”;反对造假古董,用以牟利欺
人。如仿古器,他主张有款可以照摹,但应另加一款项“某姓名仿造”。
黄成的这种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质量,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文献

原始文献

'1'(明)黄成撰,(明)杨明注:髹饰录,托跋廛丛刻本,1927。
研究文献


'2'王世襄:髹饰录解说,文物出版社,1983。
'3'索予明:髹饰录解说,(台北)商务印书馆,1974。
'4'王世襄:髹饰录——我国现存唯一的漆工专著,文物参考资料,
1957,7,第14—17 页。

王肯堂

伊广谦

王肯堂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又号念西居士。镇江府金坛(今
江苏金坛)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 年)生;万历四十一年(1613 年)
卒。中医学。

王肯堂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王皋官至兵部主事,父王樵任右都御史,
赠太子少保。王肯堂少时即喜欢阅读医书,涉猎了《素问》、《难经》、
《金匮要略》、《甲乙经》等中医经典著作。因母亲有病未遇良医而锐志
学医,渐精医术,曾治好其妹濒于垂危的乳疡症,在乡里颇负医名。万历
十七年(1589)考取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检讨。因职务之便,得以广
泛浏览馆阁中收藏的医学秘籍。万历二十年(1592),因上书抗倭被降职,
于是称病返回故里。家居14 年,钻研医学,深造有得,陆续编撰并刊刻了
《证治准绳》、《郁冈斋笔麈》等著作,以医术闻名于世。万历三十四年
(1606)重被起用,任南京行人司副,后官至福建布政使司右参政。他与
万历年间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M.Ricci)等交游密切,接受了一些
西方天文、历法知识。

王肯堂在医学上的贡献,主要是他编辑了《证治准绳》一书。这是一
部具有医学全书性质的巨著,共44 卷,历时11 年(1597—1608)完成。
由于这部书对疾病的证候和治法叙述详细,意在使不明医理的人也可作为
准绳,“因证检书而得治法”,故名《证治准绳》;又因其包括杂病、类
方、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等六科,故亦名《六科准绳》。其编写方法
是按证分类辑录历代医家有关证治方面的论述,立论平正,不偏执一家,
内容丰富而有条理。其中《杂病证治准绳》8 卷,分13 门,主要论述中风、
水肿、痰饮、眩晕、黄疸、咯血、腹泻、癫、狂、痫、疠风等内科病证,
及目痛、雀盲等证的证治。书中对多种精神神经疾病所做的认真观察和真
实记述,被认为是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卷七“目”部几乎将今日肉眼所
能检知的症状记载无遗,所述眼科“五轮八廓”说,被认为是历代医籍中
“叙述最精”者。《杂病证治类方》8 卷,分类收辑诸家及王肯堂经验方
2925 首,可谓集明以前杂病用方之大成。《伤寒证治准绳》 8 卷,总结了
明以前诸家的成就,以证归类,重新编排张仲景《伤寒论》条文。《疡医
证治准绳》6 卷,广集历代外科名医方论,共辑外科成方1170 余首,并最
早逐一记述人体骨骼的名称和形状。《幼科证治准绳》9 卷,重视天花和
麻疹的防治,对各种症候的观察也更趋精细。《女科证治准绳》5 卷,以
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蓝本,广集张仲景、孙思邈、薛己、戴思恭
等50 余位医家的论述和方药,足以代表17 世纪时中国妇产科的知识水平。


其后武之望的《济阴纲目》、阎纯玺的《胎产心法》、汪嘉谟的《胎产辑
萃》等书,都是以《女科证治准绳》为蓝本加以改编而成。由于《证治准
绳》采摭繁富,记述详尽,条理分明,详而有要,故深受医家欢迎,以致
有“三百年来承学之士奉《六科准绳》为宝山玉海”之说。流传甚广,明
以来多次翻刻,有近20 种版本,并被收入清代御纂《四库全书》。

其他著作尚有《医镜》4 卷,为医学入门书,分述各科病证,提要钩
玄,令读者一览而知辨证用药。《郁冈斋笔麈》4 卷,笔记著作,涉及诗
文、书画、天文、历法、名物、禅理等。医药内容约占十之三四,有不少
独到见解。后人择取这部分内容,编为《郁冈斋医学笔麈》2 卷。《灵台
要览》2 卷,是其读书心得,扼要记述中风、疟、痰、喘、泻、水肿等42
证的证候和治法。《医学穷源集》6 卷,医案著作,按年代运气分类。又
曾辑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收辑上自《内经》下迄明陶华《伤寒明理
续论》历朝有代表性医著44 种,是一部对后世颇有影响的大型医学丛书。
此外尚撰有《论语义府》、《尚书要旨》、《律例笺释》等书。

王肯堂是一位主要依靠自学取得成功的医学家,他一生无棋酒之好,
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从事医学研究和著述。他受范仲淹“不为良相,愿
为良医”思想的影响,以治病救人为己任,还在青年时期求诊者即已应接
不暇。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对那些其他医生束手无策的重病
患者,凡来求诊无不立应,毫无厌烦之意。他在编撰《证治准绳》时不怀
偏见,兼收并蓄诸家之长;他从临床实际出发,周密精细地观察疾病证候;
在比较忽视解剖学的明代,他最早详细而又比较准确地记述人体骨骼解
剖;他在中国医生中最早接受西方的天文、历算知识,都体现出他在学术
上的严谨态度和开明作风。

文献

原始文献

'1'(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2'(明)王肯堂:医镜,日本皇都书铺唐本室宗兵卫等翻刻魏里香雪
林本,1714。
'3'(明)王肯堂:郁冈斋笔麈,北平图书馆据明万历刻本铅印,1930。
'4'(明)王肯堂:肯堂医论灵兰要览,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86。
'5'(明)王肯堂:医学穷源集,汤世质刊本,1808。
'6'(清)张廷玉等:明史·王樵传,中华书局,1974。
研究文献

'7'李涛:明代医学的成就,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1,第43—63
页。
'8'王重民:王肯堂传附论肯堂与利玛窦关系,医史杂志,1951,2,

第41—42 页。

'9'刘元:明代医学家王肯堂的生平和著作,中医杂志,1961,1,第
67—70 页。
'10'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第506—507 页。

赵士桢

王兆春

赵士桢字常吉,号后湖。乐清(今属浙江)人。约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 年)生;约万历三十九年(1611 年)卒。火器。

赵士桢的祖父赵性鲁,官至大理寺副,博学多才,工诗词,精书法,
曾参加修订《大明会典》。赵士桢自幼受祖父熏陶,亦擅长书法,于万历
六年(1578)被授为鸿胪寺主簿,任职18 年后,受召入直文华殿,至万历
二十四年(1596)晋升中书舍人,又过10 余年后病故。

赵士桢从小生长海滨,少经倭患,深受被侵扰之苦,因此关心国家前
途,注意研究军事及火器技术书籍,留心访求神器,向当时《火攻大全》
的作者请教,从抗倭名将戚继光、胡宗宪的部下处了解倭寇所用火器的情
况,认识到火器在战争中的作用,并同在抗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